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0-24 1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换句话说,即中国文化的特点,什么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什么在中国有,外国没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它称作“中国文化”。这里做一个界定,下面所讲的主要是汉族中国的文化特性。

第一是汉字思维。除极少数外,全世界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保留着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古人以图像直接描绘事物,即汉字象形,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这个在古代中国叫作“文”“初文”。这些字不够,就加上标志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刀口上加上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会意还不够,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江河松柏等。汉字主要是这三类,基础都是形。因此,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会重感觉重联想。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历史上没有中断,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书写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了东亚,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第二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贾宝玉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叫什么?外国人说sister,中国人说,表姐、表妹。这里有中国的家、家族、家族共同体讲究的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一个是“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比如说,叔叔、伯伯,那是父党,同姓;舅舅、阿姨,那是母党,不同姓;一个是“上下有序”,必须讲上下,分清伯仲季叔。西方不论是country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有“国家”和“家国”,在中国,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

第三是中国文化里“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三教融洽,历史上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

第四是中国的阴阳五行。这里不说阴阳,五行有两大原则: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一个是五行串联,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阴阳五行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

第五是天下观念。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是天圆地方,就是天圆如倚盖,地方如棋局。天的中心在哪里呢?古人想象在北极。古人夜观天象,视觉里天在转,地不转,因此“天道左旋”,当你面朝北的时候,天是朝左转的,你会感觉有一个地方始终不动,这就是北极,就是极点。大地的中心在哪儿呢?这套观念形成的时间大概是在东周,那时候王都在洛阳。到了夏至那天,洛阳“日下无影”。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中一圈圈放大,这就是大地的形状,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两边各有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服”就是五千里,大地就是这么方方的。

从这里形成的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边儿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这就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华夷观念”,认为中国人是文明人,周围人是野蛮人,野蛮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化,有了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就有了一套“天下观念”,也形成了政治制度即“朝贡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文化是复数的文化,不是单数的文化。从秦汉到隋唐,汉族是逐渐吸纳、融合、杂糅了其他民族才形成的。如果你没有这个观念,可能成为盲目的文化自大。

(摘编自《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文化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思维以形为基础的特点使得中国人用汉字说话、思考、阅读、书写会重感觉重联想。
B.在中国,“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自古及今,国与家都在讲究“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
C.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这是中国文化里三教融洽、“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的明证。
D.在古代中国天下观念里,中国人认为自己是文明人,周围人是野蛮人,野蛮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要接受中国人的教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月”“水”“火”“口”“刀”“刃”“采”“江”“河”“松”“柏”等等这些汉字包含了象形、会意、形声三类,基础都是形。
B.家、家族、家国,是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儒家学说是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
C.“相生相克”与“五行串联”原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之一。
D.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天圆地方,经观察研究,也证明了北极是天的中心,洛阳是地的中心。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汉字文化圈”形成的历史以及现实存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B.古为今用,阴阳五行思想文化对当今互联网文化建设、形态创新以及生态打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古代中国人在天下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华夷观念”,虽已过时,但依然鼓励着中华儿女励精图治,打造新时代的朝贡文明。
D.在“一带一路”的推进和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中国既要有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虚怀若谷,吸纳、融合优秀文化,切忌文化自大。
2023-10-1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坟场救人

茹志鹃

(1)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二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2)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3)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4)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5)天色阴沉,黯淡。

(6)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7)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8)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9)“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10)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11)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12)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13)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14)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15)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16)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17)“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18)“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19)“啊?人哪?——诺!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20)“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21)“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22)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23)……

(24)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25)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26)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27)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

(28)“孩子,我们快回吧……”

(29)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选自《关大妈》,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B.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敌后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都气糊涂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关大妈祭坟、关大妈忆儿、关大妈救人、关大妈与倪老虎回家分别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小说中共三次用拟声词写到枪声,都是用来营造清剿大队追击倪老虎的紧张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
D.“穷鬼滩”是关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关大妈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6.请结合段情节内容,简要分析关大妈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7.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开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蓉少时,读书养晦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节选自刘蓉《养晦堂文集》)

材料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早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注]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 客刺:名刺、名片。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对应的字母。

然A人B有C坎壈D失于E盛F年G犹当H晚I学J不K可L自弃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堂,指房屋正厅,堂后或两旁为室。因入室必先登堂,成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程度。
B.婚冠,既指婚礼和冠礼,也可以指婚冠的年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文中以“婚冠”指年纪很大。
C.孤,指幼而无父,与“鳏寡孤独”中的“孤”相同。“孤”还可用于古代王侯自称,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常读书”。
D.《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蓉书房里有一块洼地,开始踩上去,总会被绊倒;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后来填平了,反而感到不适应。
B.材料一从读书之思到人生之悟。因“思有弗得”而“绕室以旋”,由“旋”引出下文在生活小事中得到的感悟。
C.材料二以皇甫谧、刘绮等为例,告诫子孙应当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官至高位,进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D.材料二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如耕种时带上经书、手抄《汉书》等突出了古人求学之勤奋。
11.与材料一中“一室之不治”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命童子取土
A.学而大遗
B.非能
C.故木受绳则
D.其中规
13.翻译下列句子。
(1)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
(2)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4.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读出了哪些“学习之道”?请简要概括。
2023-10-2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诗人过去已听说过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心早已向往之,今日登楼绝非唐突行事,而是实现了昔日的心愿。
B.诗歌颔联诗人以巨笔从吴、楚两地的地理位置着眼,由乾坤宇宙漫无边际的空间落笔,把洞庭湖开阔宏伟的气象,一览无余地描绘了出来。
C.颔联是诗人登上岳阳楼所见之景,颈联则是诗人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上下两联,彼此映衬,益发显示出景之雄伟壮阔,情之孤苦伶仃。
D.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开篇两句采用叙述;三四两句用描写的手法,绘制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图景,其中又运用了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16.结句作者言己“凭轩涕泗流”,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涕泗流”的原因。
2023-10-24更新 | 3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余姚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