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中 2023-09-03 10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有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教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选自马祖云《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戻凶横。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家风,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良好家风,其实就是榜样意识。家,就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庭或者家族中的长辈,如果以身作则,严以自律,处处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关注重视下一代教育,那么对家庭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无可替代的教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心,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文明有承继。

良好家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我们说的家风是日积月累,经过岁月的反复淘洗积淀才形成的。家风好的家庭,下一代才会更优秀,国家才会拥有更多的人才,也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途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起点几乎都与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因此唯有搞好家风建设,才能让世世代代从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

良好家风,最终是国家民族发展动力。有正气、存善良;守清廉、重担当;知礼数、持节操。这样好的家风多了,一定会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以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正所谓“上行而后下效”,家风对家的影响巨大。我们一定要教导下一代,每个人都应该对亲人有宽厚兼爱之“仁”,对朋友存往来之“义”,在家内家外要有自律之“礼”,为人处世则拥有明晰是非之“智”,而在待人接物方面,应需有轻利重诺之“信”。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以往,社会正能量和好风气才会不断得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选自龙玉然《家风建设很重要》,有删改)

1.下列对家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良好的家风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大多被赞美和传承。
B.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但也要善于借鉴外国优秀的家教家风文化。
C.家风不等同于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家规是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规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D.家风,是家庭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它以显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举止都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家风对家族子弟“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过程。
B.“正家而天下定矣”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相通的。只要端正了家道,天下就能安定。
C.“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行善之家,必恩泽及于子孙,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如耕读、忠厚、清廉等。
D.“仁义礼智信”,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助力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论证了“上行而后下效”的观点。
3.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白灵均。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引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请结合材料和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9-0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神雕侠侣(节选)

金 庸

郭靖拍案而起,登城瞭望。只见敌兵的万人队在离城数里之地列开阵势,却不进攻。过不多时,千余个工匠负石竖木,筑成了一个十余丈高的高台。

这时黄药师、黄蓉、一灯、朱子柳[注]等都已在城头观敌,见蒙古兵忽然构筑高台,均感不解。郭靖道:“我久在蒙古军中,从未见过他们做这般怪事。”

说话之间,又望见千余名士兵舞动长锹铁铲,在高台四周挖了一条又深又阔的壕沟,挖出来的泥土便堆在壕沟以外,成为一堵土墙。黄药师怒道:“襄阳城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故居,鞑子无礼,在这位大贤门前玩弄玄虚,岂不是欺大宋无人么?”

只听得号角吹动,鼙鼓声中,一个万人队开了上来,列在高台左侧,跟着又是一个万人队列在右侧。阵势布定,又有一个万人队布在台前,连同先前的万人队,一共是四个万人队围住了高台。这个大阵绵延数里,盾牌手、长矛手、斩马手、强弩手、折冲手,一层一层,将那高台围得铁桶相似。

猛听得一阵号响,鼓声止歇,数万人鸦雀无声,远处两乘马驰到台下。

马上乘客翻身下鞍,携手上了高台,只因隔得远了,两人的面目瞧不清楚,依稀可见似是一男一女。

众人正错愕间,黄蓉突然惊呼一声,往后便倒,竟是晕了过去。众人急忙救醒,齐问“怎么?甚么事?”黄蓉脸色惨白,颤声道:“是襄儿,是襄儿。”众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朱子柳道:“郭夫人,你瞧明白了么?”

黄蓉道:“我虽瞧不清她面目,但依情理推断,决计是她。鞑子攻城不成,竟然使出奸计,真是……真是无耻卑鄙已极。”黄药师和朱子柳经她一说,登时省悟,满脸愤激之色,郭靖却兀自未解,问道:“襄儿怎地会到这高台上去?鞑子使甚么奸计了?”

黄蓉挺直身子,昂然道:“靖哥哥,襄儿不幸落入了鞑子的手里,他们建此高台,台下堆了柴草,却将襄儿置在台上,那是要逼你投降。你若不降,他们便举火烧台,叫咱们夫妇心痛肠断,神智昏乱,不能专心守城。”

郭靖又惊又怒,问道:“襄儿怎会落入鞑子手里?”黄蓉道:“连日军务紧急,我怕你分心,没说此事。”于是将郭襄如何在绝情谷中被金轮法王掳去之事说了。郭靖一听杨过在谷底失去踪迹,连连追问端详,待听黄蓉说完,皱眉道:“蓉儿,这可是你的不对了,过儿生死未明,你怎地便舍他而去?”郭靖一向敬重爱妻,从未在旁人之前对她有丝毫失礼,这两句责备之言说得甚重,黄蓉不由得满脸通红。

一灯道:“郭夫人深入寒潭,冻得死去活来,查明杨过确系不在谷底,又何况小姑娘落入奸人之手,大伙儿都主张追赶,须怪郭夫人不得。”一灯既如此说,郭靖自不敢再说甚么,只恨恨地道:“郭襄这小娃儿成日闯祸,倘若过儿有甚好歹,咱们心中何安?让她给蒙古兵烧死了干净。”

黄蓉一言不发,转身下城。众人正商议如何营救郭襄,忽见城门开处,一骑向北冲出,马上乘者正是黄蓉。众人一见,无不大惊。郭靖、黄药师、一灯、朱子柳等纷纷上马追出。

一行人奔向高台,在敌人强弓射不到处勒马站定。只见台上站着两人,一个身披黄色僧袍,正是金轮法王,另一个妙龄少女被绑在一根木柱上,却不是郭襄是谁?

郭靖虽恼她时常惹事,但父女关心,如何不急?大声叫道:“襄儿,你别慌,爹爹妈妈都来救你啦!”他内力充沛,话声清清楚楚地送上高台。郭襄早给太阳晒得昏昏沉沉,忽听得父亲声音,喜叫:“爹爹,妈妈!”

法王说道:“郭大侠,令爱聪明伶俐,老衲本来很喜欢她,颇有意收之为徒,传以衣钵。但大汗有旨,你若不归降,便将她火焚于高台之上。别说你心痛爱女,老衲也觉可惜,还请三思。”

郭靖哼了一声,眼见四十名军士手执火把站在台下柴草堆旁,只待法王一声令下,便即点火。四个万人队将这高台守得如此严密,血肉之躯如何冲得过去?何况即使冲近了,火发台焚,又怎救得女儿下来?

他久在蒙古军中,知道蒙古用兵素来残忍,掠地屠城,一日之间可惨杀妇孺十数万人,若将郭襄烧死,真如踩死一只蚂蚁一般,抬起头来,遥望女儿容色憔悴,不禁心中大是痛惜,当下叫道:“襄儿听着,你是大宋的好女儿,慷慨就义,不可害怕。爹娘今日救你不得,日后定当杀了这万恶奸僧,为你报仇。懂得了么?”郭襄含泪点头,大声叫道:“爹爹妈妈,女儿不怕!”

郭靖道:“这才是我的好女儿!”解下腰间铁胎硬弓,搭上长箭,飕飕飕连珠三箭,高台下三名手执火把的蒙古兵应声倒地,三支长箭都是透胸而过。郭靖射术学自蒙古神箭将军哲别,再加数十年的内力修为,他所站之处敌兵箭射不到,他却能以强弩毙敌。众蒙古兵齐声发喊,高举盾牌护身。郭靖道:“走罢!”勒转马头,与黄蓉等回入城中。

一行人站上城头。黄蓉呆呆望着高台,心乱如麻。

(有删改)

[注]黄药师、郭靖、黄蓉、一灯、朱子柳等人为侠义之士。

文本二:

自古以来,武侠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侠客英雄。自《史记》之后,“侠”的形象就存在于人心,唐宋元明清的武侠小说中重视的是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其中宋朝阶段游侠形式的小说变少,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在近代,辛亥革命后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而当代武侠小说以古龙、金庸、梁羽生等人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玄幻武侠的出现,传统武侠小说引申出了玄小说,但其小说里面的人物已经不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那么贴近生活了。

儒家“仁爱”思想体现出了孔子的“仁者,爱人”。“仁爱”思想不仅贯穿整部《论语》,而且还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认为‘仁’是‘爱人之本’,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金庸武侠小说在其作品里详细地表达了其背后深藏的儒家思想。

(摘编自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蒙古兵修筑高台时众人疑惑,此处设置悬念,为下文郭襄的出场做铺垫。
B.小说着重刻画郭靖和郭襄,对其他人物笔墨不多,主次分明,突出了郭靖和郭襄的性格特点。
C.文中详细描写蒙古军兵强马壮,敌众我寡,营造出襄阳大战的紧张氛围,引人入胜。
D.本文通过一连串的射箭动作描写,突出了郭靖武艺高强,箭术精湛。
7.下列各项,不符合“侠义精神”内涵的是(       )
A.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写下“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诗句。
B.关羽陷身曹营,得知刘备下落,保护两家皇嫂千里寻兄,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C.林冲听李小二说有三个人在密谋陷害自己,于是在草料场中杀死陆谦等三人,后投奔梁山。
D.面对新冠疫情,各地医护人员放弃春节假期,主动请缨,迅速集结,毅然决然地驰援湖北。
8.请简要分析文中黄蓉的心理变化过程。
9.金庸的小说善于通过塑造侠士形象来展现“侠义”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郭靖的形象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赠刑部尚书余靖襄公神道碑铭并序(有删改)

欧阳修

为人质重刚劲,而言语恂恂。天圣二年举进士。范公仲淹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谏官御史不敢言,公疏论之,坐贬监筠州酒税,稍泰州。庆历四年,元昊纳誓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且告师期,请止毋与和。朝议未决。公独以谓中国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以挠我尔,是不可听。乃从十余骑驰出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夏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坐习虏语,出知吉州,怨家因之中以事,左迁将作少监,公怡然还乡里。皇祐三年,蛮贼侬智高陷邕州,连破岭南州县,围广州。乃即庐中起公为秘书监,经制广东、西贼盗。乃广州,而智高复西走邕州。自智高初起,交趾请出兵助讨贼,诏不许。公以谓智高交趾叛者,宜听出兵,毋沮其善意。累疏论之,不报。至是,公曰:“邕州与交趾接境,今不纳,必忿而反助智高。”乃以便宜趣交趾会兵,与之誓约,使听节制。及智高入邕州,遂无外援。既而宣抚使狄青会公兵,败贼于归仁。逾年,抚缉完复,岭海肃然。后交趾寇邕州。天子以谓恩信著于岭外而为交趾所畏者,公也,驿召以为广西体量安抚使,悉发荆湖兵以从。公至,则移檄交趾,召其臣费嘉祐诘责之。嘉祐乃械首恶五人,送钦州,斩于界上,公还,邕人遮道留之不得。

铭曰:“伟欤襄公,惟邦之直。始登于朝,官有言责。左右献纳,奸谀屏息。庆历之治,实多补益。公之在焉,帝不南顾。胡召其还,殒于中路。返柩来归,韶人负土。伐石刻辞,立于墓门。以贻来世,匪止韶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从十余骑/驰出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夏册/臣元昊
B.乃从十余骑/驰出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夏册/臣元昊
C.乃从十余骑/驰出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夏册/臣元昊
D.乃从十余骑/驰出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夏册/臣元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襄公,是余靖的谥号,襄,辅佐也,该谥号是对余靖生前作为佐政能臣的准确概括和高度评价。
B.“稍泰州”与“转于江湖间”(《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徙”含义相同。
C.“乃广州”与“日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含义不同。
D.移檄,古代官方文书,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此处是移文和檄文的并称,两种含义兼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靖为人质朴,一身正气。平时说话温顺恭谨,却敢于为范仲淹仗义执言,无惧获罪被贬;他经常在皇上身边进献忠言。
B.余靖长于外交,靖边有方。在和平解决西夏问题的过程中,他慧眼识破契丹“仗义”背后的险恶用心:想置大宋于挠耳狂抓、不知所措的境地。并以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平息了西境和北线的战事。
C.余靖经略无双,巧平叛乱。对乱我天朝者,灵活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或分化孤立,或惩治首恶,或武力威慑,或武力打击,或兼而用之,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彻底的平乱,值得后世借鉴。
D.余靖鞠躬尽瘁,高山仰止。死在朝廷召他回京的路上,可能是之前的全身心操劳国事,积劳成疾所致,作者也认为余靖值得后世人敬仰和学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以谓智高交趾叛者,宜听出兵,毋沮其善意。累疏论之,不报。
②始登于朝,官有言责。左右献纳,奸谀屏息。
14.余靖在对外平靖边境和对内平定叛乱上,有什么共同策略?试举例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赠王友道

苏轼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麈,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注】①东阳:原指沈东阳,即沈约,因求官而累瘦了身体。②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③蜀客:指汉代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因他是蜀人,故称。司马相如因“悦文君之色”,在夫妻之事上不加节制,最终因“消渴症”而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历史人物喻之。词人以发问的口气,认为不宜一概而论历史人物。“谁道”二字,排除了独见。
B.词的上片描绘友人仙人般的容貌和超尘脱俗之气质,引用李白的典故,进一步赞颂友道高洁超尘的风姿。
C.词的下片继续赞颂友人的美好品性,“保器全真”体现出词人对友人能够做到保持真气,自爱自重的赞颂和钦佩。
D.尾句词人一方面怀着遗憾的口吻,惋惜家乡人司马相如因文君而亡身,另一方面也警告友道不要重蹈司马之覆辙。
16.有人评论苏轼的这首《临江仙》构思新奇,结构独特,语言中充满了道学色彩,富含哲理。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