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8-27 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形象化的寓言,确切地把抽象的时间与空间观念深植到中国人的生命态度中去,对此后中国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庄子在《逍遥游》中基本上在谈时间与空间给予生命的限制。人所面临的永远不能克服的灾难其实是时间与空间。庄子的哲学是努力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进入生命绝对自由的境地,他称之为逍遥

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真正测知时间与空间。时间究竟有没有开始?空间究竟有没有边缘?一连串的难题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而一切艺术上的努力也无非是借着不同的方法试图摆脱有限的束缚以达到无限罢了。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是古雅典的巴特农神殿,或是苏轼的《寒食帖》,都同时在面对一个通过了无数时间劫毁的生命,于是,艺术品本身是暗含着在时间中挣扎的意义的。

庄子设定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发现在这无限中生命才得以自由,也同时发现了在无限中,现实经验中的”“”“”“都可以因为心的自由而随意处置了。在庄子的时空透视中隐藏着那不可言说的生命劫毁的悲哀,而庄子努力抑止着这伤痛,却指给我们可以一笑的豁达。《逍遥游》中的每一个朝菌大椿注定是那卷收与展放中的一环,而生命是指向无限的。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既悲辛寂寥又处处充满惊讶与喜悦的生的历程,成为中国艺术一贯的主题。似乎不只是长卷绘画,那演义不完的章回小说,那绵延不断的组群性的建筑,那长达几百折的戏剧组合方式,都在显示着庄子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

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其实更确切地说,也许中国人已勘透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他不任性地要求时间与空间静止或固定。相反地,他与时间与空间一起优游。这正是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篇》)的理想。外死生”“无终始,在艺术形式上,便不以静止固定的透视,不以金字塔式的点式集中为造型结构的特色,而强调线的绵延不绝,强调周而复始的循环,强调每一个单元都可发展成无限的特色。

(摘编自蒋勋《庄子哲学中的时空观》)

材料二:

文学中,特别是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

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展现人物的命运,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或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

空间是在时间变化中出现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环境、肖像等。例如李安电影里那些奇幻的画面,福楼拜的帽子,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毫无疑问,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是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传统的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绘画里也有这个变化。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体现上帝天国永恒的宁静、和谐。所以在那些画作中出现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现的河流、树木、山川这些风景,也不是真正的风景。它是画家脑子里的某种观念,是为了衬托伊甸园或者上帝国度的这种宁静、和谐而创作的。但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也就是说她露出了人的微笑。她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国度里面的一个道具,她背后的风景,变成了真正的风景。

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曾说,中国人很喜欢画梅兰竹菊,但是中国人画的梅兰竹菊,不是真的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种观念上的东西,画这些是为了显示有品位。这些东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写生,脑子里面原来就有,凭空就可以画出来。所以这样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具体物象,而是某种观念化的产物。

在中国的绘画史里,物象实际上是意象。中国人喜欢的是名胜,不是风景。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很多新的所谓名胜,还是要不断地去给它讲故事,要赋予它历史感。

中国人在文学里,特别喜欢描写月亮,古典诗词里,几乎可以说是无月不成诗,它是空间性的一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物象,它同时还是一个意象。

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通过一个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国整个的文化史,几千年,串起来,这是中国文化史里面特别是诗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苏东坡说千里共婵娟,他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月亮,可是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看,无数的人在看,这个时空是融汇的。我们通过月亮这样一个空间性的意象,能看到时间的存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非常常见。

总结下来,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

(摘编自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一直都渗透其间,时空无限,中国艺术的追求也永无止境。
B.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学里的时空观的源头,他引领人们透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勘破,达到生命的“逍遥”之境。
C.时间和空间是构成叙事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实现文学存在的价值。
D.在中国文人的创作观念中,文学里空间的意义永远依附于时间的意义,所以先有了时间的延伸,才有了空间的拓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欣赏苏轼的《寒食帖》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穿越无限的时空保存下来的崇高价值。
B.在《三国演义》这样的章回体小说中,也能够体现出庄子哲学中指引出的时空无限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远景。
C.西方绘画中的人物和风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风景,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绘画中的梅兰竹菊类似,都是观念的产物。
D.中国文学中的“月亮”可以把几千年的文化史串起来,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我们既可以看到时间,也可以看到空间的存在。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观念化的产物”的一项是(     
A.散文《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
B.郑板桥画作中的竹子
C.京剧《霸王别姬》中项军营外响起的楚歌
D.《清明上河图》中的行人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庄子哲学的时空观所包含的内容。
5.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和具体例子,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小说《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里最有史料依据、最少虚构意味的一篇,忠实于《墨子·公输》里的情节。此结尾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本文选自《故事新编》,墨子舌战公输班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同时又对“故事”进行创新性的“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D.文中采用了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的虚构、掺入“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极具现实生活性词语以及使用杂文笔法,让作品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却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墨子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9.文本二呈现的《墨子·公输》“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小说《非攻》中却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27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二)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①索绹:搓绳索。②贡,贡纳。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③龙子:古代的圣贤。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文公,是滕国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庠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一句。
C.人伦,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D.诸子,文中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与老百姓相关的事情不允许拖延,要给百姓稳定的产业,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就没有稳定的生活。
B.贡法,是指比较几年中的收成取一个平均值,作为平时收税的标准。古代圣贤龙子认为,贡法比助法更好。
C.苏轼认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诗经》《春秋》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后世学者往往关注孟子学说中“仁义”的核心思想,而苏轼却更注重研究孟子讲述道理“粗浅而细致”的特点。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4.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自趋丹陛,明年鸡树亲。


【注】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要:应该。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房明府为官恩泽之广大。
B.“归闲不厌贫”饱含了作者对朋友“贫贱不能移”品格的肯定及今后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
C.“残柳雨还新”以雨后柳色表惜别之情,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诗虽有罢官与送别的背景,但并没有过多写别情。情调较为轻快,别情并不凄恻低沉。
16.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两方面简要分析。
2023-08-2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
(4)《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6)在《〈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虽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8)在《〈老子〉四章》中,指出做事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8-25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