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中 2022-11-05 3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散文中,有一类题材几乎为所有写作者青睐,那就是亲情散文。所谓亲情散文,是指以家人亲戚为叙写对象,抒发亲情感受的散文类型。情感是散文的核心元素,而亲情无疑又是情感中最柔软、最真挚、最动人的部分。这类散文不用面壁虚构,不用绞尽脑汁,只要调动情感积累和生活记忆,下笔即如拧开了水龙头。

然而,亲情散文易写难工,要想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达到文质兼美的效果,避免同质化、程式化,令读者耳目一新,有几个方面需要留意。首先,在主题表达上可以更加丰富多元。对亲情的赞美,是每个写作者发自内心的声音,也是亲情散文的一个特色和长处,文学史上留下的诸多名篇就说明了这一点。写父母勤劳、善良、节俭、无私乃至伟大,父爱如山”母爱如水,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主题表达,将亲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体现出来,更深刻地表情达意。其次,陈年往事,流金岁月,绵绵不绝的思念和缅怀,能够将亲人过去的点点滴滴勾连还原,在叙述形态上这是写过去。除此之外,是否也可以写写现在时呢?将回忆与对亲情的动态描摹结合起来,也许会更加生动鲜活。

那么,该如何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崭新审美气象的亲情散文呢?我们可以从一些散文名篇中,获得有益启发。

首先要选择独特的叙述视角。中国古代诗文皆有托物寄情的艺术传统,将感情附着于具体的物象上,或选择一个观察与抒发的角度,这样比大水漫灌式的叙述更清晰,给人印象更深。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写一个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爱,将视点聚焦在父亲的“背影”上,——那个穿过铁道、费力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肥胖蹒跚的背影,成为父爱的经典符号。铁扬的《母亲的大碗》,选取一个道具——大碗来写母亲。勤勉省俭的母亲只有在生日时才拿出大碗吃饭,这只大碗跟母亲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碗里盛放的是饭食,同时又盛满了庄重、尊敬、怀念等种种精神元素,是写实,也是隐喻和象征。

其次是写出独特的生命体验。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幸福的家庭也各有各的生活况味。在亲情散文写作中,不能只看到“相似性”,而要写出共性中的个性。如彭程的《对坐》,作者选取了一个日常生活场景,与年老的父母相对而坐,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经历。但细心的作者在默默流逝的光阴里却别有一番深刻洞悉,“生命是一个缓慢的流程,在成长、旺盛和衰颓之间,他们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渐行渐远”。与父母“对坐”的短暂驻留,终会迎来永久的分离,这种感觉真实到残酷。但作者又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的清醒,反面恰恰是珍惜。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写父子之情,温情脉脉,“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子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代际间的尊重理解是重要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作者眼中平等、民主的现代家庭关系的理想境界。汪曾祺将个人体验升华到思想层面,用文字留下了一个经典的亲情范式。

第三是要在人性深度开掘上着力。应当承认,家庭关系与亲情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纠葛的关系。爱,不全是温暖,不恰当的爱有时也是一种负担甚至伤害,人性的深刻和复杂或许在这里比别处更能得到烛照。但是,出于避讳等原因,作者往往不愿写亲情关系中不如意、不和谐的一面,单纯赞美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其实,亲人间的隔膜如何消除、矛盾如何化解以及如何相互理解和体谅对方,更为重要。如陈福民的《与你遥遥相望》,几乎颠覆了以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他不着力颂扬母亲善良、勤劳等美德,也不着力抒发自己的缅怀和思念,而是将亲子关系推到一个更为平等的对话层面。“遥遥相望”一语充满了无奈与辛酸,拓展了亲情关系的另一个维度。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是一部忏悔书,它的震撼之处,不是讲述了母亲命途多舛的人生,而是椎心泣血地抱愧作为人子对母亲的种种不恭,从而揭橥出母子亲情不对等的普遍现象,引人自省。作者敢于自我解剖的非凡勇气委实罕见。

契诃夫尝言,“独创是艺术的生命”。在亲情散文写作上,作者应尽力走出舒适区,规避艺术窠臼,在选题、立意、呈现等方面悉心揣摩,自出机杼,则佳作可期。

(选自20226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刘江滨《散文如何写亲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乎所有作者都青睐写作亲情散文,这种题材的散文记叙描写家人亲戚,抒发对亲情的感受。
B.写亲情散文容易,但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达到“兼美”有难度,容易出现同质化、程式化的现象。
C.铁扬选取“大碗”来写母亲,运用写实与隐喻和象征结合的手法,符合中国古代诗文托物寄情的传统。
D.作者认为代际间尊重理解是重要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是平等民主的现代家庭关系的理想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明亲情散文的内涵,接着指出其易写难工的特点,重点论述了写作亲情散文如何推陈出新。
B.文章举朱自清描写父亲背影的例子,论证了创作出具有崭新审美气象的亲情散文要选择独特的叙述视角。
C.陈福民和彭学明的作品分别表现了更为平等和不对等的亲情关系,运用对比论证,证明应深度开掘人性。
D.在论述创作具有崭新审美气象的亲情散文的艺术方法时,各段都采用总分结构,各段之间层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作亲情散文不用虚构和劳神费思,只需要从生活记忆和情感积累中取材,就可以文思泉涌。
B.亲情散文要让读者耳目一新,就要尽量避免和经典名篇一样写父母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
C.基于家庭关系和亲情关系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性的深刻和复杂或许在亲情中尤其能得到洞悉。
D.亲人间消除隔膜、化解矛盾等比单纯赞美更重要,所以写作亲情散文要有勇气,不避讳这些内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伏旱,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伏旱的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旱虽不及春旱出现的频率高,但对作物的危害一般较春旱重,所以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适度的台风雨,对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有一定的好处。陆游的《喜雨歌》就描述了台风携雨解伏旱的景象。这首诗是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农历六月,陆游在山阴故乡写的。农历六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盛夏伏旱期,这一年六月前苦旱,刚好有台风携雨解伏旱,甘霖普降,大面积旱情解除,农民得以丰收。

(摘自顾芳佳《陆游的诗与气象灾害》)

材料三:

据预测,9月长江上游降雨较常年同期总体偏多,对旱情缓解有利,但部分重旱区旱情仍可能持续;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仍需立足抗大旱、抗久旱,部分降雨地区则需防范旱涝急转引发次生灾害风险。

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四川省今年遭遇了近10年来最重夏伏旱,旱情持续40多天,无有效降雨。四川省发挥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挑大梁作用,强化水资源精准调度和科学配置,7月以来全省水库工程供水累计抗旱浇灌面积378.52万亩,解决了146万人因旱情饮水受影响问题。

根据预测,831日至95日长江中下游无明显降雨过程,至10月降水量偏少。长江水利委员会将继续做好旱情监测预警,制定上游水库群蓄水计划,完善抗旱水源准备,为杭旱提供技术支撑。

(摘自2022830日新华社《应对伏秋连旱防范旱涝急转》)

4.下列对伏旱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伏旱因伏天发生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而得名,通常发生在7月到8月之间。
B.伏旱时阳光强烈,高温低湿,蒸发蒸腾量大,给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
C.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台风活动少,容易出现降水量明显少于往年的伏旱。
D.伏旱不仅会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危害,而且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威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农谚表明,我国春天更常出现干旱,伏旱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伏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严重。
B.《喜雨歌》描写在伏旱后普降甘霖的景象,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的台风雨有利于缓解伏旱这一自然现象。
C.四川省7月以来通过调水来浇灌农田,供给人民饮水,应对40多天无降雨引发的今年最重夏伏旱。
D.与常年同期相比,长江上游9月降雨总体偏多,但8月底至10月,长江中下游降水量都偏少。
6.我国应当如何预防和应对伏旱?请结合材料简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军战士001

曾立力

湘江一战,部队伤亡惨重,急需补员。通信股长领来个背微驼、头发花白、年龄在五十开外的新兵。那人一身灰布军装鼓鼓囊囊、皱皱巴巴,双手交叉在胸前抱根扁担,神情木讷,哪像个红军战士?倒像个挑夫。

碰巧参谋长路过,参谋长上过军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对条令条例要求严格,看不得队伍里有不正规的现象。他问:识字不?那人摇头。旁边有人代答道:大字墨墨黑,小字不认得。这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较为普遍。参谋长说:电话兵,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还得认识,要考考。考考就考考。参谋长写了个1,这人看了好一阵后方从牙缝里蹦出两个字:扁担。参谋长在后面加上两个0,他摸了摸后脑勺说:一根扁担、俩箩筐。再写001,答:俩箩筐、一根扁担。参谋长摆摆手,态度也摆在那儿。

通信股长连忙上前解释:这人是从中央苏区一路抬机器过来的,湘江一战机器没了,坚决要求参军随大部队走。老区的群众觉悟就是高,可靠!参谋长听罢丢下句:我的同志哥呀,‘洞洞么’都不晓得,那是要出问题的!参谋长走了,没说留与不留。部队正缺人,去一线连队,他年纪偏大,便被留在了电话班。他在兴国老家是篾匠,长年累月的篾匠生涯使得他的背有些驼,大伙儿便喊他兴国驼子,或洞洞么

深更半夜部队急进,奉命攻打通道。枪刺在冷月下迅速移动,闪耀着铁青色的光芒,兴国驼子浓烈的叶子烟辣味儿,飘散在深夜的寒风里。天亮时部队刚进入攻击位置,一号阵地的电话就不通了。派他第一次单独去执行任务,不知他怎么弄的,结果把二号阵地也给弄没了声音。参谋长在指挥所里大为光火,当场把话筒给摔了,掏出驳壳枪,吼着要执行战场纪律。贻误战机,那是要枪毙的。所幸遇到的是股民团,部队发起攻击后一触即溃,没给战场态势造成多大影响。战斗一结束,参谋长痛下决心,决不能再留他。只是部队一直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跳来跳去,不断转移,不好立马打发他走。

他像个做错了事的小媳妇,见谁都低眉顺眼,一声不吭地随队伍行进。部队一歇脚,他就叼杆烟袋,忙着给同志们编草鞋。他打草鞋前,总要把稻草捶了又揉,揉软,再掺上些烂布条麻筋,打出的草鞋不易磨脚打泡,又结实又跟脚。他给自己编了个竹背篓,里面常备有未完工的草鞋和布条麻筋。多少同志在他手中领过草鞋?参谋长脚上穿的也是。每让人领一双草鞋,他都会找人记上个数字,慢慢琢磨。那段时间他在队伍里只是个编外的老百姓。让他重新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是在攻打娄山关的战斗中。那天的战斗异常激烈,非战斗人员都扑上去了。突然与总部的通话断了,参谋长情急之下只好派他去查线。他像个小孩似的高兴得蹦了起来,向参谋长行了个标准的军礼:保证完成任务!这次参谋长不但很快就听到了总部首长的声音,还看到他押着两个俘虏,背着捆电话线回来了。原来敌我双方的电话线缠一块了,都在查线,两个烟枪兵被他制服,他顺便还割了敌人几里路的电话线。

自此,他便到处搜集些通信器材到竹背篓里。红军长期流动作战,无后勤依托保障,常为个小零件急得要命,竹背篓解决了大问题。乃至后来兄弟部队遇到通信不畅的情况,也来竹背篓里找。因而,他名声在外。上至军团长,下至普通战士,都晓得队伍里有个兴国驼子,有个百宝箱样的竹背篓。

红军抵达宝兴后,忙着准备翻越雪山。竹背篓里自然添了些辣椒、盐、烟叶等御寒的物品,足有百斤重。同志们劝他扔掉些暂且不用之物,他说件件都是宝贝,没准儿哪天就能派上用场,都是他长征路上一步一步背过来的,舍不得丢掉。

大雪山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雪花漫天飞舞。大伙儿都头昏目花,胸闷气短。队伍中不断有人掉队、跌倒,许多战友在身边倒下就再也没有起来,兴国驼子却表现出惊人的体力与耐力,肩负竹背篓,像瘦小的骆驼,嘎吱、嘎吱地踩着千年积雪,始终跟随着队伍往上爬,一步也没落下。途中,同志们多次要替换他,都被他拒绝。他“吭哧、吭哧”喘着粗气说:背在我自己肩上才放心。眼看就要爬到山顶,突然刮来一阵狂风,他一脚踏空,跌倒,雪雾裹挟着他和竹背篓滚下万丈深崖,瞬间便被茫茫白雪淹没,了无踪影,雪地上只留下了一副线拐。

翻过雪山,同志们在山脚下为他垒了座衣冠冢,没什么遗物,仅埋下那副线拐。一时谁也记不起他的大名。参谋长思忖片刻,抽出一把刺刀,在墓碑上刻下红军战士001”几个大字。参谋长抹了把发红的眼睛,硬是没让眼泪流出来,立即下达刚刚收到的总部电令:全军作攻击前进,一路向北!向北!!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谋长要考核“洞洞么”,是因为看到“洞洞么”的形象后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事实证明,“洞洞么”确实不通文墨。
B.“枪刺在冷月下迅速移动……飘散在深夜的寒风里”属于环境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为“洞洞么”犯错作铺垫。
C.“参谋长”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既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又见证了“洞洞么”在红军队伍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D.娄山关战役中,由于人员紧缺,参谋长不得不派“洞洞么”执行任务,洞侗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证明了自己。
8.文中的“洞洞么”有何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9.小说以“红军战士001”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项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节选自萧统《昭明文选》)

文本二: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徒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康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随郡内史扈怀间侃于弘曰:“侃与敏有乡里之,居大郡,统强兵,若有异志,则荆州无东门矣。”弘曰:“侃之忠能,吾得之已久,岂有是乎!”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弘引为参军,资而遣之。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B.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C.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D.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自解归”与“天下归心”(《短歌行》)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公田悉令吏种秫”与“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两句中的“悉”字含义相同。
C.“会刘弘为荆州刺史”与“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
D.“侃与敏有乡里之旧”与“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两句中的,“旧”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小官,以获得补贴家用的资本。后来做了彭泽令。
B.因为喜欢饮酒,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原要把公田都用来种植秫,在妻子和孩子的坚持请求下,他才将二顷中的五十亩用来种植粳。
C.刘弘担任荆州刺史,将要就任时,起用陶侃担任南蛮长史,派他先到襄阳去讨伐贼寇张昌,随即打败了张昌。
D.陶侃受到刘弘的赏识,刘弘称赞陶侃一定会出人头地,但是在陈敏之乱时,因为内史扈怀的挑拨离间,刘弘逐渐疏远了陶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侃潜闻之,遽遣子洪及兄子臻诣弘以自固。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苏轼

江上同舟诗满筐,郑西分马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任陕西凤翔府签判期间,当时苏辙(字子由)留在汴京。②江上同舟:指三年前兄弟二人经水路至汴京的那一段生活。③郑西分马:嘉佑六年苏轼离京赴凤翔上任,苏辙送抵郑州而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兄弟二人同舟吟诗之乐,歧路泪别之痛,悲喜反差中尽显兄弟情深。
B.颔联写作者功业未成,不能报国而愧负文武才华,欲退隐又自觉羞对家乡亲朋。
C.颈联写寺楼覆雪,惊觉已近年末,诗人感叹不能在这初雪的时候与弟弟一起登楼赏雪。
D.尾联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也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辙通过读书来避世这一行为的认可。
15.同为“怀子由”之作,本诗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情感基调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人们通常说扭秧歌是最为生动和形象的。

每年正月初一,扭秧歌的队伍①        ,仪仗前导,鼓乐交响,演员边舞边行,人们的情绪被点燃,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如同彩蝶般翩翩飞舞,唢呐的乐曲撒了欢似的不断变换腔调,扭秧歌的人和队伍也跟着不断地变换姿势。若是两支秧歌队相逢,那就更热闹了。两支队伍尽情斗舞,腾挪弹跳,各自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将秧歌的民俗民风展现得②            

秧歌,是朴拙的艺术,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却有一种③          的力量。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及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从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完全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这一消息很快成为热搜话题。有人感叹,几十年前中小学生熟悉的劳动课又回来了;也有人问,劳动课怎么上,上什么?①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劳动课上学到的,不仅是简单地煮饭、洗衣、打扫卫生。

劳动创造了人。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还是个人成长过程中,②          。近些年来,青少年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不在少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也不少,学生更多在纸面上、屏幕里完成成长。把劳动单列出来开课,③        ,就是对这类现象的纠偏,具有现实针对性。

劳动促成价值观养成,使孩子能够明辨是非,这在思想观念多元的时代具有特殊重要性。

通过劳动,不仅能使孩子自觉抵消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还能让其自小形成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这样,今天的中小学生,未来就会是国家建设者、劳动人民一员,是为美好生活而辛勤劳动的力量。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劳动教育的三点意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话题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的看着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在这条小路上,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


请以“青春路上难忘的细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一首现代诗。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章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7-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房玄龄等  《晋书》  萧统  《文选》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苏轼(1037-1101)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80.65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19-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压缩语段  连贯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生活体验  话题作文  引语式材料话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