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期末 2023-08-25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由于短视频内容较短,所以既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系列栏目。短视频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多个主题:短纪录片型、网红IP型、草根恶搞型、情景短剧型、技能分享型、街头采访型、创意剪辑型等。

(材料一改编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材料二:

①短视频的一个很突出的社会功效,就是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记录和及时发布。纸媒时代,由于印刷制作的周期和篇幅限制,社会新闻的发布往往是要有些延迟和滞后的,而且,一般性的社会生活事件很难被大众看到并引起广泛关注。而在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突发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同时,一键转发功能会让事件飞快传播,这让许多小人物的困难有了可以被大家关注和帮助的可能。

②短视频兴起之初,人们很兴奋,因为可以用一两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有趣内容来填补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比如等公交,坐地铁,咖啡厅等人,甚至如厕时间,短视频就是个很不错的消磨方式。所以人们一度欢呼“用短视频杀死碎片时间”。

③短视频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带给人们的便利的新媒介,它能给人们快速高效地提供新闻、知识和娱乐信息,但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碎片式的思维模式、封闭的认知状态和浮躁的情绪。所以说,短视频是把双刃剑,如何用好这把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材料二改编自《短视频,大数据时代的双刃剑》,北京晚报)

材料三:

①媒体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提出“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所谓技术垄断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波兹曼提出的“技术垄断”是指电视技术。而短视频App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认识到此书与其说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批判,反而更像是对下一个时代的预言。

②许多沉溺短视频者首先感到的是“信息容量”的明显下降,“短视频”顾名思义,其生产者只有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看者的眼球才能获得流量利益,否则只能换来观看者的拇指向上一滑,这导致生产者必须在足够短的内容中提供尽量多的刺激,而观看者的短期、即时奖赏反馈不断被强化,也导致其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越来越短。

③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在于沉溺短视频App者从文字获得信息的能力变弱,普遍没有耐心阅读较长篇幅的文字,甚至无法完整地欣赏完一部时间较长的电影。另一个典型的现象,在于抽象理解、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显著下降,具体表现为难以理解文本,难以根据通过文本提供的信息进行抽象思维,简单地讲就是看不懂大段文字,更无法通过文字进行文本之外的思考,进行文字表达只会玩弄网络热梗、无厘头,自身语言匮乏、贫瘠。

④此外,因为短视频为了达到最大传播效果,必然采取向下兼容的策略,提供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理解的内容,波兹曼批评电视“只能提供12岁儿童心智的节目”,而短视频App还要更加糟糕,海量虚假的、错误的、反智短视频内容,只要观者稍有常识就不难发现其谬误,反而被冠以“科普”之名疯狂传播;一些明显编造、摆拍的视频,观者稍有逻辑都不难识别其荒唐,却有大量拥趸信以为真。

⑤最后,人类能否逃脱技术垄断的宿命?波兹曼认为无济于事,因为技术不仅大势所趋,而且势必无处不在,今日的我们对这一点有比波兹曼更深的感受。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人类是否有足够的理性和智慧,直面由自己创造,并可能毁掉自己的技术?

(材料三改编自《短视频时代正在批量制造“新文盲”》,南方周末)

1.材料二第③段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
2.下面对于“短视频”特征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平台播放,适合移动和休闲时观看。
B.内容短,可单独成片,也可制作系列栏目。
C.可以对突发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记录与发布。
D.拇指向上一滑,即可瞬时获取足够的信息。
3.下列推断不符合上述三则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A.在候机大厅刷刷抖音,可以让漫长的等待变得不那么折磨人。
B.与其花大量时间看《红楼梦》,不如等《三体》电视剧上映。
C.有报刊指出网民科学素养等不足,易被短视频博主“洗脑”。
D.技术垄断无可避免,人类应当利用理性智慧避免被技术所害。
4.如果将上述三则材料整合成一篇文章,请根据此三则材料写出这篇新文章的行文思路。
5.《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要求我们学会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形成独立判断,恰当筛选利用。有媒体统计了短视频用户的消费数据,制作成下图,请联系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观点,分析这个数据图。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镇蔑匠

李笙清

旧时匠人传授手艺,大都喜欢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俗称“门第师”。除非匠人的后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愿学父辈的手艺,匠人这才会将手艺传授给外姓徒弟。我的小叔便是这样的手艺传人。

小叔大我九岁,他十七岁那年,拜了住在老街的老蔑匠漆师傅为师,学起了蔑匠手艺。漆师傅是从湖南湘西搬来的,在老街上买了两间带后院的小屋。他把堂屋跟正房打通,做了作坊,后院用来堆放竹子和蔑器,后面厨房旁边的小屋是他歇息的地方。屋后有一条大河,漆师傅的竹子原料大都是从水路运来的,青石板码头边,经常浸泡着漆师傅编好的蔑器——据说浸泡过的蔑器经久耐用。

漆师傅的老婆死得早,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他也一直没有续弦,在老镇上孤独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堂屋供桌上的黑边相框里,有我没见过的漆师傅的老婆的照片。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漆师傅将镜框擦得干干净净,拿在手里一看就是好一会儿,有时候还喃喃自语,说的是我听不懂的湖南方言。

据说当年漆师傅来老镇落脚时,受到了本地蔑匠师傅的排挤,还是在老镇素有声望的我的祖父出面摆平了这件事,帮漆师傅置买了住房,让他在老镇扎下根来。因为有这种交情,在祖父的恳求下,漆师傅收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徒弟,也就是我的小叔。所以小叔很是自得,常以正宗的湖南蔑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

拜师那天,家里准备了荤素搭配十个碗的一桌宴席,请来了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作陪。小叔按拜师的礼节给漆师傅磕头敬茶。漆师傅笑呵呵地对祖父说:“我们谁跟谁啊!不用这么烦琐啦!”祖父一脸严肃,说礼数是祖宗定下的,千万不能马虎。那天,漆师傅脱下了常年穿在身上的那套黑衣裤和粗布围腰,特意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坐在上首。他喝酒喝得脸红扑扑的,整个人神采飞扬,话格外多。

那时候乡村里的谷囤都是用竹蔑编制的围子,长长的,一圈一圈围上去,就成了农家储存粮食的仓库。还有扫地的撮箕,筛米的筛子,淘米的筲箕,打场的连枷,屋角的鸡笼……这些都是蔑匠的杰作。还有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竹椅、竹凳,厨房里用的蒸笼、刷锅的刷子……蔑匠用一双巧手,做出了形形色色的蔑器,丰富着老镇人们的生活。

那时我常常在放学后,转到老街看漆师傅做手艺活。漆师傅抽出一根竹子,操起厚脊薄刃的蔑刀,用刀身在竹子的底部随意比画一下,就挥刀劈下,一截粗大的竹子便在脆响中一分为二。然后漆师傅拿起一柄长长的凿子,几下就将竹子中的痂结清除掉。随着蔑刀的上下翻飞,竹子变成了一根根长长的竹片,竹皮则被削成薄薄的蔑丝,看得人眼花缭乱。漆师傅一边做活,一边给小叔讲解蔑活中的砍、锯、切、剖、削等基本功要领,不厌其烦,直到小叔领悟。料裁好后,师徒俩便开始忙活起来,编蔑席,做鸡笼……

漆师傅不赶活的闲暇时候,我特别喜欢到他家里听他讲神秘的湘西故事,吃他晒制的湖南苕果子和苕丝,喝他泡在陶壶里的大叶茶,那感觉就像坐在茶馆里听评书一样。漆师傅是一个天生的故事家,一个李天宝的故事,他讲了半个多月都没讲完,让一众街坊听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天天挤在他的作坊。有时遇上漆师傅带着小叔赶活,上门来的街坊就只好打道回府,神色中明显露出几分失落。故事每次讲到夜深,漆师傅都会拿起他的那块有些泛黄的小竹片,“啪”地打出一声脆响,宛若惊堂木的回声,听故事的就知道到了“要知结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时候了。

漆师傅还有一个绝活,就是用细蔑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动物,锦鸡、鹅鸭、小猪、老虎、鲤鱼……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他都能很快做出来,而且小动物们个个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可惜小叔没学会这门技艺。漆师傅要小叔先学好蔑匠手艺,以后再教他这个。可没想到当小叔快出师时,漆师傅却因醉酒后去码头捞蔑器,不小心落入河中溺亡了。每每提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

时隔多年,我有一次回老镇,听说住在镇西古桥边的守寡半生的孙婆婆去世了,她离世时手里紧紧捏着一对竹编的连在一起的比翼鸟——这是漆师傅留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件竹编作品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漆蔑匠在老街购置的带有后院的两间小屋,无论是布局还是地理位置,都为他做蔑匠活提供了便利,表现了他和祖父的交情匪浅。
B.漆蔑匠早年丧妻,无儿无女,离开湖南老家后,多亏了祖父的帮助,才能在老镇扎根,所以他主动收下小叔做他的唯一弟子。
C.小叔成了漆蔑匠的徒弟后,十分自得,常以正宗湖南蔑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可见蔑匠在当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D.“每每提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漆蔑匠意外失足落水离世;二是漆蔑匠绝活的失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老街”“老镇”“门第师”“囤谷的围子”“打场的连枷”等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B.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回忆,将蔑匠漆师傅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C.第6段列举了漆蔑匠制作的众多蔑器和它们在老镇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表现了“我”对蔑匠这一传统手工艺人的赞美。
D.小说以“守寡半生的孙婆婆捏着竹编的比翼鸟去世”结尾,有着复杂的意味,也暗示出传统手工艺的没落衰败。
8.请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3段中的画线句。
9.小说的题目为“老镇蔑匠”,但作者为什么没有始终围绕漆师傅的手艺展开描写,反而加入了漆师傅闲暇时给街坊们讲故事的情节?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游定惠院

(宋)苏轼

①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复与参寥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②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角,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丛桔,移种雪堂之西。

③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①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惠院,本文作于元丰七年(1084)。②参寥:苏轼的朋友。③瀹:浸,渍。④夤缘:沿着。
10.对第①段画曲线句表达效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老人的脖颈比喻枳木筋脉裸露在外,取譬新奇。
B.以老人的脖颈形容枳木筋脉裸露在外,说明枳木不具有世俗意义上的美感,这可能也是下文说到的“不为人所喜”的原因。
C.筋脉裸露在外的丑陋的枳木仍为作者喜欢,可能寄托了作者对自身遭遇的思考。
D.用一串串的大珍珠比喻洁白而圆润的花朵,表现园圃主人对作者的深挚友情。
11.第①段作者两用“以予故”,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2.对“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就从小路回家了。
B.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从小路回家了。
C.客人还想喝酒,但是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D.客人崇尚喝酒,但是我忽然没了兴致,就直接回家了。
1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
B.开头观赏海棠“已五醉其下”,以昔游之乐烘托今游之乐,具有浓重的抒情意味。
C.作者笔下的景物清雅、恬淡,流露出作者超然物外,渴望归隐的情怀。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14.“琐碎之事见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以第②段为例加以赏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州 桥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 桥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 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的经历时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水。④州桥:与王诗所咏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邦,经过当时被金人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的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真切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地区的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16.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2022-06-28更新 | 332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