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江西省泰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7月月考(暑期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7-28 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洋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B.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C.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
D.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种昂扬之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B.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C.高适的《别董大》(其一)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反映出诗人坚强的生活信心,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
D.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的一项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虏骑三秋人,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有哪些区别?请简要分析。
2022-09-07更新 | 555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客人,酒。……

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有别的酒客上来。偶然听得楼梯上脚步响,便不由的有些懊恼,待到看见是堂倌,才又安心了,这样的又喝了两杯酒。

我想,这回定是酒客了,因为听得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约略料他走完了楼梯的时候,我便害怕似的抬头去看这无干的同伴,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他也问我别后的景况;我一面告诉他一个大概,一面叫堂倌先取杯筷来,使他先喝着我的酒,然后再去添二斤。其间还点菜,我们先前原是毫不客气的,但此刻却推让起来了,终于说不清那一样是谁点的,就从堂倌的口头报告上指定了四样莱: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

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中的“也”字说明吕纬甫的须发一直是这样,但从后文“颓唐”“失了精采”等词可推测他前后的精神状态并不相同。
B.吕纬甫自嘲自己像“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他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在颓唐消沉中磨蚀生命。
C.面对昔日朋友吕纬甫的改变,我虽有悲伤不快,却也无法给他一些实质性的建议,这与《祝福》中的“我”有相似之处。
D.“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书,……”,“实在”有强调意味,突出“我”的出乎意料;“这类书”透露着“我”的不认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故事场景安排在酒楼上,让“我”偶遇吕纬甫的情节更加自然合理,“酒”也为吕纬甫的叙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B.鲁迅善以简笔描绘出人物神髓,文中对吕纬甫须发、脸色、神态、眼神等外在细节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与其内在特征达到了高度统一。
C.小说中对许多物象的描写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如酒楼、废园、老梅等,其中傲然挺立的老梅和山茶树即昭示着绝境中的一丝希望。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言谈,既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一定程度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
8.第二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苏泰谓薛公曰:“君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泰曰:“不然。郢中立王,君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谓太子曰:“夫制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人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B.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人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C.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人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D.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人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如燕太子丹曾质于秦国。
B.“君何不留楚太子”中的“何”指为什么,与《谏逐客书》“客何负于秦哉”中的“何”含义相同。
C.“君因谓其新王曰”中的“因”指趁机,与《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的“因”含义相同。
D.“以太子权王也”的“权”指胁迫、要挟,与《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轻重”的“权”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下不义之名。
B.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C.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支持,此举使楚王割让了更多土地。
D.苏秦在齐、楚两国间来回游说,看似是扮演了个传令兵的角色,却巧妙地达成了其目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2)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
14.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

刘禹锡

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

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

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

商山紫芝客,应不向秋悲。


【注】①这首诗作于大和七年,刘禹锡京官外调,担任苏州刺史。白宾客即白居易,时为太子宾客。②商山,太子宾客的别称;紫芝客,白居易曾在诗中自称“白衣居士紫芝仙”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以“雄”“健”二字与“无益”“亦衰”形成对照,表达作者对年事已高的无奈。
B.颔联写诗人饮酒和上楼,意在表明自己虽时至暮年但兴致依旧、体力尚好的现实。
C.颈联写蝉声聒噪,雁来愁望,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物候营造出感伤的氛围。
D.本诗既有对自身状况的感伤,又有对朋友白居易的深情寄语,诗意浅易却耐人寻味。
16.综观全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