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15 8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存在于世,同时涉及“用”的问题。按庄子之见,广义之“用”可以区分为两类:对他物之“用”与对自身之“用”。对他物或他人无用,对自我则可能有大用。庄子以大树为例,对此作了阐释。被作为社神的大树(栎社),其大可供数千头牛遮阴,树干之围超过百尺,高数十丈,然而,大匠(匠石)却看也不看一眼。为什么?因为其材质不行,以此造船,则船沉;以此制器,则器毁。然而,正由于它无用于制器,因而可以免于被砍伐,获得长寿。在此,大树无用于人,却有用于己。

“用”具有价值的意义,有用意味着有价值。从哲学的层面看,对他人或他物之用,属于外在或工具意义上的价值(用),对自己之用,则表现为内在的价值。就大树而言,能被制器,是外在或工具意义上的价值,自身生命长久,则是其内在价值。对无用于外物而有用于自身的肯定,同时表现为对事物内在价值的确认。庄子以树喻人,将无用于他人和社会,视为达到人的内在价值的前提,无疑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对内在价值的肯定,则无疑又从实质的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切。

前面主要借匠石对大树的评价,阐发相关看法。以此为背景,庄子继续以寓言的形式,借树喻人,对人生之用作了进一步考察。按大树之见,树若为果树,则一旦果实成熟,就会遭到各种形式的采摘,由此伤及枝干,最后甚至夭折,这是其“有用”带来的后果。一般事物也无不如此。为避免此类归宿,大树久求无用,历尽劫难,九死一生,终于达到了这一目的(对他人的“无用”),但后者恰好又成就了自己的“大用”。大匠曾轻蔑地称栎社为“散木”,栎社则以大匠为几死之“散人”,并反唇相讥。

如庄子所言,栎社的自保方式,确实与众不同。这里涉及人的存在与外在名利、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名利对人而言是身外之物,它们不仅无助于维护人的生命存在,而且常常会对人的生存产生消极影响。由此,以超越名利的方式维护人的生命存在,便构成了自然的选择。在以“无用”为“大用”的背后,是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肯定。“用”同时呈现为广义的价值或“利”,在庄子看来,能为他物所用,仅仅只是外在之利,唯有能够维护个体生存的,才是内在价值或内在之利。通过“求无所可用”而使自身生存于世,意味着超越外在之利而实现内在之利。如前所述,这一看法固然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的肯定,但同时却忽视了人的能力和人的创造性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依照“无用”与“大用”的以上逻辑,人的能力和创造性均属外在之用,对人的存在也相应地主要呈现负面的意义。对“用”与“无用”关系的如上看法,无疑包含消极的一面。

(摘编自杨国荣《世间之“在”——(庄子·人间世)的主题及其内蕴》)

材料二: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事物,会使事物显示出差异性和多样性。一般来说,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作用,但人类对事物利用的多少、利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在于事物本身,而且也同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认识事物的功用和作用有关,同人类使用事物的方法和技能有关。庄子同惠施围绕事物有用和无用发生了争论。对于庄子的说法,惠施以“无用”为由加以否定。对此,庄子进行反驳。在庄子看来,惠施所谓东西的无用,其实不是东西本身无用,而是惠施自己不会用,如果他会用,一种东西不仅有用,而且还是大用。《庄子·逍遥游》记载,惠施告诉庄子,说魏王送他的葫芦种子结出了巨大的葫芦,他无论如何想去用它都没法用,他就把它砸掉了。庄子批评惠施这是由于他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庄子举出宋国人有一个让手不被冻裂的药方,这家人代代只会用它在水中漂洗棉絮而挣得少量的钱,但一个人用一些钱买了这个药方将它用在吴越的水战中,使吴国获得胜利。由此可知,同是一个东西,由于人们的不同用法而使它发挥的作用差别很大。庄子说大葫芦不是它本身没有用处,而是惠施“犹有”的“蓬之心”没有使它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为什么不用它去浮游于江湖。

《庄子·外物》记载,惠子对庄子说:“子言无用。”庄子说懂得了无用,人才可以去说什么有用。他举一个例子,大地很广阔,人们走路时所用的只是一脚之地。但其他地方对人走路来说也不是完全无用,因为将一脚之地之外的地方都挖掉并深挖,人们就无法走路。惠施承认确实如此。庄子由此得到结论说,看似“无用”的东西也是有用的。《庄子·人间世》还有“无用之用论”的例证:“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还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确实如庄子所说,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一个非常相对的说法,其表现出不同的一个原因,是人们会不会用。看似无用的东西,对会用的人来说,它不仅有用,而且还会是大用。

(摘编自王中江《“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庄子的“物之不齐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用”的问题,都围绕某种事物谈论了“有用”“无用”,探究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B.材料一指出,庄子认为外在的无价值是实现内在价值的前提,作者重点批评了庄子这种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C.庄子认为不同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征,而惠施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且与庄子发生了争论。
D.材料二认为,虽然人们走路时所用的只是一脚之地,但却不能将其以外的地方挖掉,因为对自己无用的对他人却有大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他物或他人无用,对自我则可能有大用,这种“大用”使自身得到保全。
B.庄子认为能为他物所用,仅仅只是外在之利,外在之利必然有损于内在之利。
C.庄子从外在、内在的角度解读“利”,有助于读者理解有用与无用。
D.庄子认为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说法,可见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绝对的无用。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介绍用的种类、用的价值,接着介绍庄子对人生之用的进一步考察。
B.材料二先论证是否有用取决于人是否会用,接着论证无用之用,思路清晰。
C.材料一在阐释庄子的观点、揭示其内蕴时,并非一味赞成,而是进行了辩证分析。
D.两则材料都采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使人们对庄子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有句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
5.庄子肯定“无用于外物而有用于自身”,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分别是什么?
2023-10-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县委常委会连夜召开,会议室里气氛有些紧张,大家一个个神情严肃,烟灰缸里烟头满满的。常委会快接近尾声了,程县长作结论:“关于对张营公社干部大吃大喝、饿死耕牛问题的处理,大家争论了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是大家都上了一课。这个问题我们就暂时不再讨论了。散会!”

常委们走出会议室。程世平留住焦裕禄:“老焦,你晚走一会儿。”焦裕禄又坐下来。程世平说:“老焦,对张营公社干部的问题,是要处理,可牵扯到老洪,我的意见还是……”

焦裕禄说:“老程,我这次到张营公社住了两天,在六个村进行了调查,这几个村普遍缺粮,缺柴、缺草、缺钱,公社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吃喝浪费行为,光用于照顾干部的统销粮就有四千多斤,所以造成了人口外流、耕牛饿死的情况,群众意见太大。我还坚持那观点,必须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一定要处分,不管是谁。”

程世平说;“老洪可不是一般的责任人呀!”焦裕禄说:“老程,我们刚从三年严重困难中走过来,父老兄弟正饿着肚子,可一些干部,把民脂民膏一口口吞掉,这样的干部还有没有一点良心?”

他说不下去了。老程丢给他一支烟,焦裕禄点上,使劲吸了一口。

程世平说;“老焦啊,不是我不愿意挥泪斩马谡,咱们培养个有能力的干部也很不容易呀。你想想,你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你是爱护干部的呀!”

焦裕禄说:“爱护不是溺爱。侵吞民脂民膏的干部,是干部队伍里的害群之马,老百姓最反感。人民要的是公仆,不是吸他们血汗的老爷。”程世平说:“可你和老洪,不是一般的朋友。”焦裕禄说:“我为这事几宿没合眼了。我这条命是老洪救下来的,我这么做,心里像拿刀子一样啊!可是老洪是社长,不处理他,人家都拿眼盯着我呢。”

焦裕禄丢给老程一支烟,老程点上,使劲吸了一口。焦裕禄说:“老程,当年我在尉氏搞土地改革的时候,发下大誓,要让翻了身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可这些年天灾人祸,乡亲们离真正的好日子还远着哪。我们干部队伍里如果蛀虫多了,老百姓就有可能永远过不上好日子啊!”

老程走后,焦裕禄痛苦万状地在办公室里踱步。他拼命抽着烟,一根接上一根。抽了一通烟,他摘下墙上挂的那把二胡。这把二胡是老洪送他的。

拉二胡时,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老洪的影子。焦裕禄颓然坐在藤椅上,把头深深埋下去。拉完一支曲子,抬起头来,他泪流满面。

他把二胡架在膝上,刚拉了两下,弦“嘀”的一声断了。

他回到家,推开门:“妈,俊雅,你们还没睡呀,都半夜了。”徐俊雅问:“老焦,听说你要处分老洪?”焦裕禄说;“工作上的事,家属少掺和。”徐俊雅说:“可这是老洪的事,我不能不说。”岳母说:“裕禄呀,老洪今儿个又来看我了,大老爷儿们,哭得跟个孩子似的。他心里憋屈。人家老洪可是舍出自个儿的命救过你呀。”

焦裕禄说:“妈,您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洪哥不是救了我一回,是两回。还有一回掌子面塌方,把我们埋在里边了,洪哥带人扒开巷道,才把大伙儿救了。”徐俊雅说:“你记住了就好,咱得有良心。”焦裕禄说:“你放心,我会把这事处理好的。”岳母又一次叮嘱:“不管怎么说,老洪可不能处分!人在难处,别人送二斤高粱都得记一辈子,何况救命之恩。咱可不能让人说咱忘恩负义。”焦裕禄说:“妈,您睡。我明天开完会就去张营找洪哥。”

焦裕禄和老洪谈崩了。

老洪很激动,他脸色涨红,挥舞着手臂:“我不服!一千个不服,一万个不服!死了也不服!”

焦裕禄说:“洪哥,你坐下!”老洪愤然地说:“我问你,我不就是在馆子里多吃了几顿饭吗?同志们辛辛苦苦跟我工作,吃几顿饭有啥不行?”焦裕禄动情地说:“洪哥,这一年用在你们公社干部身上的统销粮居然有四千多斤,我真是吓了一跳啊,这不明显是多吃多占行为吗?这几个村子人口外流、耕牛饿死,你能说你们没责任吗?洪哥,牛是农民的命啊。牛死了,生产咋搞?杜瓢村的老饲养员王老四说,他最喜欢的一头大犍牛,死的时候满眼是泪,比泥浆还浑的泪。这些日子我夜夜睡不稳妥,一闭眼,就是杜瓢村的那一墙墙的牛皮,还有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他递给老洪一支烟。老洪接过来扔在地上。

焦裕禄说:“洪哥,咱们都别忘了,无论什么时候,老百姓都是咱头上顶着的天呀。这个天要是塌下来,会有啥后果?”“焦书记,俺没你那么高的觉悟。”焦裕禄看见,老洪额头上的青筋突了出来。

“洪哥,今天就咱哥儿俩,咱们说掏心窝子的话,我这条命是你泼出自个儿的命救下来的。你要是知道你救下来的这个人以后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是个不辨青红皂白的昏官,你后悔不后悔?”

“别扯那么远。我当初救你是因为你杀了鬼子,是个有血性的后生。人有血性更得有良心,对不对?”焦裕禄点点头。“焦书记,我老洪背上个处分也算不了个哈,我是怕你背上个骂名。连我你都处分了,还有谁跟着你干工作?你要处分,就处分我一个人,我老洪从不拿别人垫背。”说完,老洪摔门而去。焦裕禄怔怔地坐在那里,他已没有一点力气站起身子了。

(选自何香久长篇小说《焦裕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裕禄对同事程世平直接表达观点、直言相告,对岳母则施以安慰、避开话题。
B.文章交代了召开会议后焦裕禄的表现,刻画出焦裕禄面对“老洪”事件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C.一墙墙的牛皮、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等内容说明了村干部造成问题的严重性。
D.老洪说“怕你背上个骂名”,说明他为人着想,“从不拿别人垫背”说明他讲义气。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设置了多种矛盾冲突,包括情感冲突、利益冲突、观念冲突等,类型多样的矛盾冲突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B.文章通过焦裕禄拉老洪送给他的二胡表现其内心的痛苦,以“弦‘喇’的一声断了”引起下文,引出二人谈崩了的情节。
C.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立体化,避免脸谱化;焦裕禄要处理老洪并非心无挂碍,也有痛苦纠结,老洪也并非一无是处,显示出艺术的真实。
D.文章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焦裕禄给程世平烟是“罢”,给老洪却是“递”,动作的不同反映了人物心理的不同。
8.“焦裕禄精神”内涵丰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仁者爱人”。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具体表现。
9.本文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有关焦裕禄的作品,但二者体裁不同,选材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得不劳,其兴利多矣。又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

若则不难。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圣王既没,于民次也,其欲处家者,有所二十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以其蚤与其晚相践,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此不惟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援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不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节选自《墨子·节用》)


【注】①芋䱉不加:徒为华美而无益于实用。②于民次:“次”同“恣”,听任。“于民次”印听任百姓所欲之意(指嫁娶之事)。③践:比较。④字:生育,生子。⑤侵就援橐:因侵略被俘虏。⑥令:当为“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子墨子B曰C去无用D之费E圣王之道F天下G之大H利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兵,五种兵器,具体所指不一。可泛指各种兵器;后可用于指军队或战争。
B.处家,居家,文中指男子娶妻成家;事人,侍奉服侍人,文中指女子出嫁。
C.“其欲蚤处家者”与《鸿门宴》“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D.“其所以众人之道”与《师说》“今之众人”中的“众人”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从“衣裘”“宫室”“甲盾五兵”“舟车”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构成排比,既强调了重实用弃华美的观点,又增强了气势。
B.在指出“无不加用而为者”是“节用”的正确做法之后,墨子又提出应去除贵族“聚珠玉、鸟兽、犬马”的爱好,来节省费用。
C.墨子指出,节用不难,使人口倍增才难,然而也有办法,减少赋税,少发动战争,比效仿古代圣王制定法则让男女按时结婚效果更好。
D.最后一段,墨子具体列举当今为政者坑害百姓的种种措施,并将其做法与圣人为政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当今执政者的批判之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用财不费,民得不劳,其兴利多矣。
(2)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
14.墨子提出“节用”的观点是有其社会背景的,请根据最后一段概括当时统治者对待百姓有哪些不足。
2023-10-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

王安石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注】①蠛蠓:即“蠓”。虫名,体微细,聚集起来像雨,群飞塞路。②桓魋武叔:桓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司马,曾想要杀掉孔子,怕孔子来宋后会取代他。武叔是鲁国司马,曾诋毁过孔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赞美圣人之道经天纬地、宽大广博,求学者所学只不过是区区秋毫。
B.颔联是说世人传言不会存在孔子这样的圣人,诗人对此报以嘲笑之态。
C.在诗人看来,桓魋﹑武叔迫害诋毁孔子的行为与小草撼动蟠桃无异,自不量力。
D.尾联赞美颜回之道深不可测,自己愿仰望钻研颜回之道至死方休。
16.王安石是如何表达对孔子的极度崇拜的?请简要分析。
2023-10-1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