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富锦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期末 2023-07-23 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一旦有了个人情感色彩,就不科学了,没有意义了。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正是因为歪曲了,或者用一个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时用感觉的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的还原。这里的诗句说的是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在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用逻辑还原的方法,明显不符合理性逻辑。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的逻辑的高级形态,亦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之理,恰恰又是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为什么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但,因为情感的特点恰恰是绝对化,无理了才有情,不绝对化不过瘾,不妙。所以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至少还有这么几点,它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可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断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是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这样的哲学深邃性,就是无理中的有理,这样的无理,比之一般的道理要深邃得多。

(摘编自孙绍振《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

材料二:

所谓无理而妙,所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那种不受控于的主观的情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感情乃是源于一种心理变态,一种超理智的状态,——当人的情感达到相当的强度时,便自然进入物我一体、真假不辨、幻想与现实混淆一类虚幻迷惘的心理变态。所以诗人表现这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就可以曲写心灵(王夫之语)。比如说,边远地区得不到春风的吹拂,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咄咄怪事。但欧阳修竟然怀疑起来了: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固然写出了山城的僻远和寒冷,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一种惆怅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同他贬居生涯心境的寂寞相联系的。

一般地说,这类抒情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是普遍写常情与写心理常态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正如袁枚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这里的必不可解,大致相当于无理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不仅概括了诗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点精微之处,体现了艺术辩证法,而且抓住了诗的审美特质,显示了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或许可以称得上古人论诗运用双向思维的一个范例。

(摘编自王文龙《无理而妙的现代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感觉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们经过了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变异。
B.那些用绝对化表达的文学作品,往往因为无理才有情,解读时应该使用情感逻辑。
C.“无理而妙”是一种心理变态,指人的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进入虚幻迷惘的状态。
D.用理性逻辑说不通的艺术感觉,因为情感逻辑的作用反而可能具有哲学的深邃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艺术感觉”与材料二中的“不受控于‘理’的主观情愫”一致。
B.理性逻辑中爱情无法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因此读爱情诗时不能用理性逻辑。
C.有的诗歌一旦符合理性的逻辑,可能就不是诗了,诗人需对此情况审慎考虑。
D.边远地区也有春风拂过,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其实是借此曲写心灵。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无理而妙”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咏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B.李煜于亡国后创作《虞美人》,怅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C.杜甫思念兄弟时写下《月夜忆舍弟》,吟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李清照天涯沦落时写《声声慢》,感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诗歌的“情”与“理”有何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7-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①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 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②“秋天的音乐。”

③他多半随意一说,搪塞我。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下巴发懒地一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燥的凉手背给湿润的热手心舒服地磨擦磨擦,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④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 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 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际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⑤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 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头那儿一头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⑥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地反光,也清冷, 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 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⑦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阳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死亡,不正是一种生命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⑧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⑨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 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 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⑩“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音乐”在文中含义丰富,既指磁带音乐,又指“我”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还指“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B.文章第④段的末尾借小鸟扎入云团,形象地写出了“我”乘着音乐的翅膀达到了一种空 灵的境界,感觉无比轻松和自如。
C.文章第⑥段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是因为听音乐和观景时感到了凄凉和孤单,想回归温暖的家。
D.第⑨段“我”看到两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是基于之前对秋天以 及对人生感悟的自然心理反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本无形,描摹殊未易,但高明的作者往往能独出机杼,以形写声,在这点上本文与 “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题为“秋天的音乐”,但内容不局限于写音乐,而是将“耳中声”“眼前景”“心中情”巧妙地结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C.第⑦段中“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与第⑩段中“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形成了巧妙的印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D.“朋友”这一形象在文章的首尾出现,既使作品首尾圆合,又达到开头借朋友的话引出下文、篇末借朋友的话升华主旨的效果。
8.试从与前后文内容关联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一株垂死的老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9.艺术到底是“欺骗人生”的还是“安慰人生”的?请结合文意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耆旧,世所目“威凤祥麟”者。天启甲子,逆阉窃柄,公上疏请清仕路、养仕节,谓“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言皆剀切,为时所忌。比当例推,珰【注】先授意部堂,芟除清流周忠毅辈,公争执不少徇,忠贤大怒。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至感愤时事,则裂眦拳几案,痛惋交集。时周忠介被逮,诬赃数千。公洗囊百计代偿,欲脱之于死,其好义急难类如此。毅宗初,起太常少卿,寻巡抚中州。已巳之难,公不待诏命,帅师勤王,京师围解,升南大司马,参赞机务。时贼在英、庐,留都岌岌。南额兵八万人,堪战者不满万。公定营制,家丁,治楼船,练火器,部曲改观,于是乎有援池、援滁、援庐之师。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公方略。时武陵相杨嗣昌夺情视事,词臣黄公道周等执义廷诤,杖谪累累。公抗疏力救,谓“道周等国家有数人物,用之犹惧其晚,弃之何得其益?”疏上,先帝震怒,除名为民。已而复思之,拜东阁大学士。时贼势已亟,公蒿目时艰,中夜辄涕零,谓“身为大臣不能仗剑为天子击贼,虽死奚益?顾非是无以报圣明万一。”及京城陷,群哗上南迁,公赋绝命诗,拜阙号哭,赴古井死。时死节二十余人,公为最先,诟文贞,首祀旌忠祠。论曰:“成仁取义,固非怀濡忍之志、萌计较之私者所能为哉。公之一死,可与宋室文山并美千古。”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十一上》)

[注]珰,文中指宦官。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值[B]大[C]饥[D]条[E]荒[F]政[G]躬[H]自[I]赈[J]恤[K]全[L]活[M]以[N]亿[O]万[P]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旧,指年高而有声望的人。耆,本指六十岁的人,后用作老人的通称。
B.勤王,指尽力于王事;也指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文中指的是后者。
C.“简家丁”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含意不同。
D.夺情,指的是古代官员遭逢父母之丧,守制未满即被朝廷征召出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景文任东昌府推官时,公开表明不接受请托,不收受财物,平反了许多怨案。
B.天启年间,范景文上疏请求肃清吏治,与阉党据理力争,言辞激切,招致忌恨。
C.范景文整顿南额兵,提升军队战斗力,使南额兵既能拱卫留都,又能驰援他处。
D.京城沦陷,范景文反对南迁,写下绝命诗,慷慨殉国,后人把他和文天祥并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
(2)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公方略。
14.范景文谥号的第一个谥字“文”,与其官拜大学士有关;第二个谥字“贞”,是对他生平德行操守的评价。请简要概括范景文被谥予“贞”字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诗人乘船离家前往吴地;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字突出了诗人刚启程,故乡之思、前路茫茫之,忧便涌上了心头。
B.颔联“云犹冻”运用比喻,云似冻住一般,阴沉天色也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C.颈联“数点”表明家乡渐行渐远,诗人却仍不愿收回视线,写出乡愁难遣。
D.尾联“南来鲤”无理而有情,无端认为鱼是从家乡游来的,却显至深之情。
16.除诗题外,全诗无一字提及手足之情, 而手足之情甚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两句既强调了写作要有现实针对性,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和时代责任。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舟喻君民关系,强调竭诚待下的重要性。
(2)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为全诗的浩大气势奠定基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