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17 2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乡村发展问题,是在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大背景下产生,与城乡二元体制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问题。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样面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一方面,现代化进程的启动较之西方工业化国家迟,是在西方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之后发生的。不仅是历史时间上的滞后、现代化水平方面的落后,而且反映了中西方之间社会历史变迁的关系,即现代化进程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包括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带来的冲击,也包括政治以及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现代化的动力,并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与特定背景下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关联,在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只能在国内完成工业化的基本积累过程,因此农业农村的集体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从体制上为工业化资本积累提供保障,并降低交易成本。农民向国家交公粮成为一种义务之后,国家不必与个体农户进行交易来为工业发展积累资本。

2020年底,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重大决定,在农村实现全部脱贫之后,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此,乡村振兴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构成。

现代化的社会转型给小农亦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以小农为主要构成的农村社会自然而然也受到巨大冲击。小农的自给自足的平衡系统在社会转型中逐渐被打破,因为小农户如果仅仅依靠家庭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显然越来越不能满足维持家庭基本社会生活需要。正是因为这一结构性发展困境,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出村庄寻求增收的机会,以应对现代生活带来的需求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农村探索出了“离土不离乡”的“苏南模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促进收入增长,实现富民的目标。“离土不离乡”模式实际是乡村工业化的路径,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可以不离开家乡,在附近乡镇企业里从事非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拓展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为致富创造了条件。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像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为了在非农业外获得增收的机会,必须外出打工。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外流现象,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既在城乡之间往返流动,也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流动。

乡——城人口流动反映出城市化变迁的趋势,也意味着乡村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乡村振兴所要面对的突出现实问题是乡村如何聚集“人气”。乡村人口净外流的局面必须得以扭转,这样才有利于各种振兴措施的实施。乡村人口的外流反映出乡村价值、乡村信心在逐渐削弱。在外流人口中,既包括为增加收入而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获得更好的城市公共服务而选择进城就学、居住和生活。这种迁移流动现象意味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社会认同感在降低。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和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有显著改善,所有村都通了公路,通信网络覆盖绝大部分农村,通自来水的村庄比例在不断提高。但不容否认的是,居住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仍处于减少的状态,农村如何“聚人气”仍是一大现实问题。

乡村价值的削弱问题既是结构性问题,也是社会建构性问题。城市化的结构转型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当人们倾向于城市生活方式时,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对乡村生活方式和乡村社会的价值认同。现实中,那些刚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而未继续高中阶段教育的农村学生,大多会选择进城而不是留在家乡(农村)。即便在城市没有找到工作机会,他们也会选择“蜗居”在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渐渐成为不愿回乡且回不了乡的年轻人。由此看来,社会建构性因素实际包含了乡村教育和家庭选择等方面因素。学校教育的功能逐渐简化为升学考试功能之后,乡村教育越来越偏离乡村生活,不仅不能为乡村社会培养人,而且成为“乡土损蚀”的“催化剂”,让那些走出校门的学生不参与乡村建设,而“离乡背井”。

小农或小农户如何适应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转型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的乡村产业转型显得较为滞后。如果农村的产业形态、结构不发生变革,自然难以适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大趋势。乡村如果没有新的业态、新的产业,就难以留住人,更难以吸引人。因此,推进乡村振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如何帮助小农户变革以往的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乡村的兴业环境、如何发展乡村新兴产业,实现乡村产业的兴旺。乡村产业振兴问题不仅是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乡村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问题,乡村经济需要根据大环境探索创新、变革之路,让小农户在现代化发展中获得新的机会。

(摘编自陆益龙《乡村振兴的现实考量与理性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在这个大背景下,城乡二元体制对乡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B.中国现代化进程受西方国家军事、经济入侵的影响,因此在历史时间上滞后,在现代化水平方面落后。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的组成部分,前者已经完成。
D.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有显著改善,农村常住人口有所增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和支持工业化,国家没有与个体农户进行交易。
B.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生活方式,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受到很大冲击,以前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C.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的乡村产业转型滞后,这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转型不断向纵深推进形成鲜明对比。
D.尽管推进乡村振兴面临一些现实困境,而其中乡村产业振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乡村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问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增加,需要加强农民权益保护,改善农民工就业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B.传统农业结构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面临市场竞争压力。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C.为有效解决农村干部整体学历偏低等问题,黔西南州全面实施“双培养双提升”行动,培养储备一支有文化的骨干队伍。
D.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并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4.材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的相关观点,针对下列新闻现象,写一则短评。

山东济宁市立足乡村实际,健全机制,打造形成了“政府支持十平台孵化十市场运作”的合伙人招募模式,吸引一大批创业人才“下乡”,走出一条汇聚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路径。

山东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是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2019年,从沂水走出去的退役大学生王成成来西墙峪村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的质疑,王成成没有退缩。村里所有的变化都是从这个“兵支书”来了之后发生的。她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在阿吾斯奇[注](节选)

董夏青青

小弟被送进少林寺那年,他正在高三复读。

在少林寺的六年间,小弟给他写过几封信。小弟在信里说,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冲半个小时再回学校跑圈,一公里三分钟跑完,每天每人跑五个一公里。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术和器械。

信的后半部分,小弟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小弟说,他有两条路可选,一是美国的签证没有到期,大师兄推荐他去曼哈顿的华人街当私人武术教练;另一份工作,也是他自己比较倾向的,是和同班一个德国同学回他在巴伐利亚的老家支教。信的末尾小弟问他,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

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小弟练过武功且见过世面,进部队立功受奖的机会比他更多。尽管他几次想通过特种兵比武获得提干机会,现实中却总差了些运气。

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

二条兵向他描述,去年小弟带他们从界碑回到连队,正赶上澡堂开放。洗澡时,大家开玩笑的时候听见小弟骂了一句,说他刚搓掉一只草瘪子。过了半月,小弟腿上被咬到的那一块开始红肿溃烂,到团部卫生队处理了伤口,又打了很多天消炎针才见好。

“正常。”他说,“他身上有各种各样的伤。”“班长说他在少林寺的时候没有买保险,有病就自己治。”

“更牛的是他把连队的二号马都治好了。”二条兵说,“那匹马他们不会骑,马鞍子绑得太松,骑久了以后把马背颠破了,就有草瘪子钻进去,生了好多蛆。当时卫生队的军医都说这匹马没救了,但是我班长不肯。他打电话去问沈军医,用盐水和强碱给这匹马清洗伤口,又找当时在连队的军医给它缝上。这匹马长伤口的时候特别痒,喜欢撞墙去蹭,我班长怕它把伤口又撞开,就搬了一个马扎坐在马厩里看着它。那匹马好了以后不让任何人骑,除了我班长。”

“待会儿去看看那匹二号马吧。”他说。

“班长下山的那天晚上二号马就跑了。有牧民在山里看到过,说它一直在疯跑。”

二条兵说罢从他身旁跑开,冲向界碑下的一块芦苇滩地。

界碑立在紧邻铁丝网的一个小土包上,坡下围着一片比人高的芦苇,地下水汩汩向外冒。他跟在战士们后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他断续听见战士们讲去年在前哨点遇到跑过来躲雨的哈方军人,两边的人都把枪坐在屁股底下,一起吃泡面……各说各的语言,各打各的比画……又说到小弟在前哨点杀鸡,先砍一刀,那只鸡闭上眼不动了,刚把刀一放,那只鸡跳起来就跑。小弟追上去补了一刀,那只鸡还在跑。小弟干脆扔下刀抄起一根棍子去追……

他站在界碑前向四周远望,阳光在光滑舒缓的大地上流泻。即将栽种新作物的大片黑土刚刚犁过,有雨水未及冲净的耙痕。他跟指导员打声招呼,转身从来时登上界碑的另一边侧路往下走。

高大的榆树投下阴凉,水声冲掉了野蝇的喻嗡声。他目送眼前这道铁丝网向前蜿蜒。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他的箱包收拾得很利索,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

小弟的箱子里有罐奶啤,他摸出来打开喝了一口,盘腿坐到地上。周围这么多的箱子里只有小弟的箱子把手断了,用一截尼龙绳和胶带缠了一个替代的。这还是小弟第一年休假,他在火车站外的小铺里买的,让小弟把肩上那只肩带要磨断的背囊扔掉,行李都收拾到这只皮箱里。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赚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和工资,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奶奶想把钱攒下来让他和小弟趁早成家,小弟总觉得家底太薄,还要等两三年。

小弟出事后第三天他接到电话。离他和小弟商量为奶奶立碑的日子只有不到一个月了。他回到招待室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在窗外,在他眼前连缀而下,蕴藏着沉甸甸的寒光。

那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他。说知道他要上山来,特意练来写的。

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对军医说,自己还没成家,这怎么受得起?

军医摇了摇头,说这哪是写给相好的,是苏轼七年没见着苏辙了,苏轼想他的弟弟啊。

(有删改)

文本二:

《在阿吾斯奇》我准备了很久,一方面是素材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直到动笔,我才体会到某种之前从未认真思索过的心理状态。

这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现实出处,其中弟弟的原型让我印象很深。2018年末,我在南疆蹲点采访时认识了他。那天他穿着迷彩服走进会议室,让我有些意外的,首先是他白净文气的样子。他在沙发上坐下,一直到谈话结束的近三个小时之间,始终保持脊背挺直。他谈话的用词、语速和嗓音,让他看起来全然不是一个出身乡村,由赤贫的父母生养,又吃着武行饭长大的年轻人,倒很像一位贵公子,脸上带着“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的率真意气。

聊天时,他反复说到“改变命运”。无论是去少林寺还是参军入伍,对他而言,都是改变自我和家庭命运的抉择。这让我想到这些年遇到的很多战友,他们也会时不时地说到这句话。当谈到未来、谈到战场,他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害怕、恐惧,而是希望借此机会实现个人命运以及家庭命运的改变。当兵入伍曾经是很多人改变生存处境的唯一机会,而如今,这一通道对很多人而言依然是最有效且唯一的。

和弟弟原型的那一回交谈,使我突然懂得了很多人夜以继日的动力来自何处。这些青年人出身平凡家庭,默默无闻地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却在某个时刻心照不宣地希求借由一个机会,登上一艘改变个人命运和家庭命运的船艇。他们既是船长又是船员,在激浪中全神贯注、拼尽力气。

而这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事。

文章结尾我没有交代弟弟是否醒来,这也是我留给自己和战友们的一个美好心愿。

(摘编自董夏青青《<在阿吾斯奇>创作谈》)

[注]阿吾斯奇,意为开满小黄花的地方,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中哈边境线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因在现实中总差点运气,于是“他”迫切希望小弟应征入伍,立功提干,为家庭争得荣誉。
B.二条兵一路向“他”叙述班长的种种趣事,对小弟的战友来说,曾有多少快乐,而今就有多少思念。
C.《在阿吾斯奇》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现实出处,作者本人还曾和小说中弟弟的原型有过交流。
D.“改变命运”是许多战士走进军营的信念,当兵入伍曾经是很多人改变生存处境的唯一机会。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阿吾斯奇》选文的情节在现实与过往的交织中渐次展开,小弟的形象也在回忆与讲述里渐趋完整。
B.界碑、阳光、黑土、大雪勾勒出地域的苍茫辽远,新疆独有的自然人文环境被有机地融入故事中。
C.小说措辞准确,语调热烈,用叙事的开合跌宕,浓墨重彩地渲染出边防战士澎湃的兄弟情、战友情。
D.小说充盈的各种动人细节,让塑造出的人物可感可亲,和家有关的文字间尽显泥土清香、烟火人间。
8.文本一小说以主副双线的相互推动拼接起叙事链条,请指出它的两条叙事线。
9.文本二中作者说“文章结尾我没有交代弟弟是否醒来,这也是我留给自己和战友们的一个美好心愿”,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艳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等,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许:兴盛、复兴。②蹵然:不安的样子。③先子: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④艳然:恼怒的样子。⑤镃基:锄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纣之去A武丁未B久也C其故家D遗俗E流风善F政G犹有H存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当路于齐”与“为之于未有”(《老子》)两句中的“于”含义相同。
B.知,文中指知道,与《论语·子罕》中“知者不惑”的“知”含义不同。
C.朝,使……来朝,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
D.万乘,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把孟子与管仲、晏子之类的人相比,本是赞许孟子,但孟子不满意,羞于与管仲为伍。
B.有人把曾西与子路比较,这令曾西感到不安;又把曾西跟管仲相比,这却惹怒了曾西。
C.孟子阐述商朝有几个贤君,纣王有微子等人辅佐,是为了说明王朝要有能干的辅臣。
D.孟子引用齐国的俗语,说明时势很重要,当下齐国正处于用王道统一天下的有利时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14.用武力使人臣服和用德行使人臣服的区别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等闲飞鞚[注]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注]飞鞚:策马飞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题目看,两首诗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写人,不过一个写士兵,一个写少年。
B.张诗头两句总括了老兵的一生经历:少年时从军征战,年老头白时局清平时才得回乡。
C.令狐诗的首句先介绍人物的籍贯,写得较为详细,首句中七个字就有四个字涉及地名。
D.令狐诗第二句运用借喻,以“弓箭”喻指武艺,是说博取功名需要凭借武艺高强才行。
16.这两首诗的末句都写到了“独”,内涵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表现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有“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两句表现出诗人的乐观好强、高度自信,不为金钱所驱使。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两句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两人所处之地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2023-10-1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讷说:艺术作品既经发表,就与艺术家本人断掉脐带。它将流浪远方,领受自己的命运,同时表达它的生命力。作品发表后,作者无法左右别人的看法。对作品的,存在多种可能性,各人对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可以并行不悖。从接受美学视角看,一次特定的鉴赏过程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的创作,作者只提供一半,因此每一个鉴赏事态都是而不可替换的。艺术的魅力在此。问作者动机如何,考证产生背景,索引出无穷故事,是徒劳的。伟大艺术在于它的概括力,它就是它本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艺术作品发表之后就与艺术家本人无关。它将在传播中接受读者的评判同时检验自己的生命力”,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 ,但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孔子正跟弟子们谈话时,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①虽然文字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②但是得拿语言做基础,③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④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_,“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

因为汉字不是以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语音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是“平仄不调”的。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语段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B.乡村文化活动火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乡土文化的“厚积薄发”。
C.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D.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口号。
21.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这当然没错,然而面对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青年人应该认识到既要有变化发展的部分,又要保持恒定不移的精神与价值追求。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孟子(前372-前289)  《孟子》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一般词语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20-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