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中 2023-11-21 1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诗自诞生伊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对于新诗形式的质疑,却一直没有停止。最引人注目的一种质疑就是:新诗有没有形式?有没有韵律?这种质疑一方面源自新诗写作在形式上较为纷繁杂乱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学界对现代诗歌(尤其是自由诗)的节奏特征还缺乏深入的理论认识的结果。

在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中,对新诗的格律化的讨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对新诗格律的提倡和讨论,经由30年代朱光潜、罗念生等人关于节奏问题的论战,再到50年代包括何其芳、卞之琳等人在内的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大范围讨论,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学者对新格律体的倡导和争论,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然而,学界对于格律节奏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不清。比如闻一多《诗的格律》实际上把形式和格律以及韵律混同了(这也来源于西方学者的影响,包括其著名的戴着镣铐跳舞说都来源于1920年美国学者的《诗之研究》一书)。这种混同导致一种趋向,以为要建设新诗的韵律,就必定要建设新诗的格律。新诗韵律研究实际上一直处于格律讨论的挟持之下。

百年来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建构,很多受国外作品和理论的启发,甚至本身就带有比较诗学的视野。比如,郭沫若在建构内在韵律理论时,援引的主要是泰戈尔、惠特曼等国外诗人的创作;闻一多创建新诗格律理论,其理论术语直接借鉴英语格律诗。实际上,闻一多、朱光潜、郑振铎、王力等现代诗论家在阐述节奏问题时,多少已经暗含了比较诗学的视野。

概言之,中国现代诗律学在诞生伊始就是处于世界之中的,因此,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继续中国现代诗律学一些未完成的课题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其中一个基本的课题就是,自由诗的节奏问题如何看待?近年来,我们分析、比较了一些英美韵律学研究的理念,并结合中国新诗的创作实践,初步提出了非格律韵律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彰显自由诗有以声韵形态表达的、严格意义上的韵律。其次,非格律韵律的提出,也是为了将自由诗的韵律研究置于与格律诗的对比之下,进一步凸显两者在结构形态、时间尺度、表达形式、心理效应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节奏的分层与集群理论。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节奏构造的多重因素,我们才能对自由诗的节奏进行较为贴切的观察和分析,避免用机械的格律模式去分析它。

(摘编自李章斌《在世界之中的中国现代诗律学》)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20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他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及套话来过关,这是20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之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纷繁杂乱的新诗写作现状,加上学界对现代诗歌的节奏特征缺乏深刻的理论认识,让人们对中国新诗是否具有形式和韵律产生质疑。
B.近百年来的新诗韵律研究,都是围绕新诗如何建立“格律”的问题展开讨论的,这导致了新诗“格律”与“节奏”两个概念的混淆。
C.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会激发他们的诗才,促使他们挖掘自身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并将之凝练为诗歌。
D.不管是古典诗还是白话诗,都不应忽视诗歌创作形式上的要求,而应在形式的要求下寻求最大的创作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格律对于诗人创作新诗的重要影响,但两则材料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
B.中国关于新诗节奏的理论都源自国外作品和理论,如郭沫若的“内在韵律”理论、闻一多的“格律”理论。
C.材料一论述20世纪不同年代关于新诗“格律”的讨论,强调建设新诗韵律要以“格律”为基础。
D.材料二结尾既肯定了现代诗的形式的重要性,也指出其存在滥用“典”及套话的弊端,具有思辨意味。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格律对新诗的影响的一项是(     
A.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再别康桥》)
C.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D.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说,是将格律比作脚镣,认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

老大爷,我们……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脸色十分严峻。

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亮了。

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

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地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

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螳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

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

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

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后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充分说明了战争形势严峻,为下文描写渡河的情节做了铺垫。
B.“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营造了宁静柔和的氛围,是为了表达周玉兆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
C.老人本想将澄河引入到田地里,这样解放军战士就可以蹚水过河,但周玉兆阻止了他,并将他挖出的沟又填了回去。
D.与《百合花》第一人称叙事不同,小说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展现了解放军战士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
7.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心理,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周玉兆的询问,老人说“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说明老人对让解放军渡河胸有成竹。
B.周玉兆询问小余“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体现了周玉兆对小战士的关切心理。
C.对于老人的行为,“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反映了周玉兆此时无比兴奋的心理。
D.看到周玉兆填沟,老人“皱着眉”“大步流星地走了”,表明老人对周玉兆心生不满。
8.滚滚的澄河水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请结合画线句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9.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请分别从老人、周玉兆的角度谈谈小说是如何体现这种军民关系的。
2023-11-2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劝学》,有删改)

材料三:

学不倦,所以治已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国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注]①驵(zǎng):旧时马市的中间介绍人。②干越:即吴越,出产利剑。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磨之A以砻砺B加之C以黄砥D则其E刺也F无前G其击也H无下。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𫐓使之                       有亭翼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则知明行无过矣             蟹六跪二螯(《劝学》)
C.而常废善忘                    不拘时(《送东阳马生序》)
D.身砺砥也                       句读不知(《师说》)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文中意为靠近,与成语“避重就轻”中的“就”意思相同。
B.旬朔,十天或一个月。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
C.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并不相同。
D.野人,文中指乡野之人,与现在表示未开化的人的“野人”并不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说明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使论证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B.在荀子看来,学习能够使人“知明而行无过”,他希望劝导君子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加强学习,提升自己。
C.秦观感叹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读书却容易健忘,这与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尸子在《劝学》中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等人经孔子教导后成为名士的事例,证明了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观点。
14.把材料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2)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国君服而朝之。
15.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能否印证材料一中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2023-11-21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寄高常侍

杜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1岁。②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结交。③总戎楚蜀:指在楚蜀之地担任节度使。高适任节度使期间,辖下多处为吐蕃所陷。④曹刘:指曹植、刘桢。二人都以诗文见长。⑤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相交已久,二人之间的情谊并未因友人的飞黄腾达发生变化。
B.尾联借天涯春色、锦水之波来表达自己于迟暮之年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C.这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周亭怀古》都化用廉颇的典故,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之悲。
D.这首诗由从前事写到了眼前事,夹叙夹议之中尽显诗人对待友人的真挚情感。
17.诗人评价高适的才能理性客观,并未一味作阿谀赞扬。请你结合诗句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023-11-21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