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随堂练习B
全国 高一 随堂练习 2023-09-14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

一、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28)者也在此。
这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2.      请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21),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3. 比较吴均和曹植的诗句,指出“高木”与“高树”的区别何在。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4. 阅读《说“木叶”》一文,说说“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2021-07-30更新 | 98次组卷 | 4卷引用:第9课+说“木叶”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帮帮帮(统编版必修下册)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5. 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2023-09-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随堂练习B
小阅读-课内 | 较难(0.4)
6. 课文所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
2020-02-18更新 | 168次组卷 | 6卷引用: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 说“木叶”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几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

作为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因此常被排斥到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若改为乔树生夏凉,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的地方,必须用字,应该用的地方,必须用字。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摘编陈友琴《温故集》)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所暗示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想到门门、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或用,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观点是片面的。
B.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字之后,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
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材料”等,这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
D.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没有必然联系。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了充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C.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都谈到《说“木叶”》中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但是二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时对相同意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9.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11.两则材料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7题)

题型
数量
小阅读
6
现代文阅读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小阅读
10.65学术论文  理解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课内
2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课内
3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课内
40.65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课内
5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课内
60.4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课内
二、现代文阅读
7-11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