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开学考试 2023-09-06 1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0年1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也正找人翻译,就让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

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

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

“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

1920年早春,陈望道带着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来。看着儿子因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

材料二: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偏向口语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革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了“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来取的一种翻译策略。

(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材料三:

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思”;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嫣及尔”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

(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及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
B.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其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
C.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同时参照英译本完成
D.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不属于翻译性解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陈望道日本留学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
B.材料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文章选材具有典型性。
C.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
D.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
B.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新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
C.阅读《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
D.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
4.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处画横线句子都提及陈望道对“有产阶级”一词的翻译,请分别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
5.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孑孓

李路平

①开会始终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②地点总是那间办公室,座位也是固定的。灰色的窗帘时而拉紧,时而打开,打开的时候,可以看见外面的一排老单元楼。房顶为了装饰,建有一些梁柱,横摆或斜靠在一起,贴着颜色不一的瓷砖。正对窗口的部分,远远看去,很像一张小人的脸,脸上的眼睛直愣愣地看向这里,好像很好奇会议的内容。办公室狭小,但总还是有点样子,除办公桌外,靠边摆着书橱,中间是茶几和简易沙发,几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像一家人,又全然是同事关系。茶几上有时候放着杂志或稿子,大多时候只有绿植。枯燥的办公生活,似乎只有绿色能够带来安慰。绿萝都带水,装水的玻璃瓶,就是平时喝完牛奶的瓶子,圆润小巧,很容易就冲洗干净。绿萝的根系不发达,透明的水里只有几根白色的根芽,其余的地方空空如也。

③开会时看着对面人的脸,是最尴尬的。每个人都试图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动作,靠背,低头,看手机,假装记笔记,需要议论时,才会抬起头。但总有人的目光游移不定,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扫视着:轻风拂动的窗帘,桌上积蓄经年的灰尘,米色沙发的弧形把手,一小盒从未开封的普洱。

④透明的瓶身被扫视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见一个小黑点,在窗户反射过来的阳光前,曲着身子,一闪而过。细看起来,却不止一只,好几个黑点在清澈的水中无规律地浮沉。

⑤会议还在继续,枯燥的内容令人意欲逃离。瓶中的黑点似乎不想错过这些高光时刻,被一双或无数双眼睛注视。没有一只愿随着微小的重力,渐渐沉至瓶底。每一只搅动成的凌乱弧线,都透露着与自然的对抗,它们把挣扎表现得如此明显,仿佛是一面微缩的极简生活史。

⑥由于距离太远(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们的身形太小),它们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外部特征,除了细瘦、黝黑。更像是被截断的蚯蚓,由于疼痛扭动着身子,想要摆脱敌手,摆脱死亡的命运。

⑦但它们的扭动并非疼痛造成的。它们在掠取、追逐和吞噬着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硕大的瓶身犹如一个巨大的腹腔,它们悠游其中。充沛的水源就是营养丰富的汁液,这个亚热带的城市里的办公室,温暖适宜,无人搅扰,它们在寄宿的腹腔中生长,然后繁殖。

⑧遵从生命蜕变的基因,不久之后,它们将从水里探出头来,然后舒展细小湿润的翅羽,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从水面上一跃而起,变成一只令人生厌的蚊子。它们的嗡嗡声很容易让人确定它们的方位,双手一拍,或将电蚊拍轻轻挥舞过去,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

⑨作为孑孓,它们看起来舒适安全,人畜无害,被水囚禁,水又被瓶身所囚禁。没有谁会刻意地注视瓶中透明的水,除非它已无法覆盖绿萝的根系,或因植物的死亡,造成水体的浑浊与恶臭。但它们仍然是隐秘的,很少有眼睛,会把眼前的所见当作看见,仿若有些记忆,会被脆弱的大脑悄悄过滤。它们隐身,或被当作某种无关紧要的未知的物种,或者是水中柔软的垃圾,因为水的流动而灵活曲直,看似拥有生命。

⑩这双无聊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它们,在油漆的桌面反射过来的银色光线中,在圆形瓶身的放大下,它们犹如一些散落的音符,从水面沉落水底,又从水底轻轻泛起。伴随着会议令人昏昏欲睡的语音,它们赋予了这双眼睛超常的宁静。

耳畔安宁,目光潮湿,注视它们的人好像也沉入了瓶中。也许他就想潜入进去,用双手钳住它们,就像钳住一匹暴烈的海马,在另一个世界中搏斗与僵持。

(选自《散文》2020年第7期)

文本二:

散文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现代散文所表达的,是感性的世界,也是理性的世界;是抒情的世界,也是说理的世界。可以说,现代散文的世界正像现代生活一样广阔,从中可以接触到一整个的运用现代汉语表达的现代中国,包括其已知的和未知的部分,已充分揭示的和有待挖掘的部分,已经成就的和有待建构的部分……所有这些,正像我们注视、思考和想象中的“现代中国”本身一样,令人着迷。总之,与在中小学阶段习得的或一般社会印象可能有别的是,现代散文绝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文章,而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也是现代中国的壮阔历史和未来画卷的铺展,注视和打开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注视和打开我们自身。

(摘编自张业松《何谓“中国现代散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②段和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对办公室周围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渲染了开会者内心的空虚和无聊。
B.文本一的抒写聚焦于“它们”,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是在体察外在世界,也是在观照内心世界。
C.文本一恰如文本二所说的,“是自我探索的工具,也是探索世界的工具;是自我表白的利器,也是代言倡议的神器”。
D.文本一借对孑孓的描写感悟,形成一种“纳须弥于芥子”的风格,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无聊的事情”开头,在文中结尾处又写到“无聊的眼睛”,前后照应,足以显见抒情主人公在职场生活中的不得志。
B.文本一第⑨段以隐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描写孑孓被囚禁于瓶身的水所囚禁,借此表现受困的生活。
C.文本一写孑孓成熟后的生命“令人生厌”,且容易在人类的打击下“就让它们的一生急遽停止”,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感。
D.文本二着意于对“中国现代散文”的探讨,作为学术文章的结束段落,以比较整齐的句式营造出一种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
8.“孑孓”这一形象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提到,现代散文是现代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生命扩张的产物,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B.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C.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D.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在京城举行的殿试,中试者被称为进士。
B.河东,古指黄河以东地区。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故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为河东。
C.品服,有品级的官吏所穿的官服,品官等级不同,其品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以示尊卑。
D.谢事,辞职,免除俗事。同义词还有“告老”“解褐”“乞身”“致仕”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颖悟超群,文章冠天下。欧阳修幼年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与梅尧臣作诗酬答,文章天下闻名。
B.欧阳修谴责权贵,而遭不幸。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他,欧阳修就此事写信谴责高若讷,因此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C.欧阳修不避党议,光明磊落。曾被看作尹洙、余靖等同党,他不但不避嫌反而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朋党之别。
D.欧阳修一心为民,百姓安居。西部用兵,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欧阳修认为麟州是个险要之地,不可放弃,会直接影响百姓安居。他还奏请朝廷,减免河东地区赋税有十几件。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②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14.请概括并简析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乙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5.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虚实结合,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早闻盛名却暮年才见,表面写喜悦之情,却意含抱负难酬之意。
B.“近中秋”看似平淡,却有多重作用:交代节令时间,又便下文写月;此时月明,又呼应下阕 “孤光自照”之意。
C.通过两诗的题目和诗句可知,两诗作者观察洞庭湖景色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登楼俯瞰,后者荡舟平视。
D.“不知今夕何夕”与《赤壁赋》里的“不知东方之既白”都写了诗人饮醉后宠辱皆忘之状,皆有曲终奏雅之效。
16.两诗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而由此抒发的诗人感情一样吗?请加以简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