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3 题号:203596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县委常委会连夜召开,会议室里气氛有些紧张,大家一个个神情严肃,烟灰缸里烟头满满的。常委会快接近尾声了,程县长作结论:“关于对张营公社干部大吃大喝、饿死耕牛问题的处理,大家争论了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是大家都上了一课。这个问题我们就暂时不再讨论了。散会!”

常委们走出会议室。程世平留住焦裕禄:“老焦,你晚走一会儿。”焦裕禄又坐下来。程世平说:“老焦,对张营公社干部的问题,是要处理,可牵扯到老洪,我的意见还是……”

焦裕禄说:“老程,我这次到张营公社住了两天,在六个村进行了调查,这几个村普遍缺粮,缺柴、缺草、缺钱,公社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吃喝浪费行为,光用于照顾干部的统销粮就有四千多斤,所以造成了人口外流、耕牛饿死的情况,群众意见太大。我还坚持那观点,必须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一定要处分,不管是谁。”

程世平说;“老洪可不是一般的责任人呀!”焦裕禄说:“老程,我们刚从三年严重困难中走过来,父老兄弟正饿着肚子,可一些干部,把民脂民膏一口口吞掉,这样的干部还有没有一点良心?”

他说不下去了。老程丢给他一支烟,焦裕禄点上,使劲吸了一口。

程世平说;“老焦啊,不是我不愿意挥泪斩马谡,咱们培养个有能力的干部也很不容易呀。你想想,你为了给打成‘右派’受到处分的干部平反,四处探访,八方调查,你是爱护干部的呀!”

焦裕禄说:“爱护不是溺爱。侵吞民脂民膏的干部,是干部队伍里的害群之马,老百姓最反感。人民要的是公仆,不是吸他们血汗的老爷。”程世平说:“可你和老洪,不是一般的朋友。”焦裕禄说:“我为这事几宿没合眼了。我这条命是老洪救下来的,我这么做,心里像拿刀子一样啊!可是老洪是社长,不处理他,人家都拿眼盯着我呢。”

焦裕禄丢给老程一支烟,老程点上,使劲吸了一口。焦裕禄说:“老程,当年我在尉氏搞土地改革的时候,发下大誓,要让翻了身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可这些年天灾人祸,乡亲们离真正的好日子还远着哪。我们干部队伍里如果蛀虫多了,老百姓就有可能永远过不上好日子啊!”

老程走后,焦裕禄痛苦万状地在办公室里踱步。他拼命抽着烟,一根接上一根。抽了一通烟,他摘下墙上挂的那把二胡。这把二胡是老洪送他的。

拉二胡时,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老洪的影子。焦裕禄颓然坐在藤椅上,把头深深埋下去。拉完一支曲子,抬起头来,他泪流满面。

他把二胡架在膝上,刚拉了两下,弦“嘀”的一声断了。

他回到家,推开门:“妈,俊雅,你们还没睡呀,都半夜了。”徐俊雅问:“老焦,听说你要处分老洪?”焦裕禄说;“工作上的事,家属少掺和。”徐俊雅说:“可这是老洪的事,我不能不说。”岳母说:“裕禄呀,老洪今儿个又来看我了,大老爷儿们,哭得跟个孩子似的。他心里憋屈。人家老洪可是舍出自个儿的命救过你呀。”

焦裕禄说:“妈,您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洪哥不是救了我一回,是两回。还有一回掌子面塌方,把我们埋在里边了,洪哥带人扒开巷道,才把大伙儿救了。”徐俊雅说:“你记住了就好,咱得有良心。”焦裕禄说:“你放心,我会把这事处理好的。”岳母又一次叮嘱:“不管怎么说,老洪可不能处分!人在难处,别人送二斤高粱都得记一辈子,何况救命之恩。咱可不能让人说咱忘恩负义。”焦裕禄说:“妈,您睡。我明天开完会就去张营找洪哥。”

焦裕禄和老洪谈崩了。

老洪很激动,他脸色涨红,挥舞着手臂:“我不服!一千个不服,一万个不服!死了也不服!”

焦裕禄说:“洪哥,你坐下!”老洪愤然地说:“我问你,我不就是在馆子里多吃了几顿饭吗?同志们辛辛苦苦跟我工作,吃几顿饭有啥不行?”焦裕禄动情地说:“洪哥,这一年用在你们公社干部身上的统销粮居然有四千多斤,我真是吓了一跳啊,这不明显是多吃多占行为吗?这几个村子人口外流、耕牛饿死,你能说你们没责任吗?洪哥,牛是农民的命啊。牛死了,生产咋搞?杜瓢村的老饲养员王老四说,他最喜欢的一头大犍牛,死的时候满眼是泪,比泥浆还浑的泪。这些日子我夜夜睡不稳妥,一闭眼,就是杜瓢村的那一墙墙的牛皮,还有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他递给老洪一支烟。老洪接过来扔在地上。

焦裕禄说:“洪哥,咱们都别忘了,无论什么时候,老百姓都是咱头上顶着的天呀。这个天要是塌下来,会有啥后果?”“焦书记,俺没你那么高的觉悟。”焦裕禄看见,老洪额头上的青筋突了出来。

“洪哥,今天就咱哥儿俩,咱们说掏心窝子的话,我这条命是你泼出自个儿的命救下来的。你要是知道你救下来的这个人以后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是个不辨青红皂白的昏官,你后悔不后悔?”

“别扯那么远。我当初救你是因为你杀了鬼子,是个有血性的后生。人有血性更得有良心,对不对?”焦裕禄点点头。“焦书记,我老洪背上个处分也算不了个哈,我是怕你背上个骂名。连我你都处分了,还有谁跟着你干工作?你要处分,就处分我一个人,我老洪从不拿别人垫背。”说完,老洪摔门而去。焦裕禄怔怔地坐在那里,他已没有一点力气站起身子了。

(选自何香久长篇小说《焦裕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裕禄对同事程世平直接表达观点、直言相告,对岳母则施以安慰、避开话题。
B.文章交代了召开会议后焦裕禄的表现,刻画出焦裕禄面对“老洪”事件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C.一墙墙的牛皮、一双双流着泪的牛眼睛等内容说明了村干部造成问题的严重性。
D.老洪说“怕你背上个骂名”,说明他为人着想,“从不拿别人垫背”说明他讲义气。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设置了多种矛盾冲突,包括情感冲突、利益冲突、观念冲突等,类型多样的矛盾冲突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B.文章通过焦裕禄拉老洪送给他的二胡表现其内心的痛苦,以“弦‘喇’的一声断了”引起下文,引出二人谈崩了的情节。
C.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立体化,避免脸谱化;焦裕禄要处理老洪并非心无挂碍,也有痛苦纠结,老洪也并非一无是处,显示出艺术的真实。
D.文章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焦裕禄给程世平烟是“罢”,给老洪却是“递”,动作的不同反映了人物心理的不同。
3.“焦裕禄精神”内涵丰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仁者爱人”。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具体表现。
4.本文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有关焦裕禄的作品,但二者体裁不同,选材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现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胖小孩后面是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他这时隐约悟出先前的伟大的障碍物的本体了,便惊奇而且佩服似的只望着红鼻子。胖小孩本是注视着小学生的脸的,于是也不禁依了他的眼光,回转头去了,在那里是一个很胖的奶子,奶头四近有几枝很长的毫毛。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拼命搔头皮。

秃头不高兴了,因为他先觉得背后有些不太平,接着耳朵边就有唧咕唧咕的声响。他双眉一锁,回头看时,紧挨他右边,有一只黑手拿着半个大馒头正在塞进一个猫脸的人的嘴里去。他也就不说什么,自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向小学生那一面奔去,推开他,冲出去了。小学生也返身跟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斜下了一边的肩膊,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秃头正仰视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字,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椭圆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作品中刻画的人物群体,包含老人和小孩、胖子和瘦子、学生与工人等,年龄跨度大,样貌形态广,身份涉及多,这样安排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意义。
B.本文全篇作者都采用了有限视角,并运用了静态写生式的第三人称叙述手法。
C.本文有意忽略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放弃对人物个性化性格的刻画,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小说范式。
D.文章结尾描写的车夫摔跤的片段,是看众们新寻找到的一个“看点”,车夫“正在爬起”“完全爬起”又“拉了车就走”,实现了看众们的精神上的又一次满足。
E.文章的语言精准鲜活、生动形象又暗含嘲讽,第一自然段的“首善之区”与《藤野先生》中的“实在标致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3.全文刻画了众多人物,却没有一个人拥有姓名,为什么?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4.本文的标题“示众”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3-01-14更新 | 2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葬礼上的陌生人

徐畅

原野上落满了厚雪,路上的泥脊硬邦邦的。吹唢呐的带着冗长的队伍,缓缓进入村道。

院落里棚子已经搭好,两个妇女在切菜,厨子正往油锅里滑入一条巨大的草鱼。随着滋滋声冒起,客人们纷纷投去好奇的目光。但没过多久,人们的注意力又被堂屋里不时传出的哭声吸引。

快到晌午,亲友们动起了筷子。人们喝酒,猜拳,相互打趣。凉菜撒下去,端上来几道热菜,孩子们期待地站在了板凳上。风卷残云一般,桌上只剩丸子汤和一盘没人动过的干果,等那条淋过汁的草鱼上桌,酒席临近结尾了。老年人在劝酒,青年人打起了扑克,孩子们穿着白色的布袋到处疯跑,好似这是一个难得的节日。

那个戴着鸭舌帽的老人出现在院落里时,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但是他身上扑面而来的寒气,让人感觉到他是远道而来,这个时候,早已过了饭点,没有人招呼他。他似乎也不在意。进门后,他穿过拥挤的方桌,往屋内走去。父亲喝了不少酒,看到来人便冲我使了个眼色。我跑进堂屋,等候着。按照礼节,客人磕头后,我要向他还礼。但是这个客人进屋后,缓缓脱下大衣,放到一旁的椅子上他在冰棺前站定了,目光柔和地望着里面的人。这时我开始打量起他来,他戴着一副老花镜,从穿着上看不像是乡下人。按理说,这个时节应该穿棉袄,但他只穿了一件毛衣,他紧锁着眉头,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问,过了良久,父亲走进来低声说:先生,去吃点饭吧。老人不说话,也不去看他。父亲带着我走到屋外,打听了几个亲友,没有一个人认识他。

大概过了一个钟头,父亲给他拿了一条板凳。老人摇摇头,嘴里说了一句:没大碍的。父亲趁势问道:先生是老父的朋友吧?老人看了父亲一眼,脸上划过痛苦的神情,等情绪平复后,他来到外面,缓缓走向酒桌。桌上的人慌忙让开,收走吃剩的碗碟,又端上两道新菜。老人坐下后,给自己倒了一杯酒。酒劲上来,老人指着围墙外说:这个村子原来是一座岭,有了人烟以后成了寨子。我小时候,走到哪里都有几个家兵跟着。约莫是个夏天……老人看了看我说,你家老太爷带着你爷爷来此地逃荒。他们还带了一只瘦成柴干的猴子,我看着稀奇,就上去问话,谁知那猴子看我拿着甜梨跳过来就抢。哪个晓得,我身后的人一枪就把它打死了。你家老太爷说,猴子是路上捡的,怕是饿急了才使了性子,我想着给一袋米就算了,可你爷爷趴在地上痛哭,还用怨恨的眼神看着我。我没有法,只好带他们回家。我父亲看他们老实,又饿坏了,便收留了他们,给了一块地。但是有一条,地里长出的要先供着本家吃,剩下的才归自家。

这么说,您是姓李。父亲说,人群里议论纷纷,有个年迈的长辈,一拍大腿说:你不就是……老人摆摆手,并不想说其他的。就在第二年,乡里开始剿匪。土匪头子赵开正在一条船上被枪毙了。那日晚上,我在寨子外闲逛,看到玉米地里有动静。我以为是兔子,结果一伸手,抓到一个小姑娘的脚。老人说到这儿笑了,接着说,谁能想到呢?这就是你奶奶,当时她还是赵开正的小女儿。我把她藏到你爷爷家。等风声过去了,你奶奶再也没出过门。众人小声地笑了。

后来,不就解放了吗?地就分掉了……他连喝两杯酒,喉头上下滚动着,额头的皱纹堆到一起。沉默了许久,老人低着头继续说:该分的都分了,能卖的都卖了,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啥也不会干,逢到饥荒不就活该我最先遭殃吗?家里能吃的都吃光了,我饿得直打飘,就连西瓜虫都捏起来吃了,再后来我床都下不了,只能躺着等死。”老人咽了一下口水:就在这时候,也就是你爷爷。有一天夜里,他来我家,从怀里掏出一袋小米,又塞给我两块碎饼子。我有气无力地说,大灾年的,你们家孩子多,自个儿留着吧……你爷爷说,自家地里长的,先紧着本家。老人沉思着,目光停留在杯中起起伏伏的酒上。周围的人也都沉默着。忽然一个孩子喊道:那后来呢?

老人抬起头说:靠着这袋小米,我挺了过去。再后来,我去南京讨生活了,这一走就……老人别过脸去,起身要回堂屋。

我扶着他走上台阶。跟外面的热闹相比,堂屋里显得无比寂静。老人穿好大衣,朝冰棺里看了看。他嘴唇嚅动着,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口。走到外面,他对我父亲说:我该走了。

他走到院子外,天空昏曚,云层在不断堆积。眼看又要降雪了。老人往村道上走去,走着走着,他一下子蹲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16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陌生老人在爷爷葬礼上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
B.小说中无论是现实的故事还是回忆的故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读来亲切感人。
C.小说“目光停留在杯中起起伏伏的酒上”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老人外表克制而内心起伏。
D.小说中陌生老人并不陌生,他与爷爷因缘际会的往事,表现出跨越身份地位的人间温情。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妙处。
3.葬礼上出现的陌生老人情绪发生了多次变化,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3-07-27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兰花香

于艳丽

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

乘务员一脸模式化的笑容,说:“大爷,火车已经很快了,您感受不到吗?”

邻座一个和老吴相熟些的人打趣道:“老爷子,您以为火车是火箭呢?一眨眼就到家了。不要土包啦,火车不比你家的牛车快?”

老吴本来就语迟,被邻座抢白一顿,不再言语,局促地正了正身体,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

火车停到火车站,老吴和相熟的人匆匆道了别,便急忙走出站台。回家要去长途客运站坐大巴车,但老吴已经在火车上想好了,下火车就打出租车回家,多少钱也得打。离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光景,可老吴觉得像是过了一辈子。

老吴钻进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老吴一眼,问:“您去哪?”

“于家庄。”

“于家庄?”司机重复了一遍。

“对,于家庄,盐山乡于家庄。”

“老爷子,”司机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回过头来看着他说,“您知道从火车站到于家庄得多少钱?”

“我没和你谈钱,你快点送我回家,多少钱我都给你!”

司机摇着头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过身子,车子稳稳地滑出站前停车场,沿着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向于家庄驶去。

老吴下了出租车,已是黄昏时分。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惫似乎都融化在弥漫的花香里了。

“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

一张俊美的少女的脸从窗里闪过。随后,穿着红色运动服,扎着马尾辫的素素从屋里奔出来。

素素激动地喊:“吴爷爷,您回来啦!”

“嗯嗯,素素在呐。”老吴欣慰地看着这个孩子,唯一的儿子吴天参军后留在部队,家里多亏着她和一帮年轻人照顾。他一边应着素素的问候,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屋子。

“他娘,我回来了。”

屋里被叫作米兰的女人歪靠在枕头上,气息微弱,如一盏将熄的烛火,却在老吴进门的瞬间拼尽全力爆出一星火花,她睁开眼睛看着老吴,想说什么却似乎酝酿不出合适的气力。老吴看懂了她的心思,忙道:“看到了,都看到了。”

老吴的话让女人闭上了眼睛,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落在女人散在枕边的白发上。

“莫哭莫哭!”老吴急忙劝慰道,“我把你养的那盆米兰按你的意思栽到了他的墓旁。你不晓得,那盆花开得多香,扫墓的人都说,还没到墓地就闻到花香了。还有,你让我说的话,我也都对他说了。”

女人还是哭出了声,虽然声音微弱,但这丝丝缕缕的哭声更让人觉得心痛。

“哎呀,你看你,还病着,哭啥哩?你看我给你带啥回来了。”老吴小心翼翼从小包里拎出一个黄绸布口袋,女人认得,这是老吴走之前她亲手缝制的,虽说她连捏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她还是拒绝了素素要替地缝袋子的请求,花了几个时辰,一针一线,缝好了这个袋子,甚至故意在针脚里压进一根自己的白发。

老吴将装得满满的袋子递给她,不消说,她就知道袋子里装的是啥,她紧紧地将布袋搂在怀里,枯瘦的前胸剧烈地起伏着。

站在一边的素素知道,吴奶奶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老吴回家一个星期后,米兰去世了。

埋葬米兰的时候,老吴郑重其事地把黄绸布袋拿来,大家看见,老吴从黄绸布口袋里倒出一抔黄土,将黄土覆在米兰的棺盖上。

回来参加母亲葬礼的吴天,从志愿者素素那里知道,那抔黄土是钟国英坟冢上的,是父亲为钟国英扫墓时带回来的。

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节选自于艳丽小说《米兰花香》)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车上在被人抢白后,老吴“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可看出他对包里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坟冢上的一抔黄土的珍视。
B.“歪靠在枕头上”“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两处描写,和“如一盏将熄的烛火”这一句,形象地表现了米兰的虚弱。
C.小说详细地交代了米兰缝袋子这一情节,非常感人,我们能从米兰的针针线线中体会到米兰对作为革命烈士的以前的爱人的真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D.吴天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交代了吴天参军的事,既交代了志愿者爱心行动的原因,也暗示了烈士后继有人的主题,第二次出场,文章借以补足情节。
2.小说首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米兰花香”有哪些含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5-08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