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昆明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一 期中 2023-11-07 40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劳动生产实践看作人的类生活与类本质,进而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人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和改造,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今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体既要具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卓越的匠心以及关切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并把原创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并通过创新解决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迫切需要生产主体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创新和创造不仅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而且是任何生产组织(包括产业、行业、工业、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一个生产和经济组织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需要人、财、物等硬实力,也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而生产和经济组织的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就是直接支撑创新、创优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并且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

实现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就是说需要“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而创新和创造也离不开工匠精神,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唯有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才能按照美的规律造出品质优良的 “中国制造”,同时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型实践主体。

(摘编自张秀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

材料二: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会说:对于个人,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工匠精神永不过时,今天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考工记解》记载,“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微时,已陶渔矣,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也”,反映的正是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

据说,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虽然生活穷困潦倒,创作热情却不受影响。创作期间,他边写边批阅,即使写完,自己又“增删五次”,用自己的话来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他以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历经多年最终创作出《红楼梦》,穿越历史长河,震撼了世人,作为经典流传至今。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深刻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其中修表师傅修好一个文物表,需要200多天时间;修瓷器师傅给一个地方着色,可能要几万笔……当他们看着一件文物在自己手上复活时,就能收获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工匠精神激励我们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大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要执着专注地苦练基本功,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自我淬炼,主动接受工作重任,向工匠看齐,在各种挑战中不断磨砺自己、突破自己。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工匠精神永不过时,让我们一起在思想上、态度上、行动上全方位践行工匠精神。

(摘编自张丽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就能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并实现创新发展。
B.创新需要人、财、物等硬实力,也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二者都很重要。
C.创新和创造离不开科学精神,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
D.有人认为,对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干一行,精一行,作者不认可这一说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B.当前我国正在向工业强国、工程强国转变,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
C.创新和创造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所以创新和创造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D.《考工记解》记载的“周人尚文采……瓦器愈精好也”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不断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今天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B.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工匠精神在今天仍有价值和意义。
C.当今时代,工匠精神能激励我们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D.曹雪芹精益求精,历经多年艰辛而创作出《红楼梦》。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其主要内容不同。请简要概括。
5.“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启发意义。工匠精神引发了你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的哪些思考呢?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重建学校

路遥

①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②“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③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④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⑤“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⑥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⑦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⑧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⑨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⑩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⑪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⑫“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⑬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战栗!

⑭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⑮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⑯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走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⑰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⑱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⑲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⑳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㉑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㉒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㉓[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㉔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钱,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B.孙玉厚希望少安多捐点钱重建庙宇,想不到被一口回绝了;随后少安提出准备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玉厚老汉虽然感到吃惊,但并没有表示反对。
C.孙少安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更坚定了重建他和弟弟妹妹们读过书的学校的信念。
D.本文通过写孙少安捐款重建学校的故事,刻画了以孙少安为代表的部分先进农民的形象。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投资办教育,致力于农村建设,表现出他们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良好品质。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⑥段中,“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这一情节的设置为下文写孙少安因教室破败而产生重建学校念头的情节做了铺垫,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B.第⑮⑯段中,少安来到“教室”时的“蹑手蹑脚”与离开“教室”时的“拧转身急速地走出”两处细节形成鲜明对比,主要是为了表现少安做事细心、稳重、干练的特点。
C.第⑱段中“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与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有点神秘地”相呼应,结构上更加圆合。
D.本文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想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为线索,重点描写孙少安的心理变化,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8.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塑造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扰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舁,yú,抬;篮舆:轿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渊明有脚A疾B使一门生C二儿舁D篮舆E既至F欣然便共饮G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文中指写作;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馁,文中指饥饿;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无冻馁之患矣”的“馁”意思相同。
C.要,通假字,同“邀”,邀请;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要”意思相同。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14.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
2023-11-07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

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注】①孟嘉于龙山登高,醉后风吹落帽,自己却没有发觉,被人嘲笑,孟嘉即兴作答:“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②友生: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遵从习俗,登高饮酒赋诗,醉意朦胧。
B.诗人携壶自酌自饮,诗中的“菊”不仅指菊花,还指所饮之酒。
C.本诗五、六两句,对仗工整,风吹万物如弦管奏乐,别有情趣。
D.诗中的情感是喜中含悲,在独自歌唱中深含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16.本诗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旷达襟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09-04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迎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