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9 题号:186739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主,而在欣赏时则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
B.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才能创造出来。
C.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
D.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便是运用园门、假山等创造艺术意境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
B.材料二使用“分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长廊的作用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有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
C.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反映的是“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表明园林的自然美的特点。
D.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并非如出一辙。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风吹云彩花齐放,水泻山崖雪乱飞。
D.云破月窥花好处,夜深花睡月明中。
4.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大观园中有座沁芳亭,“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红楼梦》第十七回),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沁芳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大观园是一所宅园,它一无远山近景可依,二无茅屋寺庙凭借,然而曹雪芹别出心裁地把自然界各种美好的东西组合到园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借景方式,通过“形”(园中人物、建筑、动物)、“声”(琴笛丝竹、小桥流水、吟诗作赋)、“影”(人、树、云、动物、月影)等使园中静态的建筑、山石和园中动态的人物、禽鸟、溪流、植物(四季变化)等相映成辉,这样互相补充的处理就达到了巧妙的借景目的。如七十六回,先写贾母等人在凸碧堂赏月“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后写远处笛音“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再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所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馆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最后写黛、湘二人拾扔小石头“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激荡……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于是融景入诗,逼出了二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绝妙好辞。圆月、绿树、风声、水声、云影、花荫全融合在大观园的美景之中了,使时间、景色、人情互借互生、融为一体。

曹雪芹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而突破、创新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园林借景中,大多都是对静态事物的借用,但大观园的借景手法,在曹雪芹的笔下加入了动态的人物、动物,园中对诗、赏月、葬花既为《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情节,同时也为大观园提供了美景,幅幅画面为大观园的四季景致增色不少。

(摘编自谭巍《大观园造景手法体现的曹雪芹艺术思维》)

材料二:

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虽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但我们也可从中品味出创作者的匠心,得以从中窥探曹雪芹的艺术辩证思想。

四十二回宝钗在谈到大观园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园林和绘画本来就有相通的艺术规律,用绘画的章法来布置园林,园林也必然体现出绘画中的一些规律,如像绘画那样讲究“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曹雪芹借助薛宝钗之口提出的远近、疏密、主宾、添减、藏露(还有高低、大小)等等,也都是我国古代许多画家(或评论家)所提到的章法。他是运用绘画中的这些章法、布局来设计大观园的。

我们且看曹雪芹在描绘大观园时是如何体现艺术中的辩证关系的。比如藏和露,当十七回中贾政一干人进入正门之后,“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由于有这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使得进入园门的人们不能一览无余地把园内景色“悉入目中”,这便是藏而不露。再加上“曲径通幽”的题额和羊肠小径,更使游人产生一种对园内景物幽邃莫测的感觉,因而更加引人入胜,这便是艺术中的含蓄。当他们出了山洞之后,才别有洞天,豁然开朗,“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这是露,是藏然后露;然而,露中又有藏——“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亦藏亦露,半藏半露;然后,“出亭过池”,观览了山石花木,才“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槛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曹雪芹就是这样运用文学语言,把大观园中的藏和露这一艺术辩证关系,很精妙地描绘出来,一幅手卷是随着卷中人物的活动而展开的。因此,这种描绘又是一般的绘画难以表现的,因为景物的藏和露是通过游人的视觉产生的,而游人又是沿着一定路线走的,即使是用长卷,也只能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表现,互相之间难以通过人物活动联系起来,有点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吧。曹雪芹的描绘,很有些像动静相生,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现代电影镜头。这种语言的描绘产生了完美的效果。

再如高和低的对比,曹雪芹也有很好的描绘。七十六回史湘云就说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这就是这一风景小区的特色。在凹晶馆近水赏月之妙,曹雪芹还有描绘:“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曹雪芹将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凸碧堂与凹晶馆和特定的时令——中秋赏月,融合在一个画面之中,构成大观园中一景。想象此情此景,倒“真令人神清气净”。

(摘编自顾平旦、曾保泉《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独特的借景方式,即把自然界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互相组合到园中,达到园林“收无限于有限”的效果,令人赞叹。
B.“对诗”“赏月”是小说的情节也描绘园林美景,体现曹雪芹对传统造园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在借景中加入动态的人物动物。
C.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指出园林的建设也像绘画那样讲究远近、疏密、主宾等章法,而这些章法也是古今许多艺术家曾提到的。
D.大观园中“藏”和“露”的艺术辩证关系,是在作者的文学语言中体现的,并随着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观园的造景艺术,不过二者的中心论点并不完全相同。
B.作者在七十六回将各类事物融入大观园景色,丰富游赏内容并提升了作品的意蕴。
C.大观园正门处的翠嶂使园中景色不能“悉入目中”,体现了“藏与露”的辩证关系。
D.语言文字既能将游人视觉所见之景做到细致描绘,也能将叙事的空间和时间相结合。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写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宋代画家郭熙提出:“欲夺其造化,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
C.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意在笔先,创造山川,皆令其各得其势而不背。”
D.贾宝玉为大观园沁芳亭拟写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都引用了《红楼梦》七十六回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外师造化(自然),中得心源(内心感悟)”是唐代画家张瓊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9-27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宇宙的熵在升高,有序度在降低。可是低熵体不一样,低熵体的熵还在降低。有序度还在上升,像漆黑海面上升起的磷火,这就是意义,最高层的意义。要维持这种意义,低熵体就必须存在和延续。这是科幻小说《三体》中,关于超高级文明生物歌者的一段描述。歌者将人类以及三体文明等其他文明称为低熵体,生命若要维持,就要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熵降低,走向有序。这个设定的确有根有据,薛定谔振聋发聩的论述——生命以负熵为生,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对抗熵增的进程,便说明了这个道理。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彭罗斯曾提出太阳给地球提供‘低的熵’,人类生活以及大自然消耗低熵能量后再回馈给太阳‘高的熵’。既然熵总是趋于最大值,那么人类的生老病死就是一个自然规律,是走向熵增的道路。

,已然横跨多个领域,成为科普作品、文艺作品甚至是心灵鸡汤的高频词。在科学研究中,起源于物理学的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是什么呢?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次提出熵的概念,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随后,熵被用来进行热力学和统计学意义上的解释。1948年,贝尔实验室的香农提出了信息熵,解决了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

拿扑克牌来说,一副扑克牌有五十四张牌,就具有五十四张牌的信息,抽牌过程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最开始,我们对下一张牌的信息一无所知,信息为零,信息熵最大。随着不断抽牌,信息熵逐渐减小。最后只剩一张牌的时候,看看手里的五十三张牌,就可以确定最后一张牌的信息了,此时信息熵为零。这就是信息熵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的变化形式。

在量子层面,科学家们用纠缠熵来描述对事件的无知程度。纠缠熵被应用来研究黑洞辐射过程。黑洞一般被认为是连光都能吸收的天体,任何东西都不能从黑洞逃逸出来。1973年,霍金预言黑洞会产生黑体辐射,称为霍金辐射。霍金辐射说明黑洞会释放出信息(热辐射),这一行为导致信息不守恒了,此即黑洞信息佯谬1993年,霍金的学生佩奇计算了黑洞的纠缠熵,曲线像一个倒V字,这就是著名的佩奇曲线。佩奇曲线成功地描述了黑洞辐射过程的纠缠熵变化。

如今,人们对熵理论的认识仍然在不断深入,已经深入到物质最微观的层次和黑洞。甚至深入到时空的研究了。熵与最微观层次之间的联系表明,不同学科的多个系统中的模式和结构可能具有共同的原则,熵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基本描述。这种扩展的理解可以帮助指导研究人员加深对原子核结构和它们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更广泛的科学背景中的作用的理解。

熵的研究,处于当今众多学科研究工作的前沿,必将进一步促进我们对自然界的进一步理解,是人类理解宇宙奥秘的一座桥梁!

(摘编自寇维 陈旭荣《从宇宙星辰到微观世界,说说无所不在的》)

材料二:

为什么热量总是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为什么凋落的树叶不会重回枝头,枯萎的花朵不会重新绽放?自然界中宏观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优先的方向,遵循的规律便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熵增加原理,它指的是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无序的程度(即熵)会不断增大。人的生命也如此,从物理层面的运动到精神层面的思考,都会消耗能量并产生熵,打破原有的平衡。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当我们思考时,大脑会消耗能量,产生熵。熵增加原理表述为: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

人类的大脑每天需要接收、记忆各种信息,学习、理解各种知识,分类、处理各样事务。这意味着大脑的熵在不断增加,若不及时优化、排序,大脑就会越来越无序。研究发现,当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时,各个脑区处于不同状态且不断转换,但各个状态之间的转换是随机、可逆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细致平衡状态。而当大脑处于思考状态时,各个脑区在不同状态间的转换存在方向性,这被称为细致平衡破缺。也就是说,在思考的过程中,神经活动的细致平衡被打破了,这时表示混乱程度的熵也增加了。

研究人员发现,在情绪处理、工作、社交、语言、理性思考、风险决策、运动执行等7种不同类型的大脑认知活动中,运动执行和风险决策等活动中的熵产生最明显,而语言、情绪处理等活动中的熵产生较少。也就是说,进行越高级、越复杂的认知活动,大脑产生的熵越多。

我们要如何对抗大脑熵的增加呢?研究表明,当学习的速度慢下来时,神经元中熵的增加会减缓,从而使我们的学习效率不降反升。对于每个人来说,大脑是我们身体的总指挥部,对抗大脑熵增加的方法就是科学用脑,不断挖掘大脑的潜能。例如,在学习方面,可以不断地重复、慢慢雕琢、反复练习,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反而学习效率更高。或者去看一场电影、读一本书、与朋友进行一次畅谈,从中探索到新鲜的信息、知识或智慧,为大脑减熵

摘编自刘恺《大脑中的热力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生老病死是走向熵增的道路,在这一自然规律下,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用脑,挖掘潜能实现“减熵”。
B.“熵”起源于物理学,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甚至高频出现在科普作品、文艺作品甚至是心灵鸡汤中。
C.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信息熵也会随着人们对事物了解的越全面而不断增加。
D.人类活动不论是大脑思考还是进行体育锻炼,都遵循“熵增加原理”,从事的活动越高级,大脑中的“熵”产生的就越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三体》中“歌者”对文明的设定中融入了熵理论,认为生命的维持就是不断“减熵”的过程。
B.有关熵的研究经历了多方面的演化,将深入到物质最微观的层次和黑洞,这些演化与实践将促进我们对未知的探索。
C.当物体运动消耗能量时,一些微妙的平衡将会被打破,这会使整个系统更加混乱。
D.“熵增加原理”有很强的适用性,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都会遵循这一定律。
3.下列选项中,不能帮助大脑“减熵”的一项是(     
A.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根据材料,下列对佩奇曲线解读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始还没有辐射时,纠缠熵为零,结束时没有黑洞,纠缠熵为最大值。
B.当黑洞释放辐射时,黑洞和辐射在量子力学上是有联系的,联系的总量叫纠缠熵。
C.如果信息从黑洞中逃逸,纠缠熵就应遵循佩奇曲线。
D.根据霍金的计算,熵会一直增长到黑洞死亡。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人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维持生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0更新 | 2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担当责任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或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内容之一,同时精神层面的快乐是必需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认为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了这状态,就是幸福的。
D.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它与资源占有幸福观都是错误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物质享受幸福观所提倡的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所以这种幸福观比资源占有幸福观更低层次。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B.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C.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D.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作,家庭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2024-05-13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