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广西玉林市博白县高三高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8-26 20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文言一直是正规的书面语言。不仅如此,直到明清时期,不少读书人在谈话时也使用文言。20世纪初,在蒋光慈的小说《田野的风》里写到乡绅的谈话,仍然是半文半白的。如:此人不除,恐怕吾乡永无安息之日矣!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观念,他们觉得用文言谈话更高雅、更符合自己的身份。一方面是跟他们的阅读有关。张中行说:执笔的人,总是通文的人。通文,旧时代的,脑子里装满《庄》《骚》《史》《汉》,新时代的,脑子里装满鲁迅、巴金,自己拿起笔,自然就不知不觉,心摹手追,也就《庄》《骚》《史》《汉》,或者鲁迅、巴金。不仅写文章如此,说话也如此,满脑子都是文言,说话也就接近于文言了。新文化运动后,白话取代了文言,成为全民使用的正规书面语,但文言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非常重要。

从语言方面讲,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有不少文言成分。孙德金对此作了很好的论述:现代汉语书面语是在近代白话的基础上,融合了文言、方言及其他语言成分,经过百年多发展而成的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言语法成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汉语书面语正式、典雅语体风格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些文言成分不是为了仿古、转文而使用,而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尤其是比较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所必需的。比如,”“”“等常用的文言虚词,今天在一般情况下,会用现代汉语的虚词代替。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仍然要用文言虚词,如高山之巅”“自圆其说”“以少胜多”“集体所有。即使在口语中,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三分之一以大局为重。语法格式是如此,词汇更是如此。很多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单用了,但作为语素还很活跃,如可以构成奥秘”“奥妙”“深奥等。在成语中保留文言词语更多,如唯利是图”“空空如也”“餐竹难书”“破釜沉舟等,都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历史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所以,要很好地掌握现代汉语,就必须懂文言。

从文化方面看,如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家都认识到这是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懂文言。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要懂文言,而且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不能正确把握古代典籍的含义,甚至会闹一些笑话。教育工作者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懂一些文言。从事科技工作的,也需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一些很有造诣的科技专家也有校深厚的文言功底,能自如地阅读文史古籍。即使是一般文化水平的公民,也要懂一点文言,否则,就无法懂得学而不思则同,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深刻的思想,无法了解老普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美德。所以,学习文言,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需要,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节选自蒋绍愚《也谈文言和白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的不少读书人时也使用文言文,除更高雅、符合自己身份外,还和阅读相关。
B.在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言语法成分是其中的主要决定因素。
C.除具备一定文言知识外,掌握一些历史常识,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D.文化水平一般的公民学点文言,对了解古人的深刻思想和学习中国传统美德有帮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文言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兴衰变迁入手引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引用蒋光慈的小说,是为了证明20世纪初不少读书人写文章和谈话还使用文言。
C.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论述了文言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论证思路清晰。
D.文章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和对比论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通文的人,脑子里总装满经史子集,难免在说话写文章时接近于文言。
B.现代汉语中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离不开文言成分,可见白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不上文言。
C.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打通了文言的障碍,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近年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这对提高国民传统文化素养来说意义深远。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机体是如何通过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功能的吧。皮肤、黏膜是我们抵御外界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任何突破这道防线的入侵者立刻会受到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狙击。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包括NK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补体系统,它们的激活共同构成了我们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些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被激活后大量释放炎症介质,并通过吞噬的作用消灭病原体,炎症介质的释放也同时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发热,与此同时,炎症的局部会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当肆虐的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我们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构成的第三道防线(适应性免疫反应)就会发挥强大的作用,产生T细胞和B细胞,分泌抗体,建立持久的免疫力。

(摘编自孙佳鹏《让我们帮您了解您所不知道的免疫系统》)

材料二:

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首先登场的是淋巴因子,它可以摧毁入侵的病毒,也不放过正常细胞,同时上场的还有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吃完病毒和细胞尸体,需要把垃圾通过鼻咽部送出体外。我们的鼻涕开始变色、变黏稠,咳嗽、咳痰也就出现了。

随着局部冲突愈演愈烈,鼻咽部的抵抗力量已无法阻挡大量繁衍的病毒,人体开始提升战争等级——变局部战争为全面战争。为抑制病毒复制速度、防止病毒扩散,中枢神经系统命令体温升高——我们还是发烧了。与此同时,抗原呈递细胞把病毒的特征传递至免疫系统总部,快速找到能匹配入侵病毒的T细胞和B细胞。在随后几个小时内,免疫系统会产生成千上万的T细胞,并调集大军开赴前线;而B细胞则产生上百万个抗体。T细胞负责消灭在细胞内的病毒,B细胞产生的抗体负责让细胞外病毒缴械。

全面战争非常消耗我们的能量,身体会缩减其他器官的能量供给,尤其是高耗能的肌肉。运动肌群缺少能量,我们开始乏力疲倦;胃肠的平滑肌群缺少能量,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此时,充足的休息就是对我们免疫系统最有力的支持:降低全身能量消耗,优先保障T细胞和B细胞大军的补给。大战结束后,神经系统将体温调回正常,人体通过出汗散热快速恢复正常体温。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吞噬细胞还在继续打扫战场,所以我们暂时还会有一些咳嗽和流涕。一般来说,流感病程为2—3周,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战争结束。如果让药物代替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久而久之,免疫系统里的士兵们战斗力难免下降。

(摘编自孙虎《你可能不知道,感冒是这么一回事儿》)

材料三:

大多数情况下,当病毒在体内大量增殖的时候,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还要更快一些,所以不用借助外来力量,我们就可以控制住这些病毒实现自愈。当然,对于战争异常艰难的患者,外来力量也会参与进来,发挥帮助作用。一方面,给需要的人群增派援军(一些抗流感病毒药物);另一方面,帮我们缓解和处理战争期间的误伤(伴随或继发症状)。

(摘编自王冉冉《流感病毒背后的秘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界病原体突破皮肤和黏膜后,人体固有免疫系统被激活,形成抵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个阶段人体会出现炎症反应。
B.如果病毒没有被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全歼,冲入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就会产生大量T细胞和B细胞来消灭细胞内的病毒。
C.鼻咽部的抵抗力量无法起到抵抗病毒繁衍的作用,为抑制病毒复制速度,中枢神经系统便通过提高体温的方式与病毒战斗。
D.随着感冒病毒对人体的攻击强度加大,咳嗽的症状逐渐变得明显,直到人体恢复正常体温之后,咳嗽的症状就会彻底消失。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带有病毒的玻璃碎片扎进脚趾时,病毒已经突破了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B.人体免疫系统跟病毒的战争会大量消耗肌群能量,从而导致疲倦、腹泻症状。
C.有些感冒药的作用是收缩鼻腔血管,以此减轻流涕的症状,这是治标不治本。
D.被流感病毒感染后三周内,服用感冒药症状好转,不一定是药物产生了作用。
6.你如果得了流感,有咳嗽发烧的症状,并不想按父母的要求马上用药,可以向父母传达哪些信息来说服他们?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4-02更新 | 46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雅安、眉山、资阳、遂宁、广安、广元、自贡、内江、乐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扬着灰尘的路上

刘白羽

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烟尘中间穿过去。

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

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

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

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

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

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

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

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

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

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

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刷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

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

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来。他这不是找死吗?

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

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

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

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

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

文本二:

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

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沿途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

【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
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
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得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
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
8.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接近前线的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从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思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乐令①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加有昏亲,群小谗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谓温峤曰: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之可辅。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子行乎?温曰:峤虽不,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岂敢辞命!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②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注】①乐令:指尚书令乐广。②谢豫章:指谢尚(字仁祖)的父亲,豫章太守谢鲲。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B.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C.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D.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且下车”与“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同。
B.“以五男易一女”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
C.“子其行乎”与“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
D.“峤虽不敏”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敏”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德操对于庞士元的质疑,用伯成和原宪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例子表达自己的志向,庞士元听后感叹自己见识短浅。
B.邓艾与晋文王对话,自称时,一连说了两个“艾”,文王戏问他到底是几个“艾”他机智地引用典故为自己解了围。
C.刘琨在北方御敌,打算在黄河以北建立功业;同时,他建议温峤到江南去匡扶晋室,温峤以才能不及古人而表示拒绝。
D.桓温担任琅邪内史时曾在金城种下柳树,多年后他出师北伐再经此地,看到粗壮的柳树,发出了“木犹如此”的感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颍。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
(2)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诸人咸共叹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