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期末 2023-07-23 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了很多,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半截话能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半截话说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补。如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一段描写: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在红销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力呼喊宝玉的那半截话历来被认为是高鹗续书的神来之笔。

半截话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司空图《诗品》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苏轼则曰: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梅圣俞也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说。这些说法,字面不尽相同,但涵义却大体一致,皆是对弦外音”“味外味的认可和赞赏。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半截话有着无比丰富的潜在信息量,它跟中国诗画的空灵、轻淡和言语的含蓄、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蕴是相通的,半截话修辞中的语义留白无疑是这种无言之美的极佳载体。

(张璇《论<红楼梦>人物语言之半截话修辞现象》)

材料三: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
C.“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人;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概括,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一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就无法完全领会作品的意旨。
C.材料二中作者引用刘勰等人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半截话”中的语义留白是“无言之美”的载体。
D.材料三中通过“宝玉醉撵李奶奶”的情节,说明利用“矛盾”可以高妙地刻画人物形象。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三十三回,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道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宋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材料二划线的句了中,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红楼梦》的理解,试分析“不写之写”背后所未尽的情感内涵。
5.“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巧用谐音,是《红楼梦》的一个突出特点。近日,一些政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重庆市政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广东省政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的妙趣。
2023-07-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薄奠(节选)

郁达夫

五月中旬的有一天午后,我又无端感着了一种悲愤,本想上城南,但袋里连几个车钱也没有了,所以只好步行。

我走到胡同的西口,忽而从角上的一间破屋里漏出几声大声来。这声音我觉得熟得很,稍微用了一点心力,回想了一下,我马上就记起那个身材瘦长,脸色黝黑,常拉我上城南去的车夫来。我站住静听了一会,听得他好像在和人拌嘴。我坐过他许多次的车,他的脾气是很好的,所以听到他在和人拌嘴,心里倒很觉得奇怪。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平常非常沉默寡言,不过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却总来回答你一句两句。

有一天我在前门外喝醉了酒,往一家相识的人家去和衣睡了半夜,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弦月上升的时刻了。我雇车到西单牌楼后换车的时候,又遇见了他,半夜酒醒,一路上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许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绞榨。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淡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著在身上的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这种直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心思,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我静听了一会,才知道他吵闹的对手,是他的女人。一时心情被他的悲惨的声音挑动,我竟不待回思,一脚就踏进了他住的那所破屋。我进去叫了他一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动气,他就把手一指,指着炕沿上的女人说:这臭东西把我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一下子就花完了。去买了这些捆尸体的布来……

说着他用脚一踢,地上果然滚了一包白色的布出来。我的心思,她一点儿也不晓得,我要积这几块钱干什么?我不过想自家去买一辆旧车来拉,可以免掉那车行的租钱呀!天气热了,我们穷人,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有什么要紧?她却要去买这些白洋布来做衣服。你说可气不可气啊?

我听了这一段话,心里虽也为他难受,但口上只好安慰他说:做衣服倒也是要紧的,积几个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你但须忍耐着,三四块钱是不难再积起来的。夏至以后,北京接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我因为一天晚上没有盖被睡觉,惹了一场很重的病,直到两礼拜前,才得起床。起床后第三天的午后,我看久雨新霁,天气很好,就出了门走往西边。走过那胡同角上的破屋的时候,我只看见门口立了一群人,在那里看热闹。屋内有人在低声啜泣。我以为那拉车的又在和他的女人吵闹了,所以也就走了过去。

我踏近前去一看,破屋里并没有拉车人的影子,只有他的女人坐在炕沿上哭。我向一个立在我旁边的中年妇人问了一番,才知道她的男人,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死了之后,她还不晓得,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拉车人的同伴认出了他的像貌,才跑回来告诉她。

我看看周围的人少了,就也踏了进去问她说:你还认得我么?

她抬起肿红的眼睛来,对我看了一眼,点了一点头。我趁此机会,就劝她说:看养孩子要紧,你老是哭也不是道理,我若可以帮你的忙,总没有不为你出力的。

她听了这话,一边啜泣,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也……也不知他……他是自家沉河的呢,还是……

她说了这一句又哭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就从袋里拿出了皮包,取了一张五块钱的钞票递给她说:这虽然不多,你拿着用吧!

她听了这话,啜泣着对我说: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你……老爷你心好,请你,请老爷你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

我听了这话,心里愈发觉得难受,对她说:他是我的朋友,那纸糊的洋车,我明天一定去买了来,和你一块烧到他的坟前去。

两天之后,那纸洋车糊好了,恰巧天气也不下雨,我早早吃了午饭,就雇了四辆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车过顺治门内大街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一乘人力车上只载着一辆纸糊的很美丽的洋车和两包锭子,大街上来往的红男绿女只是凝目着我和我后面车上的那个眼睛哭得红肿、衣服褴褛的中年妇人。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只想放大了喉咙向着那些红男绿女和汽车中的贵人狠命地叫骂: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你们还看什么?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四日作于北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我”在一次酒后雇车时遇见车夫,并听了他许多不堪再听的话,其中有他对他妻子的抱怨,为后文写二人之间的吵闹做了铺垫。
B.“惨淡的星月”“灰黑静寂的狭巷”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都烘托山此时“我”因细听车大的诉说与苦楚而感到心烦意乱。
C.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所为讲述故事,表现旧社会的苦难,更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让读者感受更深刻。
D.小说通过真切的描述展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友谊,借“我”的忧时伤世作低吟微诉,体现了苦闷、忧郁、感伤的“郁式风格”。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我”看车夫的样子“好像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说明车大因饱经生活摧残而显得衰老憔悴。
B.“我”听了车夫的一条条诉说,认为这些苦楚不是他一个人的,说明车夫这一人物是那个年代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升华了小说的情感表达。
C.“我”想与车夫一起抱头痛哭,但被身上的长衫和“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束缚住,这体现了“我”的自我剖析,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
D.小说通过讲述“我”与车夫的交往经历,既交代了车夫悲惨结局的出现缘于当时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突出了“我”命运的凄婉。
8.小说塑造了一个善良、吃苦耐劳但命运悲苦的车夫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这形象的。
9.小说最后一段写了上坟路上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有哪些作用。
2023-07-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余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有删改)

【注】①亮:同“谅”,忠信。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宗A末年B群下C既知此D意E而不言F渐不知G大下H之得失I至于J辽东K之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中的“事”指侍奉,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仰不足以事父母”的“事”意义相同。
C.“益暴其恶”中的“益”指更加,与《谏逐客书》中“损民以益仇”的“益”意思相同。
D.“区区”在文中指不重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的“区区”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之间应奉行的是“大公至正之道”,君王既不抹杀他人的话语用以掩盖自己的过失,臣子也不为了博取小信而去讨好自己的君王。
B.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
C.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
D.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2)《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共戾也。
14.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023-07-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