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高一上期中(全国版统考)-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09-23 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普以佐命功,代范质等为相,帝心任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普尝荐某人为某官,帝不许;明日复奏,不许;明日又奏,帝大怒,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牍,复奏如初,帝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当迁官,帝素恶其人,不许,普坚以为请。帝怒曰:朕固不与,卿若之何?普曰:刑赏,天下之刑赏,陛下岂得以喜怒专之!帝怒甚,起,普亦随之。帝入宫,普立宫门,久之不去,竟得允。普独相且十年,颇专,尝以私怨诬冯瓒、李美、李槭,以赃论死,廷臣多忌之。帝常幸其第,会吴越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帘下,未及发而帝至,仓卒不及屏。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曰:第受之,彼谓国家事皆由尔书生耳。卢多逊与普不协,数因入对短普,帝滋不悦。先是开宝初,判大理寺雷德骧以寺官属附会普增损刑名,贬商州司户参军。久之,知商州奚屿希普意,奏德骧怨望,坐削藉,流灵武。德骧子有邻,击登闻鼓陈冤,并诉中书吏他不法事,帝为下御史狱,鞫实。帝愈疑普,遂诏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与普更知印押班,以分其权。普竟罢,终帝世不复召。久郁郁不得志,太宗太平兴国五年,遂因上变事,得召为司徒。八年,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帝作诗饯之,赐宴长春殿。普奉诗泣曰:陛下赐臣诗,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帝为之动容。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金匮之盟》)


【注】①普,指赵普。②此处指宋开国皇帝赵匡胤。③此处指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B.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C.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D.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倾心任之”和“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两句中的“倾”含义不相同。
B.大理寺,官署名,是我国古代专门负责审理刑狱案件的部门,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
C.太宗,本文中指赵光义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陛下赐臣诗,当刻石”和“木兰当户织”(《木兰诗》)两句中“当”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是辅佐宋太祖称帝的有功之臣,太祖非常信任赵普,遇到政事,都会与赵普商量。
B.赵普举荐官员,即使有些人不被太祖喜欢,赵普也仍坚持举荐,甚至因此惹怒过太祖。
C.商州知州奚屿为迎合赵普,上奏雷德骧对朝廷不满,雷德骧因此被革职,流放到灵武。
D.太平兴国五年,赵普任司徒一职,后升官至武胜军节度使,赴任之际,太宗为他饯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又奏,帝大怒,裂奏牍掷地。
(2)卢多逊与普不协,数因入对短普,帝滋不悦。
2022-11-18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发展指导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大王诚能命将出师,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祖逖之攻樊雅也,川遣其将李头助之。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川益怒,大掠豫州诸郡,逖遣兵击破之。

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别将冯铁邀击于汴水,尽获之。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而赵固、上官氏、李矩、郭默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驰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皆受逖节度。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石勒患之,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勒斩之,送首于逖。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豫州刺史祖逖,以若思吴士, 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又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壬寅,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注】①樊雅,流民,在谯地聚集数千人,自称山寨王。②川,即陈川,自称陈留太守。③三年,即晋元帝大兴三年(公元320年)。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
B.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
C.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
D.头力战有功/逖厚遇之/头每叹曰/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川闻而杀之头党/冯宠帅其众降逖/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祭酒,汉魏以后的官名,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韩愈曾担任过此职。
B.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
C.后赵,十六国时的政权,军事力量强大,与当时南方东晋政权对峙。
D.壬寅,壬为天干,寅为地支,干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以纪年。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曾经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一同睡觉,深更半夜听到鸡叫,就叫醒刘坤,起床舞剑。
B.祖逖驻扎京口时,向一直不想北伐的司马睿进言,司马睿封他官职,给了少许物资,未给他兵器。
C.在与樊雅、陈川、韩潜、桃豹等势力的战斗中,祖逖表现出非凡的军事驾驭能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D.祖逖派人劝赵固等和解,于是他们都接受了祖逖的节制调度;默许与后赵的民间交易,获利颇多。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2022-11-09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宰相董晋出镇大梁,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9.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石可   镂:雕刻B.风雨兴       焉:代词,这
C.为巡官   辟:征召D.官盛则近   谀:阿谀,奉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久矣             用心躁
B.于其身也,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C.锲不舍,金石可镂          择师教之
D.巫医乐师百工             士大夫
1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积成德B.学于师C.圣益圣,益愚D.愈发言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14.下列对上面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先从学习态度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共用十个比喻来论述中心“学不可以已”。
B.第一段文字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C.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相反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D.第三段文字,韩愈为人正直,德宗晚年政事混乱,韩愈上奏章批判,被贬连州,又量情转江陵做掾曹。
1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2-12-29更新 | 35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酸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拨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践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肾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肾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椽,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椽头。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游侠豪倨,藉藉有声。急人之难,免仇于更。伟哉翁伯,人貌荣名。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釂:把杯中酒喝干。②訾:同“赀”,赀不满三百万以上为不中。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B.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C.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D.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即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在位时国强民富,开启“文景之治”的发端。
B.“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的“曲”指弯曲,与《论语·述而》中“曲肱而枕之”的“曲”相同。
C.布衣是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借指平民百姓;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为布衣。
D.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泛指读书人。科举时代多称中了秀才以上的人为儒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精明强悍,少时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了不少人;随着年龄增长,就改变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多施恩于人;受到当时少年的仰慕。
B.郭解的外甥强行灌他人酒,那人怒而刺死了他的外甥后逃跑了,他查到那人所在后亲手抓住那人,但了解实情后,放走了那人,归罪于外甥。
C.郭解帮忙调解矛盾,调停后嘱咐对方在自己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可见他受人之托为人办事尽心竭力、考虑周全,不夸耀自己的本领。
D.郭解从者甚众,连司马迁都对郭解赞誉有加,但公孙弘却认为他以平民身份行侠作威作福,因为小事而杀人,他不知情比知情还更加可怕。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2)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
20.郭解能够迁往茂陵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等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盖,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纬户部尚书。房玄龄是时留守京城。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由是改授洛州刺史。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择官》)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B.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C.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D.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其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太平,史称“贞观之治”。
B.“故知赏罚不可轻行”与“故逐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C.朕,意即“我的”或“我”。秦朝以前大家都可用,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D.“自知诚亦不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省察官吏,量才授职,使官吏们各胜其职,这样可以无为而治。为此他要求房玄龄等人考量官员,核定官员职数。
B.唐太宗认为,对那些技艺超群的乐工、杂艺之类,只能赏赐钱帛,而不可授予官爵。如果这些人被授予官爵,会使朝中贤良官员感到羞耻。
C.魏征认为,不同时期的选人标准有所不同:动乱之世,有才能者皆可任用,可以不顾其品行;太平之时,则要品德超过才能者,方可任用。
D.在让人们自我举荐这个问题上,魏征和唐太宗的观点不同。魏征认为,了解自己不易,而且愚昧之人喜欢夸耀自己,因此不可让他们自我举荐。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2)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
25.房玄龄对李纬的评价是“李纬大好髭须”,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11-18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模拟选科联考(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人对以 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存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奉诏祀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节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B.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C.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D.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古义有道歉、感谢、辞别、推辞等释义,文中“谭谢不纳”的“谢”是推辞之意。
B.媵,是指古代贵族妇女出嫁时,随嫁的人。
C.棺椁,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直接相关的物品。棺,指的是装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D.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的“坊”相同。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环因为侍奉父亲到江南一带做官,就在金陵安了家。他为人严正规矩,讲究信用,乐于解决周围人的困难。
B.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常允恭故人之子杜环。
C.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热情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张氏,使张氏在杜家安度了晚年。
D.作者被杜环扶危济困、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感动,撰文记载杜环的事迹,并对他予以高度评价。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②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30.本文写人叙事多处运用衬托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概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期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 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 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今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武安君为秦将白起。他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B.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C.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D.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3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秦昭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称疾中“疾”指疾病,与《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疾”不同。
C.兵甲,文中指士兵和铠甲,它衍生出“兵甲”的另两个义项“军队”“战争”。
D.行伍为军队之意,按照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泛指军队。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昭王认为经过休养生息和整治武备,秦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具备了再次征伐赵国的能力,但武安君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B.武安君面对秦昭王的疑惑,主要从赵国的角度加以分析,他的分析点面结合,既有赵国整体情况介绍,也有对平原君等人的个例分析。
C.秦昭王在王陵作战失利后,想让武安君带兵攻打赵国,但遭到拒绝。昭王为了使武安君能接受任务,亲自去探望武安君并责备了他。
D.武安君一番分析,并没有说服秦昭王。秦昭王认为没有武安君带兵,秦国同样可以战胜赵国,于是执意攻打,秦国陷入不利境地。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
(2)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
35.武安君为何不愿带兵攻打赵国?请简要概括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前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嫡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权纳用焉。出为建忠中郎将,领武射吏三千人。及凌统死,复领其兵。是时征役繁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统上曰:“臣闻君国者,以据疆土为强富,制威福为尊贵,曜德义为荣显,永世胤为丰祚。然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六者既备,然后应天受祚,保族宜邦。”权感统言,深加意焉。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遂行之。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前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嫡母甚谨/
B.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前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嫡/母甚谨/
C.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前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嫡/母甚谨/
D.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前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嫡母甚谨/
3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适,即改嫁,当时对此较为宽容,骆俊去世后,其妻改嫁华歆,骆统顺遂母意。
B.事嫡母的“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
C.疏即为前人对古书作的注解再作注解,也叫“正义”,影响深远的如《十三经注疏》。
D.黄武,孙权年号,曹操封孙权为吴王,年号为黄武,黄武八年,孙权在南京称帝。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统事母孝谨,无情时更有情。母亲改嫁,他似乎很理解,虽然知道离别母亲而母亲难舍时,他不肯回头再看母亲,免得增添母亲的思念。
B.骆统率先垂范,颇有道德风范。当时社会遭遇饥荒,士大夫即便吃糟糠也难以填饱肚子,他就减少饮食,深深觉得自己没有吃饱肚子的理由。
C.骆统年轻有为,深得孙权赏识。孙权委重任于骆统,让骆统先后做了会稽太守、功曹,还把堂兄孙辅的女儿嫁给骆统,对骆统几乎是言听计从。
D.骆统感恩戴德,常怀回报之心。骆统志在补救朝政缺失,如有要上奏的事,总是第一时间完成,前后给皇上上奏章超数十次,可谓是忠心可鉴。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
②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40.在征役和疫疠叠加、民户损耗严重的情况下,骆统在上疏中表达了什么思想?请根据原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及说备,共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曰:“孙讨虏,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备甚悦。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破荆州,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B.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C.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D.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4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治曹操”与“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B.“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与“诣太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诣”字含义相同。
C.北面,古时臣子朝见天子时面向北方,故“北面”代指帝位或称帝。
D.鼎足,鼎有三条腿,故常用“鼎足之形”来喻指三方对峙的局势。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认为荆州战略地位重要,劝说孙权占有此地,以成就帝王大业;若不赶快前往,刘备和曹操就会抢先占据。
B.诸葛亮先让孙权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应对曹军压境的形势,又通过赞扬刘备的身份、才智和深得民心来刺激孙权。
C.孙权虽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吴地和军队受别人的控制,决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但对刚打了败仗的刘备颇有疑虑。
D.诸葛亮指出刘备仍有军事实力,劝说孙权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备协同规划、共同努力作战,必胜曹军。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45.诸葛亮认为曹操有哪些劣势?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项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节选自萧统《昭明文选》)

文本二: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徒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康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随郡内史扈怀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居大郡,统强兵,若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岂有是乎!”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B.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C.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D.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4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自解归”与“天下归心”(《短歌行》)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公田悉令吏种秫”与“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两句中的“悉”字含义相同。
C.“会刘弘为荆州刺史”与“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
D.“侃与敏有乡里之旧”与“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两句中的,“旧”字含义相同。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小官,以获得补贴家用的资本。后来做了彭泽令。
B.因为喜欢饮酒,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原要把公田都用来种植秫,在妻子和孩子的坚持请求下,他才将二顷中的五十亩用来种植粳。
C.刘弘担任荆州刺史,将要就任时,起用陶侃担任南蛮长史,派他先到襄阳去讨伐贼寇张昌,随即打败了张昌。
D.陶侃受到刘弘的赏识,刘弘称赞陶侃一定会出人头地,但是在陈敏之乱时,因为内史扈怀的挑拨离间,刘弘逐渐疏远了陶侃。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三径之资:隐居生活的资本。
5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解归”与“天下归心”(《短歌行》)两句中“归”字的含义不同。
B.“于半道要之”与“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两句中“要”的含义相同。
C.“延之临去”与“临表涕零”(《出师表》)两句中“临”字的含义相同。
D.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与辛弃疾词“元嘉草草”中的“元嘉”相同。
5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有高志,博学多识,擅写文章,卓尔不群。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创作的《五柳先生传》是他的真实写照。
B.陶渊明双亲年老,家里贫穷,无奈之中担任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职务。此后,朝廷和地方多次征召,他辞不就职。
C.陶渊明躬耕自给,贫病交加。檀道济用贤者应在政治清明时入世之理劝导他,并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
D.陶渊明清高自赏,率性洒脱。王弘想结交,却请不来他,只好经由庞通之设宴邀请。颜延之留给他的钱,他全部送到酒家。
5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54.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注]①伪学:指朱熹因卷入“庆元党案”,被安上“伪学逆党”的罪名。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5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B.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C.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D.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5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互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B.屯田,古代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利用士兵在驻扎地种地或招募农民种地。
C.“期一月”,指约定一个月,“期”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含义相同。
D.英俊,文中指才智出众的英才俊杰,现在则多指一个人容貌俊秀有精神。
5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辛弃疾任滁州知州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百姓休养生息、加强军防,后受到叶衡的竭力推荐,称赞他充满正气,有远大谋略。
B.辛弃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南连接两广,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出没,风俗剽悍,武备空虚,他上奏希望改革军事行政的弊端,皇帝同意。
C.辛弃疾建立军队,花费巨大,有人将辛弃疾以聚敛的罪名上奏朝廷,朝廷下发御前金字牌让他停工,辛弃疾却将金牌返还,建成一支出色的江上部队。
D.朱熹死后,辛弃疾不畏时俗,写祭文哭悼,表达赞美敬畏之情;辛弃疾死后,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他墓旁僧舍,点着蜡烛连夜写文章来祭祀他。
5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59.辛弃疾认为军事行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一致,他建议如何解决这种弊端?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1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40.65史传文
5-80.65史传文
9-150.8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史传文
16-20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21-250.65史传文
26-300.65宋濂(1310-1381)  史传文
31-350.65《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36-400.65《三国志》  史传文
41-450.65司马光(1019-1086)  《资治通鉴》  史传文
46-490.65房玄龄等  《晋书》  萧统  《文选》
50-540.65史传文
55-590.65脱脱等  《宋史》  史传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