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8-19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主,而在欣赏时则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
B.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才能创造出来。
C.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
D.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便是运用园门、假山等创造艺术意境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
B.材料二使用“分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长廊的作用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有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
C.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反映的是“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表明园林的自然美的特点。
D.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并非如出一辙。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风吹云彩花齐放,水泻山崖雪乱飞。
D.云破月窥花好处,夜深花睡月明中。
4.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大观园中有座沁芳亭,“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红楼梦》第十七回),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沁芳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天长,村子里的人吃罢晚饭都不呆在家里;有的人晚饭也不在家里吃,捧上碗到路边去,或者到场院里。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干咱们这营生的,一辈子就是走,老瞎子说,累不?

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师父最讨厌他说累。

我师父才冤呢。就是你师爷,才冤呢,东奔西走一辈子,到了没弹够一千根琴弦。

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你不信?

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

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断了的才成。

小瞎子不敢吱声了,听出师父又要动气。每回都是这样,师父容不得对这件事有怀疑。

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老瞎子知道自己又没什么能要命的病,活过这个夏天一点不成问题。我比我师父可运气多了,他说,我师父到了没能睁开眼睛看一回。

咳!我知道这地方是哪儿了!小瞎子忽然喊起来。

老瞎子不理他,心想,也许不该再带他到野羊坳来。可是野羊坳是个大村子,年年在这儿生意都好,能说上半个多月。老瞎子恨不能立刻弹断最后几根琴弦。

一天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要不怎么着?就这么死了去?”“再说就只剩下最后几根了。后面三句都是理由。老瞎子又冷静下来,天天晚上还到野羊坳去说书。

就是这天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

老瞎子把那两根弦卸下来,放在手里揉搓了一会儿,然后把它们并到另外的九百九十八根中去,绑成一捆。

明天就走?

天一亮就动身。

小瞎子心里一阵发凉。老瞎子开始剥琴槽上的蛇皮。

可我的病还没好利索。小瞎子小声叨咕。

噢,我想过了,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他想起这药方放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便觉得浑身上下都好像冷。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

终于小瞎子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小说集《命若琴弦》,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坎坷的岁月,难以阻挡“瞎子”师徒为看见世界的决心,他们坚持着用心弹琴。
B.老瞎子的师父知道药方是一张白纸,但为了给老瞎子拉紧生命的琴弦,对他说了谎话。
C.老瞎子最后发现那五十年的生命之弦白弹了,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成了白纸和虚无。
D.“瞎子”师徒饱受艰辛,根据自己所知猜测着无穷未知,以自己的情感勾画出世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铁生在小说的开头渲染了一个悲凉和苦痛的生存画面,“瞎子”抱琴四处说书为生,凄惨漂泊钻进人心,悲苦难言。
B.小说首尾照应,结尾处八句与开篇完全相同,作者说“回到开始”,回到文章的起始位置,旨在引导读者重温“瞎子”师徒说书的故事。
C.文章是象征主义的佳作。弹琴与生存,琴弦与命运,赶路与追寻构成对应关系,老、小瞎子与生命欲望四溢也通过象征对应起来了。
D.小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朴素的语言塑造了三代瞎子的人物形象,他们彼此独立却又融为一体,小瞎子是完整的青年瞎子形象,又是老瞎子年轻时的形象。
8.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充满了“生命的悲怆”和“生命的诗意”,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8-1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嵩,貌伟秀,美须髯。始,娶会稽贺晦女,僚婿陆象先,宰相子,时为洛阳尉。士争往交象先,而嵩汩汩未仕,人不之异。夏荣者善相,谓象先曰:君后十年,贵冠人臣,然不若萧郎位高年艾,举门蕃炽。时人不许。开元初,擢中书舍人。时崔琳、王丘、齐澣皆有名,以嵩少术学,不以辈行许也,独姚崇称其远到。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既赴军,有诏供帐饯定鼎门外,玄宗赋诗劳行。会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陷瓜州,帝择堪任边者,徙嵩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嵩表裴宽、郭虚己、牛仙客置幕府,以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怀保边人。于时悉诺逻恭禄威憺诸部,吐蕃倚其健噬边。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使悉末明攻瓜州,守珪拒甚力,虏引却。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强弩四千,与吐蕃战祁连城下,自晨斗迄晡,乃大溃,斩一将,虏哭震山谷。帝大悦,授嵩同中书门下三品。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呼为亲家,仪物贵甚。

初,帝委嵩择相,嵩推韩休。及休同位,峭正不相假,至校曲直帝前。嵩惭,乞骸骨。帝慰之曰:朕未厌卿,何庸去乎?嵩伏曰:臣待罪宰相爵位既极幸陛下未厌得以乞身,有如厌臣,首领且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流涕。帝为改容曰:卿言切矣,朕未能决。弟归,夕当有诏。俄遣高力士诏嵩曰:朕将尔留,而君臣谊当有始有者。久之,迁太子太师。固请老,见许。嵩退,修莳园区,优游自怡。家饶财,而子华为工部侍郎,子衡以尚主位三品,年逾八十,士艳其荣。天宝八载卒。

(选自《新唐书·萧嵩传》,有删改)

注:①僚婿:同门女婿。②艾:对老年人的敬称。③赞普:吐蕃诸王的称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需加句读的位置。
臣(A)待(B)罪(C)宰(D)相(E)爵(F)位(G)既(H)极(I)幸(J)陛(K)下(L)未(M)厌(N)得(O)以(P)乞(Q)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文末“天宝”也是年号。
B.首领,在本文中指为首的领导地位,现在一般表示最高领导,二者的意思相近。
C.终,意为“终结”,和《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终”字意思不同。
D.工部,古代的官署名,为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嵩还未做官,名声不显。相士夏荣却断定萧嵩将来比陆象先官位高寿命长,但时人都不认同相士的看法。
B.萧嵩得到皇帝的恩赏,令人羡慕。他出师远征,皇帝作诗送行;取得战功,被授予高官;还与皇帝结成亲家。
C.萧嵩推贤任能,懂得进退之道。他推荐韩休,韩休与他同处相位时却将他告到皇帝面前,于是他恳请退休。
D.萧嵩位高权重,家世显赫。他曾高居宰相之位,儿子萧衡娶新昌公主为妻,官居三品,儿子萧华任工部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嵩乃纵反间,示疑端,赞普果诛之。
(2)久之,迁太子太师。固请老,见许。
2023-08-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元】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14.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前三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极言距离家乡路途遥远,点明作者羁旅的处境。
B.最后一句中的“愁”是全曲的诗眼,表达出作者远离家乡,流离漂泊的孤苦之情。
C.曲中以景物衬托情感,既渲染了寂寞悲凉的气氛,又表现了作者客中的凄凉与惆怅。
D.全曲多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于工整之中极有节奏感;语言也不乏华美生动。
15.请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妙处。
2023-08-1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