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8-26 6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初为药用。人们将茶作为药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较弱,却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茶逐步转为一种饮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即已开始饮茶,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至汉代,伴随着成套茶具的出现,饮茶的基本流程得以形成。到了唐代,茶仙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茶文化广为流传,点茶和斗茶之风开始兴盛。明代,饮茶流程大为简化,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促进了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国茶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悠久历史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会、茶宴上。中国自古以来即为礼仪之邦,素喜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在茶会、茶宴方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可见以茶待客的礼仪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例如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借茶描述了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的离别前的深深留念等等。

茶文化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在以茶事、茶礼、茶会、茶宴、茶俗等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面,众彩纷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不仅保留了既有的特色,而且传遍五洲,不断吸收着新元素,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正因为如此,谈到中华茶文化,茶是包容的,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一个字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正所谓和而不同,茶和天下。自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与异国他乡原有的文化要素融合,最终演绎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的茶文化新乐章,内涵更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当地的礼仪文化,当地的政治宗教信仰等人文元素。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

材料二

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

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彰显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作为千年来的皇家贡品,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有八两,周恩来总理因此戏称送出了半壁江山,现场气氛顿显轻松,给尼克松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外交佳话。

茶文化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最强有力的佐证。中国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中华茶文化再次崭露头角、风靡全球,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在近年来的中外交流中,接待外宾的各种茶会和国礼展现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中华茶文化润物细无声,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粘合剂、国际经济合作的助推器。

摘编自《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茶仙”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是中华茶文化最终形成的标志。
B.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与明朝代简化了饮茶流程,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有极大关系。
C.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一套完整的饮茶礼仪,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规范。
D.以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为例,证明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文化跨出国门之后,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借助所在国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比在中国有了更好的发展。
B.茶文化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其次才是属于世界的,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好媒介之一。
C.饮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思想,但不具备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外交作用。
D.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和而不同,既能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共存共生,也能在外交场合发挥独特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茶叙国事”观点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
B.周恩来总理送给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产的茶叶。
C.2018年在厦门金砖峰会,铁观音、白茶等名茶被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各国领导人。
D.2020年12月中国茶叶出口2.46万吨,2020年全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根据材料内容,谈谈是什么原因让“中华茶文化”成为了“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

①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园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②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③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④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⑤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⑥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⑦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会真记》,唐代元稹作传奇,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来金元人把这个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称为《西厢记》。也有仍借用唐传奇《会真记》旧名去称杂剧剧本的。②《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汤显祖《牡丹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将茗烟买来的书藏起来看,说明他对封建礼教并不完全认同,具有一定的反抗的意识。
B.林黛玉对落花处置的见解和葬花的行为,可以见出其爱花惜花之心,体现出她敏感细腻的性情和纯净高洁的品格。
C.宝玉将《会真记》藏起来,说“不过是《中庸》《大学》”,他内心慌张,极力掩饰,表明他对林黛玉还不完全信任。
D.宝黛二人都对《会真记》爱不释手,也反映了两人思想情趣相投,也为小说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B.本文虽然情节没有太大起伏,但作者笔触细腻,尤其是对林黛玉心理描写细致,颇能吸引读者。
C.小说多次引用《牡丹亭》戏文,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戏文本身的缱绻缠绵、典雅隽永也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D.小说前面写宝玉在身边时,黛玉多是“笑”,后面写“见宝玉去了”之后,黛玉尽是“愁”,这样安排情节巧妙而有深意。
8.小说第②段对落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9.小说第⑤段写黛玉“眼睛圈儿红了”,第⑦段又写黛玉“眼中落泪”,请分析她两次情绪波动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也做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弑,杀、杀死,古代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
C.“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D.西域,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太宗长相英伟刚毅,大臣们朝见时都手足失措,因此太宗在有人奏事时,总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还拿隋朝的事来劝朝臣畅所欲言。
C.有人向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让他们担任皇帝的警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2)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14.魏征认为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④那:通“挪”,移动。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
B.颔联叙写了昔日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反衬出诗人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C.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峡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D.“呼儿觅纸一题诗”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悲苦处境。
16.“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