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西 高二 期末 2023-09-09 18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彩陶特指烧制前绘彩的陶器。对比强烈的绚烂色彩,意象多元的美好图案,点线面的繁复组合……彩陶不仅是早期先民的实用器具,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卓越的艺术成就。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8000年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率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中国是世界彩陶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域孕育出的彩陶文化区,也是世界重要的彩陶文化区之一。这里是彩陶文化发展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开始,先后经过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发展,一直延续到仰韶时代晚期,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程。

老官台文化彩陶作为中国彩陶文化的根,尽管器形与纹饰较为简单,却意义非凡。半坡文化彩陶纹饰以直线构图为基本特色,尤以鱼纹和人面鱼纹最为典型。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繁复绚丽,多以若干相同单元图案对称、重复排列,构成多元连续带状纹饰,尤以鸟纹及由圆点、孤边三角等构成的各种花卉纹最具特色。渭河流域彩陶这一发展与传播历程,也是彩陶文化本土起源的有力证据。

庙底沟文化时期,不仅是中国彩陶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先民,在与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交流中,发展出稻作农业,使粮食的来源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聚落数量增多,规模差异显著,出现了作为区域中心的特大型聚落。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该遗址规模巨大,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环壕所围区域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环壕周长约1945米。如此规模的超级工程,单靠杨官寨一个聚落的居民是难以完成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等级分化,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杨官寨遗址西门址两侧,发现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数量达千余件。还发现有其他聚落罕见的特殊器物,如镂空人面器座、陶祖、釜灶形陶器等。杨官寨聚落的布局、规模以及大量独特遣存表明,庙底沟文化时期带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已脱颖而出。

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古礼已经形成。这种藏礼于器的做法,体现的是礼制。有了“礼”,人们的行为才能有所遵循,社会秩序才可能纳入常轨。正如一些学者理解的那样,彩陶是大时代大文化的代表,是古礼与文明的先声。

庙底沟文化以其独具特征的花瓣纹与花卉纹彩陶为标识,在史前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考古资料显示,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北抵阴山,向南则跨过长江、踏遍岭南,直通深圳香港的广袤地区,都发现有庙底沟文化彩陶造访的足迹。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显现出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纳,或许意味着它接受了彩陶所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准则,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文化共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统格局。在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晚期,彩陶的象生图案中出现鱼鸟共体的形象。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那么这种共体反映的就是部族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反映“共和”题材的彩陶外,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渭河流域演绎的这场鱼鸟之战,无疑反映的是中原古代文化核心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历史。

(摘编自王炜林《看庙底沟文化彩陶的足迹》)

材料二:

河南灵宝市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分布区。结合文化谱系研究可知,进入仰韶时代,文化、聚落便开始稳定持续地发展,经仰韶初期、早期千余年的积累,到距今约5800至5000年的仰韶中期,聚落的数目、面积均达到顶峰。既有面积达近百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也有四五十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更常见的是20万平方米左右的中型聚落和10万以下乃至仅数千平方米的小型聚落。我们很容易将其分为区域核心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这种明显的分化,呈现为“金字塔”型多层级区域聚落结构。据考古发掘材料,其中西坡遗址的发现最有代表性,大墓出土玉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最大的房址外带回廊,共516平方米,是迄今所见中国史前最大单体建筑,开创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很可能是高年的重檐大屋顶,具殿堂性质。这时社会或者已分化出平民、显贵、首领、甚至“王”的差别,进入复杂社会。

在仰韶文化分布区偏东的河南郑州以西至河洛地区,仰韶中晚期文化十分繁盛。大型中心性聚落呈丛体状集耳分布,规模普追庞大,动辄数十万平方米,多有二三周宽深环壕,出现中原最早一批城址。郑州大河村遗址经过多次发据,面积70万平方米,规模大,各个时期的文化序列完整。以造型独特的彩陶双联壶和绘有大量太阳纹图案为代表的彩陶则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胸技术。

(摘编自魏兴涛《充分认识仰韶文化的丰富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彩陶最初只是一种实用器具,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彩陶从实用器转变为礼器,其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得以强化。
B.杨官寨遗址规模巨大,工程繁复,单靠一个聚落的力量难以完成,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平民、显贵、首领甚至“王”的分化。
C.庙底沟彩陶文化广泛传播,遍及大江南北,表明同时期的文化对庙底沟文化行为准则的接纳和吸收,成就了中国第一次文化大融合。
D.中国彩陶文化经历了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等阶段,发展脉络清晰;其器型和纹饰从简单到繁复炫丽,艺术上日趋成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虽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唯一地方,但中国彩陶的发展是自成体系的,其发展传播历程足可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
B.老官台文化是中国最早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比仰韶文化的出现早了三千多年,从文化发展脉络看,二者存在延续传承的关系。
C.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吸收了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同时期的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区域也有可能吸收并发展了粟作农业。
D.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所发现的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表明分别以鱼和鸟为图腾的部族在融合过程中很可能发生过战争。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庙底沟人已经对均衡、对称、色彩等形式规律有了自发的意识,彩陶的图案纹饰构图严谨规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
B.庙底沟文化中大量出现了细泥红陶及夹砂红陶,其制作主要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广泛使用了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
C.庙底沟彩陶开始更多地考虑放置和储存功能,因为生活方式的转换,储容器数量比半坡时期有显著增加,底部大多变得平整。
D.长江南岸曾经出土过有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如枝江关庙山遗址的花瓣纹彩陶豆,只是器形与庙底沟文化中所常见的不同。
4.请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聚落”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结论?
2023-09-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地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地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地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坠沫走过去。

中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地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

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坑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一九五○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梨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梨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B.小说主要讲述刘兰精心护理伤员的故事。“我”是小说的重要角色,也是故事叙述者,这种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善用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如面对熟透了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就体现了部队纪律的严明。
D.小说借老康的话补叙了刘兰悲惨的身世,介绍了刘兰童养媳的身份,为下文刘兰与老四互相怜悯埋下伏笔。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环境烘托作用,“坡高水急”“道狭村稀”“毛驴蹄印”不仅表现了高山的荒凉,也体现了战争形势的艰难。
B.小说结尾“我”接到大队来信,组织要求“我”必须转移,大风大雪的天气暗示着抗战凶险及前途的迷茫。
C.文本二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孙犁小说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蕴含了作者对孙犁的钦敬之情。
D.孙犁先生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构筑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世界,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8.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分析刘兰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孙犁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9.孙犁被称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荷花淀派”小说特征的理解。
2023-09-09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雎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②呴籍:hǒu jí,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都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孤之国乱”的“因”指趁,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相同。
B.“冯几据杖”的“冯”通“凭”,与《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冯”意思相同。
C.“师之”的“师”指“以……为师”,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师”意思相同。
D.“追北”的“北”指败逃的敌兵,与《鸿门宴》中“沛公北向坐”的“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事,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
D.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心情愉悦舒畅轻率出战,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在其带领下,士兵们勇猛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请简要概括燕昭王成功复仇的原因。
2023-09-09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据刘克庄《后村诗话》记此诗的本事说:“辛稼轩帅湖南,有小官,山前宣劳,既上功级,未报而辛去,赏格未下。其人来访,辛有诗别之云云。”②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喻被诬蔑,蒙受冤屈。③於菟wú tú: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回忆往事,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颔联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因遭谗言去职,有负部属战功,而感到惭愧。
C.颈联诗人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气惊人。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部属,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尾联化用杜甫诗浑然无迹而同中有异,诸写出所化用的诗句(或篇名),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2023-09-0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