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1-01 1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星堆青铜面具的铸造是出于宗教的目的,并非为审美目的而作。但是,抽象的宗教信仰在影像化的过程中就包含了艺术的萌芽,古蜀人在把对自然的感受通过宗教的观念转化为形象时,这些形象本身就渗透了当时人的审美意识。青铜人面具和兽面具体现了多样化的审美特征,人面具夸张而不失和谐,兽面具狞厉而不失朴拙,人、兽面部特征的巧妙结合既具有几何形的简约美,又充满奇谲神秘之感。古蜀人大胆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追求特殊的艺术效果,在夸张的同时也达到了形式与内涵的和谐统一。

“面具所代表的不是人们通常所熟悉的面孔,它是一种常人没有的面孔,它要引起的是陌生感而不是亲切感,因为面具所代表的不是人的表情,而是神秘世界中某种神灵所可能有的表情。”古蜀的能工巧匠特意铸造这种具有人和动物复合特征的夸张神异的人面像,洋溢着强烈的象征意味和鲜明的地域性色彩,有咄咄逼人之感,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如朱狄先生所说:“正因为它要引起陌生感甚至恐惧感,因此它是不受人脸五官比例的支配的。它可以按照它的创造者的意图任意夸大某一部分或缩小某一部分。只有这样它才像是另一个世界中的神灵。作为面具局部部位的夸大,所产生的陌生感既具有宗教的震慑力又具有美学的震撼力。

三星堆出土的件兽面具,面目狰狞,双目圆鼓,阔嘴中利齿森列,两耳尖锐下垂,一对弯角宽长上卷,与传说中饕餮形象相近。兽面具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是对异氏族、别部落的威惧恐吓;另一方面又是保护古蜀人的神祇形象,具有保护本氏族、本部落的神力。“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复合的兽面具形象兼具有狞厉和朴拙的美。

此外,每一面具上的榫孔除用于固定和便于佩戴的实用目的外,还可能是出于嵌入羽毛、花朵、果实等装饰物的需要,“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面具都留有小孔,并且顶部往往是扁平的。这些小孔是为了嵌入不同的装饰以及作为祭礼仪式所需的特殊法器的插入孔。”这些装饰物绝大部分用有机物制成,因此很难保存。古蜀人在充满原始语汇的混沌的审美语境中,以他们对祖先神的崇拜和虔敬的宗教情感创造出了这些美的作品。

三星堆青铜面具是古蜀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完满状态。其呈现出的狞厉、朴拙、夸张、神秘之美是古蜀人朦胧的尚美意识在原始混沌的审美语境中的一次完美显现,能完成这样的审美超越正是源于古蜀人对祖先神的崇拜和对原始宗教的虔敬情感。

(摘编自赵深艳《论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巫性审美》)

材料二:

从视觉效果看,三星堆文物有一种简化的特征。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像、人面具、兽面具大多为宽脸、纵目、夸张的几何图形。与彩陶时代生动、写实、灵动的艺术特征相比较,晚近一些年代的三星堆文化,艺术形象的结构特征却呈现为尽量减少的趋势。

一种说法是,三星堆器物所显现的这种与自然的脱离,是由于神的力量过于强大,使人对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产生怀疑,但如果我们研究三星堆青铜器的纹饰,便会否认这种看法。从纹饰上看,三星堆青铜器的花纹以动物纹样为主要特征,包括饕餮纹、夔纹、虬纹、 龟纹、 凤纹、 鸟纹等等。这说明什么?

俞伟超先生认为,三星堆复杂丰富的动物纹饰涵义诡秘,这就说明,古蜀先民及创制这些器物的工匠们观察事物极为细致敏锐,对于源于神话传说及图腾崇拜的种种意象有准确的记忆,对于自然现象的模仿再造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现代人,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一代一代的心理修正和对形式感的认知强化,他们创造出对称、威严、尖锐、对抗等具有巴蜀地域特征的美的造型。

实际上,这种造型特征的简化与抽象,是源于先民对创造对象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有意的错位。如果我们追问这些形象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就像原始艺术一样,“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是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在各式各样的盛大典礼中,它甚至取代了人、动物和事物的作用。它既可以记录和传递信息,又可以对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和精灵施加魔法。”美学家阿恩海姆对这类原始的宗教艺术有准确评价,“它尽量减少体积感和深度感,尽量减少颜色的层次和变化。它通过一些对称的构图,表现了宗教中的各种等级森严的级别以及这些等级的不可动摇性。这样,宗教艺术就剔除了一切偶然的、暂时的以及那些低级之姿态和姿势,而大大突出了那些恒久有效的因素,从而形成这种呆板而又简单的形态。”

(摘编自苏宁《艺术迷狂与偶像再造——三星堆青铜神像的美学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和宗教的结合是悄无声息的,在古蜀人将对自然的感受转化为生动的器物的过程中,审美意识成为主动刻意的追求。
B.古蜀人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追求特殊的艺术效果,产品不但呈现出多样化的审美特征,还达到了形式与内涵的和谐统一。
C.古蜀人创造的神祇是按照创造者的意图设计的,夸张甚至变形的面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鲜明的地域性色彩。
D.三星堆青铜面具上的榫孔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这样的面具是古蜀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完满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人面像是一种常人没有的面孔,它给人以陌生感,只因它具有人和动物复合的特征。
B.兽面神秘狞厉化的设计兼具了保护与抚慰两项功能,这也是人类早期“真实的稚气”的流露。
C.器物上的纹饰对意象的记录是深刻的,这些意象来源于匠人的日常观察、神话传说及图腾崇拜。
D.宗教艺术保留了一些必然的、永恒的和高级的姿态和姿势,从而形成了呆板而又简单的形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
B.所有原始造型符号不过是原始人精神逻辑顺序的显现。
C.原始艺术始终是处于一个不断分化和变动之中。
D.社会的生产劳动是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本论部分的结构有何不同。
5.下图是三星堆博物馆藏品青铜纵目面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藏品的认识。

   

2023-11-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别了,武器(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太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央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

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薄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
B.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
C.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
D.“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逃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
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
D.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
8.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完全客观地陈述;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选自《〈老子〉四章》)

材料二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 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 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B.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C.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D.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伐者无功”和成语“党同伐异”中的两个“伐”意思不同;“良贾深藏若虚”和成语“余勇可贾”中的两个“贾”意思不同。
B.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由此可知韩非出身侯门,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C.刑名,指战国时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在《史记》中,“列传”主要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如孔子、屈原、廉颇、蔺相如、管仲、苏秦、荆轲等。
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选文中“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老子》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
B.韩非治国有独到见解。主张依法治国,任用贤能之士,反对君主用权势驾驭臣子。
C.韩非擅长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正之人不被容纳,又考察历史得失变化,撰写大量著作。
D.司马迁评价客观公正。他对老子、韩非的评价不偏不倚,既点明两人优点,也指出两人不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
14.材料二中,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了孔子哪三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023-11-0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徙倚【注】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隐逸的愿望。
C.本诗颔联写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更深露重,滴荷有声,营造了孤寂静谧的氛围。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