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三中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9-18 6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责任作出回答。在这里,我愿谈几点看法。

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与方向,破解了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幻觉。

任何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物质世界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实践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的外化表征形式。它以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话语阐释伟大实践进程中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将其外化呈现在大众日常生活中,从而为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提供理论层面的话语保障。

社会成员不会天然对某个政治思想具有认同感与信任感,共识合法性的建构必须在成员中进行话语的输出与沟通,只有“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政治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才能动员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必须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汇聚全社会的奋斗共识,引导个体认知国家的奋斗目标。如果社会个体无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成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就很容易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产生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物质生产资料方面的支配权,控制着国际舆论传播的主导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但在话语权意识、话语体系建构上并未取得可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等量齐观的成果和地位,”如果国际社会无法全面客观理性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抹黑、歪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片面甚至失实的论调就极易得到传播。国际舆论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并加以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遭遇着虚假舆论和话语陷阱的挑战,他们不相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不靠掠夺与战争的和平发展道路。因此,话语体系的建构就具有了迫切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是自说自话,而是用中国实践建构中国话语,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摘编自艾四林、陈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都充满艰辛,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党,必须直面一系列现代化之问。
B.发展中国家从自身的国情出发而选择的适合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是否走得通,关键是要看人民的中心地位是否得到坚持。
C.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外化表征,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D.当今中国依然面临国际舆论挑战,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舆论传播上有主导权,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还未形成强影响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不仅关注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公平问题等内容。
B.把让人成为自由的人作为最终目标的人类社会现代化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C.最广泛的群众力量的动员必定需要建立在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上。
D.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来自中国形象的“他塑”和“自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B.毛泽东曾提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
C.习近平主席在二零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D.习近平说:“各国关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
4.2022年5月19日举行的中巴建交25周年招待会上,中国驻巴哈马大使戴庆利代表中国驻巴大使馆向巴外交部部长赠送了精美的洛阳牡丹瓷。瓷盘中鲜艳的中国名花牡丹和巴哈马名花黄钟花,交相辉映。请结合材料对这一事件加以分析。
5.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个人的河流   

徐 迅

面对一条河流,人肯定有许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黄河,庄子面对着濠水。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都让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连一朵浪花也不会溅起。我也毫不例外。我自小从皖河的这岸走向那岸,又从那岸走向这岸,河水流逝了我的童年、少年,还在毫不犹豫地流逝我的中年和老年。我发觉我也无法改变皖河的什么。有时候,我站在桥上望着河里的倒影,我发觉,我和皖河的乡亲们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们喝的都是皖河水,是河水无私地滋养了我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人说这话,是因为皖河住进了一个外乡人。皖河两岸的乡里乡亲,见面一律嘻嘻哈哈,直呼其名,比如瞎爷、望全、孝女、牛王……几乎没有人被称为先生的。可乡亲们唯独对这个人例外,他们称他乌先生,这是因为乌先生不是土生土长的皖河人。

像皖河身后那沉睡了几千年,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面纱的天柱山一样;在皖河,乌先生身上也有一层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乡亲们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有着淡雾的早晨,乌先生长得很矮,身子瘦硬,反剪着双手(这就不像皖河人)站在沙滩上,细眯双眼打量着什么。乡亲们开始以为他只是一个过路的人,没当一回事。但很快,他们就发觉乌先生一点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各式各样的猜测和议论就如浓雾一般布满了皖河。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乌先生是北京城里来的学生,他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最后爱上皖河秀丽的山水,所以住了下来。过一阵子还会把他的家眷接来。”……背后,乡亲们这样嘀嘀咕咕的,但没有人直接去问他。

乌先生为皖河改变了什么,乡亲们开始并不知道。

一年,两年……乡亲们开始渐渐承认了一个事实:乌先生竟然一直住在皖河,直到住到老、住到死。乌先生把一生都交给皖河,交给天柱山,造福了皖河两岸……他在皖河做的都是些善事: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不算,还到处化缘给皖河修桥,给天柱山铺石阶、修路,为牺牲在皖河的抗日将士们修建陵园;创办学校,写山志……随着天柱山风景区的开发和皖河的声名远播,乡亲们恍然大悟。但有些一时也还无法明白:比如说,他可以到省里当大官,但他去了一个月,除自己批准自己建一座学校就辞职了;他被诬陷关入监牢,却看鸡、养猫、写写画画:被罚砸石子,他却成天哼着黄梅小调,快活得像神仙……乡亲们目睹着乌先生全部的苦难和欢乐,同时也将问号投向了皖河——当然,这些并没有妨碍他们尊重他、喜欢他。

有些事可以回避,但有些人却无法回避。皖河的乡亲们嘴里时而就会蹦出这样一些朴素的话来。的确,人与人就像隔河相望的两棵树,无法走到一起,但有些事却像雾一样穿河而过缠绕着你,直到一棵树老了、蔫了,而另一棵树还很年轻,还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那么,那棵年轻的树也要面对河流——我就曾试图蹚过这条河。

在一个阳光如水的秋日之后,我多次见到乌先生。在交谈中,我渐渐印证了皖河人传说的一些事实:乌先生叫乌以风,山东聊城人,曾就读于北京国立大学哲学系。后来任过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员和中学教师。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他遇上当时称为国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即被马先生的学识所吸引,于是跟随马先生跑到四川复性书院担任了典学和督讲。一年秋天,他因拜望远在西湖休假的马一浮,凑巧路过了皖河。莫名其妙地他就被皖河身后那座雄伟的大山迷住了——四年之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皖河。他说,这是命中注定。

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条河,一条布满往事的河流——尽管它的语言人们不懂。

“立极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见古今愁”,这是乌先生第一次登临天柱山时的感受。他说,有人建议他将这“大”字改成“小”字,但想想他还是改了回来。他觉得天地还是很大很大。他像是一尾鱼游到皖河,他就得把整个身心都投向皖河,交付给天柱山……我们几次交谈都一直充满着平静与快乐,我静静地凝望着他,那天柱山般的寂寞、皖河般沉静的心态,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

当然,皖河是出过一些著名人物的,只是那些人物都与历史有关,历史学会记住了他们。但还有一些人与历史无关,却与皖河有关。乌以风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

(有删改)

文本二:

乌以风先生(节选)

乌以风于190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1922年至1928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浙江省国书馆编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师。他立志教育和大成学业,在某种程度上与伟大教育家马一浮先生的交往和教诲是分不开的,他把马先生奉为恩师和做人楷模。乌以风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1943年,安庆行政督察区专员请乌以风担负创建学校的重任,他不负众望,历经千辛万苦。1943年9月,景忠中学终于按时开学。可是不久,省教育厅以景忠中学未获批准而擅自开学为由,不予立案,不承认学生学籍,并勒令停办。乌以风对此极为愤慨,亲自到省会周旋。恰好这时汪少伦接任教育厅长,仰慕乌以风才学,挽留其担任教育厅主任秘书。乌以风到任后,即代行批准了景忠中学。随即又辞官归校,任景忠中学校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两岸的乡亲唯独称乌以风为“乌先生”,而不直呼其名,是出于对这个外乡人的尊重。
B.文本一叙述了乡亲们由“开始并不知道”到“恍然大悟”的过程,表明他们逐渐理解了乌先生甘于奉献、苦中作乐的精神。
C.文本一乌先生在“立极方知天地大”一句诗中选用“大”字,不是因为“小”字不合情理,而是“大”字更能表达自己心意。
D.文本二中乌以风“亲自到省会周旋”,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作为校长出面,才能够解决学校面临的“不予立案”的难题。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乡亲的眼光介绍乌先生,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写出人物的特征,并用场景烘托人物状态,表明他并不是一个皖河人。
B.“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乌先生寂寞、沉静的心态给予我滋润的美好感觉。
C.文章以“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结尾,不仅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思索人生,而且让人有跃跃欲试之感,余韵悠长。
D.本文多次叙述有关乌先生的经历,既有人们的猜测与议论,还有作者的求证,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勾勒出乌先生的一生。
8.周国平评价本文“似在写人与河的关系,其实蕴涵着人生的道理”。请据此简要分析文章题目“一个人的河流”的意蕴。
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

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递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回:“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

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

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续率兵十万三道技之,未至,瓒密使行人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B.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C.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D.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
B.楼橹,古代供守兵嘹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
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
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
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
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
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
(2)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

初月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甲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短暂过程。
C.甲诗颈联“乐”“愁”直接点出初月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乙诗颈联则侧面描写月光暗淡,意境凄清。
D.甲诗尾联想到边关将士,诗人由乐转悲,停止游赏,写诗寄托愁绪;乙诗则在景物描写中暗寓愁思。
16.甲、乙两诗哪首是李白所作,哪首是杜甫所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依据语言风格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