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5 题号:171364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军战士001

曾立力

湘江一战,部队伤亡惨重,急需补员。通信股长领来个背微驼、头发花白、年龄在五十开外的新兵。那人一身灰布军装鼓鼓囊囊、皱皱巴巴,双手交叉在胸前抱根扁担,神情木讷,哪像个红军战士?倒像个挑夫。

碰巧参谋长路过,参谋长上过军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对条令条例要求严格,看不得队伍里有不正规的现象。他问:识字不?那人摇头。旁边有人代答道:大字墨墨黑,小字不认得。这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较为普遍。参谋长说:电话兵,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还得认识,要考考。考考就考考。参谋长写了个1,这人看了好一阵后方从牙缝里蹦出两个字:扁担。参谋长在后面加上两个0,他摸了摸后脑勺说:一根扁担、俩箩筐。再写001,答:俩箩筐、一根扁担。参谋长摆摆手,态度也摆在那儿。

通信股长连忙上前解释:这人是从中央苏区一路抬机器过来的,湘江一战机器没了,坚决要求参军随大部队走。老区的群众觉悟就是高,可靠!参谋长听罢丢下句:我的同志哥呀,‘洞洞么’都不晓得,那是要出问题的!参谋长走了,没说留与不留。部队正缺人,去一线连队,他年纪偏大,便被留在了电话班。他在兴国老家是篾匠,长年累月的篾匠生涯使得他的背有些驼,大伙儿便喊他兴国驼子,或洞洞么

深更半夜部队急进,奉命攻打通道。枪刺在冷月下迅速移动,闪耀着铁青色的光芒,兴国驼子浓烈的叶子烟辣味儿,飘散在深夜的寒风里。天亮时部队刚进入攻击位置,一号阵地的电话就不通了。派他第一次单独去执行任务,不知他怎么弄的,结果把二号阵地也给弄没了声音。参谋长在指挥所里大为光火,当场把话筒给摔了,掏出驳壳枪,吼着要执行战场纪律。贻误战机,那是要枪毙的。所幸遇到的是股民团,部队发起攻击后一触即溃,没给战场态势造成多大影响。战斗一结束,参谋长痛下决心,决不能再留他。只是部队一直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跳来跳去,不断转移,不好立马打发他走。

他像个做错了事的小媳妇,见谁都低眉顺眼,一声不吭地随队伍行进。部队一歇脚,他就叼杆烟袋,忙着给同志们编草鞋。他打草鞋前,总要把稻草捶了又揉,揉软,再掺上些烂布条麻筋,打出的草鞋不易磨脚打泡,又结实又跟脚。他给自己编了个竹背篓,里面常备有未完工的草鞋和布条麻筋。多少同志在他手中领过草鞋?参谋长脚上穿的也是。每让人领一双草鞋,他都会找人记上个数字,慢慢琢磨。那段时间他在队伍里只是个编外的老百姓。让他重新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是在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那天的战斗异常激烈,非战斗人员都扑上去了。突然与总部的通话断了,参谋长情急之下只好派他去查线。他像个小孩似的高兴得蹦了起来,向参谋长行了个标准的军礼:保证完成任务!这次参谋长不但很快就听到了总部首长的声音,还看到他押着两个俘虏,背着捆电话线回来了。原来敌我双方的电话线缠一块了,都在查线,两个烟枪兵被他制服,他顺便还割了敌人几里路的电话线。

自此,他便到处搜集些通信器材到竹背篓里。红军长期流动作战,无后勤依托保障,常为个小零件急得要命,竹背篓解决了大问题。乃至后来兄弟部队遇到通信不畅的情况,也来竹背篓里找。因而,他名声在外。上至军团长,下至普通战士,都晓得队伍里有个兴国驼子,有个百宝箱样的竹背篓。

红军抵达宝兴后,忙着准备翻越雪山。竹背篓里自然添了些辣椒、盐、烟叶等御寒的物品,足有百斤重。同志们劝他扔掉些暂且不用之物,他说件件都是宝贝,没准儿哪天就能派上用场,都是他长征路上一步一步背过来的,舍不得丢掉。

大雪山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雪花漫天飞舞。大伙儿都头昏目花,胸闷气短。队伍中不断有人掉队、跌倒,许多战友在身边倒下就再也没有起来,兴国驼子却表现出惊人的体力与耐力,肩负竹背篓,像瘦小的骆驼,嘎吱、嘎吱地踩着千年积雪,始终跟随着队伍往上爬,一步也没落下。途中,同志们多次要替换他,都被他拒绝。他“吭哧、吭哧”喘着粗气说:背在我自己肩上才放心。眼看就要爬到山顶,突然刮来一阵狂风,他一脚踏空,跌倒,雪雾裹挟着他和竹背篓滚下万丈深崖,瞬间便被茫茫白雪淹没,了无踪影,雪地上只留下了一副线拐。

翻过雪山,同志们在山脚下为他垒了座衣冠冢,没什么遗物,仅埋下那副线拐。一时谁也记不起他的大名。参谋长思忖片刻,抽出一把刺刀,在墓碑上刻下红军战士001”几个大字。参谋长抹了把发红的眼睛,硬是没让眼泪流出来,立即下达刚刚收到的总部电令:全军作攻击前进,一路向北!向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谋长要考核“洞洞么”,是因为看到“洞洞么”的形象后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事实证明,“洞洞么”确实不通文墨。
B.“枪刺在冷月下迅速移动……飘散在深夜的寒风里”属于环境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为“洞洞么”犯错作铺垫。
C.“参谋长”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既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又见证了“洞洞么”在红军队伍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D.娄山关战役中,由于人员紧缺,参谋长不得不派“洞洞么”执行任务,洞侗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证明了自己。
2.文中的“洞洞么”有何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3.小说以“红军战士001”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蹲野猪

七里老塞

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什么也不干,只是蹲着,死死地盯着路口。

书记经过路口,抱起双手问,钉锤,又来蹲野猪啊?①钉锤面无表情,不看书记也不回话,只瞟一眼那棵老椿树苑。某日,钉锤又蹲在这里。突然,从山里窜出一头野猪,嘭的一声,野猪撞椿树苑上,死了。钉锤捡了野猪回去。女人问,哪来的野猪?

捡的。他干巴巴地回道。

烧水,烫猪,刮毛,剖肚,清肠,开骨,砍腿,剁头,分肉。一头七八十斤的野猪,他只留了半边猪头、五斤肉,其他的挑镇上卖了。回来时,他给女人买了一身新衣服和一部收音机。他说,给你听听外面的世界。

女人说,崽啊,你不去外头打工,天天帮我种田,何苦呢?我又没得工钱给你!

每当这时,②钉锤就盯着女人看半天,不说话。有时说,种田,有饭呷,知足哩。书记听了就会接话,婶娘,你有福啊,丢了个亲崽,捡个不要钱的崽,前世肯定是个好人。女人瞪眼回一句,嗯,我这世是坏人!

说钉锤是捡来的崽,也不准确。其实是他自己寻来的。那是1995年冬的一个傍晚,当时,钉锤手里拄一根棒棒,打狗用的,背着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一把杀猪刀和一条长长的白布。他穿着单薄,冻得浑身打哆嗦,嘴唇都乌青了。他立在门口,一边朝屋里张望一边问,是万刚家吗?女人听见声响就摸出来,是是,你是哪个?

我找万刚,他在屋里吗?钉锤哆嗦着问。

找刚子啊,这个天杀的一年到头四处游荡,一回来还要打劫我这个半瞎子娘。我卖辣子卖花生的钱都被他摸走了。

钉锤没接话,继续张望,浑身颤得更厉害了。小刚娘又问,你是他同事吧,快进屋,外头冻死人哩。

钉锤打量着半瞎子,缓缓地把包拉进怀里抱紧,拳头也不自觉地攥紧又松开。他面无表情地咬紧下嘴唇,似乎怕嘴里的话杀出来。他的心跳跟寒风中的枯草一样。良久,他才说,嗯,他讲他过一阵子就回来过年,叫我过来看看你。

这一看就是三年。这三年来,小刚从没回过家。有人就讲,肯定是被人贩子骗走了。也有人讲,讲不好是去做传销了。还有人讲,手脚不干净的烂人,被人打死了也难讲。女人也不生气,有时她还跟着骂,天杀的,死在外头更好!

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了,小刚娘和他都差点儿葬身火海。他觉得这场火灾是他带来的,他必须负责。他就留了下来。耕田种地是日常事务。得闲了,他就踩土砖,挖地基,打石头,给小刚娘重新修了两间屋。上梁那天,又出了事,小刚娘被一根椽砸中了腰。他原想等修好屋就回去,毕竟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再恨,也要回去。但这事一出,他又走不脱了。他得负责到底。

耕田种地,搞建筑,蹲村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人晓得他为什么去村口蹲着。书记的玩笑开了之后,就有了理由:蹲野猪。

女人时不时地说,崽,你回去吧。钉锤就说,等小刚回来,我就回去。

女人就摇头,似乎知道小刚再也回不来了。女人心想,公安都找不到,你能等到?钉锤还有一个祖传的手艺:杀猪。这个手艺不挣钱,只挣肉。杀一头猪,二斤肉。当天还有好酒好菜招待。他把肉都交给半瞎子,偶尔回家也带一点儿给娘。

但,事情就出在这门手艺上。说起这事,钉锤就恨他爹。事并不大。那人就偷了一个西瓜,被他爹抓了个现行,骂了几句。偷瓜贼上来就拳打脚踢。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就回屋里摸出杀猪刀。偷瓜贼也不跑,他想狠出名,打算让对方见点儿血,这样以后在十里八乡混就没哪个敢惹了。当时偷瓜贼就夺下刀,一顿乱舞,结果误杀了老头儿的孙女,也就是钉锤唯一的女儿。

女人跟钉锤讲,崽啊,你还是回去吧,再讨个婆娘。钉锤不吭声。

他不是不想讨,是讨不到。当年,要不是有门手艺在身,他根本讨不到婆娘。但到最后,婆娘还是跑了。如今在外打工的女人都见过世面,个个眼光都高得很,他一个钉锤高,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哪个能看上他?

女人给钉锤做媒。来一个黄一个。钉锤就讲,你就莫操心哩,我不想害人。

第六年,钉锤攒了些钱,就带半瞎子去城里治眼睛。钱花得不少,女人的眼睛还是没治好。女人就讲,崽啊,算哩,瞎了更好,天杀的要是回来,我不想看到他。周围的人看钉锤对半瞎子这么好,就开始猜测,钉锤肯定是半瞎子的私生子。

书记动员村里人把荒田荒地重新翻开,种什么都可以,只要不荒,政府有补助。钉锤把荒地包下来种猪血李,荒田种水稻。他说,打工打不得一世,还是要耕田种地,这是祖祖辈辈的事业。书记佩服钉锤能干,帮他挂了一个猪血李生产基地的牌子。有了这个牌子,申请专项款就更容易了。挂牌那天,书记偷偷问他,半瞎子真是你娘吗?③钉锤面如死灰,也不看书记也不答话。书记又问,你到底跟刚子是什么关系?钉锤咬咬牙说,要命的关系。

书记并不晓得,钉锤是去找万刚报仇的。他要万刚偿他女儿的命。但他一直在问自己,杀猪你敢,杀人你敢吗?

第十一年,半瞎子病逝。闭眼前,她拉着钉锤说,崽啊,刚子有天收他,你千万莫犯错啊。出山那天,万刚仍未现身。

钉锤回到自己家,他爹鼻子哼哼:仇没报成,替别人当孝子,真能干啊!④钉锤面无表情,也不回话,拿了户口本就回他的基地去了。

(选自《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钉锤初到万刚家时几次哆嗦颤抖,既是因为天气寒冷,也是因为他准备报仇,内心感到快意与激动。
B.钉锤对刚子的称呼由一开始的“万刚”变成了后来的“小刚”,这暗示着钉锤复仇心理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C.钉锤最初执意报仇,最后却替仇人当了孝子,这种极致的反差源于钉锤内心的善良不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D.文章大量运用“崽”“有饭呷”“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等方言口语,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的生活风貌。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钉锤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原因在于村长的猜测不正确,但他又不愿意也不能告诉村长他蹲守的真实目的。
B.句子②中对钉锤的描写体现了他复杂的内心:既想向刚子娘将实情和盘托出,又害怕刚子娘知晓了真相。
C.句子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钉锤的表情,说明他怀疑村里人已经得知他来村里的真实目的,内心十分害怕。
D.句子④钉锤对爹的责备面无表情也不回话,说明他不认同爹的说法,也说明他此时已做了扎根刚子村庄的决定。
3.一个复杂的小说人物总是要面临和处理一些矛盾,请分析钉锤所面临的矛盾。
4.本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善于讲述故事,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2023-09-09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白

朱红娜

被漂亮的静静看上,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子,在她填写资料的时候,我看到,她是一个90后,未婚。

这么年轻充满文艺气质的美女,一定是坐在高档的写字楼里,最好是上海的黄浦江边,或者广州的珠江边,又或者深圳的前海,总之是让人梦寐以求的时尚大都市。我跟着她,奔跑在路面宽敞的柏油路上,两边高楼林立,夜晚霓虹闪烁,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静静没带我去大都市,而是回到了落后的乡镇。更可气的是,我一个大城市来的帅气小哥哥,第一次就被她往山里拉。那个山路哦,何止九十九道弯,路面狭窄,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溪涧,稍不留意,就会坠入溪涧,碰得头破血流,运气不好就要命丧黄泉。我从未到过这样的山道,可她胆子大,肆意妄为,全然不顾我的感受,我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陪她疯跑。好在我们要去的筀竹村并不遥远,山路只有十公里,半个小时就到了。

静静把我带到一个废弃的破房子前,房子还是泥土墙,摇摇欲坠,散发出一种古董的味道。房子正在修建,听说这里要做一个书屋。妈呀,一个乡村建书屋干嘛?房子的主人是个大胡子,六十岁的样子,有种仙风道骨的味道,静静叫他本哥。他退休前在深圳工作,退休后云游四方,还在云南开设了一家民宿,后来喜欢上了这里,静静就力邀他在村子修建本真书屋。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来看书才怪。

静静不顾我的厌烦,隔三岔五就往村里跑,可害苦了我。因为这些山路,我受了好几次伤,不是脸被刮花了,就是手脚碰破皮了。

这段时间镇里接了好几单项目,静静每天忙得脚跟打背囊,好长一段时间没往村里跑了。这天中午,静静忙完工作对我说,最近太累了,我们去筀竹村放松一下绷紧的颈椎腰椎吧。我拉长了脸,怀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心情,非常不情愿地跟着她走。到了山路,一条彩道铺在面前,原来狭窄的山道拓宽了,坑坑洼洼的路面全部铺上了柏油,中间由红黄蓝三条线组成的双向行驶分隔线,仿佛一条彩练,飘向山中。静静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我的心情也好了起来,脚下是光滑的路面,两边是葱葱的树林,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村里。

更让我意外的是,村里建了停车场,停了不少豪车,有些是广州车牌,有些是深圳车牌。本真书屋已建好,依然是黄泥墙,一大面墙的书橱,摆满了整齐的书籍,让我很震撼。今天适逢周末,虽是中午,书屋还是聚了很多人,小孩子特别多,静静在里面喝了一杯茶,吃了一点点心,很满足的样子。这些画面静静都发到了朋友圈,引来无数的点赞。好吧,我错了,我目光短浅。

走,我让你见识见识筀竹的美。下午,静静带着我,徜徉在筀竹村。筀竹的山是自然的,筀竹的河水是清澈泛绿的,围绕村子一圈,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缠绕在村庄的腰上,筀竹的竹子浓密,微风一吹,轻轻摇曳。现在是夏天,筀竹村感觉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清爽舒适。这个是从江西来这里定居的老板,一家五口;这个叫李斯,从美国随夫人来的,一家四口;这是龙哥开的乡村小酒吧……一路上,静静不断跟我介绍筀竹吸引来的外地人。

途中,我们邂逅一位老农,他牵着一头牛。静静问他,大爷,您老还耕田啊?大爷微笑着点点头说,是啊,身子骨还行,出来活动活动。他牵着牛往路边靠,让我们过去。我突然发现,筀竹就像一个未经俗世的村姑,淳朴素雅,怪不得静静这么喜欢筀竹,被筀竹山水浸染的静静,自然便有了一股超凡脱俗的魅力。看来是到了该我表白的时候了,我大声说,静静,我喜欢你!声音在筀竹山间回响。

可惜我只是静静的座驾,不能拥她入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我”跟随静静回到落后的筀竹村,从开始内心抵触拒绝到最后被山村巨大变化所折服的故事。
B.小说用老农看似不经意的“往路边靠,让我们过去”的细节,巧妙地表达了农人对乡村建设者的感激之情。
C.小说短句居多,简洁流畅,节奏感强,行文时多使用口语,亲切灵动,语言整体上呈现出明快活泼的风格。
D.小说内容涉及修道路、建书屋等,契合了乡村振兴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时代主题。
2.小说的叙事视角独特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3.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表白”?
2023-05-07更新 | 1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和鹰

刘国芳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便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小区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你做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儿子说:你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我们乡下,能种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起来了。

过后,老人还是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不开心,老人就出问题了,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老人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我们乡下飞来的吧?

儿子说,大概是吧。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见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

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

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

老人又说: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一个老人说:你也能。

老人说:我也能?

一个老人说: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老人放,但老人还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

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的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再后,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开始了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到后来,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开心。

一天,老人把鹰放飞在天上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老人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

老人说:是真的鹰吗?

他们说:是真的!

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8日第13版)

1.“鹰”在作品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根据作品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个艺术形象的代表性。
3.结合作品,指出本文作者刻画“老人”艺术形象的意图。
2023-08-25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