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5 题号:167141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呢?为什么盛唐高峰一过去,这些风光的歌唱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边塞诗的涌现,因此乃正是时代精神的产物。那辽阔的视野,奔放的豪情,反映着整个时代高视阔步的足音,这也就是历代称誉的盛唐之音的特色。而边塞诗又是以七绝、七言古诗的作品最为出色。从王昌龄的七绝到李益的七绝,边塞诗的歌唱又一次证明了绝句的广阔天地。而七言诗在整个唐诗高潮中的作用,在这里也就特别容易看得清楚。五七言古诗作为一个整体的完全成熟其实乃正是以七言古诗的成熟为标志的。这些既是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边塞诗就恰好可以说明这之间的血肉关系。

(摘编自林庚《唐代这一诗歌高潮得来不易》)

材料二: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洋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代表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地精练、准确。

(摘编自周文慧《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以前,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B.没有盛唐的精神面貌这种时代的条件,唐代的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C.边塞诗似乎只属于盛唐,成就非凡,引人瞩目,这使得盛唐是边塞最为平静的时刻。
D.王维诗歌中反映的精神早年和晚年不一样,他早年的山水诗和边塞诗有一种昂扬之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边境比较稳定,社会也得到巨大发展,国势走向强盛,这是唐代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B.唐代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属于盛唐;唐朝安史之乱后,边境的安稳和平的环境被破坏,边塞诗也成为过去。
C.高适的《别董大》(其一)描绘了边塞的风光,反映出诗人坚强的生活信心,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
D.七言古诗的成熟是诗歌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边塞诗说明了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
3.从材料阐述的观点看,下列唐代边塞诗中,不属于盛唐边塞诗的一项是(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虏骑三秋人,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有哪些区别?请简要分析。
21-22高一下·河北邢台·期末 查看更多[24]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OpenAI研发的对话式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发布后,两个月吸引了超过1亿用户的关注,一跃成为20年来互联网领域增长最快的消费类应用。在和ChatGPT“对话”时,人们发现它能够连续回答问题、承认错误、质疑不正确的前提,甚至拒绝不适当的请求;它还可以写文案、翻译文本、为代码纠错,甚至编写代码。比如,有网友问:“我的妻子说,5+2等于8,对吗?”ChatGPT回答:“5+2等于7;既然你妻子说5+2等于8,那就等于8吧。”比尔·盖茨高度评价这项技术,认为它的出现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

(摘编自赵熠如《ChatGPT火了》)

材料二:

ChatGPT成为功能强大的智能应用,主要得益于其依托的大型语言模型。这个“巨无霸”式的模型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就具体过程来说,首先,创建人类偏好数据。随机挑选部分问题,并由标注人员给出高质量回答,形成“人类表达——任务结果”的标注数据,反馈至模型,让其学习——这批数据数量仅有数万,并通过提示词(Prompt)模式进行,即模型参数不发生变化。其次,训练一个反馈模型。随机挑选部分问题,由原始模型输出答案,再由标注人员基于“人类偏好标准”(例如,相关性、信息丰富程度、答案有害、负面情感等),对原始模型的答案进行排序。最后,利用标注好的“人类偏好”数据,训练一个打分模型,这一打分模型会对原始模型的结果进行打分,告诉他什么答案分高,什么答案分低。以此为基础,整个过程通过循环式地强化学习,将反馈模型和原始模型相链接,当原始模型输出的结果在打分模型中获得较低分值时,它将受到惩罚,同时,被要求重新学习。通过不断循环,原始模型逐渐迭代升级,直至“脱胎换骨”,彻底掌握人类偏好,变成人类满意的模型,即ChatGPT。

(摘编自朱光辉、王喜文《ChatGPT的运行模式、关键技术及未来图景》)

材料三:

进入2023年,微软推新,谷歌入局,“ChatGPT”热潮一路“狂飙”,国内的科技巨头也陆续涌入潮中,百度、科大讯飞、京东等多家企业纷纷公布自己在AI领域的布局。中国信通院董晓飞认为,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大模型建设和应用层面,国内企业在技术基础和创新环境上还是存在着相对优势的。

目前,阿里达摩院的多模态大模型M6参数量已达10万亿,是全球最大的AI预训练模型;华为盘古、百度文心等大模型的参数量都超过了千亿,其中百度文心模型参数量已经达到2600亿。“国内有关企业、研究机构近几年在大模型方面已经有了技术积淀。”董晓飞说。

另外,国内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政策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创新发展环境。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指出,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投入。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产品落地应用以及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提供支持。

不过,AI领军人才相对短缺、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深等也是我国AI企业面临的一些挑战。对此,董晓飞建议,要特别关注一些底层技术的发展,如大模型框架、算法等,还要进一步拓展AI的应用场景。

当然,随着ChatGPT的爆火而来的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问题也值得关注。“目前国外出现有学生使用ChatGPT写论文作弊的情况。”进一步提升大众对AI的认知,让用户了解如何正确合法地使用该工具,“这对于AI企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摘编自贾骥业、王林《ChatGPT来了,AI企业如何应对》)

1.下列对ChatGPT语言训练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学习之后的模型迭代升级成新的“原始模型”,直到完全掌握“人类偏好”,成为人类满意的模型,即ChatGPT。
B.ChatGPT以“巨无霸”式的语言模型为基础,通过递进式地强化学习,成为功能强大的智能应用。
C.原始模型针对随机挑选出的问题输出答案,标注人员根据“人类偏好标准”对答案进行排序,形成“反馈模型”。
D.原始模型输出的结果要在已经训练好的“打分模型”中进行打分,得分较低时原始模型要接受惩罚并重新学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和真人相差无几。
B.ChatGPT的学习能力实际是“预设答案的筛选能力”,即它只是根据人们给出的答案进行回答的。
C.2023年国内的科技巨头趁着ChatGPT热潮纷纷进入AI领域,与此同时公布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布局。
D.比尔·盖茨高度评价ChatGPT,认为这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堪比当年互联网的产生和个人电脑的诞生。
3.ChatGPT的出现,对我国AI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AI企业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积极应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023-08-18更新 | 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伤心唯远别”,离愁别恨是人类的易感情绪。在这一情绪的驱动下,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送别方式,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等。其中,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这是如何关联的呢?《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依依,犹殷殷,盛也。”今人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对应。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与“依依”相对,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是动词依恋之义。“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杨柳之“依依”与“摇落”相对,亦可见其为茂盛之义。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代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折柳赠别在唐代依然盛行,诗歌中随处可见,唐王之涣《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描写的是因为别离时折柳之习俗,柳条几被折尽。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古代除了折柳赠别,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行人羁于远方,折柳相寄,与“留”无关,可见“柳”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二是认为与柳树的生命力有关,柳树易栽种,随插随活,故用以祝愿行人适应他乡生活。事实上,古人赠别时,并非“必于柳”,亦可赠他物,比如在唐诗中也可见赠松枝者,亦可见赠桂枝者。这些语境下并非利用柳树的生命力来表达祝福意蕴。这两种说法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虽然论者提及颇多,但查古代文献,却少见痕迹,没有明证,故难采信。

唐代诗人雍陶为官简州阳安时,曾因折柳送别事而改桥名为“折柳”,一时传为佳话,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如五代何光远《鉴诫录》:“陶下马,命笔题其桥楹,改为‘折柳’。”按该事,则“折柳”意味着“情未尽”。柳与“情”似乎关联密切。考察唐宋诗词的情况,可以发现人们言及“柳”,更多其实是取意于它的枝条和叶子的“青”,从而谐“情”之音。柳树是北方常见的、发芽最早而落叶最晚的树种之一,柳枝青翠时间最长,适合寄情之需,诗歌中有明证说明人们借柳之“青”传达情意。白居易《杨柳枝词》:“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直接点明了由杨柳之“青青”而引出人之“情”。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写离情别恨之诗,提到的都是杨柳之“青”,利用柳色来寄托别“情”。

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柳”可用来寄寓别情之外的其他感情。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寄寓的是朋友之情。借柳色之“青”来寄寓其“情”,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可以用“柳”之外的其他植物寄寓别情。如草之色亦“青”,同样可谐“情”音。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松”枝常青,故亦被折下用来寄托别情。戴叔伦《妻亡后别妻弟》“杨柳青青满路垂,赠行惟折古松枝”尤能体现这一特点,虽有杨柳,不及古松之常青,故弃柳枝而折松枝赠与行者。

(摘编自岳海燕《谈“折柳赠别”》)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愁别恨是人类容易生发的情绪,由此衍生出诸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送别方式。
B.作者认为虽然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密不可分,但具体到细节,比如何时开始建立、内在关联是什么等还没有真正明确。
C.作者认为折柳赠别起源于汉代最为可靠,其根据是现存文献《三辅黄图·桥》中对“折柳赠别”有明确记载。
D.文章写唐代诗人雍陶送别友人时希望友人能留下,遂改桥名为“折柳”,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采薇》的“杨柳依依”不是人们经常认为的杨柳摇曳婀娜的外貌,而是描写了杨柳繁茂的状态。
B.文章第四段“其意蕴究竟何在”的疑问,既给读者提醒,也引出后文两种说法,强调了作者的认可度。
C.从文章对“折柳”寓意的多种分析看,“折柳送别”对“柳”的选取考虑了其读音、外形、颜色、生命力等多种情况。
D.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赠别”的环节,体现了中华民族认同“柳”的意象和中国人富有诗意性情的特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柳’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观点的一项是(       
A.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
B.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卢肇《杨柳枝》)
C.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4.文章解释柳色“青”的内容,论证了哪些方面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文章论证“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写作手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2-20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人画始于唐代,兴于宋代。就作为士大夫的文人看来,绘画无非是“诗余”和“墨戏”。正如元代吴镇所言:“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也就是说,文人画天生就具有审美的非功利性,可以说是文人闲暇时的一种抒情方式。实际上,传统文人意识到自身的精英立场,有意与画工拉开距离,自然把书法、诗歌等众多学问融汇其中。文人画是诗书画印一体的,是文化的综合。中国画在造境方面有别于其他绘画形式,可以说是笔墨追求,就像中国书法在书写的内容之外还有形式追求一样。

文人画并不追求感官上的悦目,而是精神层面的悦心。文人画主张大空白,简笔淡墨。不是满满当当,喋喋不休;是言简意赅,含蓄深刻;如同诗歌,如同警句,如同箴言,如同小品,一切尽在不言中。文人画中存在着“未定点”“空白”和隐喻,使观者走进来,更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品读,更让人回味,让人用思想和审美去填充空白,构建画家与观者互动的审美空间。

明代杨维桢在《绘图宝鉴序》中说,“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中国画发展成“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有其必然性。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外在语言除塑造形态外,笔墨在中国画中更重要的作用是表情达意。在中国绘画体系中,线条和墨色是重要的表述方式。中国画虽然不讲求造型和光线,但线立骨,如同人的骨架,而色彩如同人体的血肉。

文人画深受“自然比德”传统思想影响。在文人画中,梅兰菊竹无不是画家情感和人格的体现。正如中国画理论家高居翰所说,画家通过笔墨绘画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再现现实世界。文人画是写意。写意的“写”是主观的抒发,是内在的宣泄,是直抒胸臆的泼洒,是成竹在胸的挥写,也是异想天开的创造;写意的“意”是心之声、心之、心之向往,是意念、意趣、意味,是有限的笔墨产生的无尽联想。

文人画不要重复,不要似曾相识,不要陈陈相因。它讲究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表述方式、自己的符号和自己的风格。讲究独辟蹊径。这就要求艺术家有独特的视角、独具的个性和独有的审美取向。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中国画家在学习文人画传统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用作品回应时代,以意趣盎然、独具匠心、个性鲜明的作品,来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选自《光明日报》20221230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文人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始于唐、盛于宋的文人画,可以说是文人闲暇时的全部抒情方式。
B.文人画主张大空白,简笔淡墨,画中存在着需要观者填充的空白。
C.文人画一方面再现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文人画在当代应随时而变,注重用作品回应时代,讲好当下故事。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人对绘画功能的认识与定位,使文人画天生就具有审美的非功利性。
B.文人画以留白启人品读与思考,构建起了画家与观者互动的审美空间。
C.从梅兰菊竹的文人画中可窥见,文人画深受“自然比德”思想的影响。
D.由于艺术家视角、个性与审美取向的不同,文人画有了独辟蹊径之美。
3.下列事例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B.《史记》中记载的田穰苴依旧例、杀宠臣庄贾以祭军旗树威一事。
C.过年时,长辈们纷纷通过微信、QO等发红包给家族中的后辈。
D.《镜花缘》“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的君子国。
2023-02-25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