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二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期末 2023-07-17 2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园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所以它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速离的景象是诗境。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材料三:

众人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登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怡红院迷路探曲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其空灵中实有、静穆中崇高,有如幽兰的气韵,清淡而又悠长,虚静而又容纳广大。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造园艺术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在对诗画艺术的借鉴中它将“空”发挥到有灵气往来的高度。
C.“静照”是指断绝世务之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诞生艺术的心灵。
D.心灵内部的“空”和依靠外界物质条件的“隔”同样重要,前者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后者产生艺术神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突出了“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B.材料二中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论证“美感的养成在于空”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的中心都指向“空灵”,但是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D.材料一、二都辩证揭示中国艺术特点,前者如“小”与“大”,后者如“隔”与“空”。
3.下列选项不符合“虚实结合”特点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姚鼐《登泰山记》)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4.如果你是一位画家,怎样才能创造“诗境”?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三中贾宝玉吟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显现了景致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发

陈年喜

忘了从哪年起,我理发这事儿,都是由爱人来完成的。那些年在矿山,那时候年轻,头发长得特别快,出门前,第一件事儿就是理发,回到家第一件事儿也是理发。老家没有理发店, 去镇上既花钱又费时间,还特别远。有一天,我翻出一把剪刀扔给爱人:“给我把头发剪了。”

剪刀是她从娘家带来的嫁妆之一,原是用来裁剪衣服的,也修手脚指甲,七八寸长,好久不用依然锃亮,威猛得很。爱人颤颤巍巍地拿起来,在我脑袋上试着耕作。在此之前,她连羊毛也没剪过,哪里接过这么重大的任务。

十年磨一剑,慢慢地,如今她已练出了手艺。除了给我剪头,也给邻居剪头。有几回要去重要点儿的场合,顶着爱人理出的发型,竟平添了几分底气。

我曾观察过全国各地人群的头形,发现形状各异,各地有各地的形状特点。要说好看,当数东北人,那是真正的砖型;要说难看,就是秦人,连我们自己也谓之红薯头,一颗中间粗两头尖的“红薯”,不好看,也不好理。人类的科学还远远不足以解释人类自身现象,许多物状的形成,一定有特殊的密码。

十四五岁时,有一回去山上砍柴,一根干树枝从树顶断了,落下来,砸在我头顶上。树对加身的刀斧没有办法,也算找准了复仇的对象。我没有被砸死,却把头顶砸出了一个坑,皮骨分离,从此那鸡蛋大一片,再没长出过好头发,像一片庄稼被谁打了百草枯,又像遭了火灾的现场。爱人剪刀到了这儿,总要怔一下,我能感觉到剪刀在那儿的犹豫。爱人说,你的头越来越难理了。我知道,那是因为白发和脱发。

谁还没有过一头青葱的水草。

四十岁前,我好像从来没有过洗头膏的概念,从少年到中年,一直使用的是洗衣粉。矿山环境里,头发特别容易脏,机器开动起来,粉尘弥漫,工友之间,不敢张口说话,只靠头灯和手势交流。地热凶猛,我们在塑料安全帽周围用铁丝烙出一圈孔,用以散热透气,自然,粉尘们也乘虚而入。

一班下来,要洗三盆水,用半包洗衣粉。那会儿的洗衣粉特别能去污,一把洗衣粉揉在头皮上,像泼上了一摊火,烧得慌,但清过水后,清香弥漫,头发光溜又茁壮,人也因而精神。

有一年,在灵宝阳平,我们接了个千米巷道掘进的工程,这也是职业生涯到此接到的最大工程,大家欢天喜地。工程干到一半,老板没钱了,工人们穷得烟也抽不起,我们开始卖用秃了的废钻头。那时候,矿山到处是收旧物的女人。

我们那片儿,被一个女人包了,谁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身世怎样。她背着两个包,上山时,里面是袜子、香烟和小吃。她从沟口开始一个工棚一个工棚地过,再下来时,已经满满两包矿山物件。她还年轻,不卑不亢。有一天,我卖给她三颗钻头,她给了我十五元。

那会儿我刚洗过头,头发湿漉漉的,她看了看我,说:“兄弟,你在矿山,实在是糟蹋了,还是干点儿别的吧!”半个月后,矿山暴雨发大水,大水从山顶漫下来,席卷了整条峪。她永远埋身在了矿渣里。没有人会记得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也没人记得一个人消散在千米巷道的青春。

头发难理,难在扬长避短。既要有模样,又要遮去岁月的痕迹,给生活和生命世界添一丝生气与勇气。这就像一棵树到了冬天,却要开出花叶来。现在爱人给理发时,就特别慢。她站在我的身后,一站半个小时,我有颈椎病,她也有,我可以在椅背上靠一下,她却不能。

我知道,她的犹豫是对自信的犹豫,也是对眼前世界的犹豫。对于强大的生活,对于这个看不见尽头的世界,没有哪个女人真正自信过。

在理发时,爱人习惯停下来,一根一根拔去我头上的白发。这个过程小心而认真。从十年前开始,我一直有熬夜的习惯,经常熬到十二点多。熬夜的结果是两鬓白得非常快,在同龄中我是白发最多的一个。我虽然反对爱人这个习惯,但确实从中获得了某种安宁,一个远行的人返身回家的感觉。这些年,她也有了白发,仿佛它们具有传染性。

今天是腊月十九,农历庚子年只剩下十一天了。中午吃过饭,天暖和得像阳春三月,门前的山茱萸结出了嫩黄的骨朵。爱人说:“给你理理发吧!”她翻出剪刀,罩上门帘,在我头上细细剪下去。农村的说法,正月不理头,理头死娘舅。我早已没了娘舅,主要是,她有了难得的半日闲。

她个头儿低,一米五多,瘦小,九十多斤。她努力踮起脚,打理我的头顶。剪刀在轻轻游走,我感到铁的凉意,铁的凉意后面是手的温度。这双手,抓住过许多东西,又差不多都放走了,只剩下粗糙的皮质层。

收起剪刀,吹去脖子上的发屑,爱人说:“今天又节省了八元钱,真好!”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最初让爱人为自己理发是因为物质条件较差,现在十分享受爱人为自己理发则是因为她的手艺很好。
B.作者坚持每天清洗头发以保持精气神,这让他在穷得连烟都抽不起的矿工中间与众不同,格外引人注目。
C.现在爱人理发特别慢,既因作者头发变得难理,也因为她身体有了疾病,叙述中流露出岁月催人老的感伤。
D.作者选择在年前理发,并非要遵守农村正月不理发的旧俗,而是心疼爱人操劳,想借此让她享受半日清闲。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联想丰富,在有限的篇幅中糅合了众多有着广阔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生活片段,寄托了细腻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B.文章文笔朴实而略带夸张,如讲述矿山洗头时的“半包洗衣粉”“清香弥漫”等等,在辛酸之中充溢着一种自嘲意味。
C.文章对过往的艰辛苦难没有极尽渲染,也没有呼天抢地地倾诉,语调始终保持克制,体现着一种淡然接纳的生命态度。
D.文章在叙事中穿插了一些景物描写,如倒数第三段中描写午后景象,用天气之暖、山花之嫩,反衬出了人内心的苍凉。
8.文章围绕“理发”展开,中间却写到了收旧物的女人,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9.有人评价陈年喜的作品“呈现了中国人悲怆又炽热的生命力”,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节选自《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

材料二:陶渊明,字元亮。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酒具,于半道粟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家 贫 亲 老 起 为 州 祭 酒 不 堪 吏 职 少 日 自 解 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文中指隐居之所,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的“三径”相同。
B.薪水,文中指砍柴、打水;后多用来指工作、劳动的酬劳,与文中意思不同。
C.“应束带见之”与《苏武传》中“信义安所见乎”中的“见”字含义不相同。
D.“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独自去彭泽县任职,没带家眷;但他送了一个劳力给儿子,写信说让这个劳力帮儿子解决生活困难,叮嘱儿子要善待他。
B.陶渊明爱酒,想把公田全部用来种植酿酒作物;他与朋友共饮,有人半路加入也不以为意;朋友留下的钱,他也全部送到酒家。
C.江州刺史王弘打算结交陶渊明,于是通过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邀他前来自己家里痛饮,陶渊明虽然有脚疾,但也欣然前往。
D.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弹拨无弦琴来寄托心意;对来访之人不论贵贱,只要有条件就以酒待之;面对客人不拘礼节,天真直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14.苏轼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说说这句话的具体表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②痴儿:指作者自己。③朱弦:琴的代称。④佳人:知心朋友。

15.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痴迷于公务,乐此不疲,在完成工作之后才登阁赏景。
B.首联“倚晚晴”写出诗人趁傍晚天晴登快阁欣赏美景的轻快心情。
C.颈联以“绝弦”写自己缺少知音,而以“青眼”写自己青睐美酒。
D.尾联写自己愿意与白鸥相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1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