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3-28 6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故事日渐进入国际社会视野,西方媒体的“矜争之心”与“喧器之慢”日渐增上。由于西方世界长期掌握着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新闻话语等诸多方面的话语权,使得西方政界、媒体、学界对中国问题和中国故事的诠释并不客观。近年来,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科技优势,利用“中国威胁论”“中国例外论”等不实言论抹黑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既是重要且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亟待突破的难题。鉴于此,我们需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根基,挖掘中华文化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现代叙事范式。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文化有自身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现实依据。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书写于新时代中国,而新时代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蕴与历史根系的文化传承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故事的叙事而言,既是文化母体与历史记忆,也是发挥重要影响力的文化现实。自先秦起,华夏一隅超越了血缘、地缘等外部因素藩篱,将礼乐文明作为认同标志,使中国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延续5000多年而未曾中断文明历史的国家发展至今。现今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守正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是中国故事高度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体现出中国故事叙事真理性的科学表述。

作为现代叙事,中国故事有叙事的普遍性原理和独特性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辩证把握中国故事叙事规律的密码。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急遽变化,在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的片面解读下,不仅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历史与当代认知度很低,中国民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下中国的文化与现实也存在着些许误解。中国故事的中国叙事在聚焦中国创造、中国成就、中国问题进行叙事的同时,还注意分析中国奇迹的历史基因,破解中国成就背后的文化密码,理性看待中国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增进中国故事的文化塑形与力量聚焦大有裨益。

情感叙事是中国故事沟通古今,联结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沟通老年人与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的动力基础。大众媒体传播时代,受众主体性的最直接体现是情感方面的表达、反馈以及互动。现代媒介最重要的特征是个体在叙事媒介上情感的表达和个性展示,情感的互动机制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叙事的效果。叙事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协同性的感知和理解;增进认知理解与情感共鸣,唤起相似或相关的情感联结,从而影响叙事客体的判断标准和行为方式。

(摘编自凌海青《讲好中国故事聚焦现代叙事逻辑》)

材料二:

在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今世界,为了更好地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中文教育需要从各种视角、各类媒介中,不断去发掘适合留学生学习的语言文化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小说,也可以是形象逼真、风格独特的影片,还可以是真实感人、触动人心的报道,甚至还可以是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只要其中散发中国韵味,展现中国情趣,刻画中国形象,就是值得我们积极向海外推荐的最佳学习资源。在跨文化语境交流中,挖掘、丰富并传播这些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树立中国文化新形象。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方法方式的问题,也关乎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就是体现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文化与时代和社会是同步共进的,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痕迹和烙印。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先进也有落后、有智慧也有愚昧。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发展,靠的正是文化的不断淘洗、与时俱进。因此,在海外文化传播和国际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并且善于教会留学生正确地阅读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

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应以培养越来越多中国故事的爱好者和倾听者为现实目标。现在中国故事的倾听者,也是日后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而其中的外国留学生特有的他者镜像所讲述的故事,在其本国乃至国际社会具有更大的信服力和感召力。同时,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艺术要真正走向世界,不仅需要倾听者和讲述者,还需要研究者、翻译者甚至再创作者。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文艺作品,莫言的小说之所以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除了其优秀的文本魅力外,小说的翻译水平和质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文学艺术在海外依然较为边缘化,而那些外国留学生都是未来中国优秀文艺作品潜在的翻译者和推广者,中国文学艺术在海外传播和被接受,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翻译者共同助力。

(摘编自李丽《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文明从先秦起就超越血缘、地缘等因素成为华夏民族认同标志,推动中国成为了绵延至今而文明从未中断的国家。
B.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应该在纠正中国民众对中国文化误解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国际受众对中国历史与当代的认知程度。
C.凡是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小说,形象逼真、风格独特的影片,都是值得我们积极向来华留学生推荐的优秀学习资源。
D.小说的翻译水平和质量对中国小说走向世界获得国际认同会产生决定性作用,莫言的小说正是以此获得了国际声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具有科技优势,使其媒体的“矜争之心”与“喧嚣之慢”日渐增上,掌握了诸多方面的话语权。
B.社会文化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现实依据,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割断新时代与五千年文化底蕴与历史根系的联系。
C.情感的互动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叙事的效果,处理好了情感叙事,叙事主体便能够唤起受众相似或相关的情感联结。
D.文化与时代和社会是同步共进的,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进程中,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智慧与愚昧的文化之间能相互转化。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叙述中国故事的情感道义,从“天人合一”思想中阐发出热爱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思想,从“仁者爱人”思想中提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B.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C.苏东坡作为中国文人精神的代表,入选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的1001—2000年间12位“千年英雄”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D.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成功创排基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广受观众欢迎,成为中国现象级舞台艺术作品。
4.两则材料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如果你未来将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工作,材料一能够给你的工作带来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3-2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捉弄

【俄】契诃夫

一个晴朗冬日的中午……天气严寒,冻得树木咯咯作响。娜坚卡挽着我的胳膊,两鬓的卷发上,嘴上的茸毛上,已经蒙着薄薄的银霜。我们站在一座高山上。

“让我们一块儿滑下去,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我央求道,“只滑一次!我向您保证:我们将完整无缺,不伤一根毫毛。”

可是娜坚卡害怕。当我刚邀她坐上雪橇时,她往下一看,不禁倒抽一口冷气,连呼吸都停止了。

“求求您!”我又说,“用不着害怕!”

娜坚卡最后让步了,不过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是冒着生命危险作出让步的。我扶她坐到小雪橇上,一手搂着这个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姑娘,跟她一道跌进深渊。

雪橇飞去,像出膛的子弹。风在耳畔怒吼呼啸,凶狠地撕扯着我们的衣帽,刀割般刺痛我们的脸颊,咆哮着要把我们拖进地狱里去。周围的景物汇成一条长长的忽闪而过的带子……

“我爱你,娜佳!”我小声说。

雪橇滑得越来越平缓,我们终于滑到了山脚下。娜坚卡已经半死不活。她脸色煞白,奄奄一息……我猛地站起身来。

“下一回说什么也不滑了,”她睁大一双布满恐惧的眼睛望着我说,“我一辈子也不滑了!差点没把我吓死!”

过了一会儿,她回过神来,已经怀疑地探察我的眼神:那句话是我说的,或者仅仅是在旋风的呼啸声中她的幻听?我呢,站在她身旁,抽着烟,专心致志地检查我的手套。

那个谜显然搅得她心绪不宁。那句话是说了吗?说了还是没说?这可是一个有关她的自尊心、名誉、生命和幸福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世界上头等重要的问题。娜坚卡不耐烦地、忧郁地、用那种有穿透力的目光打量我的脸,胡乱地回答我的问话,等着我会不会再说出那句话。

“让我们再……再滑一次雪橇。”

于是我们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我再一次扶着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娜坚卡坐上雪橇,我们再一次飞向恐怖的深渊,再一次听到风的呼啸,滑木的沙沙声,而且在雪橇飞得最快、风声最大的当儿,我再一次小声说:

“我爱你,娜佳!”

雪橇终于停住,娜坚卡立即回头观看我们刚刚滑下来的山坡,随后久久地审视着我的脸,倾听着我那无动于衷、毫无热情的声音,于是她整个人,浑身上下,连她的皮手笼和围巾、帽子在内,无不流露出极度的困惑。她的脸上分明写着:

“怎么回事?那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是他,还是我听错了?”

这个疑团弄得她心神不定,失去了耐心。可怜的姑娘不回答我的问话,愁眉苦脸,眼看着就要哭出来了。

“我们是不是该回家了?”我问她。

“可是我……我喜欢这样滑雪,”她涨红着脸说,“我们再滑一次好吗?”

虽说她“喜欢”这样滑雪,可是,当她坐上雪橇时,跟前两次一样,她依旧脸色苍白,吓得透不过气来,浑身直打哆嗦。

我们第三次飞身滑下,我看到,她一直盯着我的脸,注视着我的嘴唇。可是我用围巾挡住嘴,咳嗽一声,正当我们滑到半山腰时,我又小声说了一句:

“我爱你,娜佳!”

结果谜依旧是谜!娜坚卡默默不语,想着心事……我从冰场把她送回家,她尽量不出声地走着,放慢脚步,一直期待着我会不会对她再说那句话:

“我爱你,娜佳!”

很快娜坚卡对这句话就听上瘾了,现在缺了这句话她就没法生活了。当然,从山顶上飞身滑下依旧令人胆战心惊,可是此刻的恐惧和危险,反给那句表白爱情的话平添一种特殊的魅力,尽管这句话依旧是个谜,依旧折磨着她的心。受到怀疑的依旧是我和风……这二者中究竟谁向她诉说爱情,她不知道,但后来她显然已经不在乎了——只要喝醉了就成,管它用什么样的杯子喝的呢!

一天中午,我独自一人去了冰场。我突然发现娜坚卡畏畏缩缩地顺着阶梯往上走……她显然打定主意,最后要试一试,身边没有我的时候,还能不能听到那句美妙而甜蜜的话?我不知道娜坚卡是否听到了那句话,我只看到,她从雪橇上站起来时已经摇摇晃晃、有气无力了。看她的脸色可知,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听到什么没有,她一人滑时的恐惧夺走了她辨别声音和理解的能力……

眼看着早春三月已经来临……阳光变得暖和起来。我们也不再去滑雪。可怜的娜坚卡再也听不到那句话,而我正要动身去彼得堡——要去很久,也许一去不复返了。

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娜坚卡已经出嫁。究竟是出于父母之命,还是她本人的意愿——这无关紧要,她嫁给了贵族监护会的一名秘书,现在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想当年,我们一块儿滑雪,那风送到她耳畔一句话:“我爱你,娜佳!”——这段回忆是永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我也上了年纪,已经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我说了那句话,为什么要捉弄她……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娜坚卡有三个称呼,故事叙述、对话、耳语三种状态下各不相同,反映了“我”对女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微妙。
B.“让我们再……再滑一次雪橇”,表现的是娜坚卡对滑雪的惧怕,以及对“我爱你,娜佳!”爱语的期待与确定。
C.“只要喝醉了就成……”这个比喻,表明娜坚卡已不在乎“我”是否向她诉说爱情,全心陶醉于那句表白的“美妙而甜蜜”。
D.“我”总在“风在耳畔怒吼呼啸”之际才说出爱情表白的话,固然是捉弄,但也难说“我”对娜坚卡就完全出于玩弄感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刻画娜坚卡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细节,反复渲染其有滑雪的恐惧以衬托其对爱情的渴望。
B.小说采用“当年”和“如今”双重时间的讲述方式及对回忆进行审视。营造出一种造化弄人的命运感。
C.捉弄者不知为何捉弄而困惑,被捉弄者因不知是捉弄而有美好回忆,最终成谜,小说有了艺术张力。
D.小说主题丰富,有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也有人生命运的感喟,以及俄罗斯文学中典型的忏悔与救赎。
8.“我”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小说是以顺叙的方式讲述的,若将小说倒数第二段作为开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苗晋卿,上党壶关人。开元二十三年,迁吏部郎中。二十四年,与吏部郎中孙逖并拜中书舍人。二十七年,以本官权知吏部选事。晋卿性谦柔,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李林甫为尚书,专任庙堂,铨事唯委晋卿及同列侍郎宋遥主之。选人既多,每年兼命他官有识者同考定书判,务求其实。天宝三载闰二月,转魏郡太守,充河北采访处置使,居职三年,政化洽闻。会入计,因上表请归乡里。既至壶关,望县门而步。小吏进曰:“太守位高德重,不宜自轻。”晋卿曰:“《礼》:‘下公门,式路马。’况父母之邦,所宜尊敬。汝何言哉!”大会乡党,欢饮累日而去。又俸钱三万为乡学本,以教授子弟。属禄山叛逆,杨国忠以晋卿有时望,将抑之,乃奏云:“宜以大臣镇东道。”遂出为陕州刺史、陕虢两州防御使。及入对,固辞老病,由是忤旨,改宪部尚书致仕。及朝廷失守,衣冠流离道路,多为逆党所胁,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赴行在,即日拜为左相,军国大务悉以咨之。既收两京,以功封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改为侍中。后以贼寇渐除,屡乞骸骨,优诏许之,罢知政事,为太子太傅。晋卿宽厚廉谨,为政举大纲,不问小过,所到有惠化。魏人思之,为立碑颂德。及乘钧衡,小心畏慎,未尝忤人意。性聪敏,达练事体,百司文簿,经目必晚,而修身守位,以智自全,议者比汉之胡广。广德初,吐蕃寇长安。晋卿时病卧于私第,蕃闻之,舆入逼胁,晋卿闭口不言,贼不敢害。及上自陕至,册为太保,县知政事,又诏以太保致仕。永泰元年四月薨。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
B.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
C.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
D.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诉讼,文中指中诉索取官职,现为法律术语,指向法院起诉他方以解决纠纷。
B.庙堂,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君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用以指代朝廷。
C.入计,中国古代考核官员履职的方式,地方官员入京向朝廷报告情况,接受考核。
D.衣冠,文中以士人的服饰帽子代指士人,与古诗文中“缙绅”代指官员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态度温和,在代掌吏部选拔职责时,不满意结果的官员无论长篇大论还是言辞激烈,他都能包涵。
B.苗晋卿忠于职守,因为每年进入选拔行列的人数众多,有时邀请其他官员参与考核,但他一定亲自核实。
C.苗晋卿重情重义,在太守任上回乡,进入县门就开始步行,以示尊重;还聚乡党痛饮,出钱兴办学校。
D.苗晋卿忠于朝廷,因病在家中卧床修养,吐蕃人进入家中对他威胁逼迫,但他守口如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下公门,式路马。”况父母之邦,所宜尊敬。
(2)及秉钧衡,小心畏慎,未尝忤人意。
14.苗晋卿颇有治理能力,其具体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03-22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

李群玉【注】

独坐高斋寒拥衾,洞宫台殿窅沉沉。

春灯含思静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穷达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时心。

羁栖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梁甫吟。

[注]:李群玉(813—860),唐宣宗大中年间入长安献诗,得宰相裴休推荐,授弘文馆校书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深人静,雨落天凉,诗人拥衾独坐,望着宫内幽深昏暗的景象,陷入了沉思。
B.颔联“春灯含思”“夜雨滴愁”以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无边愁绪,点题自然。
C.颈联批判现实,直陈时代是非混乱,同时对自己本已仕途通达的前景有了担忧。
D.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并未刻意点染,却于朴实简淡中彰显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16.尾联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3-23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出现“木叶”这一意象后,诗人们就将其发扬光大,比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劣马的坚持为喻,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3)“空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含有表达空明、空寂意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3-22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C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解答用户的提问。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     ①       了,但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      ②        。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的作用,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随着语料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     ③     。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科学与文化可以取得更深远的突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写成两个反问句,让情感表达得更强烈一些。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国货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大批出产的东西。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验。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可以改为“像口吃、口头习惯语、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等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文中画横线语句是一个论证,请分析其推理结构,在方框内补写出隐含前提。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丰子恺在散文《剪网》一文中写到:“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件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

生活中有人在忙于“织网”,也有人在努力“剪网”,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3-22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卷(三)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4契诃夫  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刘昫等  《旧唐书》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变换句式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逻辑问题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责任 担当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