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5月模拟(三模)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三模 2021-05-27 7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0年1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也正找人翻译,就让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

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

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

“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

1920年早春,陈望道带着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来。看着儿子因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5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1926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17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

材料二: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偏向口语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革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了“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来取的一种翻译策略。

(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材料三:

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思”;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嫣及尔”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

(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及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
B.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其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
C.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同时参照英译本完成
D.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不属于翻译性解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陈望道日本留学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
B.材料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文章选材具有典型性。
C.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
D.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
B.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新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
C.阅读《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
D.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
4.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处画横线句子都提及陈望道对“有产阶级”一词的翻译,请分别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
5.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月

川端康成

京子和第二个丈夫去新婚旅行。她以前的携带用化妆盒,皮套儿发霉了,又买了一个新的,自然里边也有面镜子。

新婚旅行的第一天,丈夫抚摸着京子的手说:真可怜,简直像是个姑娘!这决没有嘲弄的语气。可是京子听到他这简短的话,突然涌出一阵剧烈的悲痛,由于这难以形容的悲痛,她半晌低头无语,珠泪盈盈。

京子自己也不晓得到底是哭自己呢,还是哭死去的丈夫,而且也的确很难分清。当她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她觉得太对不起新丈夫了,自己应当更柔媚地对待他才是呀。

即使你有孩子,我也一定会和你结婚。可以把孩子领来,好好地照管嘛。如果是个女孩子,那就更好啦。丈夫在京子的耳旁小声说。也许丈夫自己有个男孩子,所以才这样说的吧。但作为爱的表白,这话使京子听起来觉得很别扭。丈夫为什么和京子做这长达十天的新婚旅行呢?也许考虑到家中有孩子,才这么体贴她吧。

新丈夫有一个皮革很精致的随身携带的化妆盒,不知是由于经常出去旅行还是不断拾掇的缘故,它发着用久了的特有的亮光。这使京子想起了自己那始终没有用过、发霉得很厉害的旧化妆盒。那里边的小镜子总算给前夫用了,给他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最初,京子是用镜台附带的那面手镜把菜园照给丈夫看的,从此丈夫再也不肯让这面手镜离手。但是看来手镜对病人也太重了,京子不能不保护丈夫的胳膊和肩头,所以又把一面分量很轻的小镜子拿给了丈夫。

丈夫死前,映射在这两面镜子里的世界决不只是京子的菜园。它映射过天空、云彩和雪,映射过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林,也映射过月亮,还利用它看过野花和飞鸟。有时人在镜中的道路上行走,有时孩子们在镜中的庭院里嬉戏。京子坐在丈夫的枕旁,和丈夫共同观察着、共同谈论着镜子里的世界。这样,日子久了,就连京子自己也逐渐分不清什么是肉眼看到的世界,什么是镜子映照出来的世界,就好像原本就有两个不同的世界似的;在镜子里创造出来了一个新的世界,甚至有时会想,只有镜子里边反映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呢。

在镜子里,天空发着银色的光辉,京子说。她抬头望着窗外,可天空却是阴沉沉的!

都因为你把镜子擦得太亮了吧。

虽然丈夫卧床不起,但转动一下脖子,天空还是可以看见的。

是啊,真是阴沉沉的。可是,用人的眼睛看的天色,再说,还有用小狗、麻雀的眼睛看的天色,不一定都是一样的吧。也很难说,究竟是谁的眼睛看得对。丈夫回答。

在镜子里边,也许有一个叫做‘镜子的眼睛’吧?京子很想再加上一句,那就是咱们俩的爱情的眼睛呀。

树林到了镜子里,就变得苍翠欲滴,白百合花到了镜子里,也变得更加娇艳可爱了。

丈夫和京子结婚后,除了害病之外,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做。算下来,在新婚的房子里住了一个月,在朋友家里住了两个月,这就是京子婚后和生病前的丈夫住在一起的全部时光了。

当京子想到用手镜把菜园子照给丈夫看的时候,那已经是度过了高原地带严寒而漫长的一冬、早春来临以后的事情了。

虽然仅仅是从镜子里边看,但也足够使病人感到新绿的世界苏醒的欢悦了。京子在菜园子里捉虫子,这么小的虫子当然是照不到镜子里去的,京子只好把它拿到楼上来给丈夫看。有时,京子正在掘土,丈夫就说:

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蚯蚓呢。

当夕阳斜照的时候,待在菜园子里的京子突然周身通明,京子抬头向楼上看去,原来丈夫正在用镜子反射她。丈夫让京子把他学生时期穿的藏青地碎白花纹土布的衣服改制成束脚裤,他在镜子里看到京子穿着这条束脚裤在菜园子里忙来忙去,感到非常高兴。

京子知道丈夫正在镜子里看着自己,她一半不断地意识着这一点,一半又忘掉了一切似的在菜园子劳动着。在死去的前夫的镜子里,映射出来的所有这一切,都使京子感到怀念——不,感到憧憬。京子想到了现在的丈夫,她尽量将自己那日益鲜明而又强烈的渴慕的感情抑制着,尽可能地把它当做对神的世界的一种辽远的瞻仰。

在骤雨之后,丈夫用镜子照过那映在庭院积水里的月亮,欣赏过这种月色,这时的月亮应该说是月影的月影。当时的光景,就是在今天,仍然清晰地留在京子的心里。后夫对京子说:健全的爱,只能寓于健全的人之中。当然,京子只好羞涩地点着头,其实,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

京子是由于前夫的哥哥不断劝她再婚,所以才和后夫结婚的。婚前两个人来往了四个多月。他俩的年龄相差15岁。

(选自《川端康成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她以前的携带用化妆盒,皮套儿发霉了”,看似闲笔,实则在小说由现实到回忆的转换中有重要作用。
B.小说写京子深深怀念与前夫的爱情,而对新丈夫的爱情观不以为然,这暗示了她与新丈夫必然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C.小说利用现实与回忆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京子的两种婚姻:一种是以爱情为主的婚姻,一种是被动接受式的婚姻。
D.小说重点描述了主人公与前夫的婚姻生活,营造了一种纯净、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情调,引发读者对婚姻爱情的思考。
7.下列对“镜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镜子是京子与前夫生活中的重要物件。它见证了京子与前夫纯真动人的爱情生活。
B.镜子是现实与回忆的连接点。它将眼前的化妆盒与对前夫的回忆自然地连接了起来。
C.镜子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镜中世界美好但不真实,寓含作者对虚幻爱情的批判。
D.镜子里有“爱情的眼睛”。京子通过它,从常人看来是不幸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美好。
8.简要分析京子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9.小说以“水月”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021-05-28更新 | 3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5月模拟(三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上疏,丰等见震连切谏不从,遂诈作诏书,调发司农钱谷、大匠材木,各起家舍,役费无数。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注]①司农:官名,掌管政府钱谷之事。②大匠:即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B.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D.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府:汉代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均可开府,称为三府;三府有招贤纳才的权力。
B.诣阙:指奔赴朝廷。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使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C.谤木:古代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以写谏言,目的是听取各方意见;今演变成华表。
D.恚望:怨恨和希望,文中指杨震谢绝宾客,表达愤怒,希望皇帝省悟而收回成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震学问广博,清正廉洁。他年轻时就爱好学习,通晓经书,广泛学习;不接受私事请托,子孙生活条件不好,但他并没有为他们置办产业。
B.杨震为官正直,坚持原则。权臣向他推荐官员人选,并用皇帝的名义对他施压;他义正辞严,以任命须按正常程序为由拒绝,权臣恼怒而去。
C.杨震责任感强,虑事长远。针对赵腾指责朝政得失被关押的情况,杨震认为应当保全赵腾性命,从而引诱并找出更多对朝廷不满的底层百姓。
D.杨震冤情昭雪,终得公正对待。新皇帝即位,樊丰等权臣被处死,杨震门生到朝廷为他申冤,最终按照礼节为他改葬,远近的人都前来吊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
14.杨震为什么要“饮鸩而卒”?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入关行次湘阴

曹松

背顾秦城在何处,图书作伴过湘东。

神鸦乱噪黄陵近,候雁斜沉梦泽空。

打桨天连晴水白,烧田云隔夜山红。

也知渐老岩栖稳,争奈文闱有至公。


[注]①秦城:地名,位于湘水之南。②黄陵:指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诗人入关前经过秦城、湘东而到达湘阴的行程,照应诗歌的题目。
B.诗歌的第二句“图书作伴”暗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与末句“文闱”相呼应。
C.颔联的“空”字含义丰富,既指梦泽之地寥落空旷,也指自己济世理想落空。
D.颈联对渔民和农夫的劳作图景进行了描绘,色彩鲜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男子收到自己心仪女子所赠之物时的内心独白,也是一种“爱屋及乌”的表现。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画了一幅在大自然中临风高台、酣歌而回的美好图景。
(3)温庭筠在《菩萨蛮》中描写女子梳妆打扮、容颜姝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021-05-25更新 | 2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5月模拟(三模)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车前的山景________,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难得一睹她的真容。[甲]登到顶上时,天公做美,投来十几秒钟的阳光,我们________起来。放眼望去,远处浮在云雾里的三座山峰,似乎如骏马在天际奔跑。而近处山崖上,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乙]几场春雨过后,溪水更充沛了,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为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________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沿溪两岸,一丛丛野生茶树,正冒出新芽。[丙]我忍不住摘下几片,放嘴里咀嚼,开始,有一股苦涩味,而嚼着嚼着,竟有丝丝的甜味出来了。[丁]清冽的山溪水,在脚下撒娇似的流动。我躬下身去,用手捧上山泉水,和着嚼碎的野茶,吞下肚去,味道特别极了。沿傍着小溪的古道踏步而下,________,一块巨石突现眼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

18.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甲]句“天公做美”中“做”字的字形不正确,应改为“作”。
B.[乙]句“化身为壮丽的瀑布”后面的分号运用错误,应为句号。
C.[丙]句“咀”“着”两词中的“嚼”字,读音相同。
D.[丁]句中的“就”字赘余,删去后,句子的表意效果没有变化。
19.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隐若现       兴高采烈       千方百计       柳暗花明
B.隐约可见       兴高采烈       处心积虑       柳暗花明
C.若隐若现       欢呼雀跃       千方百计       峰回路转
D.隐约可见       欢呼雀跃       处心积虑       峰回路转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见前面有一块写着‘老山界’三个威严大字的巨石。”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天和核心舱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①____。为此,科研人员为天和核心舱研制了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为其提供能量来源。与传统刚性、半刚性的太阳电池翼相比,柔性翼体积小、展开面积大、功率重量比高,单翼即可为空间站提供约9千瓦以上的电能,可满足舱内所有设备正常运转和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日常生活。对于飞行器来说,搭载运载火箭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仅仅是行百里路半九十,②____,才是任务圆满成功的重要标志。为确保柔性翼安全可靠且一次性成功在轨展开,研制团队在地面进行了大量的高低温、载荷拉偏试验,极大提高了伸展机构在太空中可重复展收的高可靠性。太阳翼在舱外工作,③____,除了需要经历8000次正负100℃的高低温循环外,还要经受低轨环境中原子氧、等离子体、紫外辐照、电离辐照等多种空间环境的考验。研制团队在地面完成了40多万次热真空疲劳寿命试验、l00多万次常温常压寿命试验,让柔性太阳电池翼具有良好的空间环境适应性。

21.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积淀形成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这些财富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夏明翰秉持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念,英勇就义;周文雍和陈铁军在敌人枪声中举行刑场上的婚礼;江竹筠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牺牲在新中国成立的一刻……

这些财富是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

这些财富是鼓舞人心的话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这些财富是矢志不渝的探索:改革开放,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

……


学校7月1日要举办以“跨越百年,何以美丽”为主题的建党100周年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川端康成  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后汉书》编撰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山水田园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选择+表达
21-220.65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65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