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 高二 期末 2023-08-08 2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 按要求填空。
(1) 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览明月。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8-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 刘星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刘星秋天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断桥上遇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赵甲,刘星对赵甲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刘星的好朋友钱艺喜欢读书,经常抓紧各种时间阅读经典。刘星夸奖他说:“读书真的让你眼界开阔,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C.刘星在过圣诞节时,看到了他们班的美国籍外教在上课时有点黯然伤神,刘星对老师说:“您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D.刘星和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美丽人生》,大家都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流下了泪水,刘星感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3. 下列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如果回到日常生活,英雄是存在某种标准的。________________。但说这句话的人,可能试图在一个平凡的生命中去发掘非凡的闪光点,而并不是说平凡就是英雄。


①“英雄”在日常用法中总是暗示着某种“非凡”甚至“牺牲”。
②但是有时人们也会说“平凡的英雄”,这在字面上是相互矛盾的。
③因为如果没有标准的话,所有的人都是英雄或者都不是英雄。
④那么“英雄”这个词就失去了其特指性,就没有意义了。
A.③②④①B.②④③①C.①②③④D.③④①②
2023-08-01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

王晓明

①1918年5月15日,鲁迅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发表。105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

②鲁迅写过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有名文章。这篇文章开篇就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一方面前赴后继地战斗,一方面又总是被遗忘、被抹杀,甚至最终消灭于黑暗中,不被大家所知道。但他们依然前仆后继。鲁迅说,这就是“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也正是这些人,在支撑着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信心。

③很多人在鲁迅的作品里看到悲观和虚无,也许有些头脑简单的人还会进一步觉得,鲁迅写像《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是自揭其短,暴露了中国的阴暗面,没有提供什么正能量。但是,鲁迅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民族里面对自己有不满、自我批评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希望。所以他把《阿Q正传》编入总名为《呐喊》的小说集,这表达了他对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与个人、社会、民族的进步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④鲁迅理解的自信力,不是自夸、迷信,或者说自欺、昏睡,而是这一切的对立面。其实这也符合我们至今仍然保持的生活常识。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他永远在那里自我吹嘘,你说一点他的不足,他就要板面孔、跟你急,你一定暗暗发笑:太不自信了吧。如果他不是这么紧张,而是经常能自我反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那你一定会觉得,这人比较有希望。个人是这样,民族、社会、国家,也都是这样,道理都是相通的。

⑤所以鲁迅才认为,所谓“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真正的特点,就是自己担起责任来,去揭发各种摧残和抹杀“中国的脊梁”的社会黑暗,去刻画一切侵蚀和腐化这个“脊梁”的“国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笔下流露的不是消极和悲观,他写《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正是中国人的自信力得以保持的重要的前提条件,他会选择这样的写作,更是体现了一种中国理当良木茂盛、不应杂草丛生的信念,是中国人的自信力的强烈体现。

⑥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虽然和鲁迅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鲁迅当年面对的许多问题,如确认自己的人生意义、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等等,同样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的。历史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在很多时候,不同历史时段的社会和人生状况,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截然不同。正是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不再把鲁迅视为神龛里的偶像,而是把他看作我们身边的一个作家、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并且因此对他有了更多的理解。

⑦鲁迅透过瞬息万变的表象,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深层次的、因而变化非常缓慢的实质。而这些实质中的部分,正如一座桥梁,将当年的鲁迅与今日的我们连接起来。在向学生和年轻人介绍鲁迅的时候,我常常特别要说明,鲁迅衡量一个社会的时候,他总是首先从“人”和“人心”,而非从物质的角度——例如高楼大厦和GDP指标,去判断社会和世界。这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或者说他的很多前辈的一种共通的思想特质。

⑧比如晚清的龚自珍,他将社会分成三种情况:盛世、衰世和乱世。这三个怎么区分?就看“人才”,看能不能产生大批优秀的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龚自珍的名句。他说的“人才”和我们今天一般理解的不同,不是指专业才能,而是指一个人有理想,心地纯良,眼界开阔,分得清大是大非,看见坏的事情会愤怒,有能力改革社会……是指这样一种综合的精神和心理素质。

⑨严复也是如此。他反思甲午战争时就写道,假设这场战争中我们侥幸打赢了,那反而更糟,因为国人会因此陷入一种虚骄的心态,觉得“我们很厉害啊”,就会错失社会改革和自我革新的时机。显然,在严复看来,普遍的人心是自满虚骄的,还是清醒反思的,这远比一场具体的战争的胜败更重要。

⑩但作为现代作家,鲁迅对人和人心的重视,比龚自珍、严复他们更进一步。他不只重视精英和“君子”,他同样在意甚至更在意普通人和“小人”,在意他们的人心。这是鲁迅思想的最突出的特质之一。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剖析,对阿Q们的刻画,之所以在今天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焕发警示和借鉴等多重意义,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具体的形态,更深入刻画了处于这样的生活形态中的人心:谁能说我们当中已经完全没有了阿Q的影子?如果他活在当下,我想他依旧会最在意普通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全力去刻画人心,尤其是其中的病态的部分。

(有删改)

4.第③段中,“自揭其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6.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正是“中国的脊梁”在支撑着人们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信心。
B.作者认为,能自我反省并努力改进的人比较有希望,是我们的生活常识。
C.鲁迅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共通的思想特质,是从物质角度去衡量社会。
D.作者认为,鲁迅最突出的特质之一,是更在意普通人和“小人”的人心。
7.对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中的悲观和虚无,正是鲁迅式自省和批判的表现,也是社会得以进步的推手。
B.有希望的个人、民族、社会、国家必须是自信的,虽然不免有自夸、自欺、昏睡之时。
C.鲁迅塑造“阿Q”“华小栓”“祥林嫂”,都是意在沉痛地控诉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D.鲁迅和王小波一样,已经成为现代人心中的图腾,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偶像人物。
8.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023-08-0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