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 高二 期中 2023-08-25 1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后来,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可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

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史家本身见识的高下。

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班彪评论司马迁《史记》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亦持此说。对此,范晔这样看待:彪、固讥迁,然其论议,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从思想上看,班氏父子批评司马迁轻仁义”“贱守节,范晔则批评班氏父子轻仁义”“贱守节愈甚。范晔之所以与班氏父子表现出对于仁义”“守节的不同标准,是具有切实社会历史根据的。一方面,他的历史研究和撰述的对象——东汉时期——有重名节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他所生活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正不断进行着突破和修正。

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洪迈言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正是此义。

(朱露川《史书叙事与史家议论的辩证关系》)

材料二:

秉笔直书实录毋曲是古人著史作典的起码原则和治学品德,其实说起容易做起难。有人为沽名钓誉,为利禄奔波而不惜臆改讹误、伪造史实,从而贻累古人,延误后学。

东汉班固为了入仕当官,在撰写《汉书》时,对刘汉政权隐讳真实,肆意溢美。南朝沈约为了跻足政坛,撰《宋书》时,大肆颂扬豪门士族,达官显贵,对被皇帝随意诛戮的文武大臣,均隐去真实死因。史书的失真,带来一系列荒谬。这种荒谬常常作为改头换面的正史国传又汇编于新的历史著述中,如此循环往复,欺骗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也有对历史文献表示怀疑者。最早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他撰述《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没其真。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对于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采取了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

(葛存雍《史书的局限与史家的史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以丰富的题材和多向度的视角,刷新了史学的风貌,使史书从干燥无味的说教,变为生动具体的叙事。史学开始走向大众,史学著作从少数人阅读变为大众读物。

但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的信誉在下降,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受到欢迎。近年来在市场上走俏的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个都不正经》等,几乎都是非历史专业者所写。史学的作者从史官、专业学者,到非专业的作家,体现了述史主体的大变化。

一般说来,传统专业史家说什么都要有证有据,讲究的是历史真实性和启示性。如今则不然,这些业余作者讲史时有自说自话的,有戏说臆说的,有的竟宣称自己在玩历史。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读者似乎并不在乎什么史实不史实,只要读来解闷、解气就是好的。

史学本是一门纪实的学科,容不得掺假和戏说,古代一些史家为秉笔直书,牺牲性命的大有人在。如今,戏说、娱乐渗入到史学,可算是娱乐至死了,但死的不是娱乐,而是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是专业史家无可奈何的现象。期盼求真将再度成为人们读史解惑的追求。

(北京日报《史书的信誉不能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齐大非耦”的历史故事被沈约故意曲解,成为他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
B.范晔对东汉历史走向所作的假设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
C.中国史学上对史家议论做出直接评价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
D.司马迁不盲从历史文献,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亲身访查史实,具有开拓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判断总结和评价史实,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这对史家的见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从范晔对班氏父子的批评可以看出:史家的价值判断往往与他所研究的时代及他所生存的时代相关。
C.史家伪造史实,失真的史实又被编进新的历史著述中,由此可见历史是无法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
D.在史学走向大众的时代背景下,史学著作不可一味追求生动性,而丢失了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3.下列属于史家议论中的价值判断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B.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本纪》)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D.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根据材料内容,请对如何阅读历史书籍提出三条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场城堡中的大厅

莎士比亚

国王、王后、哈姆莱特、波洛涅斯、雷欧提斯、伏提曼德、考尼律斯、群臣、侍从等上。

国王:虽然我们亲爱的王兄哈姆莱特新丧未久,我们的心里应当充满了悲痛,我们全国都应当表示一致的哀悼,可是我们凛于后死者责任的重大,不能不违情逆性,一方面固然要用适度的悲哀纪念他,一方面也要为自身的利害着想。所以,在一种悲喜交集的情绪之下,让幸福和忧郁分据了我的两眼,殡葬的挽歌和结婚的笙乐同时并奏,用盛大的喜乐抵消沉重的不幸,我已经和我旧日的长嫂,当今的王后,这一个多事之国的共同的统治者,结为夫妇。现在我要让你们知道,年轻的福丁布拉斯看轻了我们的实力,不断向我们书面要求把他的父亲依法割让给我们英勇的王兄的土地归还。这是他一方面的话,现在要讲到我们的态度和今天召集各位来此的目的。我们的对策是这样的:我这儿已经写好了一封信给挪威国王,年轻的福丁布拉斯的叔父,在信里我请他注意他的侄子擅自在国内征募壮丁,训练士卒,积极进行各种准备的事实,要求他从速制止他的进一步的行动;现在我就派遣你,考尼律斯,还有你,伏提曼德,替我把这封信送给挪威老王。

考尼律斯、伏提曼德:我们不敢不尽力执行陛下的旨意。

国王:我相信你们的忠心,再会!(伏提曼德、考尼律斯同下)现在,雷欧提斯,你有什么话说?你对我说你有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雷欧提斯?只要是合理的事情,你向丹麦王说了,他总不会不答应你。丹麦王室和你父亲的关系,正像头脑之于心灵一样密切;丹麦国王乐意为你父亲效劳,正像嘴里所说的话,可以由双手去执行一样﹐你要些什么,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陛下,我要请求您允许我回到法国去,这一次我回国参加陛下加冕的盛典,略尽臣子的微忱,实在是莫大的荣幸;可是现在我的任务已尽,我的心愿又向法国飞驰,但求陛下开恩允准。

国王:你父亲已经答应你了吗?波洛涅斯怎么说?

波洛涅斯:陛下,我却不过他几次三番的恳求,已经勉强答应他了,请陛下放他去吧。

国王:好好利用你的时间,雷欧提斯,尽情发挥你的才能吧!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姆莱特:(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王后;好哈姆莱特,脱下你的黑衣,对你的父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不要老是垂下了眼皮,在泥土之中找寻你的高贵的父亲。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存的空间踏进了永久的宁静。

哈姆莱特:嗯,母亲,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王后:既然是很普通的,那么你为什么瞧上去好像老是这样郁郁于心呢?

哈姆莱特:好像,母亲!不,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好像不“好像”。好妈妈,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这些才真是给人瞧的,因为谁都可以做作成这种样子。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我郁结的心事却无法表现出来的。

国王:哈母莱特,你这样孝思不匮,原是你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然而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背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既然我们知道那是无可避免的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地把它介意于怀呢?那在理智上它是完全荒谬的。因为从第一个死了的父亲起,直到今天死去的最后一个父亲为止,理智永远在呼喊:这是无可避免的。我请你抛弃了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至于你要回到维縢贝格去继续求学的意思,请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离开这里,使我们因为每天能够看见你而感到欢欣。

王后:不要让你母亲的祈求全归无用,哈姆莱特!请你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到维滕贝格去。

哈姆莱特:我将要勉力服从您的意志,母亲。

国王:啊,那才是一句有孝心的答复,你将在丹麦享有和我同等的尊荣。(除哈姆莱特外均下)

哈姆莱特: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一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宇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现在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福丁布拉斯“征募壮丁,训练士卒”的事情,国王感到担心,于是给挪威国王写信要求他制止福丁布拉斯的行为。
B.在与雷欧提斯的谈话中,国王自称为“丹麦王”,一方面是要确立自己的身份,一方面是想凭借权势留住雷欧提斯。
C.哈姆莱特对母亲“好像老是这样郁郁于心”的表达很是不满,因为他认为母亲将他“郁结的心事”在公众场合说了出来。
D.哈姆莱特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比作“荒芜不治的花园”,体现了他对自身的怀疑与否定,以及他忧郁、敏感的典型性格特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对话为主,辅以旁白,通过语言展现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戏剧典型的文体特征。
B.对于国王问他为什么被“愁云”笼罩的问题,哈姆莱特巧妙地以“太阳”相对,掩饰了内心焦灼痛苦的情感。
C.“黑衣”具有双关意义,既指“礼俗上规定的丧服”,也是哈姆莱特用于表现郁结心事的工具。
D.哈姆莱特将父亲称为“天神”,并回想起父亲对母亲的爱,与现在的国王和母亲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8.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处哈姆莱特的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9.作为弟弟的“国王”是如何化解“王兄”死后的“悲痛”之情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子野墓志铭

宋·欧阳修

吾友张子野既亡之三年,其弟充以书来请曰:吾兄之丧,将以今年三月某日葬于开封,不可以不铭,铭之莫如子宜。鸣呼!予虽不能铭,然乐道天下之善以传焉。况若吾子野者,非独其善可铭,又有平生之旧,朋友之恩,与其可哀者,皆宜见于予文,宜其来请于予也。

初,天圣九年,予为西京留守推官,是时陈郡谢希深、南阳张尧夫与吾子野,尚皆无恙。于时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而尧夫、子野,退然其间,不动声气,众皆指为长者。予时尚少,心壮志得,以为洛阳东西之冲,贤豪所聚者多,为适然耳。其后去洛来京师,南走夷陵,并江汉,其行万三四千里,山砠水压,穷居独游;思从曩人,邈不可得。然虽洛人至今皆以谓无如向时之盛,然后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得为可惜也。初在洛时,已哭尧夫而铭之;其后六年,又哭希深而铭之;今又哭吾子野而铭之。于是又知非徒相得之难,而善人君子欲使幸而久在于世,亦不可得,呜呼,可哀也已!

子野之世,曰赠太子太师讳某,曾祖也;宣徽北院使、枢密副使、累赠尚书令讳逊,皇祖也;尚书刑部郎中讳敏中,皇也。曾祖妣李氏,陇西郡夫人;祖妣宋氏,昭化郡夫人,孝章皇后之妹也;妻李氏,永安县太君。

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平居酒半,脱冠垂头,童然秃且白矣。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于此,岂其中亦有不自得者邪?

子野讳先,其上世博州高堂人,自曾祖已来,家京师而葬开封,今为开封人也。曰:

嗟夫子野,质厚材良。孰屯其亨?孰短其长?岂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开封之原,新里之乡,三世于此,其归其藏。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时/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
B.于时/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
C.于时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
D.于时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京,两京制的朝代往往根据都城的相对方位命名首都和陪都,文中是指洛阳。
B.进士,贡士经会试后及第者称为进士,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
C.考,已故的父亲,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如文中“妣李氏”。
D.铭,文中指埋入地下的勒石文字,用来记悼死者,叙述生平、官职,赞颂学行品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子野去世后,其弟请求作者为子野作墓志铭,作者认为自己与子野交情深厚,略作推脱便应允。
B.张子野家世显赫,祖上多高官,好学善文,因病在任上去世,留下妻子儿女,作者为此感到悲哀。
C.张子野为人忠厚,沉着有涵养,不露锋芒,遇事又很果决,然而他年纪轻轻,头发就白而且秃了。
D.作者以交游聚散之生死感叹成文,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描写了一个可敬、可爱的朋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时尚少,心壮志得,以为洛阳东西之冲,贤豪所聚者多,为适然耳。
(2)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于此,岂其中亦有不自得者邪!
14.请结合第二段的内容,简要概括作者为何发出“可哀也己”的悲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宋·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①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②。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史应之:黄庭坚在戎州贬所时的朋友,授馆为业,落魄无检,喜作鄙语,时人以屠脍视之②倒著冠:晋代征南将军山简,经常畅饮大醉,反戴帽子而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黄菊”突出秋寒的特点,点明了词人的心情,为全词奠定了凄凉哀婉的基调。
B.“风前”两句着意描写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体现了词人异乎寻常的狂傲不羁。
C.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寻求安慰,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
D.全词语言看似质朴,甚至使用了口语“身健在,且加餐”,实则雅俗共赏,别有意趣。
16.刘熙载《艺概》中说:“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这首词表达了哪些“用意”?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