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18 4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羸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4.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注]

巴金

她走到我面前,拉住我的手说:李林同志,你一定要给我帮忙!就把一卷稿纸塞到我的手里来,我写的大鼓词,请你替我看看,一定要认真地修改啊。

她笑得多天真。我打开稿纸,刚看到题目猛虎连长赵生贵,听见她说了:我走了,下午来取。我写不好,请你认真地修改啊!她转身就走,教我来不及挽留。我只好在后面大声说:你走路要注意啊。

她就这个脾气,不接受意见嘛。小刘在旁边自言自语。我看了他一眼,他那张皮球脸上有一种有趣的笑容。我拿着稿纸走进住室去了。

稿纸上字迹清楚,文字也不错,我一口气念了两遍,字字上口。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全写出来了,也很生动。我们昨天一路去访问英雄,我刚把笔记整理好,她却写成了鼓词。我越念越满意,最后摘出几个不大恰当的字,又写了几条意见,不等她来找我,我先给她送去。

报社里有三个人在工作。社长也是熟人。王芳正在看校样,我把我的意见对她讲了。报社在一个不算小的洞子里,是由天然洞挖大的,白天不用点灯。她坐在一张很小的木桌前,看见我进去,连忙带着歉意向我解释,她的工作马上就完了,正要到我那里去取稿子。我那些小意见使她满意。我完成了这个任务,又跟社长交谈了几句,便告辞出来。我走出洞口,听见社长大声说:王芳,校样交给我,你快去罢。我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事情,可是我刚走到山下,王芳已经赶上来了。她笑嘻嘻地说:李林同志,谢谢你啊!

王芳同志,你到哪里去?我问道。

到文工团练节目去。她短短地说,把手里那卷稿纸举了起来。

我就在这里跟她分了手,我满心高兴地想:我有机会听王芳唱歌了。王主任已经为我安排好一个星期内到连队去,我大概用不着推迟我的行期。

果然隔了一天,小刘给我打晚饭来,就兴奋地对我说:首长,今天有晚会,你到底等着了。他那张胖嘟嘟的脸好像包不住就要胀破似的。接着王主任又差人来通知:他五点前到我这里来陪我去参加晚会。

晚会在司令部一个地下的礼堂里举行。我们从政治部去要翻过一个土坡,山路并不算窄,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间就到了那里。礼堂里没有凳子,矮矮的舞台下间隔地横放着十几根圆圆的木头,上面已经坐满了人。我们刚刚在前排找个空隙坐下,节目就开始了。

王芳的京韵大鼓排在第三。鼓词我已经念过几遍,现在由她口里唱出来却也添了不少的光彩。我前两天见到的赵连长又在我眼前出现了,他好像就在台上指挥全连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什么武器都用过了,子弹打完就用石头打。他们整整守了六天,只伤亡十六个人,却消灭了八百多敌人。最后赵连长把阵地交给友军,自己拖着受了伤的脚,抓着树枝,摇摇晃晃地往上面爬。他终于爬过了高峰,到了后面。太阳出来了,照亮了他的紫色脸膛,一双漆黑的眼睛闪露出胜利的喜悦。他看见向他走来的教导员,严肃地敬一个礼,然后紧紧地握住教导员的手,仿佛握着最亲爱的亲人的手一样……

王芳进去了,大家还在热烈地鼓掌。我掉头往旁边看,我毫不费力地找到小刘。他挂着枪蹲在地上,一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翻过土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小刘站住倾听一下,说一句:不要紧。又往前走了。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我以为在我看来是很新的东西小刘早已熟习了。可是他似乎比我更兴奋。他一晚上都在讲梦话。我偶尔也听见了两句——我下决心了”“我连心也可以挖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五号首长已经答应了,要另外派一个通讯员来照顾我。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也见过王主任几面,还听过几次王芳的演唱,也知道她已经回到文工团。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迎接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文本一节选自该小说。文本二选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芳与我接触的表现和创作鼓词请我修改,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B.“我”和通讯员小刘虽然朝夕相处,但听不懂他说的梦话,可见“我”还未真正理解志愿军战士。
C.小刘申请回连队,不再在军政治部当通讯员,直接原因是受到了晚会的感染激励。
D.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志愿军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那张皮球脸……”“他那张胖嘟嘟的脸……”“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小说对小刘的肖像刻画抓住了人物最显著的特点。
B.小说虽未重点摹写环境,但报社“是由天然洞挖大的”,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等细节,暗示出故事是发生在战争背景之下的。
C.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志愿军一起看晚会,作者借这一情节婉抒情感,赋予了革命小说以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了超越现实的诗意美。
D.小说写王芳的演唱,没有直接呈现鼓词,而是浮现了赵连长战斗的场景,侧面表现出鼓词的生动形象和王芳的演唱富有感染力。
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好学近乎,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节选自《中庸》)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譬A如B宝C于D玄E室F有G所H求I而J不K见L白M日N照O焉P则Q群R物S斯T辩U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同“智”,智慧,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字意思相同。
B.百工,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二字意思相同。
C.庠序,泛指学校,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二字意思相同。
D.“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九项纲领,他认为要使四方之人归顺就要有怀柔之心。
B.从前帝王重视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三教”对人类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很重要。
C.作者认为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越登越高,但学习目标不能太过杳远艰难,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懈怠。
D.文中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扼要地阐明了学习要好学不倦这一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
(2)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
14.孔子提出的修身方法和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的“先生”与《蜀相》中的“丞相”“老臣”都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敬称。
B.《蜀相》首联用设问表达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而本诗则直接从追忆史实写起。
C.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绘景物、记叙历史来抒发情感。
D.本诗首联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历史,颔联中的“鱼”指刘备,“龙”则指诸葛亮。
16.《咏史》和《蜀相》都以“泪沾襟”结尾,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同也有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
2023-07-24更新 | 429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