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泊头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0-05 2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不断升温,打开了装满极端天气的“潘多拉魔盒”。越来越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世界银行副行长雷切尔·凯特曾表示:“21世纪的前十年,全球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其中四分之三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报告《细数2020年成本:气候崩盘的一年》罗列了发生在2020年的15个由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性事件。其中,横扫澳大利亚约20%土地的山火,不仅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同时还使10万种野生动物遭殃,各类损失保守估计为50亿美元。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由气候变迁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属于“敏感脆弱”型产业,大自然的任何变化都会波及农业生产,这使得气候安全和粮食安全处于“同一安全体”之中,具体而言,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粮食供给层面,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粮食减产,降低了国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数量。全球变暖导致的旱灾频发,不仅导致农业灌溉用水日益短缺,也因水分的加速蒸发降低了土层的含水量,破坏了土壤肥力。而沙尘暴和洪水的暴发,则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的侵蚀,加重土地盐碱化,造成庄稼枯萎或粮食质量下降。同时,气候变化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易诱发虫害等次生危机。此外,出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在粮食歉收时,产粮国往往会采取紧缩型粮食政策,这威胁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完整。

其次,在粮食获取层面,气候变化弱化了农民、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导致其粮食购买力下降。判断一国粮食安全与否,仅从供给端考察远远不够,还需关注获取端。因为即便全球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但如果国民无法获取,则仍将被视为粮食不安全。连续干旱或特大洪涝的暴发易使农民一年的耕种毁于一旦,没有可供外销的粮食,其经济收入必将受损,进而削弱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

最后,在粮食使用层面,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水质的破坏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将降低大米中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造成潜在的公共健康问题。气候变化造成的次生灾害还会将病菌带入田间地头,诱发食源性疾病。在缺乏先进粮食仓储设施的农村地区,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加重了当地的粮食损失,弱化了灾后粮食自我补给能力。

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等多家联合国机构共同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诱发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气候灾害频发增加了国际社会到 2030年实现“零饥饿”目标的难度。

2022年年初,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恶劣天气事件致使经历者加速衰老。

极端天气致衰老加速的结论来自一项对猕猴的长期研究。2017年,这群居住在圣地亚哥岛的猴子经历了4级飓风“玛丽亚”,灾后虽然大部分的猴子都幸存了,但有2.75%的猴子死亡。研究人员抽取幸存者的血液,做了全面的基因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的极端天气事件从分子层面加速了猕猴的衰老。经历飓风后,它们免疫细胞4%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炎症基因表达水平大幅升高,与蛋白翻译、蛋白折叠、免疫应答等相关的基因则被抑制了。其中,一种被称作“热休克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得最为严重,活性下降了50%。这类基因不仅能促进细胞中蛋白质生产的正常运作,还与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自然衰老过程极其相似。研究者称,与未经历“大风大浪”的同类相比,这些猕猴平均老了2岁(大致相当于人类的7—8岁)。

衰老源于压力。研究人员推测,极端天气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亲友生命的掠夺,可能让这些曾经无拘无束的猴子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压力。它们内心的惶恐、焦虑不断放大,免疫系统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因而“一夜白头”。类似的命运是否会在人类身上发生?研究者不禁对此充满了担忧。毕竟,猕猴和人类在生理、行为特征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人类的“天气焦虑”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天气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交通拥堵,导致了大面积的“心理创伤”。虽然人人都会衰老,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衰老速度都是相同的。一段负面经历——比如经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

全球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冷暖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增大或已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大范围极端天气事件,给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对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双碳”行动,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而努力;另一方面,据预测,至少到21世纪中叶,气候将继续变暖,面对无法避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趋势,亟须在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方面加强部署和应对。

(摘编自王颖《极端天气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多拉魔盒”一词源自希腊神话,喻指灾祸的源头,文中用来指极端天气在全球多地频频出现。
B.“敏感脆弱”形容农业生产非常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产量衰退和滑坡,形成粮食危机。
C.“零饥饿”的意思是消除饥饿,确保食物安全,改善营养状况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天气焦虑”属于“心理创伤”的一种,指人们在面对未知的天气时产生紧张不安的烦躁情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旱灾致使农业灌溉用水短缺,水分加速蒸发会降低土层的含水量,破坏土壤肥力,加重土地盐碱化。
B.极端天气对弱势群体的经济基础造成冲击,削弱了其通过实现购粮多样化以改善营养状况的能力。
C.经历飓风后幸存的猴子血液中“热休克基因”的表达被抑制得最为严重,说明它们会患心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D.人们在经历极端天气事件后,心理压力增大,就会引起慢性炎症,让一些老龄化疾病提前发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极端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一项是(       
A.许多茶叶种植区土壤成分发生变化,人们可能再也喝不到品质跟以前相同的茶叶了。
B.中美洲地区频频出现飓风,伴随强风、暴雨,给各国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400亿美元。
C.气候干旱引发蝗灾,导致东非、西亚等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到重创,粮食产量大幅减少。
D.加拿大某地高温破纪录后,当地居民对天气事件的焦虑水平平均增长了约13%。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极端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5.本文论证严密,请结合材料从论证结构、方法及语言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
9.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 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因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因以为汉绍尧运, 以建帝业, 至于六世, 史臣乃追述功德, 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 固至私渠海,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画对号。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大E怒F畏宪G不H敢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2023-10-0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泊头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