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2 题号:185663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机体是如何通过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功能的吧。皮肤、黏膜是我们抵御外界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任何突破这道防线的入侵者立刻会受到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狙击。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包括NK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补体系统,它们的激活共同构成了我们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些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被激活后大量释放炎症介质,并通过吞噬的作用消灭病原体,炎症介质的释放也同时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发热,与此同时,炎症的局部会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当肆虐的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我们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构成的第三道防线(适应性免疫反应)就会发挥强大的作用,产生T细胞和B细胞,分泌抗体,建立持久的免疫力。

(摘编自孙佳鹏《让我们帮您了解您所不知道的免疫系统》)

材料二:

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首先登场的是淋巴因子,它可以摧毁入侵的病毒,也不放过正常细胞,同时上场的还有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吃完病毒和细胞尸体,需要把垃圾通过鼻咽部送出体外。我们的鼻涕开始变色、变黏稠,咳嗽、咳痰也就出现了。

随着局部冲突愈演愈烈,鼻咽部的抵抗力量已无法阻挡大量繁衍的病毒,人体开始提升战争等级——变局部战争为全面战争。为抑制病毒复制速度、防止病毒扩散,中枢神经系统命令体温升高——我们还是发烧了。与此同时,抗原呈递细胞把病毒的特征传递至免疫系统总部,快速找到能匹配入侵病毒的T细胞和B细胞。在随后几个小时内,免疫系统会产生成千上万的T细胞,并调集大军开赴前线;而B细胞则产生上百万个抗体。T细胞负责消灭在细胞内的病毒,B细胞产生的抗体负责让细胞外病毒缴械。

全面战争非常消耗我们的能量,身体会缩减其他器官的能量供给,尤其是高耗能的肌肉。运动肌群缺少能量,我们开始乏力疲倦;胃肠的平滑肌群缺少能量,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此时,充足的休息就是对我们免疫系统最有力的支持:降低全身能量消耗,优先保障T细胞和B细胞大军的补给。大战结束后,神经系统将体温调回正常,人体通过出汗散热快速恢复正常体温。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吞噬细胞还在继续打扫战场,所以我们暂时还会有一些咳嗽和流涕。一般来说,流感病程为2—3周,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战争结束。如果让药物代替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久而久之,免疫系统里的士兵们战斗力难免下降。

(摘编自孙虎《你可能不知道,感冒是这么一回事儿》)

材料三:

大多数情况下,当病毒在体内大量增殖的时候,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还要更快一些,所以不用借助外来力量,我们就可以控制住这些病毒实现自愈。当然,对于战争异常艰难的患者,外来力量也会参与进来,发挥帮助作用。一方面,给需要的人群增派援军(一些抗流感病毒药物);另一方面,帮我们缓解和处理战争期间的误伤(伴随或继发症状)。

(摘编自王冉冉《流感病毒背后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界病原体突破皮肤和黏膜后,人体固有免疫系统被激活,形成抵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个阶段人体会出现炎症反应。
B.如果病毒没有被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全歼,冲入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就会产生大量T细胞和B细胞来消灭细胞内的病毒。
C.鼻咽部的抵抗力量无法起到抵抗病毒繁衍的作用,为抑制病毒复制速度,中枢神经系统便通过提高体温的方式与病毒战斗。
D.随着感冒病毒对人体的攻击强度加大,咳嗽的症状逐渐变得明显,直到人体恢复正常体温之后,咳嗽的症状就会彻底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带有病毒的玻璃碎片扎进脚趾时,病毒已经突破了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B.人体免疫系统跟病毒的战争会大量消耗肌群能量,从而导致疲倦、腹泻症状。
C.有些感冒药的作用是收缩鼻腔血管,以此减轻流涕的症状,这是治标不治本。
D.被流感病毒感染后三周内,服用感冒药症状好转,不一定是药物产生了作用。
3.你如果得了流感,有咳嗽发烧的症状,并不想按父母的要求马上用药,可以向父母传达哪些信息来说服他们?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你吸入的空气中大约有3/4的氮气,除了让你的肺保持膨胀以外,它对你没有多大作用。你的目标是空气中那些由氧气构成的21%,但你只能通过在混合物中仔细搜寻来获取,就像从一堆糖豆里用勺子挑出那些你喜欢的颜色的糖豆那样。

②随着你的胸腔扩大且空气被压缩进去,这些气体到达头发丝一般细的支气管中,然后进入数以亿计的肺泡中。这些泡沫一样的肺泡在肺内部为粉红色的海绵状结构,它们的表面具有吸附性,全部表面积加起来接近70平方米,几乎相当于单打网球场面积的1/3,大多数空气分子在这里扩散。从微观尺度来看,你的血液就像是挤满半透明深红色斑点的液体,当肺部跳动时,它们只用不到一秒钟便挤进肺泡外的毛细血管中。血液中的红细胞像一辆辆快速移动的车子,它们可以载着氧气通过血管抵达你身体的任何地方。与此同时,刚刚在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逸出并进入肺泡中。

③在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新吸入的氧气只是简单地又从肺里面被吹了出来。这尽管看起来有些浪费,但也有好处。残余的氧气可以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中对无意识的人发挥作用,而不会让他们因为二氧化碳过多窒息而死。

④0.568升的血液大约可以携带约0.113升的氧气,这几乎足以维持人体一分钟的静息状态。不过在空气从肺到细胞然后又返回肺的旅程中,氧气的含量逐渐下降。当静脉血将气体重新送回肺泡时,跟肺部中的空气相比,其氧气含量几乎可以忽略,而这种不平衡可以驱动更多氧气扩散到血液中。

⑤如果说氧气分子有目标的话,那么当它们进入你的身体时,最首要的目标就是在你的体内分解。如果你想陪着氧气分子一起到你的细胞中走完它的人体之旅,你只能把自己变成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你也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你不可能在变成不可压缩的原子后还是你自己,就像一栋由砖盖成的大楼缩减为一块砖后不可能仍然是这栋楼。把原子范围的尺度放大到适应你的尺度同样不适用,因为在这样奇幻的世界里,你周围每样事物的运动速度都会快得离奇。原子只有人体的百亿分之一那么大,所以,氧原子从心脏到双手的旅程就相当于人类尺度下的数百万公里那么远,而手臂肱动脉的血液在一秒内就可以走完这个旅程。

⑥尽管如此,通过这个思维实验,你还是可以去想象你的所见所感的:将一个皮肤细胞放大一百亿倍,它将会像一座90米高并充满生机的小山一样,这样你就能更容易地看到氧气在里面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在这样的规模下,组成细胞的原子就如同沙粒一般大小,而此时你的身体在躺下来的时候则会占据巨大的空间,头在纽约,腰身横跨太平洋,而脚却位于澳大利亚。

⑦你现在需要强行钻过一层柔韧的油膜才能进入这座“细胞山”中。山体内很潮湿——我们暂且接受这个设定,假设你在充满多糖物质的细胞里还能呼吸。山体内的场景看起来极富工业特征,结构蛋白质构成的线缆有手臂那么粗,延伸到四面八方,支撑着细胞外形。旁边不远处就是你要参观的目的地——一个圆柱形气泡状的物体,差不多有拖拉机车斗那么大。这是线粒体,一座活的能量车间,食物就是它的燃料。你的每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的线粒体数量从几十到上千个不等,并且它们形态各异,可能像豆荚,也可能像面条。进入这些线粒体后,你所呼吸的氧气来到了它们命运的终点。

⑧细胞中的酶以及线粒体基质将食物的分子粉碎,从而形成由大量电子、氢离子以及二氧化碳构成的大杂烩。线粒体基质周围有一层软膜,其中嵌有一系列蛋白质,电子便由它们吸收,有一些还会在通过时发生抽动、弯曲或者翻滚现象。正是由于这样的运转,化学能得以储存,并为肌肉和代谢提供动力。有的时候,这个过程也会帮助身体产生热量。最后,每一个完成能量转移的电子都完成了最后一跃,从而为后续赶来的电子腾出空间。而这里,就是你对含氧空气有所需求的精确地点。

⑨利用这些活化的电子,氧气从粉碎后的食物分子中拴住了氢离子。在这个食物与空气参与的转变过程中,进食与呼吸这两个过程得到的不同成分完成重组,并产生水分子,也就是人体中代谢生成的水分。在吸入的氧气的协助下,你的静脉中有1/10的液体是通过这种方式生成的。此空气和水之间的关联比炼金术师们想象的还要紧密,因为它们可以互相展现对方原子的重组。

⑩这,便是你呼吸的原因。你的每一次呼吸,都使一些空气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你利用空气启动了细胞这台微型机器,又花上一点时间收拾了那些潮湿的废弃物,并通过呼气、流汗等各种方式将它们排到周围环境中。

(摘编自科特·施塔格《诗意的原子》,孙亚飞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呼吸时,空气会由支气管进入到肺内部的肺泡中,然后在这里进行扩散。
B.从细胞回到肺泡的氧气与肺部空气中氧气的不平衡会促使更多的氧气不断扩散到血液中。
C.那些为肌肉和代谢提供动力的化学能来自食物中的电子对线粒体基质周围的蛋白质的加工。
D.人们将通过进食与呼吸两个过程得到的不同成分重组生成水,静脉中的1/10液体就是这样产生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从一堆糖豆里用勺子挑出那些你喜欢的颜色的糖豆那样”使用比喻手法,指出从混合物中寻找氧气有一定难度。
B.“几乎相当于单打网球场面积的1/3”一句,用相对具象的说法形象地指出肺泡形成的海绵状结构的表面积之大。
C.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使得文本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科普文的吸引力。
D.文章第⑥⑦两段在阐释“思维实验”时,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向读者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氧的人体之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人体的呼吸,空气中的氧分子进入人体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人体内进行分解。
B.在血液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输送到全身之后,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液转移到肺泡中。
C.人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氧气,这使得人们在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时不会让被救助者窒息死亡。
D.氧气在进入充满多糖物质的细胞后,就成了线粒体这座活的能量车间中食物燃料的重要的助燃剂。
4.下列根据第⑧⑨段中的相关文字所绘制的流程图,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本文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科普文语言的科学性,请简要分析。
2021-01-08更新 | 2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

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1.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别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2.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① 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 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 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 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 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B.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3.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2020-01-04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目前的史书记载,我国已知的最早开始藏冰的朝代是西周。西周设有凌人这么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掌冰

《诗经》曾经有这么一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个凌阴其实就是古人挖的冰窖。上世纪70年代,河南滑县就发掘出了战国时期韩襄王的冰窖。据史书记载,曹操修的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古人一般会储存多少冰呢?一般来说,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这是因为古代条件有限,无论密封有多好,最终都免不了有一部分冰会融化,冰块除了夏天给皇帝后妃以及贵族们直接消暑降温外,还会被用来各种冰镇食物,或者直接饮用。

(摘编自华夏收藏网《生活中的化学》)

材料二:

198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皮耶尔弗兰科·德蒙蒂斯(Pierfranco Demontis)领导的一项研究通过计算机模型,首次预言水或许有一个超离子冰的相位。

30年之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的激光力学能实验室,科学家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之一对准了一滴水。激光发射,形成的冲击波让水滴的压力达到了大气压的数百万倍,温度也升高至几千摄氏度。通过X射线,科学家发现,水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冲击波里的水并没有成为过热液体或气体,而是凝固、结晶成冰。研究证实了具有奇异性质的水的新相位——超离子冰superionic ice)的存在。不同于我们见过的冰,超离子冰是黑色的、温度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密度也是普通冰的4倍。

(摘编自《环球科学·两千多度时,冰变成了黑色》)

材料三:

在自然水城中,冰通常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融化,大约是010℃,这也是团队主要希望探索的温度区间。他们惊讶地发现,冰在不同温度条件的融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状。

具体来说,在非常寒冷的温度下,也就是约5℃之下,冰会呈现出朝下的尖端形状,类似于冰柱,但冰的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起伏。在高于约7℃的温度条件下,冰会形成类似的基本形状,但上下颠倒,尖端向上。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温度,冰的表面融化出了波浪和波纹状的图案,这种图案被称为流痕,在自然的冰山和其他冰面上都能找到它们。科学家发现,冰在不同温度条件的融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状,这些形状差异是水流的变化造成的,而水流的变化则取决于温度。

我们都知道,水和其他液体一样,它们的密度都会随着温度下降而上升。但水还有一个独一无二之处,和其他液体都不一样的是,液态水的密度在大约4℃时会达到最大值,随后它的密度反而会降低,直到冻结。因此,水的密度比冰更大。

(摘编自雷夫·里斯特罗普等《异常对流在融化的冰中会诱导切割出尖顶和扇贝形状的冰型》)

照片显示了在不同环境水温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冰

(图片来源:NYU’s Applied Mathematies Laboratory

1.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B.
C.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冰块直接用于消暑降温,西周的“凌人”专门负责“掌冰”,我国最早的藏冰从西周时期开始。
B.水的形态有三类——液态、固态、气态,液态水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化为气态。
C.水的密度在大约4℃时会达到最大值,随后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因此,水的密度比冰更大。
D.古人在冰窖里存冰是为了夏天给皇帝、后妃及贵族们用,所以会储存夏天用冰量的三倍。
3.罗切斯特大学激光力学能实验室超离子冰的发现,给科学研究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2022-12-28更新 | 2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