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一 期中 2023-11-26 17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彖,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出现得很早并且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B.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文学欣赏的过程与文学创作的过程相同。
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情感的特征决定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
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盲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B.“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晋代的挚虞第一次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引进文学领域。
C.意象表现情感,郑板桥笔下的无根无叶兰花,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
D.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造意境的环节。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传统戏曲《秋江》里,仅靠老渔翁一支桨和演员陈妙常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D.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齐白石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却均能在无画处营造妙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相关论述,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为例,谈谈你对“意象”与“意境”关系的理解?
2023-11-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踩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

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

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那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帽子、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送到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和与人有关的迹象的情况下,始终毫不畏惧地前行。
B.伍原看到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传神的动作描写制造了情节的波澜。
C.“老乡”虽然是个哑巴,但内心清楚,在与伍原扭打后摸他的头、帽子,确认了他的身份,最终帮助伍原指路。
D.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对负伤战友的思念,行军迷路后的孤独等,伍原的这些心理,表现他对战友的深情和对革命的忠诚。
C.文中几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D.本文与《百合花》都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等。
8.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都写到豆子似的光,分别表现出伍原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
2023-11-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耶。

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走,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冬十二月,起兵于己吾。

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文本二:

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操患之,后逄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操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操,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操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操于是益得肆意矣。

(节选自《曹瞒传》)

文本三: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昊,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注:①喎:歪。②差:通“瘥”,病愈。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帝每称A操为能B犹有C此失D况臣E驽下F何能G必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洛阳北部尉”中的“除”是拜官授职,意谓解除旧职就任新职。
B.“会灵帝崩”中的“会”是适逢,恰逢的意思,与“会当凌绝顶”中的“会”不同。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中的“表”是指董卓向皇帝上表推荐曹操。
D.“始起兵于己吾”中的“始”是“才”的意思,与“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曹操,从小聪敏机警,任性放纵;多谋善断,有远见,拒绝参加废帝图谋。
B.材料二中“败面喁口”的故事,情节生动,让人物自我表现,突显了少年曹操虚伪圆滑的形象。
C.材料三曹操才智过人,善于用兵,但也经历了磨难,可知举大业必冒危险,不能“坐定天下”的道理。
D.三篇选文为我们还原了曹操的性格、才智、谋略,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4.三篇选文都写到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但目的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11-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于弹琴的人(琴师)。②《渌水》《楚妃》:都是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这里代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因酒兴而鸣琴。
B.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的深秋月色图,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知己也足以抵挡了。
C.第五句扣合首句,写铜炉熏染檀香,华烛闪烁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
D.末尾两句写诗人奉命出使,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之外的清淮,不禁暗自潸然泪下。
16.本诗七、八句与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均有对音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诗中“_______”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时长的境况,“________”更显得诗人形单影只,老病孤苦。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追念往昔战场上的强劲之势;而看如今,人们竟然展现出“________”的安于现状之态。
2023-11-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水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既不属于四立”“二分这些大节气,也不能与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提并论,____①____。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节气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雨水渐增。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____②____,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气候的观察,对降水的渴盼。

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因此雨水节气对于农事非常重要。风调雨顺,春雨充足的气候,____③____,农谚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的说法。然而在很多时候,春雨来得并不及时,春旱现象时常发生。春旱对春耕、春种十分不利,雨水不落,下秧无着……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春耕都需要雨水的滋润,因此人们在立春之后也会格外期盼雨水的到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农谚,请根据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大有裨益。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数不胜数,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20.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美好相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B.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C.钟扬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D.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11-2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打开高一《语文》教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呼之欲出。有矢志报国,高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有做着“禾下乘凉”梦,造福亿万人的袁隆平……

阅读他们,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阅读他们,可以荡涤我们的心灵。阅读他们,我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要对他们诉说。

请以“《____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从辛弃疾、毛泽东、袁隆平三位人物中任选一人填入“____”处。(2)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1-1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茹志鹃(1925-1998)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陈寿(233-297)  《三国志》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20-22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价值理念  道德境界  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