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7-31 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第四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并简析。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厨

林美兰

大厨像当年那样汪洋恣肆,一只手提只老鳖,另一只手往外挥扬:我走!声落人现:胖墩墩,满面红光,在人前一站,天生有种大将风度,身后紧跟着女友小桃和五十多名员工。

老板慌忙挡道:当年,我们的酒店就如竹节草,随时都可能被风吹走,是你救起它。你不能走!

立春,两年前最寒冷的一天,北风呜呜地叫着,落叶裹挟着雪花满天飞扬。老板突然跑路了!大伙上班才知道。下午,大厅里聚集了许多债主。大厨折几下手指:老板欠下的房租、鱼虾钱、蔬菜钱外加水电煤气费,约100多万。本来,今天就要补发上个月工资的。服务员小桃哭了。是啊,我们连路费都没着落了!小永也急得直顿脚,喊声:报警!大家皆以为然,举手赞同。小永先打电话给工商局,再拨打110

不到10分钟,警察就到了。一会儿,工商局的来了。再后来,房东、供货商全来了。小永感觉气氛有异:哦,时常有金点子的大厨一声不吭,坐在角落里,似乎心事重重。

当大厨眉毛翘起时,刚才眯着的眼睛星光点点,突然开了金口:嘿,天冷得像个笑话,但我们的日子别过得像废话!这话,逗得讨债的也笑了。

大厨带人盘点酒店的固定资产和材料库存。小本子记着:41台空调、桌椅板凳、厨房用具若干。他又打开几个冰箱,让仓管报数字,得知鱼肉、高级配料等,还有3万元左右。然后把目光放在厨师、墩头、跑堂、迎宾、打杂等人身上,泰然自若:都是大活人不能等死。老板不在,我们为什么不开张?对!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干活的人都在。大厨微笑:至少,我们要把回家的路费做出来嘛。

一呼百应。警察支持,工商局支持。房东支持,供货商也支持,他们跟大厨签了协议。

大伙都深知是在为谁拼搏的,自然有令人惊喜的姿态。每天用鞭子甩亮黎明,赶着一辆破车,将太阳从东山拉向西山。大厨仍是个大厨,如指挥家挥舞手中的指挥棒,演奏着一部力与美的交响曲。没几天,大伙的路费就赚足了。小永回家结婚,揖手告别 :只要大伙儿还在,我还会回来的。

大厨送走小永,回头对大伙说:干脆把老板欠我们的俩月工资也赚出来吧。这声音似铜钟与翠竹合鸣的回响,一股亲和力漾遍大伙的全身。窗外,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飘到屋顶上。风一吹,飘飘洒洒,像一只只白蝴蝶翩翩起舞。

这时,很多要债的来探听虚实,还处在剥洋葱的懵懂中,突然有人冲出黑暗,拍拍大厨的肩膀说:哇,没自信的人如泥塑随时都会倒塌。年轻人,你好自信,把酒店经营起来吧,先给房租再还我们债务。众人齐声响应,呼声震天动地,直冲九霄云外。大厨把毛巾往肩上一搭,唱个喏,俨然京剧《智取威虎山》里一往无前的杨子荣,模样挺潇洒!

讨债人不时来光顾,但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目光。回家结婚的小永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来了新婚的妻子。小桃已做大堂经理,梦里,仿佛看见大伙凑一块,说人心齐就把泰山移喽!

干活的人都在,我们对酒店前景充满信心。每天,大厨挨桌去敬酒,骄傲地说。老食客一传十,十传百,好奇也是觉得责无旁贷,相继来捧场,也都受到大厨的种种优惠,很多顾客常来用餐。那天小桃向大伙宣布:我们的生意从没这样好,已还了所有欠款,开始盈利了。一年半后,大厨已脱身坐上总经理的宝座,闲时常去南湖钓鱼,要钓出传说中的那只老鳖精。

春节又快到了,大雪纷飞。酒店的天井里铺满了雪,雪地里那树红梅傲雪绽放,火红得就像大伙儿的笑脸。酒店的发展急需招聘员工,不辞而别的老板竟回来了,着实叫大伙吃了一惊。小桃招呼大伙,大伙怒气冲冲围住老板,愤怒谴责他的不仁不义,却听见老板带着哭声说:“让我当个跑堂吧。谁知,大厨把酒店账目点清,立马要走人。老板差点跪下了:当年,没有你,我的酒店可能已经被风吹走,是你救起它。你不能走!大厨才仍当大厨。

除夕这天打烊,几个人围着桌喝酒叙旧,大厨端来一锅炖老鳖。大伙猛吸沁人肺脾的浓香,拨开轻如蛛丝的一层油,不约而同地对大厨说:当时我们两手一摊,什么都没有;但我们都握紧拳头,就挺了过来!

小桃说:懒人有睡不饱的觉,弯不下的腰。只要不做懒人,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众人也连声称是。

至于后来,大厨新开了一家火锅店,更是没有人会想到的。但那已是后来的事儿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板跑路后,大家心急如焚又无计可施,这就为大厨出场并带领大家化解危难做了铺垫。
B.大厨带人盘点酒店的固定资产和材料库存,继而决定继续开张,这表明大厨早已成竹在胸。
C.酒店能够走出困境,既离不开在大厨带领下酒店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各界人士的支持。
D.大厨一心要钓出传说中的老鳖精,而后来真就实现了愿望,这一情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厨”为题,既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又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故事围绕大厨展开,所以大厨既是主人公,也是线索人物。
B.小说语言干脆利落,人物心理捕捉到位。如“刚才眯着的眼睛星光点点”就生动地揭示出大厨充满自信又有些得意的心理特点。
C.小说多处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北风”“雪花”“红梅”等景物的出现既渲染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又预示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写大厨后来新开了一家火锅店,这与开篇写大厨坚持离开酒店的情节形成前后照应,使故事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
8.小说开篇对大厨出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说:“当时我们两手一摊,什么都没有;但我们都握紧拳头,就挺了过来!”这句话包含了哪些丰富的含意?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也做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弑,杀、杀死,古代专指臣下杀死君主,是专用词汇,不能用于普通百姓。
C.“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D.西域,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太宗长相英伟刚毅,大臣们朝见时都手足失措,因此太宗在有人奏事时,总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还拿隋朝的事来劝朝臣畅所欲言。
C.有人向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让他们担任皇帝的警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2)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14.魏征认为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问菊

潇湘妃子(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注:①《问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②蛩病:蟋蟀将要死去。③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紧扣“问”字,既因“秋情众莫知”而问,亦因唯有菊可认作知己而问。
B.颔联紧承上联,借问菊花“花开为底迟”,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
C.颈联描写菊花的生长环境,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清新孤寂。
D.全诗围绕“问”字,一问再问,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己。
16.《红楼梦》中人物的诗作往往暗含其性情与命运。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本诗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