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双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末 2023-08-25 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人有意识地译介域外文学,不过百余年历史。以何种语言对应域外的作品,是让几代译者费心的事情。

林纾选择的是古文,他对于汉唐文章的推崇,使翻译多了古朴的元素。但林纾的古文,乃文言文中的杂体,他吸收了笔记小说的句式,也是对的,保持古文特色,大概在学术著作里不是问题,但这个理念用于文学翻译就成为问题。林纾在实践中感到,恪守古文之道并不容易。钱锺书说,林纾虽然是古文家,但在转化外来辞章时,不得不有些变通,文言、俗语也不时出现,也非纯正的古文了。恪守旧的思路,不易打通文本间的隔膜,要表明真意,不得不放开手脚。于是古文章的套路就渐渐松懈,雅中有俗也不可避免。

周氏兄弟的翻译,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们最初的翻译,受章太炎的影响,用的是六朝之前的古文,因为佶屈聱牙,读懂其意者甚少。过分看重古文与文言,其实破坏了审美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他们不久就意识到文体的选择,也关乎作品的成败,后来逐渐杂以口语和俗语,所译的小说也渐渐被世人接受了。

文言与俗语,看似势不两立,实则也有结合的可能。用文言写作与翻译,能提高读者的智性,续写文学的关质,而俗语则更接近大众,使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不少翻译家对于文言与俗语的关系,有深厚的理解。比如钱稻孙翻译但丁《神曲》,就意识到那文字如何引入意大利的俗语,与拉丁语这种“雅言”有了区别,但丁的写作丰富了母语,他从“雅言”那里出来,以俗语调适着词章,变为后来的新雅言。

翻译的过程,乃是与异质的时空对话的过程,词语的陌生化表达,才是一种功力。信、达、雅固然甚好,但硬译能改变阅读的习惯,对于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多有帮助。周氏兄弟后来的翻译就发生了变化。他们以直译的方式,撕裂了母语的表达,给汉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周氏兄弟那里,因为意识到中外文法不同,必须选择克服汉语局限的办法,于是注重的是句子与句子间的呼应,在词语的轻重、急缓里增加修辞的内涵,这给表达带来了生机。新一代学人除了流布思想的愿望深埋其间,还有创造新语言的冲动,刘半农在《译者导言》里承认,自己翻译的诗歌参考了佛经翻译的经验,直译中形成了新的文体。严家炎称这是“被翻译逼出来的新文体”,其中雅俗之间的关系得以调适。“新文体”后来被人们称为“语体文”。

由翻译引起的文言与俗语之辨,以及“语体文”的确立,使汉语书写在磨合里走了一条新路。但后来的变化出人意料,三十年代后,关于大众化、通俗化的讨论,文言的元素无声地淡出。“语体文”的表现不免失衡,我们看蒋光慈、胡也频等人的写作,苏联译本的影子深深,那些辞章里多了意识形态的影子,这时候,在流行的文学里,词语背后的历史感弱化,“语体文”开始有了翻译腔,未能保持古老汉语的质感。翻译文体脱离母语的根,导致了表达的平庸,直到八十年代,翻译腔依然在文坛盛行,当代许多走红的作家,都是在翻译腔中长大的,作品的辞章之美颇为稀少。王小波曾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于当时流行的翻译文体的揶揄。翻译也是创造,有时乃是写作风气的引领者。从鸠摩罗什、玄奘到鲁迅、穆旦,已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劳作使汉语多了流动性和暗示性,智性也得以生长。不过遗憾的是,今天的翻译家与小说家,对于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大多不太注意了。

(摘编自孙郁《译介之道与文之道》)

材料二:

鲁迅曾把翻译比作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窃火;那么,当年那些为西学东渐推波助澜的翻译家便是名副其实的“窃火者”。1931年,在上海文化界为鲁迅举行的五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美国小说家兼新闻记者史沫特莱女士问秋斯,中国文化人为什么把精力和时间用于翻译外国作品,不多从事自己的创作呢?秋斯回答:“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后来秋斯在《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一文中又做说明:“诚然,世间没有哪一种名著是模仿得来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治是模仿成功的。不过这是论结果,不是论过程”;“落后国家要想追上先进国家,不能不先之以模仿,追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才能清算这个模仿阶段,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秋斯比喻说,这就像“供模仿的仿影和字帖,在初学时期显然是不可少的”。

秋斯说:“一个负责的译者,不但要通晓语文,还要具有与原作者同等的或详尽的想象力或表达力。就这一点来说,翻译就是创作。因为生活经验或文学修养因人不同,尽管两个作家写完全相同的事物,写出来的东西也会很不相同。”

(摘编自凌山《“窃火者”的路——董秋斯与翻译》)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经推崇汉唐时代的文章,选择古文翻译城外的作品,在实践中不能保持纯正古文特色。
B.周氏兄弟译介域外文学作品时,以六朝之前古文对应外来思想与审美,后经改变慢慢被读者接受。
C.用文言写作与翻译,可弥补俗语在提高读者智性、增强文学表达美感方面的不足。
D.翻译亦是创作,对优秀的译者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是必备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丁的写作引入意大利俗语调适词章,使之成为新雅言,丰富了自己的母语,这也积极影响到了中国翻译家的努力。
B.直译的方式,不但能克服汉语的局限,丰富文学语言,还帮助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对其思维的突围性的培养也有益。
C.王小波感叹傅雷、穆旦的译文之美,其实是对当时文坛的当红作家创作中表达平庸,作品缺乏辞章之美的强烈不满。
D.近代以来翻译家作为“窃火者”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对西学东渐的促进,而且对语言创新发展的推动也是突出的。
3.下列有关材料一中的论据不能用来论证“调适雅俗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A.钱锺书评价林经的变通B.钱韬孙翻译《神曲》的意识
C.周氏兄弟克服汉语的局限D.刘半农参考佛经翻译的经验
4.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译介之道中的文之道”的内涵,
5.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简要作答。
2022-09-11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9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变成马的那一天

刘诗寒

父亲变成马的那一天,母亲和我就站在他的身旁。

那天夜里,残云遮月,星辰隐蔽,爷爷将洗脸盆摔在了墙面上,撞出一阵山响。他像往常一样刚喝完一瓶二锅头,烈酒在肚子里翻腾着,将他的灵魂搅得不得安宁。他瞪着烧得通红的眼珠子望着父亲,动作矫健得就像个小伙子一样骑在了父亲身上。而枯瘦的父亲却宛如一匹老迈的马,不停地喘着粗气,躺在地上,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一点点地干瘪下去。

爷爷扬起胳膊,朝父亲的脸上打去,一下接着一下,打得无比响亮。

爷爷又扬起腿,将前来劝架的奶奶踹在了门槛上,不仅撞破了她的脸,而且磕坏了她的腰。

那条白狗哆哆嗦嗦地缩在墙角,浑浊的狗眼盯着父亲快要翻白的鱼眼,他嘴里打着呼噜,显然是吓坏了。

爷爷脖子上直爆青筋,嚷道:“我们家祖上几代本本分分!竟然出现你这样的畜生,滚,离开这个家!永远也不要再回来!”

母亲就站在一旁,盯着父亲跌进尘埃里的脸,嘴角布满了灰尘,鼻孔渗出一丝鲜血。母亲的表情很平静,好像她也认为爷爷这样做是对的。

爷爷的喊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离我们家两公里远的深巷不停地传来犬吠。

就在前一天,父亲送给我一只白狗陪我玩耍,我特别喜爱它——说心里话,父亲每一次都会变着法儿地送给我各种我喜爱的东西。

但是爷爷却将白狗一脚踢开,愤怒地说:“别动!这又是偷来的!”

我便害怕地将白狗放在了一旁。

直到派出所的警察来到了我们家……

畜生!蛆心的孽障!爷爷每次都会这样叨念着让人听起来胆战心惊的话。他的眼睛里同时也闪现出来他们父子曾在院子里对峙的场景。

父亲长相粗俗,豁着两颗门牙,游手好闲,气管还不好,常常哮喘,算命先生说他活不过十八岁,可他却顽强地活到了现在,并娶了我的母亲,还生下了我。

我对母亲说,我不喜欢父亲,我很讨厌他,讨厌他给我的一切,玩具、书包、学费。还有,我听到人们背地里的窃窃私语和声声叩问,说他就是一个贼,一个盗窃犯。我想,他给我搭建的城堡,都有可能是用各种见不得人的方式偷来的。

所以我不喜欢他,甚至是厌恶他。

我不知道这些话是不是违心的。

我说:“我不喜欢他。”

而母亲却一直沉默着。后来她说:“连我都是他偷来的。”

我便不再说话了,因为我不能不喜欢我的母亲。

最先看到父亲变成马的,是我们的街坊邻居。他们手指向远方,一脸诡异地对着我笑嘻嘻地说:“鸟儿,那就是你爸。”

“在哪儿?”我傻里傻气地张望着:

我很久都没有看到父亲了。

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看去,辽阔无边的大野地里,一匹老迈而又略显笨拙的马,没有任何嘶鸣,马蹄踩进深沉的大地里,埋着头,漫无目的,孤独地朝着夕阳奔跑。

后面,有一群农民在追逐着它。

父亲真的变成一匹马了吗?也就是爷爷口中常骂的畜生?

我怀疑父亲是不是疯了,母亲却什么都没有讲,她低下头。感到很羞耻。

我问母亲:“父亲为什么不再是人了?变成龙,变成凤凰,哪怕变成其他一些说得过去的动物也行啊!”

母亲说:“这已经是你爸最大的本事了,变成一匹马也没什么不好。”

爷爷去世的那天夜里,他也像匹失去族群的老马一样,没有了力气,身躯渐渐坍塌。有人看见父亲站在大野地里,面朝家的方向,发出阵阵嘶鸣。爷爷的耳朵抖动了一下,眼睛盯着天花板,嘴角微微颤抖着,像在诉说着什么。

后来母亲对我说,爷爷是在呼唤着父亲的乳名,他一定很悲凉,也很难过,是他放弃了那个小偷小摸的父亲,任他像恶之花一样在暗夜里生长。父亲曾经也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婴儿,只是在奔跑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爷爷的暴虐不仅使他失去了自身的父爱,而且失去了他曾最心爱的小马驹。

母亲就这样一个人带着我,我也渐渐长大。当我再见到父亲的时候,我们中间不光隔着一层铁栅栏,似乎也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他试图努力地扬起手臂向我挥动,可我感觉他不像来自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人。我害怕极了,试图逃离……

你知道吗?羚羊宁可溺死在湖里被鳄鱼吃掉,也不愿意丢掉小羊。

我知道,妈妈。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没有放弃的原因。

我知道,妈妈。

你爷爷曾经放弃了他,可我们不能。

我知道,妈妈。

后来,每当有人一脸假笑地问我:“鸟儿,你爸呢?他什么时候回来啊?”

我说:“快了。”

快了?

我鼓起勇气,又走进了男子第二监狱,心里对自己说:“是的,快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18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痛打父亲,是因为性格暴躁又喝了酒,但更是因为,偷盗的父亲让本分清白的爷爷觉得丢脸。
B.爷爷痛打父亲时,母亲看着受伤的狼狈的父亲,她的表情很平静。其实她心里是不赞成爷爷这样做的。
C.邻居们最先发现并告诉“我”父亲变成了一匹马,可见,邻居还是关心我们家,有情有义的。
D.爷爷对父亲,内心是思念的,儿子是他一生的痛,这从他临终时唤着儿子的乳名看得出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主要靠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展开情节,但也不乏精到的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B.文本叙事富有含蓄之美。如,奶奶被爷爷踹伤,就间接交代了奶奶对父亲的溺爱和爷爷对此强烈的不满。
C.文本既没有拘泥于写实,也没有完全用虚构来折射现实。而是选择了虚实相融的构思方式。
D.爷爷暴虐刚正,母亲隐忍坚韧,小说中的这两个形象呈现出一种对比烘托产生的美感。
8.在小说创作中,虚构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作者为什么要构思父亲变成了一匹马?请结合文本简析。
9.小说为什么选定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而不是其他家庭成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风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要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佑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B.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C.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D.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1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后面的停顿为“读”。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
B.“经传”,指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比如《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C.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周瑜的字“瑜、谨”都是美玉;另一种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如“愈”和“退之”。
D.“说”,古代用来阐明事理或主张的一种文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赤壁赋》的赋,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他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处死,在众人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他前往招抚,他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他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重视师道,不满世俗。他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3.把文本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14.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二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两个“第一”开篇,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颔联承接首联,表明作者来到宋金对峙最前线的原因,因公事而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C.颈联化用“齐鲁青未了”典故,以中原青翠万里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
D.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
16.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