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0-09 2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注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所以,古今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

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

(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 “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以是很长的。
B.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的影响。
C.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
D.“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道德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
B.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
C.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
D.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C.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损人利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磨庄的告别(节选)

王良瑛

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倒也算不上“客”,是葛子。

葛子预先没打招呼,径直把车停在了莫三坡大门口。莫三坡当时刚抽过一支烟,仰在沙发上迷糊,见到葛子一激灵。想到葛子电话里的云山雾罩,癞蛤蟆趴到脚面子上,不咬人恶心人。村子目前挺安静,千万莫把水搅混了。就手摁响了电话,喊来了莫清明。

葛子没言语,一直站在那里刷手机,刷完了又绕圆饭桌转了一圈儿,才说:“十三爷,这些天,关于咱磨庄搬迁的事,我们想了、做了许多事,来跟您老沟通沟通。”

莫三坡不屑一顾,心里说,你王八羔子“考察论证”明白了?

葛子说:“您知道,北京有个全聚德。”

莫三坡说:“不知道。”

葛子说:“是饭店,年代悠久,以烤鸭闻名。别的店鸭子烤得好不好?再好,少有人光顾,单认这个全聚德。为啥?品牌叫响。”

莫三坡愣怔。

葛子说:“天津有家狗不理,卖包子。”

莫三坡说:“听说了,没吃过。”

葛子说:“包子一咬一兜油,肥而不腻。也是几百年的老店,也是全国都有连锁店,顾客盈门。”

莫三坡心里话,王八羔子尽往鼻子上了说。

葛子说:“就连一个小小的永和豆浆快餐店,大小城市比比皆是,店名的四个字都一模一样,若字体不同,假冒,没人理。”

莫三坡心里话,王八羔子说天书。

葛子来回走着,打着手势。王八羔子在演电视剧了,莫三坡越发不理会。

葛子更加滔滔不绝:“上面说的是吃。喝也同样。杭州龙井茶,号称乾隆皇帝喝过的,别的绿茶不比龙井差,对不起,我就认龙井。外国饮料?我就认可口可乐、红牛。穿也同样,药店也同样……”

王八羔子不着边际了,是不是发神经?

葛子提过来一个文件箱,打开,拿出一摞图片,在饭桌上一张张展开来:布满奇石的磨山,飘着“雪花”的石磨,焦黄的锅盔,褐色的烧鸡……最引人注目的是街心的那棵古槐,古槐下那盘特别大的老磨。

莫三坡和莫清明面面相觑,猜不透王八羔子什么时候拍摄,更猜不透王八羔子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葛子亮出了底牌:“我前面说了一大通,概括起来不过两个字,品牌。”葛子说,产品必须创品牌;要创出品牌保住品牌,一是靠质量,二是要注册。因此咱要注册,注册莫家石磨,莫家锅盔,注册了才是自己的。我注册了你再做,对不起,侵权;愿意做,欢迎,但必须挂上我注册的商标,做我们的连锁店。葛子说,不光注册石磨注册锅盔,还要注册茶叶。磨庄搬迁,腾出的土地与外村的耕地连成片,正好,建成千亩茶园,注册一个“北极干烘”——整个中国由此往北的气候不再适合茶树的生长,磨山就是最北端的产茶地。葛子说,开阔的细沙滩,不能再枉费着,建展示厅,建销售点,建餐馆,集游乐餐饮于一体。把凿石磨、磨面粉、压锅盔、烤烧鸡全过程演示,供游人参观。至于街心的古槐老磨,系历史文化遗产,表明了莫家,也是中国农村演进的缩影,申请保护,供游人温习过去,展望未来。总而言之,锅盔照常做,做得更好;钱照常赚,赚得更多。十三爷当年带领磨庄人从石头里钻出来,做锅盔、烤烧鸡,功莫大焉。可还得像蠽蟉鬼[注]那样冲破裹在身上的那层硬壳,脱出来,能飞能叫,以新的面貌展现于世才好。

葛子还说了一些什么股呀,什么率呀,什么比呀,头头是道汤水不漏,莫三坡虽是似懂非懂,却渐渐折服了。二三十年来好像今日才认识这个王八羔子,禁不住喃喃地感慨了一句:“羔子,你哪来的气量!”

葛子居然笑了笑:“十三爷,葛子实言相告,我一个人的气量不够,还有一位高人,一位投资者——”

葛子扎扎实实地说出了一个名字:莫清峰。

莫三坡惊得眼直瞪,又似受了重重一击。儿子清峰吗?也成王八羔子了?可是一丝一毫没透露呀!

葛子从莫清明那里进入了磨庄微信群。晚间即在群里发了视频:

我是莫海伦,原名莫宗海,小名葛子,外名泥鳅,省财政大学毕业。今天,我,也代表我清峰叔,和乡亲们说说话,说说咱们磨庄的搬迁,磨庄的前途……

他讲了对磨庄前景的设计,跟莫三坡和莫清明讲过的,而且更详细。最后还来了几句鼓舞人心的话:“挺起胸往前走,磨庄人往后的日子,杠杠的!”

葛子赚得了玫瑰、鲜花、拇指、抱拳。

晚上,莫三坡终于接到了儿子的电话。

莫三坡半悬空里来了一句:“你和葛子王八羔子合伙鼓捣的什么名堂?”

莫清峰不惊不乍:“他告诉您啦?仅仅多一个投资项目是了,搞总的谋划,具体还得由您和我清明哥打理。”

却是一记重锤击在莫三坡心上,他猛地醒悟:是叫我给他们打工呀!

莫三坡骂一声,怒冲冲摁死了电话。

周传林来电话了。一听莫三坡喘气呼呼响,对答不着调,问他:“哥在和谁赌气?”

莫三坡便把葛子和儿子合谋鼓捣的关于磨庄的这事那事说了一通。不料周传林一听竟一阵畅笑:“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呀,烧香拜佛,哪里寻去!老哥您舍不下锅盔产业链,年轻人知识广博想得开阔,把哥您心里多少天的郁结解开了。”便一条一条讲了道理,莫三坡同样懂又不懂的。但他相信既是周传林所说,大致不会错,因为他“有脑子”,于是心也慢慢平稳下来。

(有删改)

[注]蠽蟉(jié liú)鬼:蝉的幼虫。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是对于磨庄搬迁一事,以葛子和莫清峰为代表的年轻人同莫三坡等人观念上的冲突,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B.“村子目前挺安静,千万莫把水搅混了”是莫三坡对形势的判断,但人们点赞葛子说明莫三坡的判断不准,村民们对改革的接受程度并不低。
C.“说天书”“演电视剧”“越发不理会”“不着边际”“发神经”等,反映出莫三坡对新事物的陌生与隔阂,说明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落伍者。
D.“合伙鼓捣的什么名堂”“叫我给他们打工呀”,说明莫三坡心理的阴暗和自私,他不理解年轻人的魄力和眼光,不愿意为他们提供施展拳脚的舞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写了告别,也写了许多许多无法告别的东西,比如老槐树、石磨、村子周围的土地等,丰富了内蕴、深化了主题。
B.莫清峰的直接出场在文中虽然极短,但他和父亲的交谈、葛子和周传林对他的夸赞,都突出了他有气魄有能力的特征。
C.葛子的形象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的,莫三坡视角与周传林视角中的葛子互相呼应,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完整。
D.葛子“蠽蟉鬼”“功莫大焉”等语言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夹杂书面语,符合年轻人出生于本土、又受过高等教育的经历。
8.请结合文章谈谈题目“磨庄的告别”包含哪些含义?
9.文章写“葛子亮出了底牌”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应炎,字焕卿,常之晋陵人。宋枢密副使宿八世孙也,父聪淮南节度计议官。咸淳中应炎登进士第,授溧水尉,未赴。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复命将军王安节、都统刘师勇将兵杂守之。訔等至常,见应炎,喜曰:“君吾剧孟也,得君,敌不足破矣!”节度判官。应炎归告聪及兄应发、弟应登曰:“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既应訔命,即选民之壮勇者三千人,自将登城。为訔画曰:“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痹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宜树木栅傅城,多调粟、缮械为守计。”訔然之。初洙遁时,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伯颜怒,命元帅唆都率步骑二十余万围之。应炎与安节、师勇分门出城,各累大捷,杀其将校甚众。功上,进直秘阁。围且久,元兵多伤毙。唆都请益师,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来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城遂陷,师勇遁,訔、安节死之。应炎率民兵巷战。至孔子庙前众溃,犹手刃数人,力屈,遂就擒。唆都让之曰:“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邪?”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 唆都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兵入屠城,聪应发皆被杀。

(节选自高启《胡应炎传》)


【注】剧孟,汉代大侠,被誉为助成大事之才。后常用来借指行侠仗义的人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B.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C.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D.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考生。
B.署,即代理,与《陈情表》“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的“署”不同。
C.京师在我国古代指帝王的都城,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文中是指后者。
D.直秘阁是一种表恩荣的虚职,本需秘阁馆大臣轮流值班,后不必赴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朝丞相伯颜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军队驻扎在常州境内,朝廷任命姚訔掌管常州,又派王安节、刘师勇带领军队一起驻守。
B.王洙逃跑后,其幕僚王虎臣盗去官印,冒充知府,到伯颜处献印表示投降。伯颜不知道他是假装投降,命令他返回常州守城。
C.常州陷落,刘师勇逃跑,姚訔为守城而死,胡应炎率领市民与元兵展开巷战,到孔子庙那里众人溃散,胡应炎仍然坚持作战。
D.胡应炎英勇杀敌,终因筋疲力尽被元兵活捉,他被腰斩后,元兵入常州屠城,胡应炎的父亲胡聪和兄长胡应发都被元军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宜树木栅傅城,多调粟、缮械为守计。
②唆都请益师,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来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
14.胡应炎认为常州城不容易防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二首(其二)

苏轼

此境眼前聊妄想,几人林下是真休。

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万斛舟

看画题诗双鹤鬓,归田送老一羊裘

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

【注】①王晋卿:北宋画家。②万斛舟:装载上万石的大船。这里指离舟。③羊裘:汉代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刘秀共同游学,后来刘秀即位,严光隐姓埋名,“披羊裘钓泽中”。后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④士龙: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陆云与其兄陆机齐名,他少时就被称为龙驹、凤雏。此处借指诗人的弟弟苏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是诗人与友人王晋卿之间的酬答唱和之作,是以画作为出发点的有感而发。
B.诗人因眼前的山水图景而感慨万千,感慨世间归隐之人没有多少个是出于真心的。
C.“林下”“两鸥”用语含蓄,不直言归隐,归隐之志却流露无遗,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D.在这首诗中,诗人表明了自己看透俗世生活、欲同弟弟苏辙一起归隐山林的心迹。
16.在这首题画诗中,诗人借画作内容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志向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