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贵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西 高二 期末 2023-09-09 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

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

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

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

(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

材料二:

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

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

(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
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
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
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
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
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
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
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
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
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忘了……

谌容

外人都说,马老爷子家日子过得和美,从没听见老两口吵吵嚷嚷的。可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美不美的外人哪里知道?事实是,老两口在家天天闹矛盾,没有一天消停的。这不,一大早起来老爷子就气不顺,坐在小饭桌前边黑着脸一声不吭。马奶奶看着气就不打一处来,心说,我一早熬的营养粥,伺候到你嘴边儿了,你不点个赞也就算了,拉着个脸受多大委屈似的,白眼儿狼不识好歹!越想越气,说出来的话自然也就夹枪带棒的:

自个儿瞧瞧你这张脸,耷拉得门帘子似的,说出来你别不爱听,活脱脱一张马脸。你们老马家这姓儿可真没白给!

对于老伴这尖酸刻薄的人身攻击,他根本不屑于口头上反驳,只在心里痛快地还击:你长得好看?胖得像头猪!

每当马老爷子使出这种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的招数,马奶奶总是特别生气,知道他心里肯定没好话。不过,马奶奶一点儿都不傻,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老头子为什么犯脾气,不就是他眼面前缺了泡菜嘛!

自从听营养专家说腌制食品吃多了容易得癌,马奶奶就采取了断然措施:凡是与腌制沾边儿的或者疑似沾边儿的食品统统一并铲除。对于老伴这种独断专行的处理,马老爷子虽不以为然,倒也没说什么,直到前两天知道马奶奶把泡菜坛子送给了收废品的,老爷子这才火冒三丈,真急了!

因为马老爷子仍然固执地认为泡菜是天下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忽然间,伴随他度过了岁岁年年的泡菜坛子说没就没了,彻底断了念想,老爷子岂能不恼?

为了泡菜的问题,马奶奶把讲座上听来的科学知识讲了又讲。讲完癌细胞的凶狠狡猾之后,马奶奶又回到正题好言相劝:所以说,咱们就别招惹它,忍忍不吃那些养活癌细胞的东西。少吃一口算什么呀,吃得不科学,是要人命的!你不怕死呀?

老子活着都不怕还怕死?!

马老爷子被老伴叨、叨、叨逼急了时,冒出一句话,能把人怼南墙去!说完他瞥了老伴一眼,就低头点烟不言语了。不过,他知道这一下捅了马蜂窝,新一轮劈头盖脸的叨叨正等着他呢!

谁料想,今时不同往日,他猜错了!人家马奶奶只是冲他哼哼冷笑两声,狠狠瞪了他一眼,一句话没说,转身甩门走啦!马奶奶这不同寻常的冷处理倒叫马老爷子一愣:老太婆怎么改了脾气?他哪里知道,马奶奶得了高人的指点,气大伤身!养生关键是要养心,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补神就是补心,补心就要天天开心,不生气。

马奶奶想平心静气地养生,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障碍就是老头子。他根本不听专家的话,好在马奶奶也不是轻易服软儿的人,她认准的事必须勇往直前干到底,甭管你老家伙乐意不乐意,反正俩人必须一块儿养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每天,她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拿着笔记本儿、圆珠笔,等着听专家讲养生。那天医院的专家在电视上讲,老年人要注意三白的危害!马奶奶觉得这个信息至关重要,关上电视急忙转身进小屋,要给老头子传达这重要讲话精神。谁知马奶奶刚一传达就遇到了老爷子顽强的抵抗——第一白,就是白肉。

老子吃红烧肉!

不行,那也是肥肉!……第二白,是白糖。

老子吃红糖!

想得美,什么糖都不行!⋯⋯第三白,是白盐。

废话!傻子都晓得盐是白的!

总之,马奶奶说一句老爷子顶一句,他还故意点上烟,表示决不赞同什么三白之说,更懒得听老伴的解释。不过,他太了解老伴说到做到的脾气了,从今往后甭想吃上肉啦!他深知口头反对无济于事,绝食抗议也老一套了,必须另辟蹊径方能渡过难关!

别看马老爷子快八十的人了,脑子转得可不慢,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很快就被他想出来了。每天中午他按时坐在小饭桌前,看着清汤寡水没滋没味儿的菜也不提意见,还凑合着吃两口。然后,回屋睡一小觉,三点多钟打着遛弯儿的旗号,溜溜达达来到他熟悉的重庆饭馆儿,坐下要一份水煮牛肉,再点一盘口水鸡或者是回锅肉,反正全是他喜欢的肉菜。晚饭照例是粥,他勉强喝小半碗儿糊弄了事。三白的难关就被老爷子这么机智地悄悄闯过去了!

过了些日子,有专家指出:老年人必须多多摄入脂肪、蛋白质才有利于健康,主张多吃肥肉、猪油,鸡蛋也要连蛋黄一块儿吃,否则容易得营养不良、脑萎缩等疾病。马老爷子得知后喜出望外,连声赞道:这个专家要得!马奶奶也觉得专家分析得在理,立即改弦更张遵照执行。于是老马家的餐桌上天天轮番土鸡炖肘子、蒜泥白肉、氽丸子……马奶奶尽心研究烹饪技巧,马老爷子吃得高兴笑口常开,老两口意见一致,自然是云开雾散一片祥和。

一年一度桂花香,又是金秋时节。马老爷子的生日快到了。不知什么朝代传下来的规矩:老年人的生日过九不过十。马老爷子明年满八十,因而今年这七十九岁生日必须格外隆重。马奶奶叮嘱儿子必须去五星级酒店订桌高档酒席,她又通知了邻里朋友一起过来,为的是人气儿旺喜庆热闹。马老爷子见老伴为自己的生日忙里忙外,心里挺感动,说出的话是这样的:

你不累呀?!

大半辈子了,老两口彼此了如指掌,言外感激之意马奶奶自然是一听就懂的。她没有回应,只呆呆地站在桌前,痴痴地望着灯笼般硕大的寿桃,眼里不经意地泛起了泪光,喃喃自语:

我到了这一天,还不定怎么着呢!

马老爷子却听见了,立刻接过话来:

怕啥子,有我嘛!

客人来了,寿宴开始了。满桌的菜,醉人的酒,特别是满屋子的年轻人,青春的气息和着满满的欢声笑语,甜甜的话都是赞美两位老人气色好心态好会养生……马老爷子喝了两杯酒,更显得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站起来准备离席回小屋待会儿,却被年轻人嘻嘻哈哈拉着衣袖求他透露点长寿的独门绝招。马老爷子站定回眸淡淡一笑,悄声道:

老子忘了死啦!

(《人民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取生活中的小事,从养生的角度叙述了老两口“矛盾”的爆发到化解的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健康观念。
B.面对马奶奶的“人身攻击”,马老爷子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好在心里还击,颇有点“精神胜利法”的意思。
C.文中老两口关于“三白”的一段争执,是矛盾的高潮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奶奶对养生说法的笃信,也反映出马老爷子的倔强而可爱的一而。
D.文中有“专家”说要少吃肉,又有“专家”主张多吃肥肉,矛盾的养生观点使老两口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人身攻击”“独断专行”“讲话精神”等词语,大词小用,形象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B.小说在叙述时,注意了心理描写的运用,及时补充阐明了马老爷子和马奶奶的内心活动,使叙事合乎情理,更为顺畅。
C.文中不时插入生活俗语和习俗,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年人的生日过九不过十”等,这些语言都使小说更具有烟火气息,读之有亲切感。
D.马老爷子过生日时,马奶奶“泛起了泪光”“喃喃自语”这一细节,既有马奶奶对两人相伴一生的感慨,也有对马老爷子不理解自己的失落。
8.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小说最后一段说“老子忘了死啦!”别有趣味,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臣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其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②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B.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C.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D.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趋,小步快行的样子,在文中,门客“趋而进”,表示对靖郭君的尊重之意。
B.“亡,更言之”与“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C.“旦暮进食”与“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两句中的“旦暮”含义相同。
D.庙,指宗庙,是我国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表现了对祖先的崇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有缺点,门客不喜欢他,士尉劝说靖郭君远离齐貌辨,靖郭君不听从,士尉便告辞离开了;靖郭君却更加善待齐貌辨,让他住上等客舍。
B.齐威王驾崩后,宣王即位,靖郭君和宣王不合,于是辞别宣王,回到薛地,并带上了齐貌辨同行。不久,齐貌辨向靖郭君请求允许他去见宣王。
C.靖郭君认为齐貌辨前去拜见齐宣王一定会被处死,齐貌辨却还是坚持前往;后来齐貌辨向宣王解释了靖郭君听从自己的建议没有废掉太子等事。
D.齐貌辨成功劝说了宣王,宣王诚挚地告诉齐貌辨,自己年纪小,全然不知道靖郭君对自己的感情,希望齐貌辨为自己请来靖郭君,齐貌辨答应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2)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
14.靖郭君的那个门客是如何成功劝说靖郭君的?请简要分析。
2023-09-0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幽兰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幽兰常年生于山野、谷畔,但不因清寒而不开,不因无人而不芳,突出其芳洁不被人识的处境。
B.颈联写幽兰因生于山林,寒露早至,先期零落;春光晚顾,又晚得佳期,一迟一早,写出凄惨境遇。
C.尾联写南兰对自己的生存意义产生了疑虑与困惑:被弃掷路侧,形同荒草,那么自开自芳又有何用?
D.本诗诗意昂扬,气概恢宏,写出幽兰几遭侵凌却春心不死的柔韧之质,表现了诗人独立不群的情怀。
16.对于咏物诗,要“不即不离”,即既要与所咏之物相切合,又不能局限于所咏之物。请结合诗歌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