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1-02 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这组作品在无规律的碰撞声音中反而形成了一种诗意,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鸣。

例如嗅觉。唤觉是我们最接近直觉也最原始的感官,它与我们的记忆密不可分。在中国文化里,气味也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古时的香囊味道大多来自一些中草药,同时香囊的气味与外观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便是焚香,通过燃烧木材、香料、药材来发挥作用,比如静心、驱虫之用,或是衡量时间。“气味往往是短暂的,看不见的,摸不到的,更常常是无法控制的。”气味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媒介,它既可以带来新的感受也可以唤起旧时的记忆,看似委婉的传播方式或许可以更强烈地刺激我们的感官。艺术家卡斯滕·霍勒和弗朗索瓦·罗切的实验艺术装置Hypothese degru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一个密闭的昏暗空间中放置一组烟雾发生装置,同时所有观者也是这场实验艺术的参与者,所谓的烟其实只是没有任何气味的水蒸气,但观众并不知情,大家都仔细辨别着自己闻到的气味,甚至有观众在朦胧中看到了烟雾形成的独特造型。气味艺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或媒介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不仅能用更抽象的方式影响我们,更能以独特的方式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

在近几年的展览中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是“沉浸感”,人们往往会被沉浸在某种事物中的感觉所吸引。沉浸感便是气氛中能量的释放给人带来的一种感觉,相比于传统的展览,沉浸式展览的氛围能更全面地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改变人们对某些传统事物的观察角度,激起人们对事物全新的好奇感,而气氛在环境交互的基础上更为注重情感的传达。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气氛的把控同样是表达情感、传达意图的重要方法,它能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意义,而且这种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的。比如艺术家个人的表达风格、作品的形式及其所选用的媒介与材料、声音、空间、主题等都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气氛,只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那“气氛”就会有无限种可能性!

作为艺术工作者,并不应满足于简单地将自己的思想或理解以直接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要将它们放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以包容的心态让艺术作品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继续成长。或许艺术作品并没有最终完成的那一刻,当艺术工作者放开手让它携带自己的气氛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一瞬间,它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了继续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它与观者互动的过程,无论观者获得新的感悟还是心灵的片刻休憩,于它而言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选自薛仲泽《“气氛”在艺术中的诠释与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去感知,心情等内在因素也会在这个感知进程中发挥作用。
B.人们之所以能理解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情感,就在于他们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
C.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作品气氛转化为感受,这些方式离不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D.艺术家创造气氛的方法很多,创作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是创造多样气氛的关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释放的气氛传到观者大脑,转化为个人感受;观者也可将感受用某种形式回传,转化为另一种气氛。在此过程中,观者具有主动性。
B.声音装置作品《无题》运用设备达到以声音来表达视觉信息的效果,形成了一种诗意。可见,在气氛的创造和感知中运用通感是常见的。
C.在气氛的传播方式上,声音传播虽然直接,但效果不一定胜过看似委婉的气味,因为气味更能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影响更加抽象。
D.气氛在艺术感知过程中不仅仅是单向的。基于此,一个好的艺术工作者应以自由包容的心态允许观者对作品进行审视并自由表达。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文末“观者在艺术作品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一项是(     
A.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总是以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去渗透文本。
B.环境不一定是有时空范围的自然界,而可能是由心理或精神状态构成。
C.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D.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4.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5.下面的文字能使人产生“沉浸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选自孙犁《荷花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 ”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
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气节的过往形成了对比,也为后面情节作铺垫。
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8.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
9.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 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差异? 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 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 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 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 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 欲往,恐欺;无往,恐秦怒。昭睢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 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衍,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 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 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 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 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 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缗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 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 乃告于秦曰: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昭睢:楚国的将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子陵杀A寡人B之重C臣D不谢E而亡F去G寡人诚不胜H怒I使兵侵君王之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用法相同。
B.亢礼,与“分庭抗礼”中的“抗礼”意义相同,古代宾主相见时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C.市。本义为集中交易的场所。文中意为“做交易”,与《木兰诗》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市”意义相同。
D.社稷,与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意义相同,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太子与一位秦国大夫争斗,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
C.昭睢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武关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
D.昭睢不同意楚国大臣另立怀王庶子为王的议策,就派人到齐国迎回当人质的太子横,立太子横为君,封他为顷襄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14.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诗人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即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区。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
B.颈联虚实结合,诗人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又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16.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