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福建 高二 期中 2021-07-13 3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羸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4.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蘑菇

[意]卡尔维诺

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给城市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礼物,只有少数一些敏感的灵魂才会发现这事,就好像对干草感冒的人,其他土地上的花粉会让他们直打喷嚏。

一天,谁知道从哪里送来一阵裹着孢子的风,吹到城里一条路边的花坛里,于是几簇蘑菇就在这里发了芽。没有人发现这事,除了小工马克瓦尔多,他每天早上正是在那里乘电车。

这个马克瓦尔多,有一双不是很适合城市生活的眼睛:标识牌、红绿灯、陈列柜、霓虹灯、宣传画,对那些好考究的人,这些东西也许还能吸引注意力,但从来不能叫马克瓦尔多的目光停留,他看这些东西就好似扫过沙漠里的沙子。然而,树枝上一片发黄的树叶,纠缠在瓦片上的一根羽毛,却从来也逃不过他的眼睛。没有一只马背上的牛虻,没有一个桌上的蛀虫洞,没有一块人行道上被碾扁的无花果皮,是他不注意的,不用来作为推理的对象的。通过它们,可以发现季节的变化,理解自己灵魂中的愿望,体会自身存在的痛苦。

于是,一天早上,在等着电车把自己带到那个做体力活的公司去时,在站牌附近,他找到了什么不同一般的东西,就在沿着林荫道的那片既不结果又生着硬皮的土地里,在某些地方,比如树桩上面,好像是隆起了一堆堆肿块,然后还一个个地迸裂开来,露出了那圆形的地下躯体。

他蹲下身来系鞋带,又仔细看了个清楚:是蘑菇,真正的蘑菇,它们正从城市的中心冒出头来!马克瓦尔多觉得,那个曾包围着他的灰色吝啬世界陡然变得慷慨起来,满是秘密的财富,除了以钟点计算的合同薪金外,除了工资补贴外,除了家庭津贴费外,还可以从生活中指望点别的什么东西了。

工作时,他比平时更心不在焉,他想,就当自己在那里卸包裹和箱子时,在泥土的黑暗中,那些安静迟缓、只有他认识的蘑菇,正在酝酿着自己多孔的果肉,正吸收着地下的汁液,撑破土块的硬皮。只要一夜的雨水,他自言自语道,就已经可以收获了。他等不及要把这个发现和妻子与孩子们一同分享。

这就是我要跟你们说的!在寒酸的午饭饭桌上,他这样宣布道,一个星期内,我们就可以吃上蘑菇啦!一盘炸蘑菇!我跟你们保证!

对还不知道蘑菇是什么东西的最年幼的孩子,他满怀激情地解释了蘑菇众多品种的美丽,其味道的细嫩,甚至还解释应该怎样来烧蘑菇;就这样,他把妻子也拉进讨论中来,直到那时,她一直都显得颇为怀疑和漫不经心。

那,这些蘑菇在哪里?孩子们问道。告诉我们它们长在哪里!

对于那个问题,马克瓦尔多的热情一下子被一种怀疑的推理给制止住了:如果现在我跟他们说在什么地方,他们肯定会和平常一起玩的那些小调皮一块去找蘑菇,这样,整个街区就会到处散布这消息了,而蘑菇最后就会落到别人家的长柄平底锅里了!这样,那个曾迅速用普遍爱心来填满自己心灵的发现,现在却使他对占有蘑菇狂热起来,使他被嫉妒和怀疑的担心包得严严实实。

蘑菇地我知道,也只有我知道,他跟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漏一个词出去,你们可就倒霉。第二天早上,他走近电车站时,是满心的焦虑。他蹲在花坛边,心下宽慰些许地看了会蘑菇,它们长了一点,但不是很多,几乎还完全藏在泥土地下。

他蹲的幅度很大,以至于没发现背后有人。他突然站起身,尽力摆出一副冷漠的神情。有个清洁工,撑在自己的扫帚上,在看他。

这个在他管辖区里长着蘑菇的清洁工,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瘦高个。他叫阿玛蒂吉,马克瓦尔多看不惯他已有一段时日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那些戴眼镜的总是让他心生厌烦,他们总是盯着沥青路,要清扫掉一切自然的痕迹。

那是个星期六,马克瓦尔多闲下大半天的时间,装出心不在焉的模样,在花坛附近转悠,远远地监视着清洁工和蘑菇,同时算计着还需要多长时间蘑菇能长好。

晚上下雨了,就像农民们在成月的干旱后,单听见几滴雨声,就能从睡梦中醒过来,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样。就这样,马克瓦尔多倏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呼唤着家人。是雨,是雨。他努力呼吸着从外头传进来的湿尘味和新鲜霉味。

拂晓时,也就是星期日。他和孩子们一起,拎着个借来的小篮子,赶紧跑到花坛边。蘑菇出来了,直直地挺在菇柄上,菇盖高耸在泥土外,还浸着雨水。太好啦!他们扑过去采起了蘑菇。

爸爸!你看那边那个先生捡了好多蘑菇啊!米凯利诺说。父亲抬起头,看见阿玛蒂吉正站在他们旁边,胳膊下也挽了个小篮子,篮子里装满了蘑菇。

啊,您也来采蘑菇?清洁工说,那就说明这蘑菇没问题可以吃了?我摘了一些,但不是很有把握……路的那头,还生出来一些更大的蘑菇……好了,现在我知道可以吃了,我得去通知我的亲戚,他们还在那里讨论是该采摘呢,还是该丢掉别管……然后就大步走开了。

马克瓦尔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有他没发现的更大的蘑菇!一场从没希冀过的收获,就这样在他鼻子底下给夺走了。他几乎是被忿恨,被暴怒气僵在那里,好一会不得动弹。然后——就像不时会发生的那样——那种个人激情的崩溃转变成一种慷慨的冲动;嘿!你们大家!今天晚上你们想来一盘炸蘑菇吗?他冲着簇拥在电车站里的人群吼道。在这条路上长出了好些蘑菇!你们跟我来!每人都有份!于是他就跟在阿玛蒂吉后面,而他自己已是被一大群胳膊上挂着雨伞的人尾随着,因为天气还很湿润,阴晴不定。

所有的人都找着了蘑菇,因为没有篮子,他们就把伞打开来装。有人说:如果大家中午能一起吃个饭,该多好啊!然而每个人都是捡了自己的蘑菇,就奔回自己家了。

但他们很快就又见面了,甚至就是当天晚上,就在医院的同一间病房里。洗了胃后,大家都从中毒中被拯救出来,不是很严重,因为每个人吃掉的蘑菇量都相当有限。马克瓦尔多和阿玛蒂吉的病床挨得很近,他们是怒目相视的。

(摘自卡尔维诺《马克瓦尔多》,1963年出版,有删改)


[注]短篇小说集《马克瓦尔多》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一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大转折点。意大利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经历种种磨难,各个方面正在慢慢复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说从远方吹进城里来的风促使“蘑菇”生成,后文又写夜间的雨促使“蘑菇”生长,对“蘑菇”的描述引出了下文,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后半段写马克瓦尔多“监视”清洁工和算计蘑菇的生长时间,“监视”一词写出了马克瓦尔多“戒备”的心态,而“算计”写出了他期盼的心理。
C.马克瓦尔多那么渴望吃上一顿蘑菇,这一心理细节表明他家能吃上蘑菇都是一种奢望,也暗示了其家境较贫困,经济比较拮据。
D.马克瓦尔多把花坛里长蘑菇的事告诉素不相识的人,让那么多的人都来采蘑菇,体现了他虽然满心渴望,但内心却十分和善慷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马克瓦尔多对事物的观察,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城市,但对自然细微的美充满感受力,也为他发现蘑菇做了铺垫。
B.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肖像、语言、心理和动作等描写,细腻地描刻了马克瓦尔多的形象并揭示了他心理转变的过程。
C.小说通过描写马克瓦尔多从发现蘑菇到吃蘑菇中毒的这一系列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更是反映了二战后因资源短缺,城市人民人心隔阂的现象。
D.本文语言细腻幽默,构思精巧独特,将小人物的故事描写得生动有趣又寄寓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8.小说以马克瓦尔多和阿玛蒂吉怒目相视结尾,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9.卡尔维诺的作品被称为笔调轻盈却又意蕴深厚,该如何理解呢?请结合小说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1-07-13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旨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言,辄削草稿,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哀帝初即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已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旨,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光持不可。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后数月遂策免光。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后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上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复免傅嘉,曰:前为侍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其免嘉为庶人,归故郡。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B.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C.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D.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选三科是西汉博士选迁制度,分为三个等第,据文意看,最高为尚书。
B.沐日,即休假日,汉代官吏每隔五天回家休息沐浴,与唐代休假制度不同。
C.朔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十五叫望,每月十六叫既望。
D.《诗》,即《诗经》,名列五经之首,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光出身名门,年轻有所作为。他是孔子第十四代孙,对经学特别精通,未及成年,便被任为议郎;后任博士,做了许多实事,名声因此传开。
B.孔光坚持原则,而又不敢强谏。他对皇帝提出的问题,根据经义来回答,从不无原则地附和;如果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也不会努力去谏诤。
C.孔光三缄其口,从不妄言朝政。他在日常与家人相处时,从不谈及朝中政事,有人问到宫中温室省树种之类的闲事,他闭口不语,岔开话题。
D.孔光冒犯太后,因此丢掉官职。他因反对傅太后称用尊号一事,受到傅太后和朱博一干人的诋毁诬陷,过了几个月之后,便被汉哀帝免去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
(2)以为章主之过,以干忠直,人臣大罪也。
14.在孔光恢复职位后,皇帝为什么免去傅嘉职务?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

黄庭坚

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帝阁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

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

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


[注]①帝阁:指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②舛差:指差误、差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氏与作者得知盖郎中研习杜甫诗歌,先后赠诗,体现了古人以诗酬和的雅趣。
B.“帝阁悠邈”“虎穴深沈”两个比喻,表现了杜诗深沉雄健、沉郁顿挫的风格。
C.“江花”寄寓了杜甫的百年忠义,由此可以推测出杜诗中曾经使用江花的意象。
D.盖郎中为了在仕途上追求更好的前程,一丝不苟地学习杜诗,作者对此深表赞赏。
16.作者对于学习杜诗有哪些见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