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中 2022-11-20 1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洋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B.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C.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
D.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种昂扬之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B.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C.高适的《别董大》(其一)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反映出诗人坚强的生活信心,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
D.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的一项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虏骑三秋人,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有哪些区别?请简要分析。
2022-09-07更新 | 555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军战士001

曾立力

湘江一战,部队伤亡惨重,急需补员。通信股长领来个背微驼、头发花白、年龄在五十开外的新兵。那人一身灰布军装鼓鼓囊囊、皱皱巴巴,双手交叉在胸前抱根扁担,神情木讷,哪像个红军战士?倒像个挑夫。

碰巧参谋长路过,参谋长上过军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对条令条例要求严格,看不得队伍里有不正规的现象。他问:识字不?那人摇头。旁边有人代答道:大字墨墨黑,小字不认得。这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较为普遍。参谋长说:电话兵,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还得认识,要考考。考考就考考。参谋长写了个1,这人看了好一阵后方从牙缝里蹦出两个字:扁担。参谋长在后面加上两个0,他摸了摸后脑勺说:一根扁担、俩箩筐。再写001,答:俩箩筐、一根扁担。参谋长摆摆手,态度也摆在那儿。

通信股长连忙上前解释:这人是从中央苏区一路抬机器过来的,湘江一战机器没了,坚决要求参军随大部队走。老区的群众觉悟就是高,可靠!参谋长听罢丢下句:我的同志哥呀,‘洞洞么’都不晓得,那是要出问题的!参谋长走了,没说留与不留。部队正缺人,去一线连队,他年纪偏大,便被留在了电话班。他在兴国老家是篾匠,长年累月的篾匠生涯使得他的背有些驼,大伙儿便喊他兴国驼子,或洞洞么

深更半夜部队急进,奉命攻打通道。枪刺在冷月下迅速移动,闪耀着铁青色的光芒,兴国驼子浓烈的叶子烟辣味儿,飘散在深夜的寒风里。天亮时部队刚进入攻击位置,一号阵地的电话就不通了。派他第一次单独去执行任务,不知他怎么弄的,结果把二号阵地也给弄没了声音。参谋长在指挥所里大为光火,当场把话筒给摔了,掏出驳壳枪,吼着要执行战场纪律。贻误战机,那是要枪毙的。所幸遇到的是股民团,部队发起攻击后一触即溃,没给战场态势造成多大影响。战斗一结束,参谋长痛下决心,决不能再留他。只是部队一直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跳来跳去,不断转移,不好立马打发他走。

他像个做错了事的小媳妇,见谁都低眉顺眼,一声不吭地随队伍行进。部队一歇脚,他就叼杆烟袋,忙着给同志们编草鞋。他打草鞋前,总要把稻草捶了又揉,揉软,再掺上些烂布条麻筋,打出的草鞋不易磨脚打泡,又结实又跟脚。他给自己编了个竹背篓,里面常备有未完工的草鞋和布条麻筋。多少同志在他手中领过草鞋?参谋长脚上穿的也是。每让人领一双草鞋,他都会找人记上个数字,慢慢琢磨。那段时间他在队伍里只是个编外的老百姓。让他重新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是在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那天的战斗异常激烈,非战斗人员都扑上去了。突然与总部的通话断了,参谋长情急之下只好派他去查线。他像个小孩似的高兴得蹦了起来,向参谋长行了个标准的军礼:保证完成任务!这次参谋长不但很快就听到了总部首长的声音,还看到他押着两个俘虏,背着捆电话线回来了。原来敌我双方的电话线缠一块了,都在查线,两个烟枪兵被他制服,他顺便还割了敌人几里路的电话线。

自此,他便到处搜集些通信器材到竹背篓里。红军长期流动作战,无后勤依托保障,常为个小零件急得要命,竹背篓解决了大问题。乃至后来兄弟部队遇到通信不畅的情况,也来竹背篓里找。因而,他名声在外。上至军团长,下至普通战士,都晓得队伍里有个兴国驼子,有个百宝箱样的竹背篓。

红军抵达宝兴后,忙着准备翻越雪山。竹背篓里自然添了些辣椒、盐、烟叶等御寒的物品,足有百斤重。同志们劝他扔掉些暂且不用之物,他说件件都是宝贝,没准儿哪天就能派上用场,都是他长征路上一步一步背过来的,舍不得丢掉。

大雪山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雪花漫天飞舞。大伙儿都头昏目花,胸闷气短。队伍中不断有人掉队、跌倒,许多战友在身边倒下就再也没有起来,兴国驼子却表现出惊人的体力与耐力,肩负竹背篓,像瘦小的骆驼,嘎吱、嘎吱地踩着千年积雪,始终跟随着队伍往上爬,一步也没落下。途中,同志们多次要替换他,都被他拒绝。他“吭哧、吭哧”喘着粗气说:背在我自己肩上才放心。眼看就要爬到山顶,突然刮来一阵狂风,他一脚踏空,跌倒,雪雾裹挟着他和竹背篓滚下万丈深崖,瞬间便被茫茫白雪淹没,了无踪影,雪地上只留下了一副线拐。

翻过雪山,同志们在山脚下为他垒了座衣冠冢,没什么遗物,仅埋下那副线拐。一时谁也记不起他的大名。参谋长思忖片刻,抽出一把刺刀,在墓碑上刻下红军战士001”几个大字。参谋长抹了把发红的眼睛,硬是没让眼泪流出来,立即下达刚刚收到的总部电令:全军作攻击前进,一路向北!向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谋长要考核“洞洞么”,是因为看到“洞洞么”的形象后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事实证明,“洞洞么”确实不通文墨。
B.“枪刺在冷月下迅速移动……飘散在深夜的寒风里”属于环境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为“洞洞么”犯错作铺垫。
C.“参谋长”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既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又见证了“洞洞么”在红军队伍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D.娄山关战役中,由于人员紧缺,参谋长不得不派“洞洞么”执行任务,洞侗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证明了自己。
7.文中的“洞洞么”有何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8.小说以“红军战士001”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项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节选自萧统《昭明文选》)

文本二: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徒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康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随郡内史扈怀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居大郡,统强兵,若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岂有是乎!”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B.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C.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D.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自解归”与“天下归心”(《短歌行》)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公田悉令吏种秫”与“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两句中的“悉”字含义相同。
C.“会刘弘为荆州刺史”与“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
D.“侃与敏有乡里之旧”与“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两句中的,“旧”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小官,以获得补贴家用的资本。后来做了彭泽令。
B.因为喜欢饮酒,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原要把公田都用来种植秫,在妻子和孩子的坚持请求下,他才将二顷中的五十亩用来种植粳。
C.刘弘担任荆州刺史,将要就任时,起用陶侃担任南蛮长史,派他先到襄阳去讨伐贼寇张昌,随即打败了张昌。
D.陶侃受到刘弘的赏识,刘弘称赞陶侃一定会出人头地,但是在陈敏之乱时,因为内史扈怀的挑拨离间,刘弘逐渐疏远了陶侃。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苏轼

江上同舟诗满筐,郑西分马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任陕西凤翔府签判期间,当时苏辙(字子由)留在汴京。②江上同舟:指三年前兄弟二人经水路至汴京的那一段生活。③郑西分马:嘉佑六年苏轼离京赴凤翔上任,苏辙送抵郑州而别。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兄弟二人同舟吟诗之乐,歧路泪别之痛,悲喜反差中尽显兄弟情深。
B.颔联写作者功业未成,不能报国而愧负文武才华,欲退隐又自觉羞对家乡亲朋。
C.颈联写寺楼覆雪,惊觉已近年末,诗人感叹不能在这初雪的时候与弟弟一起登楼赏雪。
D.尾联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也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辙通过读书来避世这一行为的认可。
14.同为“怀子由”之作,本诗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情感基调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