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贵州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3-25 1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第四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并简析。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盛唐气象”的形成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亡之约

戴希

贞观七年腊月初八,迎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

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批准执行的390名囚犯。

此时,他们有人直勾勾地盯着唐太宗,有人眉头紧锁,有人不停地眨巴着眼睛……都不知道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唐太宗,酒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囚犯,第一,对朝廷大狱给你们所定的罪行和罪责,你们可有异议?

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囚犯们应声跪下。

那好!第二,唐太宗声如洪钟,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儿,与他们做最后的话别!

这个,唐太宗仔细打量他一番,把目光转向其他囚犯,你们呢?都不要顾忌,但说无妨!

皇上,我们也一样!囚犯们迫不及待地叩头、高喊。

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

我们愿意!皇上。

好!唐太宗点头,第一,准许你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你们的父母妻儿!

囚犯们颤抖了,他们的眼里都有泪光闪烁。

唐太宗威严地审视他们,又说,第二,你们必须保证:来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受罪,主动送死!

囚犯们一愣。他们相互看看,点头示意,高喊:皇上,我们保证!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皇上,这些囚犯可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徒!他们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您放他们出狱,万一他们凶相毕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办?

唐太宗轻轻拍拍戴冑的肩膀:爱卿,诚心才能换忠心!我肯定他们不会辜负我对他们的信任!

这……戴冑不由自主地摇头。别说了!唐太宗对他摆了摆手,然后毅然转向囚犯们:此事已定!你们,都起来吧!

霎时,囚犯们泪如泉涌,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

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可他们错了。

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都城长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狱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时间,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耐心地等待。

这是贞观八年九月初四,一个史无前例的死亡之约!

没人相信囚犯们守信用!他们来是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想亲眼看见唐太宗怎样应对突然的变故。

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接踵而至,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

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晌午到了。清点人数,已返狱389名!还差1名?戴胄急了。怎么办呢?皇上!他小心翼翼地问。

唐太宗浓眉一皱:再清点一次,查查有谁未到?

又清点人数,依然是389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传开,不仅看热闹的民众七嘴八舌,已返狱的囚犯们也开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他怎么能出尔反尔?狗日的徐福林,他胆敢欺骗皇上?狗日的徐福林,他是混蛋、孬种……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诚惶诚恐地靠近唐太宗。人们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这边。

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挥。

半个时辰过去,不见徐福林的踪影。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又小心谨慎,问唐太宗。

再等等吧!唐太宗拍了拍戴胄的肩膀。

又半个时辰过去,依然不闻徐福林的声息。人们忧心如焚。囚犯们暴跳如雷。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怯问。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喊:来了、来了!

来啦!人们循着吱嘎吱嘎的车轮声望出,还真有一辆牛车由远及近,匆匆赶来。

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

人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囚犯们的怒容也渐渐消弭。

说说吧,怎么来晚啦?唐太宗端详着徐福林的脸。

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它继续赶路。福林喘着粗气,我起了个大早,本想早点返狱伏法,哪料事与愿违。唉,我有罪,罪孽深重啊。皇上!

不,你能抱病返狱,精神可嘉!唐太宗向徐福林投出赞许的目光。

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别动,就在车上待着。

现在怎么办?皇上!戴胄毕恭毕敬地问。

囚犯们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他们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

怎么办?唐太宗把囚犯们一一打量过,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

人们惊讶得把嘴张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们也半晌回不过神来。等终于回过神来,就见他们五体投地地跪在唐太宗面前,热泪盈眶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风云突变,西域叛乱。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将侯君集为西域远征军统帅,统领15万铁骑远征西域。闻讯,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书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

(原载《小说选刊》2015年第9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囚犯们应声跪下,说明他们完全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震住了,不由自主。
B.囚犯们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说明他们渴望回家团聚,早点见到家人。
C.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是因为其他犯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徐福林的踪影。
D.390个死囚最终被特赦,并勇赴战场、以死报国的结局,突出皇恩浩荡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故事内核是唐太宗放死囚回家与亲人相聚,约定来年返回朝廷大狱伏法,结果这些死囚如期回来后被唐太宗特赦。而核心细节则贯穿在朝廷签约、朱雀大街围观等几个场面里的人物言语、动作、对话的细致描写中。
B.小说在高潮细节里,清点回归的囚犯时,恰恰缺的就是强烈要求回家的徐福林。这个细致渲染的3号人物的故事将微型小说的悬念渲染到了极致,也将2号人物戴胄及众多民众对唐太宗决策的怀疑态度以及我们读者的期待心理放大到了极限。
C.小说写唐太宗敢在“返期”时来见徐福林时仍然相信他——这个“重复斜升”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唐太宗的一颗包容、宽厚的仁爱之心,从唐太宗的这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性内涵中,我们领略到了唐太宗的施仁爱、求道义的治国大略。
D.小说既涉及平民百姓的普遍人性,也涉及帝王将相的深层人性,更涉及一些罪犯、恶人等的隐藏在人性深处的良知和善根,表达了作家希望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良好愿望,给读者展现了一种“微小说+大历史+深立意”的艺术风貌。
8.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请结合有关文字简要说明。
9.唐太宗赦免囚犯,《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六年十二月,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乃赦天下死因,皆纵归,使至期来诣京师。”据此,请谈谈创作历史小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11.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
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2)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14.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
2023-03-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赴犍为经龙阁道[注]

岑参

侧径转青壁,危梁透沧波。

汗流出鸟道,胆碎窥龙涡。

骤雨暗溪口,归云网松萝。

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

江路险复永,梦魂愁更多。

圣朝幸典郡,不敢嫌岷峨。


[注]本诗为大历元年(766年)诗人经龙门阁时作。犍为,指嘉州,今四川乐山。龙阁道,即龙门阁栈道,在今四川广元东北,是蜀道中最险的一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六句用“暗”“网”二字,描绘富有动感的山林景色,突出了蜀道风光的独特。
B.“屡闻羌儿笛”与诗人另一诗句“胡琴琵琶与羌笛”,都以声写静,暗含诗人愁绪。
C.尾句中“岷峨”泛指高山,全句表达了诗人不因险阻而退却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心态。
D.本诗前八句描写行道场景,后四句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全诗结构清晰。
16.本诗前四句与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百步九折萦岩峦”四句都描写蜀道,请简要概括两诗这些诗句共同表现的蜀道特点,并简要分析它们各是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蜀相》中借诸葛亮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3-2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宵佳节,一场春雨把整个县城洗刷一新。红红的灯笼挂起来,欢庆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欢腾的舞蹈跳起来,欢乐的乐典奏起来。铿锵的锣鼓敲出人们奋发向上的新起点,翩跹的乐舞扭出人们团结拼搏的壮志情,节日的县城大街小巷花灯绽放,①______。全县人民张灯结彩喜庆佳节,处处灯火辉煌,人潮如海,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元宵灯展是今年元宵节最大的亮点。县城各主要交通干道两边的路灯电杆上大红灯串辉煌夺目,小树上“繁星”闪烁,无限春光,尽显于此间。造型各异、新颖别致的大型机械灯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长征赞歌”灯、“舜帝拜师”灯、“太空之旅”灯、“孔雀开屏”灯、“三羊开泰”灯、“好运来”灯、“龙风呈祥”灯、“龙腾奥运”灯、“二龙戏珠”灯、“福娃迎春”灯、“四君子游单”灯等集声、光、电子一体的一组组大型机械灯,美不胜收,每组灯通体明亮、灯火辉煌,与悬挂在街道两旁的传统花灯②______,把街道点缀得③______。元宵的灯——灯流似海,元宵的夜——璀璨如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些明星拿得出手的作品没几个,却擅长“造话题、炒热度”,这戏外可比戏里精彩太多了。
B.古色古香的院子,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
C.可容纳92000名观众的决赛地,也是由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承建,“中国制造”越来越闪耀世界。
D.如今,中国空间站再次迎来神州大地的航天人——他们虽平均年龄最大,但其飞天本领一直保持“青春状态”。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正午,是太阳来到正南方向的时刻。你注意到了吗?2月份的太阳似乎有点“懒”:正午时刻总是推迟。人们一般认为,每天12点,太阳会运行到正南方向,此时正午到来。人们一般认为这就是事实。但          ,正午和12点之间常常存在时差。古人以真实的太阳视运动为依据确定日常时间,但这个时间是不均匀的,无法满足现代人类对时间精确度的需求。为了得到          ,人们假想太阳是平均运动的,进而得到一个新的日常时间。这样一来,两个日常时间之间就存在正负时差,正午的时刻也因此          。事实上,一年之中时差为零的只有4天;2月的时差保持在负14分钟左右,这时候是一年当中太阳推迟“值班”最久的一段时间。

21.下列句中加点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句中加点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个人你看不上我,我看不起,谁也不服谁,真是自信感爆棚。
B.那天我心血来潮,用的照片作电脑桌面,没想到居然中电脑病毒了!
C.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生命停止时,也还能用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
D.大地啊,是多么平凡而又多么伟大,你用你的博爱征服了无数的人们。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有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子也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溶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每一个时代都有坚守自我、拒绝顺应与改变的人,《卫风·氓》中国的弃妇、赋《离骚》的屈原、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梦游天姥的李白,等等,改变与顺应有得也有失。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岑参(715-770)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词义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