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白银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一 期末 2022-09-11 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洋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B.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C.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
D.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种昂扬之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B.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C.高适的《别董大》(其一)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反映出诗人坚强的生活信心,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
D.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的一项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虏骑三秋人,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有哪些区别?请简要分析。
2022-09-07更新 | 555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里的纺车

田 莉

纺车陪伴了祖母许多年,直到她离开村庄到县城生活,最后,小心地把它挂在墙壁上干燥的地方,总以为,以后返回时再用。

不料,92岁的祖母突然有一天就听不见别人说话了,失去了听力。但她看见纺车就开心地笑了,指着它说:这还是你曾祖母留下来的呢。

我点点头,发觉她的眼睛又浑浊些。

在止不住的衰老面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那时候,祖母白天下田劳作,晚上守着纺车纺线。一盏煤油灯,不断袭来的瞌睡,也没有影响她纺线的质量和数量。一轴轴的白棉线,见证着她青春美丽的年华,不曾有过偷懒,不曾有过奢求。她守着纺车,就像守着了爱情。我没有见过我的祖父,父亲也没有见过,他是祖父的遗腹子。祖母的步履细碎迟缓,回忆太遥远:当初,你爷爷跟着粟裕将军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胜利了……后来,一直也没回家,直到去福建之前,见过最后一面,竟是永别……有谁想到呢?那个年月,分离是常事。

16岁嫁给祖父,20岁成了烈士遗孀。祖父牺牲在福州战役中,埋在烈士公墓。后来,祖母尽心侍候公婆,照顾孩子,一生未改嫁。纺车给予她受制于时间和超越于时间的汲养,把结实的线和织好的布拿到集市上换钱,依靠纺车和织布机,供养了一家老少的生活。

她盼星星,盼月亮,没等来祖父,等来的是噩耗。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浙沥的雨,是她永远的印记。祖母抹干眼泪,日子继续。没有一丁点儿抱怨,反而发自内心地笑了,因为福州解放了。不久,全国也解放了。没有战乱,世界安宁多好啊!她认为祖父死得光荣,全国各地有多少跟祖父一样为革命捐躯的烈士啊!这不正是生命意义所在吗?

多年后,我偶然看过一个关于福州解放的纪录片,感触颇深。播放的是19498月攻打万寿桥那段,有个叫魏景利的战士,冲锋时对着战友们喊:我们好不容易从山东打到上海,从上海打到福州,不要轻易牺牲!胜利的曙光呈现出来,可他还是牺牲了,倒在桥上,倒在福州解放的前一刻……再后来,为了纪念那次战役,万寿桥就改名叫解放桥了。

看完片子,我伤心得很,怎么也止不住哭泣。

感情,总是伴随边缘模糊的爱,去承受,去释放。重要的是找到情感的出口和空间。生活本是一种责任,又是一个个战斗,与自己,与看见或看不见的对手,直到战死。

向死而生。活得明白与简洁,都是力的艺术。我似乎找到了生命的图腾和精神的蕃芜,在人生孤旅中,一个生命想着另一个生命,不再落寞卑微。

我站在纺车前,秋风吹醒了沉睡的片段,真实再现了我童年里神采奕奕的祖母。而现在,祖母就如树上一片黄叶,孤零零地坚持到最后,直到叶落成泥,重新开始生命的轮回。

秋风知道,我天真的童年一点也不贫乏,在祖母飞舞的纺车里,它陪扑腾翅膀的鸡鸭说过话,陪房顶上散步的鸽子游戏过,陪漂亮的枣树落过果,还陪我藏过猫猫。

细数流年,纺车也旧了,燕巢应景地配合了纺车的陈旧。秋风吹不醒我心心念念的小时代,连故乡剪影也只能在祖母的白发里检索了。

太阳落山,该去上坟了。这些年,祖母没有落下任何一个重阳,回乡,是她毕生的课题。

离开时,祖母不舍地抚摸着纺车,喃喃说着:走吧,我们明年再来……

是啊,明年再回来。这个秋日,除了纺车,还有大雁,还有迟到的想象空间。

她缓缓地走在鹅黄色的光晕里,身体那么瘦小。我看到,一只孤单的大雁低缓地向南飞行,划过我们头顶。我指给祖母看,但她听不见它的悲鸣。她惋惜地说:掉队了啊,可怜的小家伙。加油飞,加油飞!一定能到达温暖的南方。明年再回来……

忽然很庆幸贴近故土,一股流泪的冲动占据了我的整个身心。蓝天这张巨大的糖纸下,泥土馨香,河水甘甜,麦苗青青。

秋风是个调色师,一时间黄红绿渲染了大地,我们也走向了季节深处。

我对这个下午,已暌违太久。仿若我的余生,也沾染了它的黄,它的红,在往后的某个时段,能遇见一场斑斓的风,给纺车涂上应景的色彩,像普希金的诗句一样温柔: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岸/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相伴……

走慢些吧。我们无比爱着出生地,却不得不远离。好像生活的本质便如此,一边留恋,一边失去。直到最后,生命萎缩到原始状态,长眠于土,才得以安稳和永生。

在一分秋色里,我恍然理解了,原来每个事物都可以永生,包括村庄、纺车、秋风……

何况人间烟火?

夕照下的猎猎秋风,吹疼了我的脸。

我发觉我越来越容易被打动,默然朝前走,用手背擦了擦眼,手背也疼了。迎面经过的树,过滤了秋阳,不暖和了。深呼吸,两只喜鹊扑棱棱落在枝头,欢愉地叫着。

还有谁知道我是故乡的归人?许是祖母,许是纺车,在2020年的重阳。会不会恍然记起年轻时为祖父纺线纳鞋的情形?

她的爱情,恰似偶尔落地又飞走的大雁,一生只路过一次,一次就是一生。爱到无力,一个人老去,悄无声息,和纺车相似。我深感,在祖父未归的长长日子里,纺车陪伴和关照了祖母真善美的一生。纺车,是他送给她的信物。或许,她坚持把它留在老家,一定有她的道理吧。

我跪在祖辈的坟前磕头,烧纸。祖母跪不了了,可她坚持坐在小垫子上,取出酒和苹果,摆在三个坟前。她的虔诚,让我心生敬畏。忽然,嗡嗡嗡的纺车声又一次响起,经久不息。

我现在才知道,她的公婆没有生育,祖父是在少年时领养的,不姓田。虽未生得伟大,却死得光荣。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虽然失去了听力,但是看到纺车时,祖母就会开心地笑,表明纺车已经成为祖母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祖母在成为烈士遗孀之后,尽心侍奉公婆,照顾孩子,消逝了青春年华,因受封建礼教影响,一生未改嫁。
C.作者与祖母一起回到故乡上坟,蓝天下的泥土、河水、麦苗都占据了作者身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D.纺车是祖父留给祖母的信物,是祖母一生的陪伴,不仅象征了祖母一生一次的爱情,更赞美了祖母真善美的一生。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纺车为线索,贯穿全文,叙写了祖母的过去与现今,二者互相交织,刻画了祖母平凡的一生。
B.文章写祖母对大雁的鼓励和“明年再回来”的期盼,映衬了祖母对“纺车”和故土的眷恋之情。
C.文章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在叙述中的过程中穿插议论、抒情,表达作者对祖母的爱与崇敬。
D.文章对“秋风”这一环境描写并没有过多描绘,虽然惜墨如金,但是却暗示祖父母所处时代的黑暗现实。
8.文章插入作者看解放福建纪录片这一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作者在文中说“生活本是一种责任,又是一个个战斗”,请你结合文中的“祖母”这一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9-29更新 | 28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唐太宗李世民)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适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反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合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黄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待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今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庆,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B.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C.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D.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男,唐初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二十周岁的男子。
B.敕,皇帝的诏书或命令,如《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达礼节隆重,
D.贞观,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听从了封德葬征用中男为兵的建议,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一连四次把征兵命令驳回去了,惹得唐太宗大怒。
B.有人报告说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让温彦博调查此事,温彦博虽查无实据,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
C.唐太宗和魏征探讨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怎么做就称为昏暗的问题,魏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尧帝、舜帝与秦二世等例进行了阐述。
D.唐太宗虽然身处天子至高无上之位,却仍然小心谨慎,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天意,不能满足臣民的期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14.魏征为什么说自己不想做“忠臣”?请简要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注】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②噭:同“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暮且孤征”一句以“孤征”承“日暮”,让人倍觉凄凉。
B.本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一样,以笔法粗犷、直抒胸臆见长。
C.尾句“夜猿鸣”,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使全诗结构完整。
D.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又响起了声音。
16.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