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陕西 高二 期中 2023-08-12 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这是画中之主。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风格之三者合一。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

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佛教讲最后的清静寂灭,一个无余涅槃的世界,到此便超脱了轮回众生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三字,即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中国古人说,人性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一人的人格德性都可做得一理想至高的善人。人人做一善人,才是世界大同,才是天下太平。不是说大家有饭吃,大家在法律之下有平等,永远不打仗,便是天下大同了。还要有更高的文化融和,还要天、地、人三位一体,那才能真到达大同太平的境界。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达到一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已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民俗包括踏青赏春、祭拜祖先等,故其虽属自然节气,也蕴含着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天人相应。
B.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的山水亭屋等。
C.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太平,这也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人类理想的境界。
D.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既能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中国社会建设,也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
B.传统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国人盲目效颦,过耶诞节日,原因是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缺乏文化自信。
C.中国人信仰“性本善”,这并非意味着人生而至善,而是说人人均可以为善,都能达到一最高人格。
D.法律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纷争,要实现世界大同,修养至高的人格德性才是关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的一项是(     
A.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B.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
2023-08-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因此雾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雾凇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

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为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它的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初秋时节,空气湿润,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会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凝结成细小的水珠,这就是露。北方的深秋时节,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附着在瓦片、树枝、电线等物体之上,这就是霜。这种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作凝华。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作凝固。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

在东北地区,严冬之时还会看到雾凇。雾凇的形成也属于凝华现象,水蒸气凝华成固态后聚集冻黏在树枝之上,远远望去如玉树琼枝,如梦如画。要形成雾凇,需要的条件很苛刻,比如冬季要寒冷漫长,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蒸气,天空晴朗少云,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风速很小。

自然界还有一种自然现象与雾凇相近,那就是雪凇。如果雪花飘落时气温较高,一部分雪花在落到地面或树木上时会融化成水。随后在降雪过程中,如果遇到寒流,气温骤降,雪就不再融化。此时,当寒冷的雪落到树枝上,便会使树枝上的水凝固,从而将雪在树枝上,树木像是被冰雪覆盖,银装素裹一般,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雪凇。

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叫雨凇。从高空飘下的雪经过暖气层时会融化成雨滴,较大的雨滴经过冷气层,还来不及凝固就滴落下来,这些雨滴在气温0℃以下时还呈现为液态,从而形成过冷水。这些过冷水落到低于0℃的地面及树枝、电线等物体上时,会迅速布满物体表面,并立即凝固,从而在物体表面冻结成一层像毛玻璃一样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将树枝或电线变成粗粗的冰棍,这就是雨凇。雨凇危害极大,出现时往往要进行人工除冰。

(摘编自张虎岗《霜、雾凇、雪凇、雨凇别再傻傻分不清》)

材料三:

雾凇是空气的天然清洁工。空气中存在着大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雾凇初始阶段的凇附,可以吸附微粒沉降到大地,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

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当环境中存在雾凇时,大气中的负氧离子就会增多。据测,环境中有雾凇时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可多5倍以上。而负氧离子可以激活空气中的氧分子,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由于雾凇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因此其对音波的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雾凇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正是缘于此。

雾凇的存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当雾凇形成于电线时往往会带来危害,严重时会折断电线,造成停电事故。

(摘编自百度百科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形状上看,雾凇分硬凇和软凇:硬凇为粒状小冰块,结构较紧密;软凇为晶状,结构较松散。
B.雾凇与霜的形成虽都属于凝华现象,但二者的形成条件有差异,形成雾凇所需要的条件更加苛刻。
C.只要满足冬季寒冷漫长、空气中水蒸气充足并且天空晴朗少云这几个条件,就能形成雾凇。
D.雾凇白色不透明,雨凇较光滑呈透明或半透明状,二者若过于坚实,使物体负重加大,将带来自然灾害。
6.雾凇有哪些价值?还有什么危害?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追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作不到。不过,即使作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央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根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几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注】出错了题呢!

(原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第三十六期)

【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并不直接写“大明湖之春”,先写北方风大,狂风吹败了花草,吹走了春意,表面上偏离了主题,实际上为下文的描写蓄势。
B.土坝挡水,水黑无波,“庄稼”遮景,作者以视觉、嗅觉和听觉写出了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的特点。
C.“天色由灰而黄”“城北灰绿的一片”“灰亮光儿”“水作灰蓝色”,灰色调在散文中多次出现,客观地写出大明湖的景物特点。
D.散文不仅把不美的“大明湖的春”当成写作的主要对象,还写了大明湖的水产、秋以及桑先生的油画,形散神聚,引人思考。
8.作者最后用了不少的笔墨写“大明湖之秋”的美,本文却仍以“大明湖之春”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自然风光的美丑跟文学本身的美丑似无直接的联系。大明湖的春天不美,甚至有些丑,可是读起来并不让人讨厌,请结合文本,从语言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2023-08-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A宗B赐C步D舆E令F三G卫H举I入J东K宫L诏M皇N太O子P引Q上R殿S亲T拜U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有不可夺之志”与“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
C.“朕比寻讨经史”与“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D.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礼仪、科举、学校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曾与李纲商讨君臣伦理纲常和效忠尽节之事。李纲认为受托于先王、辅佐储君很容易,其言辞激昂,态度慷慨,令太子肃然起敬。
B.太宗认为先代圣明的帝王,都有道德高尚的师傅。而自己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不比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太宗认为人的善恶受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成为圣君,得益于周、召的谆谆教诲,而胡亥启用赵高为师,学习刑法,屠戮功臣亲族,成为暴君。
D.太宗对房玄龄说,王珪刚毅正直,心存忠孝,因此选他做皇子的老师。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珪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加以尊敬,不能懈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
2023-08-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诗人乘船离家前往吴地;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字突出了诗人刚启程,故乡之思、前路茫茫之,忧便涌上了心头。
B.颔联“云犹冻”运用比喻,云似冻住一般,阴沉天色也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C.颈联“数点”表明家乡渐行渐远,诗人却仍不愿收回视线,写出乡愁难遣。
D.尾联“南来鲤”无理而有情,无端认为鱼是从家乡游来的,却显至深之情。
15.除诗题外,全诗无一字提及手足之情, 而手足之情甚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郯子、苌弘等人虽是贤者,但与孔子相比,“____________”,而孔子以他们为师,其原因是人们懂得道理有先后,“____________”,如此罢了。
(2)孔子在《有教无类》中强调,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反面论证,分析了亡国的原因,正扣住了题目中的“死于安乐”。
2023-08-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C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解答用户的提问。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     ①       了,但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      ②        。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的作用,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随着语料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     ③     。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科学与文化可以取得更深远的突破。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写成两个反问句,让情感表达得更强烈一些。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列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朱德的扁担”,论形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和别的扁担一样,都是竹子做的,约三四尺长,中间稍宽,两头略尖。但这。扁担挑起的是希望。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大家一起挑粮,鼓舞的是士气,凝聚的是军心和民心,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希望。。军长带头挑粮,战士藏起扁担,这“一挑一藏”里,彰显了官兵之间的浓浓真情。扁担孕育的是精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克服不了的困难。时下,扁担的实用价值也许并不大了,但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难、团结克敌的精神,却

小小扁担,一头挑着艰辛,一头挑着希望;一头挑着使命,一头挑着民心;一头挑着过去,一头挑着未来。

20.下列句子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书法艺术领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B.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的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
C.《大家手笔》专栏发表了一篇名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文章。
D.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谈的热闹,气氛热烈。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易(0.85)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梦想,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期许,但面对竞争、压力、挫折、失败,有人也许会丧失信心、涣散斗志,从而畏缩不前、消极萎靡,愿景就此“夭折”,梦想从此“凋零”。但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为了让梦想开花,或忍辱负重,或至死不渝,或披肝沥胆,或以死明志,或百折不挠,或屡败屡战,或风餐露宿,或幕天席地,或数十年如一日,或行程数千里……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定一个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4-60.65科普-自然科学类非连续性文本
7-90.65老舍(1899-1966)  写景抒情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杂记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羁旅思乡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变换句式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1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85青春 使命  价值理念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