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期中 2023-11-12 1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社会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进程,正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6000多年前,社会明显分化,开始出现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华文明加速发展。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开始进入夏王朝时期,中华文明也从此进入以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的王朝文明阶段。夏朝之后的商朝,逐渐建立起王朝内部的各种政治和礼仪制度,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具、甲骨文字以及后世的文献典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制度。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这个文化认同,成为保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强大精神力量。

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大一统保障着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坚不可摧。公元3-6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到隋唐时期形成融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民族的大一统,这已经超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也在民族大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说明。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说明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的文字,其发展历程清晰连贯。又如,浩若烟海、绵延不断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诸如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一诺千金等道德信条,古人今人都深受其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了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今天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度蒙尘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脉相承。

(摘编自方志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能够提供物质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秉持和发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天下为公”“富而后教的施政理念同频共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的世界观千年辉映。

今天,无数珍贵的文物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在物质建设层面的连续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天或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如反映汉代土地交易的南阳铅质买地券,反映北朝均田制的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反映唐代土地交易的敦煌田契,以及宋以后推广到全国各地的鱼鳞图册等等,无不印证着历代王朝和劳动人民对土地的高度重视与精细化管理,一些抑富济贫的思想观念也能够从中体现出来。建筑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构成了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如果说举世闻名的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唐大明宫遗址、明清故宫、苏州园林等,如同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的明珠一样璀璨,那么古建筑所共同追求的序列层次美、结构精巧美、造型意境美等等,就连成了一条贯穿中华物质文明史的金丝,其中所蕴含的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更是中华物质文明连续性的精髓所在。中华物质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土地和建筑上,也更多体现在日常细节上。以中国古代的茶具为例,古人的饮茶风气从唐代开始盛行,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饮茶,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唐代茶文物,既有邢白越青的精美茶具,也有长沙窑十分接地气碗。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不分地域、贫富、男女、老少,均能共享茶香、吸取天地精华,小小一盏茶中充分浸润着中华文明的物质智慧。

面向未来,在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质建设将更上层楼,成为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想要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获得充分的物质建设启发,就要做好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使中国经验体系化、理论化,能够真正指导当代和未来的实践。从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朴素观念到裕民以政的理论探索,能够看到物质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观点日渐成型;从兼爱尚同”“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到民胞物与的哲学思考,能够看到物质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日臻完善……中国传统物质建设思想散而不乱、主线突出,既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的古老密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法宝。

(摘编自刘礼堂《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保障;确立大一统理念,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具有促进作用。
B.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中华文明曾经遭遇到难以延续的严重危机。今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了生机。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富而后教”“天人合一”“和合天下”等思想,都是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催生的重要理念。
D.从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建筑审美的共同追求,以及中华文明中深沉高迈、礼乐相济、自然和谐等物质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有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其经历了原始文明、古国文明和王朝文明等阶段。
B.民族大融合让中华文明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让中华文明在大一统中得到持续发展。
C.从今天出土或传世的各类与土地相关的文物可以看出,各个朝代都有土地买卖制度。
D.只要发扬中华文明中的传统物质建设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早日得到实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
B.中华文明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丝绸之路的开辟、外来作物的引进、佛教的东传、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等,充分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精华。
C.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提出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文化传统。
D.中国史官制度源于商朝,周朝与各诸侯国已有“国史”撰述,各种体裁的史书,贯通古今,代代传承、世世研习,使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从未中断。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别解释材料一中“大一统”和材料二中“这种上下一体的景象”在文中的含义。
5.两则材料都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论述对象,论述的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射圃曹霑连中三元

端木蕻良

纳尔苏回头看福彭,福彭便知轮到自己了。

今天,他连辫梢儿上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他看着前面的演习,早已按捺不住,想在父亲面前大显身手了。可惜父亲并不考他全部武功,单单考他一门射箭。他在父亲的眼光下,上前请安后,快步走到弓箭架旁。

福彭挽弓已过了十个力,但他不敢在父亲面前卖弄。他预先就打算只挽到九个力,就取了可挽十个力的弓过来。

这是一支撑木弓,他随手弹动了一下弓弦。弓胎正面装饰着带花纹的牛角,背面绷着筋胶,再蒙上桦树皮。这也称为教射弓,弓弦是以缠丝弦二十余根作成一股,外面用丝线横缠。每幅七寸多,再空一、二分不缠。这样在不张弓时,可以把弦叠为三折,容易收存。

福彭又在箭架上取下三支青鹤翎箭。这是教阅用的髓箭,用短木雕空,箭杆飞出,随风嗖嗖作响。加上箭簇上面一个小小的骨角哨儿,哨声止处,就霍然中的。

福彭本来可以发连弩的。他想,在父亲面前,不可流露一丝儿夸耀神情,免得父亲斥骂他锋芒毕露。只见他轻舒猿臂,慢展熊腰,把弓拉满,嗖、嗖、嗖,三箭带着哨音连声中的!

在幕僚清客们的喝彩声中,纳尔苏微微点头,把自己拇指上的一个玛瑙斑指,退了下来,交给老太监给福彭套在手上。

福彭行礼谢过,请求父亲道:儿子可否背后拉弓,射上三箭?请王爷允儿一试!

纳尔苏听了,含笑应允。

福彭把弓转到背后,侧身拉满弓弦,就和刚才挽弓一样从容,一样自如,三支箭,全中靶心!

小子们马上把箭靶抬到纳尔苏面前,向王爷报喜。

纳尔苏看到三支箭一簇儿地立在靶心,不觉喜上眉梢。他轻轻将箭拔出,用手掂了掂分量,交给家人收了起来,便命曹霑前来射箭。

曹霑看见福彭得了头彩,便觉精神百倍。他没请示平郡王,竟连取三支箭,一口气射出。三支箭就如串在一根线上一般,连发连中。在一旁观看的齐声说:小小年纪,毕竟不凡!

王妃早在大玻璃窗内,把福彭和曹霑的射箭本领,一一看在眼里。四格格在旁更是高兴不已。

王妃早已给曹霑准备下贺礼。如果射中,就作为奖品;如果不中,就算鼓励。准备的是一套《朱子语录》,一只桦皮箭壶,其中有辽东栝矢弓一支,雕翎箭三支。还有一柄少见的阿昌小腰刀,一口平郡王幼年戴的佩剑,这是纳尔苏郡王趁着这次试箭的机会,颁赐给他的。

王妃将这些礼物交给荣华和桂枝两个丫鬟抬了出去。丫鬟们抬着一个金漆小桌,桌上陈列着四件礼品。

幕僚和清客们一见,不免又倒出了一大堆恭维吉利话来,说什么世子和哥儿,连试连捷,将来殿前应试,也是稳操左券,定能名扬天下了。

纳尔苏郡王满腔喜悦,一手拉着曹霑,一手拉着福彭,领着他们到屋里向王妃报喜去了。

王妃自是喜欢。吩咐丫鬟取来果品给他俩吃,又问他俩近来可写了什么诗词?王妃的意思是要他俩拿出现成的诗词在王爷面前显派一下,能使王爷更加高兴,更加夸奖他俩。没想到这一问,倒引起了纳尔苏的兴趣,立即就要出题,考考他俩的文才了。

纳尔苏给福彭出了《论语》上的一句:见善如不及;给曹霑出了《中庸》上的一句:明则功,要他俩一旁去思考作文。

四格格捧来一盅舅舅最爱吃的大方茶,笑吟吟地道:外甥女今儿可开了眼界啦!原来打仗是这样摆开阵势打的呀?

纳尔苏不禁笑道:傻孩子,仗才不是这样打呢!这是操练,摆样子给人看的!

王妃道:等你舅舅什么时候得闲,要他给你们讲讲,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四格格道:那敢情好!那就更长见识了!

没有一盏茶的工夫,曹霑首先就把文章交上来了。接着,福彭也把文章交到了父亲手上。

纳尔苏一一看过,见他们写得起、承、转、合,都很自如,自是点头,他教导他俩:作八股文,贵在一个熟字。熟能生巧。巧则合,天衣无缝,无可挑剔。作制艺诗,也是如此。像《湘灵鼓瑟》,是不足为训的,总以‘颂圣’为正。要练达有素,不管什么题目,就都能落到‘颂圣’这个题眼上来。

纳尔苏呷了一口茶,继续说:后人都喜危言耸听,好像李杜文章,都是离经叛道之作。其实,他们都有‘颂圣’这种本事。李白承旨作的诗,不用说了。试问杜甫哪首诗曾经离开忠君爱国的意思?应值的诗:‘不寝听金锁,因风响玉珂。’这且不说它了,就如《佳人》这首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不是也有不忘君主的意思在吗?

福彭深知曹霑,只要听到这一类的训导,便会心不在焉。他忙向曹霑示意,叫他赶快说几句顺应的话来。

谁知曹霑只听见颂圣两个字,其他什么也没听见,所以,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纳尔苏又道:如:‘宵寐匪祯,札闼洪庥’……当纳尔苏说到字时,因要避讳,便停了一下,未将字说出,便接下去了:……以此訾人,是欧公正当处也,但也有失之于浅易之处。含而不混,浑然天成,如天池之笔,八大之墨天池之笔,八大之墨:天池是徐渭的号,八大山人是朱耷的号。他俩都是明代具有独特风格的大画家。现在家家都唱‘还魂、惊梦、闻铃、仙访’,冷落‘四声猿’,华而不实,秀而不工,媚俗取宠,这是最坏人心术不过的!

纳尔苏和福彭、曹霑见面的机会极少,想传授给他们的话又太多,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讲到这里,觉得主要意思已经说清楚了,便煞住道:当今天子圣明,国家承平。只要你们力求上进,前途自是无可限量!不过,你们从小就得父荫祖德的庇护,生在福里,长在福里,你们自幼就该互相砥砺,如切如磋,才能上进!

(选自《曹雪芹》,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彭为父亲并不考他全部武功感到可惜,可见他不止认为自己射箭功夫高超,而且其他方面也身手不凡。
B.王妃给曹霑的贺礼体现了长辈的关心,有奖励和鼓励的两手准备,既有《朱子语录》的书籍又有箭刀剑之类武器,
C.曹霑看见福彭得了头彩,没请示平郡王就连取三支箭连中三元,表现了他的天真,也太突出了他年纪虽小本领不凡。
D.纳尔苏对福彭、曹霑既有热情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望,又有力求上进互相砥砺的要求,还有对他们不要依靠父荫祖德的含蓄提醒。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撑木弓的结构和装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也对青鹤翎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突出了弓箭制作的精良。
B.小说对纳尔苏“轻轻将箭拔出,用手掂了掂分量”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纳尔苏是射箭的行家和武功的高超。
C.小说中写四格格的两处并不是闲笔,第一处她的高兴衬托了射箭者的技术高超,第二处和纳尔苏的对话表现她的天真和纳尔苏的慈爱。
D.小说与曹雪芹《红楼梦》的语言风格相同,主要是凝练精致的词句,在通俗中显得典雅,文章因此显得雅俗共赏。
8.小说是如何塑造福彭这个人物形象的?
9.小说写纳尔苏考查福彭和曹霑文才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2023-11-09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装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阁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

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意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

(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论》)

材料二: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A人主者B非欲养C祸于内D而疏E忠臣硕士F于外G盖其渐积而势H使之然也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行辈中,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叔是老四。
D.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邓太后不能直接参与朝臣的议政,只能委任宦官,所以才打破了不能将国家大事寄托在宦官身上的规定。
B.五位宦官合谋诛杀大将军梁冀,因而受到桓帝信任,内、外朝也认为宦官功莫大焉。
C.宦官侍奉君主的起居饮食,容易获得信任和亲近,君主与其关系日益亲密而产生依赖,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
D.君主如果醒悟,可以撵走女色,而宦官的祸患却不容易除掉,唐昭宗就是一个例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
(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14.宦官干政会引来祸患,其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11-09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
B.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C.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
D.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1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3-11-09更新 | 36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