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明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搭火车记(节选)

[美国]海明威

爸爸把我轻轻一推,我醒了过来。乌黑之中,只见他在床铺跟前站着。我感觉到他的手还按在我身上,那时我的脑子已经完全清醒,眼睛看得见,感觉也清楚,可是身子的其余部分却都还在熟睡之中。

“吉米,”他说,“你醒了吗?”

“醒了。”

“那就快把衣服穿好。”

“是了。”我嘴上应着,人却还躺着不动。后来睡意消散了,我才从床上爬了起来。“这才是好孩子,”爸爸说。我踩在地毯上,手探到床后头去找衣服。

“衣服在椅子上,”爸爸说,“把鞋子袜子也一起穿上啊。”说完便走了出去。天气冷了,穿衣服成了件麻烦事;我一夏天没穿鞋袜了,如今穿上去觉得真不自在。爸爸随即又回到了屋里,在床铺上一坐。

“鞋穿着疼吗?”

“紧得很。”

“鞋紧也得穿啊。”

“我这不是在穿了嘛?”

“改天给你换一双吧,”他说,“刚才这话算不上是什么至理名言,吉米,不过是有这么句老话罢了。”

“我明白。”

“就好比‘两打一,没出息’,也是一句老话。”“我倒觉得这句老话比‘鞋紧’那一句有些意思。”我说。

“这几句却不一定有道理,”他说,“所以你才听得入耳。听得入耳的老话就不一定有道理。

天很冷,我系好了第二只鞋的带子,就穿戴齐全了。

“知道我们这是去哪儿吗?”

“要出远门。”

“去哪儿呢?”

“加拿大。”

“加拿大倒也是要去的。”他说。我们走到了厨房里。厨房里窗都上了窗板,桌子上点着一盏灯。地当中是一只手提箱、一只行李袋和两只帆布背包。“来吃早饭吧,”爸爸说着,从炉子上端来了长柄平底锅和咖啡壶,到我的旁边坐下,于是我们就一起吃火腿蛋,喝加了炼乳的咖啡。

“尽量放开肚子吃。”

“我吃饱了。”

“还有一个蛋也吃了吧。”平底锅里还剩下一个蛋,他拿翻饼夹子夹起来放在我的盘子里。这蛋叫肉油煎得都起了脆皮了。我一边吃,一边四下打量。我这一去要是不再回来的话,对这厨房还真该多看几眼,道别一番呢。角落里的炉子是生了锈的,热水槽上的盖子已经掉了半个。炉子顶上的屋面下,橡木缝里嵌着一把木柄的洗碗刷。那是一天傍晚爸爸看到有只蝙蝠,扔过去正好卡住在那儿的。他始终没有去取下来,先是想以此提醒自己刷子该更新了,后来大概又觉得见了这把刷子倒可以想起那蝙蝠。那蝙蝠是让我用袋网给逮住的,逮住后先关在个笼子里,蒙上了布幔。这小东西小眼睛、小牙齿,在笼子里拢起了翅膀缩成一团。待到天黑,我们就把它带到湖边去放了。只见它一出笼子就飞到湖上,拍拍翅膀,显得轻盈极了。先飞下来紧贴着水面掠过,随即又冲天而起,打了个回旋,越过我们的头顶,飞回那茫茫夜色中的树丛里去了。厨房里共有两张桌子:一张是吃饭的,一张是洗碗的,两张桌子上都铺着破布。一只白铁桶是提湖水用的,那水槽里贮的就是湖水;还有一只仿花岗石纹理的搪瓷桶,里面盛的是井水。食品柜门上有一条擦手毛巾套在滚筒上,炉子上方的毛巾架上挂的是擦碗毛巾。扫帚靠在壁角里。柴箱内还有半箱木柴,锅子一律靠墙挂起。

我把厨房上下左右都打量到了,好记住在心里。我是非常喜欢这厨房的。

“怎么,”爸爸说,“你将来真不会忘记?”“我想该不会忘记。”“不忘记些什么呢?”“我们都有过些什么样的乐儿。”

不光是搬柴提水的苦差?

那些也不好算什么苦差。

“对,”他说,“是不能算苦差。你要走了,心里不难过吗?”

“要是去加拿大,就没有什么可难过的。”

“我们又不是搬到加拿大去住。”

“也不在那儿待一阵?”

“不会待很久的。”

“那我们上哪儿去呢?”

“到时候看吧。”“对我来说去哪儿都好。”我说

“好,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

他说,“那你就先到外边,爬梯子上去把烟囱口拿桶给堵住,我来锁门。”

我就走了出去。天色还黑,不过沿着山峦的轮廓线已透出了一点微光。梯子已经靠在屋顶边上了,我在柴棚旁边找到了采浆果用的那只老提桶,便提着上了梯子。平底鞋踩在梯子的横档上觉得滑溜溜的,有点悬乎。我把桶在烟囱管顶上扣好,这样一可以挡住雨水,二可以不让松鼠和金花鼠钻进去。站在屋顶上居高下望,过了树丛就是湖。回头再看另一边,见到下面是柴棚顶,栅栏,再往外就是山峦了。此刻的天色已经比刚登上梯子时亮了些,拂晓时分,寒飕飕的。我又看看树丛,看看湖,好把这些都记在心里,我把四外的景物都一一看到了:背后一带的山峦,屋后远处的树林子,眼光收回来,又落到了下面的柴棚顶上,这些都是我挺喜爱的,柴棚、栅栏、山峦、树林,我哪一样不爱啊,我真巴不得这一回不是远走他乡,而只是出门去钓一次鱼。我听见门关上了,爸爸已经把箱包行李都搬出来放在地上了。他随即锁上了门。我扶着梯子准备下来。

“吉米!”爸爸唤了。

“嗳。”

“在屋顶上觉得怎么样啊?”

“我这就下来。

“不忙下。我也上来待会儿。”说着他就爬上来了,一副慢吞吞挺小心的样子。跟我一样,他也把四面八方都看到了。

“我也真不想走啊。”他说。

“那我们为什么还是得走呢?”

“我也说不清楚,”他说,“反正我们就是非走不可。”

我们下了梯子,爸爸就把梯子收起来放进柴棚里。我们把行李一直搬到码头上。汽艇就系在码头边。其布罩上是一层露水,引擎、座椅也都被露水沾湿了。我揭去了罩布,拿一团废纱头擦干了座椅。爸爸把行李从码头上一一搬到汽艇里,放在船艄。我这就解开了船头船尾的缆绳,又重新回到汽艇里,手却还攀住了码头。

“开船吧,吉米。”爸爸一声吩咐,我放开了缆绳,于是我们就离开码头出发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在叮嘱完吉米穿鞋后又回来,他注意到吉米的鞋可能小了,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
B.父亲之前说要去加拿大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实际上是父亲在刻意隐瞒要去其他地方的清晰规划。
C.吉米父子生活的地方有山峦、湖水、树林、柴棚、栅栏,可以推测出他们居住的地方大概在郊外。
D.吉米在屋顶看四周,父亲也爬上去,表明了父子同样不舍得这个家,父亲理解孩子隐藏的不舍。
2.下列对文中画线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②表明父亲并不赞同这两句老话中蕴含的人生道理,父亲希望孩子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B.从句子③④中可推测吉米以前经常抱怨被要求做搬柴提水的事,但离别在即,苦差也成了美好回忆。
C.句子⑤⑥中孩子这么说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望,体现了他的倔强,而父亲欣赏孩子的坚强的人生态度。
D.句子⑦⑧中孩子觉得父亲是催促他下来,其实父亲问的是在屋顶上看到的风景怎么样,他也想上去看。
3.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厨房的陈设有什么作用?
4.海明威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请你试分析,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专门写了“椽木缝里嵌着一把木柄的洗碗刷”和蝙蝠的故事有何作用。
2024-04-08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东北风,微风,”老人说,“天气对我有利啊,鱼儿。”

他的左手抽筋还没完全好,但它慢慢能张开。

“我讨厌抽筋,”他想,“这是身体的背叛。”有时人们会因为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在众目睽睽之下大煞风景。他觉得抽筋也是对自己的羞辱,尤其是孤身一人的时候。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从西恩富戈斯来的大块头黑人比手劲,那个黑人是码头上力气最大的。整整一天一夜,他们俩把胳膊肘撑在桌面那道粉笔线上,前臂伸直,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人都试图把对方的手压倒在桌面上。煤油灯下,他一直盯着那个黑人的胳膊、手和脸。相持八个小时之后,他们每四个小时换一次裁判,好让裁判有时间睡觉。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他们俩都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手和前臂,人们走进走出,坐在靠墙的高脚椅上观看。墙壁是木制的,漆成明亮的蓝色,灯光把他们两人的影子投射到墙上。黑人的影子大得出奇,随着微风吹动灯盏,巨大的影子在墙上摇曳。

整个晚上,两个人风水轮流转,人们把朗姆酒送到那个黑人嘴边,给他点燃香烟。朗姆酒一下肚,那黑人就会拼命使劲儿,有一回他把老人的手扳下去将近三英寸,那时候的老人还不是老人,而是“冠军”圣地亚哥。但是老人又把手扳了回来,两人成了平手。当时,他有把握击败黑人,那是个好样的黑人,一个了不起的运动员。天亮时,人们要求把比赛定为平局,可裁判却直摇头。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人们要求算作平局,因为他们得到码头上去干活儿,把成袋的蔗糖装上船,或者到哈瓦那煤行去上工。其实人人都想让比赛有始有终。可不管怎么说,他结束了这场角逐,而且是赶在大家必须去干活儿之前。

打那以后好一阵子,人人都管他叫“冠军”。春天里他们又进行了一场比赛。他轻而易举就赢了,因为在第一场比赛中,那个来自西恩富戈斯的黑人被他打垮了自信心。后来他又比赛过几次,就不再参加了。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要做到,就能打败任何人。他也确信不疑地认为,掰手腕对用来钓鱼的右手不大好。在几次练习赛中,他曾经试着用左手,可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使唤,不怎么得力,他对左手毫无信赖可言。

此刻还有一点阳光,老人想直到晚上天气转冷之前,这只手应该不会再抽筋,可是到了晚上,真担心它会出什么幺蛾子。

一架飞机从他头顶上飞过,沿着航线前往迈阿密,他眼看着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

“有这么多飞鱼,说明附近一定有鲯鳅。”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身子向后仰,他想试着向船后靠,去看看那鱼群,但是因为海水颠簸,他只能暂时坐着不动。小船在慢慢地前进,他一直望着飞机,直到它消失在视线尽头。

坐在飞机里一定会觉得很新奇,他想。不知道从那么高的地方望下来,大海是什么样子?要是他们飞得不是太高,一定能从空中清楚地看到鱼。在捕鱼船上的时候,我待在桅顶横杆上,在那么高的地方甚至也能看到不少东西。从那儿往下看,鲯鳅的颜色显得更绿,你能看见它们身上的条纹和紫色斑点,还有游动着的整个鱼群。为什么在黑沉沉的海流中飞快游动的鱼,背部都是紫色的,而且一般来说都有紫色条纹,又或斑点?鲯鳅看上去是绿色的,这当然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是金黄色的。不过,当它们实在饿极了要吃食的时候,身体两侧会现出紫色条纹,跟大马林鱼一样,这是因为愤怒吗?还是因为他们极速逃窜所引起的?

天快黑的时候,老人那根粗钓线被一条鲯鳅咬住了。他第一次看见那条鲯鳅是在它跃出水面的时候,在最后一缕阳光的照射下,它呈现出真金一般的颜色,在空中狂乱地挣扎摇摆。那条鲯鳅惊慌得一次次跃出水面,好像在做杂技表演。老人费力地挪到船尾,蹲下身子,用右手和右臂拽着粗钓线,左手把鲯鳅往回拉,每扯回一段钓线,就用赤着的左脚踩住。等鱼到了船尾,绝望地来回乱窜乱跳,像尖刀一样砰砰地砍向船身。老人探出身去,把这条带着紫色斑点、金光灿灿的鲯鳅拎进船里。那鱼的嘴在钩子上抽搐一般急促地张合不停,又长又扁的身体、尾巴和脑袋在船底乱撞一气,直到老人用木棍猛击那金闪闪的鱼头,它才颤抖一阵,纹丝不动了。

老人把鱼从钩子上取下来,又装上一条沙丁鱼做鱼饵,扔进海里,然后他慢慢挪到船头。他洗了洗左手,在裤子上擦干。他把沉重的钓线从右手换到左手,又在海水里洗了洗右手,这当儿,他眼里望着太阳沉入大海,还有那斜入水中的粗钓线。

“你们还是老样子,一点儿没变。”老人说。不过,他观察着拍打在手上的水流,发觉船走得明显慢了。

“我来把两只桨横绑在船尾,这样一来,夜里就能让它慢下来,”他说,“你们能熬夜,我也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不仅表现了比赛僵持之久,更体现了老人面对强大对手永不服输的意志。
B.作者为展现老人钓鲯鳅的过程,运用了“挪”“拽”“拉”等一系列动词,表明了老人捕鱼动作熟练却又异常艰辛。
C.小说首尾两句话,“天气对我有利啊,鱼儿”和“你们能熬夜,我也行”体现出了老人将鱼视为同类和平等对手的观念。
D.作者细致描写老人成功捕获鲯鳅后用海水洗手的场景,表现了老人悠闲自得、心满意足的状态,凸显老人的自信和从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大段文字描写飞机过后老人的心理活动,从老人自身角度表达所思所想,使其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B.老人掰手腕时奋力拼搏和捕鱼时全力以赴,体现了西方崇尚个人战斗意识,强调为自我而战,为灵魂尊严而战。
C.小说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叙事风格简明、生动、热烈、典雅,极具海明威的个人特色。
D.小说不断切换人称视角,不仅避免了叙述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且能够充分全面地叙述故事和呈现人物。
3.圣地亚哥代表了海明威心目中理想的“硬汉”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老人“硬汉”形象的。
4.小说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请分析其作用。
2024-04-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没事儿。”他说。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

“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

“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

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

“我还是醒着好。”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没有什么可心烦的。”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

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夹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赳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

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

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我测了他的体温。

“多少?”

“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

“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

“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喝点水,把药吃了。”

“您觉得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

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

“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

“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您肯定?”

“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

“哦。”他说。

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串全文,是行文的线索,同时未明确“等待”对象,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之效。
B.“全身哆嗦”“脸色发白”“步履蹒跚”等多处细节表明孩子病情不轻,但仍跟父亲说可以不用陪他,这说明他体贴懂事。
C.孩子生病了,“我”却出去打猎,“我”讲故事时,孩子并不喜欢听,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
D.小说结尾孩子第二天“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说明他得知自己病情无碍后恢复了孩童天性。
2.对文中打猎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有对寒冷雪夜的景物描写,又有对打猎过程的叙述,整体氛围轻松,与孩子的惴惴不安形成鲜明对比。
B.场景由室内转到室外,似与主体情节无紧密联系,却能使小说由前文孩子病情带来的紧张节奏得以舒缓。
C.在提及鹌鹑难以猎杀时,运用第二人称,产生了“我”和读者对话的效果,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
D.“形成一层薄冰”,以及最终成功“击落了两只”鹌鹑,都暗示了孩子的病只是看似严重,终将痊愈。
3.小男孩的心理在医生测完体温后发生了几次改变,请加以梳理概括。
4.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八分之七隐藏在水面下。这便是他著名的“冰山原则”。请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特点等角度中任选两个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2024-04-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等5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天的等待【美国】

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待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待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天气晴朗而又寒冷的一天。大地覆盖着一层雨雪,冻得结结实实。光秃秃的树干,矮小的灌丛,砍下的柴禾堆,并连着光光的大地,被冰雪装饰一新。我带上小猎犬,一只爱尔兰塞特种的狗,沿着冰封的小河,朝着路的一端散步。在这滑如玻璃的路面上站立或行走都很困难,红毛猎犬老是滑跤,我也重重地摔倒了两回,有一次我的枪掉了,在冰上滑出去好远。

来到泥筑的高高的堤岸下面,我高高地举起柴棒,忽地,一窝鹌鹑惊飞而起。在鹌鹤飞越堤顶,想溜过我的视线时,我举枪射中了两只。鹌鹑窝有些安在树上,大部分散布在柴禾堆上,它们在飞出窝前,要在被冰包裹着的柴堆子上跳几跳。如果你发现了鹌鹑的窝,可你还没在冰上站稳脚跟,这些鹌鹑会立刻从松软而富有弹性的柴堆里钻出来,四散飞去。我仅仅打到两只,五只从枪口下逃掉了。从外面回来时,我欣喜地又发现一个鹌鹑窝,紧靠着我的房子。有朝一日再发现更多的鹌鹑窝,那才幸运呢。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有删改)

文本二:

从语言角度而言,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大多数作家倾向使用华丽措辞,大篇幅进行心理描写的大背景下,海明威在语言选择上是如此的独特。其语言透明,自然,简单。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文中的用词,就会发现作者的用词具体,生动,富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电报式风格是该小说的一大特点。正如评论家威克斯所指出的:海明威是这个时代最干净利落、最清新微妙、最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家。这里的最干净利落即指海明威小说的具有电报式的简洁、含蓄、富有象征性。特别是小说的对白,朴实而生动。《一天的等待》整篇文章中,全文共为105行,而对话就占了50行。

(节选自《〈一天的等待〉的前景化分析》)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盯着床脚”的细节表现了小男孩紧张害怕但又竭力克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而此时父亲逐渐察觉了小男孩担心自己快要死掉的想法。
B.小男孩在父亲劝其睡觉时回答“我宁愿醒着”,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快死了,担心一旦睡着就醒不过来了,所以宁愿“醒着”。
C.“眼睛直盯着前方”,对患病孩子的简单描写,没有刻意运用夸张与渲染,却逼真地写出了小男孩内心的紧张恐惧。
D.小男孩天真脆弱,恐惧死亡,但他身上也有勇敢坚强的一面,与《老人与海》中所塑造的“硬汉”桑迪亚哥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海明威使用了他在小说中擅长的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人物的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或生命。
B.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小男孩的父亲来开展叙事,突出了主体性效果,内聚焦使得文章愈发增加了真实感,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C.关于狩猎的叙写延缓了叙事的节奏,对天气、景物和狩猎过程进行的细致描写到处洋溢着的勃勃生机,正好与在惴惴不安中等待死亡的小男孩形成巨大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海明威借孩子赞颂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刻画了生动感人的形象,折射了海明威无所不在的死亡观,文章结尾小男孩的轻松与之前的直面死亡时的沉重的对比使这一主题更具有震撼力。
3.文本一是如何塑造出小男孩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请结合文本二对“电报式”风格的阐述,谈谈《一天的等待》是如何体现作家的“电报式”风格的。
2024-03-2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的目光掠过海面,这才发觉此刻自己有多么孤单。他可以看见黑魆魆的深海里折射出的七色光彩,向前伸展的钓线,还有平静的海面上那不同寻常的波澜这时,信风把云朵聚拢起来,他向前望去,只见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出清晰的轮廓,一会儿又模糊起来,一会儿又变得清晰,于是他想到,在海上,任何人都不会孤身只影。

微风起来了,他说,鱼啊,这天气对我比对你更有利呢。

他的左手还在抽筋,但正在慢慢松开。

我讨厌抽筋,他想。这是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抽筋是对自己的羞辱,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要是男孩在这儿,就能替我揉揉,从前臂往下疏通疏通,他想。不过这手总会松开的。

接着,他的右手感到钓线的拉力有了变化。

它要上来了,他说,手啊,你快点儿啊。快点儿张开吧。

钓线慢慢地、稳稳地不断上升,接着,小船前方的海面鼓了起来,大鱼露出了水面。它不停地向上冒,海水从它的两侧直泻而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鱼亮闪闪的,头部和后背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宽的,带着淡紫色。它那剑状的嘴足有棒球棒那么长,由粗而细,活像一把轻剑。它整个儿钻出了水面,随后又钻入水中,动作像潜水员一样流畅,老人看见它那大镰刀般的尾巴没入海水,钓线开始向船外飞蹿。

它比我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哪。老人说。

这是条大鱼,我一定得制服它,他想。我决不能让它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它奋力逃跑会有多大能耐。我要是它,就会使出全身的力气逃脱,直到把钓线扯断。不过,谢天谢地,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置它们于死地的人聪明,尽管它们更高贵,也更能干。

老人见过很多大鱼,还逮住过两条大鱼,不过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而现在,他独自一人,看不见陆地的影子,和一条他所见过的最大的鱼牢牢拴在一起,这鱼比他见到或听说过的任何一条鱼都大,①而且他的左手还紧缩着,像拳曲的鹰爪。

不过,它总会松开的,他想。它总会复原,给右手帮帮忙的。这手一定得松开。真没用,竟然抽筋了。

我真搞不懂它刚才为什么跳起来,老人想。它那么一跳,简直就是为了让我瞧瞧它的个头儿有多大。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明白了。真希望我能让它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不过那样的话它就会发现这只抽筋的手和被钓线勒伤的肩膀。就让它以为我比真正的自己更有男子气概吧,我能做到的。但愿我是这条鱼,他想,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所要对抗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智慧。

东边吹来的风在海面上掀起小小的波浪。中午时分,老人的左手不再抽筋了。

鱼啊,这对你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他说着把钓线在肩上的麻袋上面挪动了一下位置。他感到很舒服,但也很痛苦,虽然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痛苦。

我不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说,不过我要念上十遍《天主经》,十遍《圣母经》,好让我逮住这条鱼。

刻板地祈祷完了之后,他心里感觉好多了。他背靠着船头的木板开始机械地活动起左手的手指。

此时,虽然微风徐来,但太阳的热力却很强劲。

我现在得保存所有的气力。天哪,我真没想到它居然有这么大。

我要杀死它,他说,不管它有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十足。我要让它看看,一个男子汉有多大能耐,一个男子汉能忍受多大的痛苦。

但愿它会睡着,这样我就能睡上一觉,梦见狮子。②为什么狮子成了剩下的主要念想了?别想了,老家伙,他自言自语道。就这么轻轻地靠在木板上歇息吧,什么也别想。它正在卖力气呢。你尽量少费劲儿吧。

时间已近午后,小船仍旧在稳稳地缓慢行进。

这条鱼他已经看见了一次,可以想象出鱼在水里游动的样子,它那紫色的胸鳍像翅膀一样张得大大的,笔直的大尾巴划破黑沉沉的海水。不知道它在那么深的地方能看见多少,老人想。它的眼睛好大,马的眼睛要小得多,可也能在黑暗里看得见东西。以前我在黑暗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不是在漆黑一团的地方。那时候我的眼睛简直能赶上猫。

鱼啊,你要是还不累,他大声说,那你一定是很不一般。

此时,他感到非常疲乏,而且他知道夜晚很快就会来临。他努力去想点儿别的什么。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大块头黑人比手劲,那黑人是码头上力气最大的。相持八个小时之后,他们每四个小时换一次裁判,好让裁判有时间睡觉。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他们俩都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手和前臂。墙壁是木制的,漆成明亮的蓝色,灯光把他们两人的影子投射到墙上。黑人的影子大得出奇,随着微风吹动灯盏,巨大的影子在墙上摇曳。

天亮时,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

打那以后好一阵子,人人都管他叫冠军,春天里他们又进行了一场比赛。不过这次他轻而易举就赢了,因为在第一场比赛中,那黑人被他打垮了自信心。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要做到,就能打败任何人。在几次练习赛中,他曾经试着用左手,可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使唤,不怎么得力,他对左手毫无信赖可言。

这会儿太阳能好好晒晒我这只手,他想。除非夜里冷得大厉害,它该不会再抽筋了。真不知道夜里会发生什么事。

(李育超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以老人的视角描写了复杂多变、不可预知的深海,呈现他由深感孤单到走出孤单的过程。
B.文章描写的大马林鱼富有美感,不仅写出了老人对它的欣赏与敬意,也暗示了对手的强大、捕捉过程的艰辛。
C.文中浩渺的大海和飘摇的小船,大马林鱼和老人抽筋的左手,形成反差,可见老人内心在坚持与放弃中挣扎。
D.文中老人用钓线拉拽大马林鱼的过程中,虽受伤但不承认疼痛,借助祈祷,汲取力量,增强战胜对手的信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将老人紧缩的左手比作拳曲的鹰爪,暗示左手虽抽筋却仍强有力,进—步突出老人的自信。
B.句子②中的狮子是小说一个重要意象,是老人在孤独环境里的精神宽慰,也是他精神意志的象征。
C.文章在老人极端疲惫的情况下,插入与大块头黑人比手劲的情节,有其合理性,凸显老人的形象。
D.“真不知道夜里会发生什么事”,简短含蓄,留下悬念,暗示未知前景,预示老人将面临更大挑战。
3.请指出本文心理描写的方法,并结合文本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关键词:困境·信念·超越:请结合文本,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3-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没有被斗败的人

海明威

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

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

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

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

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

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

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

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

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

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

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

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

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

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

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

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

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

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

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

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

牛一动不动。

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

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

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

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

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

他用胳臂搂着他。

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

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

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

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

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

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

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

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

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

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成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

(摘编自《海明威提出了冰山理论》)

1.下列对小说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又采取守势”“又是一下冲撞”“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暗示选文之前曼纽尔和公牛之间就有过多次决斗,公牛以守为主,曼纽尔以攻为主。
B.“它全身都是骨头”,通过对旁观者埃斯南德斯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与曼纽尔决斗的公牛瘦骨嶙峋的特点,在提示曼纽尔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他的担忧。
C.“挥动着”“收起红巾”“拔出剑”“扎下去”“身子一闪”“躲开”等动作一气呵成,体现出了曼纽尔斗牛技术的高超以及骨子里的坚强与勇敢。
D.“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你这杂种”“你们这些杂种”,前两者是对狡黠而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后者则是对观众的愤怒的反击与蔑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
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
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
D.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3.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请总结文本一中有哪些重要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请根据文本二的“冰山理论”简要说明文本一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
2024-03-2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进出房间和上下楼梯时,碰见的人都很陌生。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的办公桌就在营业处那头。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美国太太说。她有点喜欢这个店主。“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一个披着橡胶斗篷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朝咖啡馆走去。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或许她可以沿着墙,从屋檐底下走过去。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

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

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太太坐在床边。“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她端详着自己的侧影,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挪动了一下身子,换了个姿势。从她开始说话,他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色渐渐暗了。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还有,我想用银碗吃饭,要点上蜡烛。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噢,别说了,去找点儿东西看吧。”乔治说着,又低头开始看书。太太向窗外眺望着。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只猫。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理睬她,依旧看着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她松开手把猫放下来。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改)

【注释】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美青年展现出迷惘、彷徨的精神面貌。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要求与男性平起平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横线句没有直言她的内心,只是客观描写了女主人公照镜子时的一系列动作,透露了其内心的状态。
B.女主人公想把头发留长,想用银碗吃饭,想要几件新衣裳,都表明她自立、自尊和自强的形象特点。
C.文中多次提及丈夫看书,也提及丈夫不支持她留长发,暗示了夫妻之间无法进行真正交流的隔阂感和距离感。
D.虽然店主对女主人公体贴认真,但他送猫给她的行为剥夺了女士自我冲破束缚的机会,以另一种方式掌握了主导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滂沱的雨水、翻涌的海浪、空荡的广场、泛光的纪念碑、狭小封闭的旅馆等环境描写渲染了压抑的氛围。
B.作者通过叙述女主人公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逐步揭露各个人物的态度,呈现小说含蓄而深刻的主题。
C.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耐人寻味——为什么作者以此作结?
D.小说体现了海明威的电报式风格:情节不蔓不枝,叙述语言及对话描写言简意赅,没有过多修饰。
3.小说对“雨”的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4.文中关于“想要猫”,女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女主人公“寻猫前”“寻猫时”“寻猫后”的心路历程。
2024-03-1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

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

“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只有三十码远,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这回鱼兜圈子回来时,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和绕着它游的两条灰色的乳鱼。它们有时候依附在它身上,有时候倏地游开去,有时候会在它的阴影里自在地游着。它们每条都有三英尺多长,游得快时全身猛烈地甩动着,像鳗鱼一般。

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鱼每回沉着、平静地拐回来时,他总会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千万不能扎它的脑袋。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

又兜了一圈,鱼的背脊露出来了,不过它离小船还是太远了一点。再兜了一圈,还是太远,但是它露出在水面上比较高些了,老人深信,再收回一些钓索,就可以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搁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既沉着又美丽,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有那么一会儿,鱼的身子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它竖直了身子,又兜起圈子来。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趁鱼还没来到船边,还很远时就动手,使出全力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鱼啊,”老人说。“鱼,你反正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吗?”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只看得见间歇的一起。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起来长得无穷无尽。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戳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魅魑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老人用他偶尔看得清的眼睛仔细望着。接着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绕了两圈,然后把脑袋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紧张的搏斗过程中,作者却宕开笔墨,写了两条灰色的乳鱼。这既描述了老人的观察所及,也从侧面衬托出了马林鱼的巨大、从容。
B.文中多次描写大鱼被“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刻画出了一个强大对手的沉着、优雅以及对尊严的维护。
C.“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鱼,你反正是死定了”,这些句子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海明威写作的“冰山理论”。
D.杀死大马林鱼后,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它是我的兄弟”,这些表述,反映出老人杀死大马林鱼后深深自责的心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老人身体极度疲乏,甚至到了不受控制状态的真实反映。
B.“手啊”“腿儿”“头”,用呼告的方式来描写这段对话,表现了老人面对困境时所作的拼命挣扎。
C.采用倒装句、短句,使句子读起来更有力量感,也更能体现老人顽强的意志。
D.自我鼓励,决不放弃,这就是作者通过老人这一形象对“硬汉精神”所作的诠释。
3.节选部分在情节设计上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在《老人与海》中,作者赋予老人、大海、大鱼等以不同的意义。而老人又是怎样看待大马林鱼的?请结合选段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2024-03-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代父子

海明威

这一会儿尼克开着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天色快要黑了。他还一直在那里想父亲的事情。

寒冬天气父亲胡须里结着霜花,一到热天却又汗出如浆。他喜欢顶着太阳在地里干活,这本不是他的分内事,他就是爱干些力气活儿——尼克可就不爱。尼克讨厌父亲身上的那股气味。一次父亲有一套衬衣缩得自己不能再穿了,就叫他穿,他穿着觉得直恶心,就脱下来扔在小溪里,上面用两块石头压住遮好,只说是弄丢了。父亲叫他穿上的时候,他对父亲说过那有股味儿,可父亲说衣服才洗过。衣服也确实是才洗过。尼克请他闻闻看,父亲生了气,拿起来一闻,说蛮干净,蛮清香。等到尼克钓鱼回来,身上的衬衣已经没了,说是给他弄丢了——就为撒了这个谎,结果挨了一顿鞭子。

事后,他就把猎枪上了子弹扳起枪机,坐在小柴间里,柴间的门开着,从门里可以看见父亲坐在门廊的纱窗下看报,他心里想:“我一枪可以送他见阎王。”到最后他的气终于消了,可想起这猎枪是父亲给的,还是觉得有点恶心。他摸黑走到印第安人的营地上,去散散这股气味。等到他抽上了香烟,他那个鼻子可就不那么尖了。这倒是件好事。捕鸟猎犬的鼻子愈尖愈好,可是人的鼻子太尖就未必有什么好。

“爸爸,你小时候常常跟印第安人一块儿去打猎,你们是怎么打的呀?”

“这怎么说呢。”尼克倒吃了一惊。他没有注意到孩子已经醒了。他看了看坐在身边的孩子。他已经进入了独自一人的境界,其实这孩子却睁大了眼在他身边。也不知道孩子醒了有多久了。

“我们常常去打黑松鼠,一打就是一天。”他说,“父亲一天只给我三发子弹,他说要这样才能把打猎的功夫学精,小孩子拿了枪噼噼啪啪到处乱放,是学不到本领的。我就跟一个叫比利·吉尔贝的小伙子,还有他的妹妹特萝迪,一块儿去打。有一年夏天,我们差不多天天都去。”

“真怪,印第安人也有叫这种名字的。”

“可不。”尼克说。

“跟我说说,他们是什么样儿的?”

“他们是奥杰布华族人,”尼克说,“人都是挺好的。”

“跟他们做伴,有趣儿吗?”

那段日子真是刻骨难忘啊,以后你每到一个地方,只要那儿住过印第安人,你就嗅得出他们留下过的踪迹,空中药品的气味再浓,嗡嗡的苍蝇再多,也压不倒那种香草的气息,那种烟火的气息,还有那另外一种新剥貂皮似的气息。即便听到了挖苦印第安人的玩笑话,看到了苍老干枯的印第安老婆子,这种感觉也不会改变。也不怕他们身上渐渐带上了一股令人作呕的香味!也不管他们最后干上了什么营生。他们的归宿如何并不重要,反正他们的结局全都是一样。当年还不错,眼下可不行了。

再拿打猎来说吧。打下一只飞鸟,跟打遍天上的飞鸟其实还不是一回事,鸟儿虽然有形形色色,飞翔的姿态也各不同,可是打鸟的快乐是一样的,打头一只鸟好,打末一只鸟又何尝不好。他能够懂得这一点,实在应该感谢父亲。

“你也许不会喜欢他们,”尼克对儿子说,“不过我觉得他们是挺惹人喜爱的。”

“爷爷小时候也跟他们在一块儿住过,是吗?”

“是的。那时我也问过他印第安人是什么样儿的,他说印第安人有好多是他的朋友。”

“我将来也可以去跟他们一块儿住吗?”

“这我就说不上了,”尼克说,“这是应该由你来决定的。”

“我到几岁才可以拿到一把猎枪,独自个儿去打猎呀?”

“十二岁吧,如果到那时我看你做事小心的话。”

“我要是现在就有十二岁,该有多好啊。”

“反正那也快了。”

“我爷爷是什么样儿的?我对他已经没啥印象了,就还记得那一年我从法国来,他送了一把气枪和一面美国国旗给我。他是什么样儿的?”

“他这个人可怎么说呢?打猎的本领了不起,捕鱼的本领也了不起,还有一双好眼睛。”

“比你还了不起吗?”

“他的枪法要比我强得多了,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打飞鸟的神枪手。”

“我就不信他会比你还强。”

“喔,他可强着哩。他出手快,打得准。看他打猎,比看谁打猎都过瘾。他对我的枪法是很不满意的。”

“咱们怎么从来也不到爷爷坟上去祷告祷告?”

“咱们的家乡不在这一带。离这儿远着哪。”

“在法国可就没有这样的事情。要是在法国咱们就可以去。我想我总应该到爷爷坟上去祷告祷告。”

“改天去吧。”

“以后咱们可别住得那么远才好,要不,将来我到不了你的坟上去祷告,那怎么行呢。”

“那以后再瞧着办吧。”

“你说咱们大家都葬在一个方便的地方行不行?咱们都葬在法国吧。葬在法国好。”

“我可不想葬在法国。”尼克说。

“那也总得在美国找个比较方便的地方。咱们就都葬在牧场上,行不行?”

“这个主意倒不坏。”

“这样,我在去牧场的路上,也可以在爷爷坟前顺便停一停,祷告一下。”

“你倒想得挺周到的。”

“唉,爷爷坟上连一次也没去过,我心上总觉得不大舒坦啊。”

“咱们总要去一次的,”尼克说,“放心吧,咱们总要去一次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克讨厌父亲衬衣的味道,也能闻到印第安人的各种味道,可见当时的尼克是个嗅觉灵敏的人。
B.尼克和孩子聊起与印第安人一起打黑松鼠的经历,表现出他回答孩子问题时的耐心,也流露出他对孩子的爱。
C.通过尼克的讲述,尼克的儿子对爷爷更加了解,他多次表示想去爷爷坟上祷告,体现出尼克儿子的懂事。
D.当尼克的孩子提议“别住得那么远”时,尼克说“那以后再瞧着办吧”,说明尼克更喜欢住远的地方。
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回到过去,描述了尼克和父亲的事情。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用语简洁清晰,叙述直截了当,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C.小说善于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尼克父亲的形象通过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进行正面塑造。
D.“两代父子”小说主题含蓄蕴藉,体现了海明威创作“冰山原则”的特点,浓缩了两代父子之间不一样的关系。
3.小说主体部分是尼克和儿子的对话,请分析文中对话描写的作用。
4.对于父亲,尼克的情感是复杂的,他对这段父子关系的反思反映在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上。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12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清市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没有说话,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③“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亲爱的,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注意听,他在读自己的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将“细雨”“纪念碑”“广场”等这些意象叠加起来,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女主人公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为下文寻猫设置了心理背景。
B.当妻子提出要留长发,丈夫说他就喜欢她现在的样子,可见丈夫对妻子的欣赏与爱;而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对女性的关注。
C.小说中的“猫”和“雨”都有象征意义,猫弱小的形象以及在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境遇,隐喻当时社会仍然是男性掌握着主导权。
D.小说结尾写侍女送了一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戛然而止。对之后的事,作者只字未提,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很吊读者胃口。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作者以“雨中的猫”为标题,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并留有余地,意蕴丰富。
B.②写妻子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
C.③写妻子空手而归后向丈夫倾诉的种种需求和愿望,反映了她追求独立的强烈渴望。
D.④面对妻子的倾诉,丈夫没有倾听并一直躺在床上看书,由此可见丈夫的冷漠与虚伪。
3.《雨中的猫》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美国太太”为代表的女性的觉醒,请结合全文分析概括。
4.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简洁、单纯的“电报式风格”,请根据《雨中的猫》,从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2024-03-1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