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当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7-18 5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之所以成为《史记》,在根本上并不是因为它有本纪、世家这样的名目,而是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它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传记,囊括了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智者、商人乃至巫婆、神汉等各色人物,只要对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都会为他们立传。我所说的社会影响力,也许是一种正面的力量,也许是一种负面的效应。比如吕后这个人,司马迁对她极度反感。作为一个女人她坏得不能再坏,她把刘邦宠爱的戚夫人鼻子削了,眼睛挖了,然后放在粪坑里面。司马迁非常讨厌她,但依然把她列入本纪,因为吕后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一种很强大的负面力量,司马迁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吕后的作用等同帝王,因此把她列入本纪。

司马迁的《史记》以人为中心,并且以复杂的标准去定位,因此《史记》前所未有地体现了历史的真实。这很不容易。《史记》里有很大篇幅关乎汉代的当代史,其中有些人物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刘邦,他年轻的时候曾做过亭长,还是个流民,整天好逸恶劳。当然,刘邦也有好的一面,比如他有忍让的一面,有宽容的一面,有能够虚心纳谏的一面,在关键时刻克制住自己欲望的一面。这些司马迁都写了。优点好写,可这种情况怎么写?要知道司马迁就生活在汉朝最鼎盛的时期,汉武帝与刘邦生活的年代相隔不远,司马迁却都做了忠实的记录。

(摘编自郑训佐《司马迁写<史记>,不以成败论英雄》)

材料二:

西周时期史官职掌繁杂多样,但其中的文史之责无疑是最重要的职掌之一,而记言、记事等书写活动又是文史职掌的重中之重。在这种书写活动中,史官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逐渐开启了从被动记言、记事到主动描述历史的转变,不仅完成了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执聿记言,补以始末。王言若神,史官实录,制成诰命诏策,以布四方。史官以极为精简扼要的文辞记录君王言语,并根据使用场合、使用目的的不同,有时会补以叙事始末,形成完整的文字记录,以不同的文体,体现君王意志,使之成为治国之宝。现存文献中,《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体史书,《逸周书》与《尚书》体例接近。西周史官的记言书写形态主要是在如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其一,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并用固定搭配词汇王曰”“若曰等点明言语主人身份。如《大盂鼎》铭文: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尚书·多士》: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曰。在这些王曰”“若曰的前面,往往是时、地、事的扼要介绍,而在其后面,则是对君王的诰命诏策的实录,言语庄重严肃、内容常与治国大要相关,是史书的主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若曰一词,具敬顺之义,有代神灵训话之意,体现了文辞的重要性和不可置疑性。这是史官在记录具有史鉴意义的口头语辞过程中最简单的补充,但却是将口头语辞转化成为史书的关键一步。而时、地、事等书写要素的齐备,为君王讲话呈现出更为完整的面貌,逐渐由单纯记言演变出言事合一的趋势,直接影响春秋后期形成的《国语》的书写。其二,添加情景描述,突出文体性质。如《尚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王曰。”“诞告万方的简单四字,交代了的原因以及的文体性质。更详尽的如《逸周书·大匡解》,补充记录周王发言的背景、目的,涉及许多细节,是一篇完整规范的文辞记录,也是史官书写活动文献化的典型范例。这些详细的场景描述和因由介绍的记录,使史官的书写活动变得更为生动、丰满。其三,记言与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描述浑然一体,记言与记事结合。如《尚书·召诰》先写成王的活动以及召公相宅的具体过程,再写周公祭祀和命令开工,又写召公委托周公上书的话语,告诫成王应当敬德保民,保天命长久。文章在记述召公的言语之前,详尽地描述了相宅和祭祀以及动工的情况,使召公的发言顺承而下,言事一体,不可分割。又如《尝麦解》,其记录的是周王初饬岁典的发言,对发言之前祈祷于宗庙,尝麦于太祖的细节记述,具有很强的仪式感,与周王殷勤告诫的发言紧密联系。周王发言之后,尚有众臣受大正书”“太史策刑书,箴大正箴太史乃藏之于盟府,以为岁典等详尽复杂的典礼环节的记述。在这里,典礼仪式的记述与对周王的记言融为一体,具有独立的价值,已开言事兼记体史书之先河。

品酌事例,理贯其中。西周史官单独记事的书写活动主要出现在《逸周书》中。如果说,君王口含天宪,言出法立,史官记录君言,使之成为维护王朝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规范,成为当时制度建设的必要,那么,记事则是对意义重大的历史节点的载录和再现,虽然目的同样是为了监察君王、垂宪后世,在客观上却具有了描述历史发展规律的意义。相对于记言,史官在记事的书写活动中因为目的定位、角度选择、材料剪裁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能更集中地体现史官主体意识。《逸周书·程寤》记载太姒吉梦,昭示天意,为周的即将兴起并取代殷商得天下的合法性作出解释。《作雒解》记录武庚作乱始末、周公平叛并营建雒邑之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雒邑的规模形制,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大凑天下大凑凸显了营建成周的政治意图及武王、周公的政治目光。唐大沛云:文笔简古而周密,非周初良史不能为,疑亦出于史逸之手。《王会解》记载的是王城既成时周成王合诸侯、四夷于明堂的成周之会,文中详尽地描述了这次盛会的主要参与者及相关礼仪。《周书序》云:周室既宁,八方会同,各以职来献,欲垂法厥后,作《王会》。

镕裁文辞,斟酌浓淡。西周史官书写活动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语言风格、辞采修饰、时间序列等几经变化,体现了西周史官在记言、记事中个性色彩的增加及其对言而有文的追求,反映了西周史官主体意识的觉醒。

首先,从《尚书》到《逸周书》,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从古奥简朴到畅达活泼的变化过程。《尚书》多是官方的诰命诏策和君臣之间的谈话记录,因而显得庄重典雅,且所记言语年代比较早,给人一种艰涩的感觉,正如韩愈《进学解》所说的周诰殷盘,佶屈聱牙。甚至,有一些篇章的语意不十分连贯,即兴意味明显。《逸周书》年代较之《尚书》稍晚,上翼六经,下笼诸子,宏深质古,语言风格同样庄重典雅,但已经是具有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特征。如产生年代较早、描述商周政权交替的《克殷解》,即使是其中载录的尹逸所读的策书,虽然属于先秦礼法文书,但语言同样不失晓畅。这种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笔法是史官整理、润色的结果,说明史官的主体意识和阐释意愿正在不断加强。其次,从《尚书》到《逸周书》,同样为记言书写活动,但语气词和感叹词出现了一个由多到少的变化过程。从二者语气词和感叹词分布情况来看,其主要出现在议论性的对话中,而在一些布告性、阐释性的篇章中出现的概率偏少。语气词和感叹词都是用在句中或句末表达语气、增加感情的虚词,它的变化,反映西周史官记言从逐字实录到不断润色加工的发展过程。再次,在记事中展示西周史官简而有法的书写原则。这种文法正是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春秋笔法的肇始,目的在于确立、维护礼法。

要之,西周史官的文史职守看似只是文字记录的书写活动,但监察君王、立法垂宪、维持礼制才是其职守的核心,而这又需要史官在执行职守中发挥主体意识。因此,史官们通过文字将这些个性化的情景描述、过程描述、因由探讨以文学的表现手法补充进来,形成历时性的完整记言体史书;在记事中,史官对具有垂法后世的历史性时刻进行选择和裁剪,一方面是记言书写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则是初开后世记事史书滥觞。西周史官正是在书写活动中,开启了主体意识觉醒的历程,张扬了理性精神。

(摘编自林训涛《西周史官书写中的主体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司马迁为当时人物立传的标准是人物具有社会影响力与否,而不是作者自己的喜好。
B.根据使用场合、使用目的的不同,史官们都以极为精简扼要的文辞记录君王言语,补以叙事始末,形成完整的文字记录。
C.如果《逸周书·大匡解》中,史官没有补充记录周王发言的背景、目的,那么我们就不能认为此篇文章是史官书写活动文献化的典型范例。
D.相较于对方,《尚书》的语言风格更为古奥简朴,《逸周书》则更为畅达活泼,其原因不仅仅是后者年代较之前者稍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例司马迁记录刘邦的故事,目的是论证《史记》的记载体现了历史的真实。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史官书写中的创作理念,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C.史书的主体是对君王诰命诏策的实录,而对时、地、事的介绍往往都是扼要的介绍。
D.在记言的书写活动中因为目的定位等方面缺乏一定的自由,所以史官的主体意识无法体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认为“(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B.西晋刺史张辅曾评价《史记》为“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
C.唐代柳宗元认为《史记》“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D.近代梁启超认为《史记》“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
4.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请结合材料一说一说此中体现出的司马迁的创作理念。
5.材料二中提到,史官们记事“一方面是记言书写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则是初开后世记事史书滥觞。”请你结合本材料谈一谈,西周史官在记事上是如何成为后世记事史书滥觞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上(节选)

关仁山

淀上压着层层叠叠的厚雪,撩得王永泰猛地来了精神。他心里念叨,砸冰懵子的季节到了。

王永泰挺直腰,拧着屁股下炕。他哼了几声保定老调,腰里缠上一圈绳索,披上油脂麻花的羊皮袄,戴上一顶大皮帽子。他从墙上摘下一支明晃晃的冰枪,扛着冰枪,扑扑跌跌地走进雪野里。

王永泰斜卧在一艘冻僵的船板上,嘴巴喷出一团哈气,拽起拴在腰上的酒葫芦,比画两下,锥子似的目光依旧盯着沉静的大淀。

白腾腾的,除了雪还是雪,就像夏日淀上的浪头一样白。

王永泰无声地笑笑,感到一种空落,只有嘴巴寻着酒葫芦对话。

往年人多的时候,王永泰总是带着王决心、二巴掌他们打冬围。但今年不同往常,王决心在千年秀林栽树,还要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他只能自己在冰上砸冰懵子了。

寒风涩重,滚地而来。王永泰灌了一口雪粉,咂吧咂吧。

夜空的云层里有月儿游出来了。百米远的冰面上有了声响,他就划开了浮雪。冰层下边一个硕大的黑乎乎的东西。王永泰揉揉眼睛,活动一下冻僵的手脚,哈腰轻跑过去,高举着冰枪,狠狠地砸下去,连连砸着。

冰层下面的黑东西就蒙了,露出水的时候,他辨认出是一条大黑鱼,就迅疾趴下,将被砸晕的大黑鱼捉上来,扔进他的网兜里。

后来,王永泰又以同样的砸冰方式,捕捉了几条大鱼。有两条大鱼活着,悲戚戚地喘息。王永泰想跟鱼说说话,但人的语言和鱼的语言是无法沟通的,无论他怎么叫喊,在鱼眼里也是个咆哮的哑巴。

王永泰抬头看看天,带着胜利果实回家。茫茫雪野里,脚下的棉靰鞡响个没完没了。

忽然,他听见远处的呼喊声。呼喊声越来越响,他似乎听见有王决心的声音,心就提了起来。他将鱼放在雪坎子后就开始朝呼喊声的方向跑,跑了几步,王永泰腿边一闪,细瞅是淀子来了。淀子用嘴咬他的裤脚,他立刻就明白,王决心他们出事了。

决心,决心啊!王永泰急走着,呼喊着。

远远地,王决心和水牛趴在一个游动的冰排上,让落水的人抓住竹竿。

褚蕾蕾和规划小组的杨北北、陈小兰落水了。好在他们抓着冰排沿儿,此时冻得哆哆嗦嗦,快不行了。

王决心和水牛有经验,趴在一个大大的冰排上,用竹竿施救。王永泰知道,竹竿瞬间冻了冰,人手攥不住的,这个时候竹竿几乎没有作用。

王决心看见他,高声喊道:爹,你砸冰懵子带绳子了吗?

王永泰摸着腰里缠的绳子:有绳子!但现在的难题是,怎样让杨北北他们抓到绳子。要知道绳头一挨水,瞬间就会结冰的。

决心,先别动。王永泰站稳了,想着办法……

王永泰扑通一声跳进冰水里。这一举动让杨北北惊呆了,褚蕾蕾也吓哭了:大伯,你咋下来了?

王永泰没有说话,先是将褚蕾蕾推上冰排,再推杨北北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主要是他的身体重,推了几次都滑下来。

王永泰将绳子拴在杨北北的腰上,将绳子甩给冰排上的王决心。王决心还没回过魂儿来,就摆起身子,去接绳子,脚下的冰排跟着摇晃起来。他脚一滑,实实地摔在冰排上,手中的竹竿也脱出去,凉浸浸的淀水忽地漫上了冰排。冰排整个儿成了滑溜溜的白玉,一点儿抓挠也没有了。

王永泰眼睁睁地瞅着王决心的身体往淀里坠滑,淀水漫过王决心的膝,浸透了他的裤子。

这时,水牛也咚一声跳进水里,递给王决心一根扁担。王决心灵机一动,用扁担搪在两块冰排之间,一头儿恰恰顶住了下滑的身子。借着这股劲儿,王决心腾地将身子从冰上硬挺了起来,一滚,滚出一溜脆响,搭上了对面褚蕾蕾趴着的冰排。

王决心拽着王永泰甩过来的绳子,下面推,上面拽,杨北北终于被拉上了冰排。可是,驮着他们三人的那块冰排有点儿承受不住,一颤一悠。王永泰让水牛过来推,他游动着,伸手去抓另外那块大冰排。

落水的陈小兰冷得快冻僵了,说不出话来,她的身体缓缓下沉。王决心看见了,大吼:小兰,爹快救小兰啊!说着,就将绳头甩给了王永泰。

王永泰就势抓住了陈小兰的胳膊,用绳子缠住。陈小兰也不知从哪里爆发的力量,伸手死死抠住王永泰的喉咙,这是王永泰始料未及的。人到最后的时刻,手劲是非常大的。王永泰几乎要窒息了。

王决心借着月光看见了这一幕,他跳进冰水里拽开陈小兰的手,用扁担狠命一挑,让她的身体与王永泰的身体分离,两人联手再将陈小兰顶上了冰排。只听见扁担的断裂声,水涝涝的陈小兰滚动了一下,腾起一团扎眼的雪粉。

决心,我们赶紧上去啊!王永泰吼着,吼得青筋暴突。

王决心甩了半截扁担游过去,先将王永泰推上去,栽了一脸雪。王永泰又将水牛拽了上去,水牛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嗷嗷叫着,冻得两条腿乱乱地踢腾。

王永泰的手臂冻麻了。他吃不住劲儿,晃了几晃,一头跌在水牛的怀里。

王决心气力运足了,又顺手将几个人从冰排上拽到冰面,这才算是真正安全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伏笔,如王永泰出门时腰里缠上的绳索为下文王决心他们用绳索救人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
B.王永泰感到空落,只寻着酒葫芦对话的原因是眼前的雪景白腾腾的一片,让他产生了年华易逝的失落感。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王决心他们救人时的情形,可谓是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中关于雪景的描写,不仅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恶劣,也侧面衬托出了王永泰等人的勇敢、热心。
7.关于文中描写动物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硕大、黑乎乎的大黑鱼是王永泰砸冰懵子带来的一次收获,也成功让他提起了精神。
B.王永泰想跟悲戚戚的大鱼说说话,这样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王永泰内心的失落感。
C.大鱼、淀子等动物的描写,能让人感受到人类与动物的对抗以及和谐,引人深思。
D.咬住王永泰裤脚的淀子,描写笔墨虽少,但能够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熟悉、默契。
8.王永泰出门砸冰懵子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关仁山的文学作品兼具“粗犷”和“柔情”,本文也不例外,请结合文章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灵帝末为讲部吏。献帝迁都长安,遂逃入蜀,刘焉父子待以客礼。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后主践阼,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延熙九年秋,大赦,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又鹰隼始击,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时,下违人理。老夫耄朽,不迭治体,窃谓斯法难以经久,岂具瞻之高美,所望于明德哉!祎但顾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瘁,多如是类。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太常广汉镡承、光禄勋河东裴俊等,年资皆在光后,而登据上列,处光之右,盖以此也。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性情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欢,既不得妄有所施为,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光解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曰:吾好直言,无所回避,每弹射利病,为世人所讥嫌;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语有次。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邪!当务其急者。正深谓光言为然。后光坐事免官, 年九十余卒。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B.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C.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D.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祚,即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指皇帝即位、登基。跟“受禅”的意思有区别。
B.倒悬之急,指人被倒挂起来的危急状况。比喻极其困难、危险的处境。文中亦是此意。
C.“祎但顾谢踧踖而已”的“谢”指谢罪,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D.储君,被指定的君位继承者。 也称储副、储宫。储君不一定是太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孟光博识多知,对历史非常了解,所以在汉灵帝末年被任命为讲部吏,在刘焉父子那里受到礼待,被刘备任命为议郎。
B.延熙九年的秋天,颁布大赦令,孟光却认为:大赦天下,好比半边枯萎的物体,不是盛明之世所应该运用的。
C.孟光“好直言,无所回避”,所以一些执政大臣,心里都不高兴,以致他的官位还不如一些年轻人高。
D.盂光认为太子应该学习智谋,智谋才是太子最需要的东西。而侍候双亲虔诚恭敬,接待百官显示出仁慈宽厚等,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品质。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
(2)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
14.孟光为何不赞成“大赦”这一行为?请简要概括。
2023-07-15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当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段成己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

[注] 段成己,金末正大年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避居龙门山。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阶前流水潺潺,屋上青山环绕,山鸟欢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居所环境清幽的特点。
B.一个“闲”字引起下片内容,月下垂钓,雨中锄地,花下读书,这就是诗人的日常生活。
C.尾句写诗人欲唤来摩诘画倦游图,隐含“微斯人,无谁与归”的意思。摩诘即唐朝诗人王维。
D.这首词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有比喻、拟人、双关、视听结合、直抒胸臆。
16.结合全诗,分析“惬幽居”“ 少日功名空自许”“ 凭画作、倦游图”三句中,“惬”“空”“倦”三个字所隐含的思想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