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一 期中 2023-11-23 11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读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你会发觉不少诗人钟情于梧桐。

到底这种落叶乔木身上具有怎样的特质,能引发古人如许丰富的联想与感情?

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早在两千多年前梧桐就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联系在一起。“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神异性。

后来,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成语,并且这里的凤凰被换作其它的飞禽。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贵的凤凰换成了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平荦不凡。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花木常被用来表示爱情和思念,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借助神化发泻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二、吴丝蜀桐张高秋

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作者对乐声的神奇怪异的描绘和对李凭卓越的演奏技艺的赞赏。那么这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般的乐声从哪儿流出来的呢?

“吴丝蜀桐”。梧桐又被称为柔木,可以用来制琴,其中最著名者,乃汉人蔡邕以梧桐制成的“焦尾琴”。据《汉书》记载,蔡邕在吴地遇到有人以桐木烧火煮饭。深通韵律的蔡邕听到桐木燃烧爆裂之声非同凡响,断定是良木,于是将这段桐木抢救出来,制成琴,其音果然妙不可言,因其尾部已被烧焦,所以称为“焦尾琴”。有吴地的精丝、蜀地的良桐制成的箜篌,再加上李凭的高超技艺,当然能弹奏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艺术效果来。

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许“梧桐兼细雨”的意象,总能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无限遐思。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则将其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命名为《梧桐雨》,使剧名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妙处难与君说,正如梧桐高大挺拔的枝干,久栖于上的良禽,绕梁不绝的琴音,雨打桐叶的秋声,以及围绕它上演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这一切都会拨动人们的心弦,启迪人们的情思,带给人们丰实的想象和充盈的灵感。难怪现代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都不忘对“梧桐”的追想。

《解析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梧桐”意象》

材料二: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

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但梧桐不仅仅是凄凉的代名词。“梧桐”意象应用较广,因而含义复杂,上文只是简单的归纳。梧桐深深深几许?“梧桐”意象中更深的况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析。

《宋词中梧桐意象的理解》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钟情于梧桐,是因为梧桐这一意象多样的特质可以引发诗人诸多联想和情感。
B.梧桐的神异性使得人们演绎出诸如《孔雀东南飞》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奇妙景象。
C.“梧桐”和“细雨”的结合,易于成为文人表达哀愁情绪的载体,引发愁苦与伤感
D.材料一从三方面写出梧桐的特质,以悟桐与凤鸟、梧桐与乐器、梧桐与细雨,三者呈并列关系表达了梧桐产生的联想和情感。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说明在唐之前梧桐并没有得到文人足够的重视。
B.文中桐木、桐花,桐叶都从不同角度引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成为诗人在伤感时经常吟咏的对象。
C.“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是因为梧桐叶落得最早,体现了秋天的到来,早落的桐叶让敏感的文人从而引发怀想。
D.梧桐在表达哀愁之外,在怀念友人,抒发志向,述写飘零之苦中时有出现。
3.概括材料二中宋文人笔下的梧桐表现出哪些品格和情感?
4.除了文中介绍的“梧桐”这个意象可以引发文人诸多情感之外,请你再举出一个意象并举例证明还承载文人哪些多重感情?
2023-11-2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夕烟

肖建国

傍晚,下起了雨。不大,细细的,绵绵的。

躲藏已久的雾,如烟似霭,便借着暗淡的天,极胆怯地在荒山间抬起头来。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

石洞内。大狗说,两天了,我们也该出去看看了。

埂子说,不行,枪声还没有停。埂子边说边挪动下身体,活动活动胳膊和腿。匍匐久了,连头发都在发僵。石洞是埂子到后山放牛时发现的,能容纳三四人藏身。若把洞口封严,活脱脱就是口棺材。

埂子与大狗同年,都过了十四岁,但埂子辈分比大狗高,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是权威。埂子,你耳朵是不是有问题?我一说出去,你就说有枪声。你仔细听听,早没枪声了。

埂子移开一块大石头,往洞口凑了凑,侧着脸,尽量把耳廓往外靠。还有!埂子肯定地说。

大狗心里一惊,学着埂子的样,认真听。他听到雨水聚集在草叶上落地的声音。

埂子,你太紧张了,太胆小了。你不是耳朵有问题,是心里有问题。大狗耸耸肩,把破烂的衣袖打了个结。

我是你叔,不要埂子长埂子短的,要尊重长辈。埂子说,这年头,胆小才能活命。唉,也不知楞子哥如何了。提到楞子,俩人心中都慌慌的,同时伸出脑袋向外瞄。

山坡下的村子,被细雨一淋,更显得弱不禁风。就在这破败不堪的村子中间,忽地,一缕炊烟袅袅升起。

啊,有人在烧火。是的,在煮饭。俩人有些惊喜,互相望了望,都看到对方眼里的光。

有段时间,他们好怕冒烟,一冒,整个村子就是片火海。这些年,他们就是在火海中逃生,逃得苟延残喘,上气不接下气。

几天前,村里就得到消息,说有队伍经过,大家晚上留点神,别睡得太死。一说过队伍,脚下土地都会发抖。它们见证了太多的国军、地方军、保安团、还乡团,还有土匪等,拉锯似的你来我往。每过一次,村子都会瘦一圈,人口、牲畜都会少几成。现在,方圆十里,想听声鸡叫都难。

为了能给村子留住香火,楞子爹找出一面破锣,主动到村头窝棚里放哨。楞子想阻拦,被爹喝住。我一个老头子,这条贱命早活够了。你们不同,今后的村子还要靠你们。特别是你——爹盯着楞子,你大些,要照顾好埂子和大狗。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爹走了,他们三人就睡在磨坊里。没想到,前天晚上,破锣突然响起。咣,咣咣,响得嘶哑,瘆人,如厉鬼般怪叫。

三人翻窗而逃。凭直觉,队伍应该从西边来。不曾想,东边也来了支队伍。两边人马交了火,子弹嗖嗖地飞。三人凭着熟悉的地形,从空隙中穿过,向后山跑。突然,楞子停住了,对埂子说,你带大狗去石洞,我去看看爹。

我们也去。俩人不走。

听话,快走。楞子吼了埂子一句,转身向黑暗深处跑去。

俩人气喘吁吁钻进石洞内,就听到村子里的枪声越来越密集。打了一个多时辰,枪声渐稀,天亮时,还有零星的枪声。

俩人已在石洞内躲了两天了。大狗说,叔,我饿。埂子舔舔嘴唇说,忍忍。

忍不了。一看炊烟,就想到锅碗瓢盆,就想到家。大狗越说,肚子越发咕噜噜地响。叔,我们下去吧。

我就怕下去了,再也上不来了。

不会的,有人在煮饭,就说明不打仗了。

可是,你想过没有,要是有队伍在那里煮饭,我们岂不是自投罗网?

听埂子这么一说,大狗便把整个脑袋探出洞来,他想数数有几道炊烟。可惜,天色已暗下来,村子与天空连成一片,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狗的眼泪立马涌出来,他开始小声哭泣。

哭啥哭,都十四岁的人了,还哭。

叔,我想回家。大狗还想往下说,埂子猛地伸出手,捂住了他的嘴,并顺势把大狗搂在怀里。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向这边奔来,铿铿锵锵,在泥水中踏得格外响。埂子摸到一块石头,紧紧握在手中。

脚步声越来越近,大狗身子开始发抖。埂子双眼紧盯外面,朦胧中,他看到一个人穿着带血的军装,靠近了洞口。埂子决定趁来人不备,将他砸倒。就在此时,来人叫了一声,埂子、大狗,你们在哪里?

竟然是楞子。

大狗这次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

俩人爬出洞外,将楞子紧紧搂住。别哭,别哭,都不是小孩子了,我有急事告诉你们。我准备跟队伍走,去当兵。

埂子急了,楞子只比他大两岁,楞子走了,他的世界就空了。

这支队伍不一样。他们打仗都是为了穷苦人。前天晚上,爹被国军抓住了。为了救爹,他们牺牲了好几个战士。看看我身上这衣服,就是其中一名战士的。他和我同年,为了救爹,牺牲了。他临死时告诉我,为穷苦人打天下,能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他死的值!所以我穿上他的衣服,我要跟他们一起走。

细雨中,村里再次响起铜锣声,这次的声音厚重且悠长。随着锣响,村内亮起了无数支火把,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

(有删改)

文本二: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5.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一句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为下文刻画大狗、埂子的恐惧心理作了铺垫。
B.文本一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楞子在逃跑时回去寻爹的事件,丰富了文章内容,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本一结尾处楞子的诉说交代了故事的经过和结局,凸显了小说的主旨:只有为穷苦人打天下,才能得民心。
D.文本二的颔联使用对比、比喻、用典等手法,突出了“农奴”与“霸主”间的矛盾,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度。
6.文本一中多次出现“雨”。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雨。通过傍晚的雨,营造出凄冷的氛围,也奠定了凄冷悲观的感情基调。
B.“雨水聚集在草叶上落地的声音”使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大狗、埂子内心的紧张。
C.“山坡下的村子、被细雨一淋”一句中的“细雨”。表现出战乱中村子所遭受的残酷摧残。
D.结尾处的“细雨”是以哀景衬乐情,在细雨中,更突显出亮起的“无数支火把”的意义。
7.“夕烟”作为重要意象,在两个文本中分别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文本一采用了明暗线结合的方法进行叙事,这样安排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3-11-2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子路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荀子·子道》


材料二:

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工夫,一行做行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己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注】①爱:指徐爱,王守仁的弟子。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奋于A言者B华C奋于行D者伐E色知F而有G能者H小人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趋”指小步快走,是一种向尊者,长辈、宾客表示恭敬的礼仪。
B.“语”指告诉,与《琵琶行》中“琵琶声停欲语迟”中的“语”意义不同。
C.“惟”指只,只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中的“惟”意义相同。
D.“躬”指亲自,与《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中的“躬”意义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长江在源头水小得只能浮起酒杯,但是到了渡口地区,如果不避开大风就无法横渡,这都是下游水变大的缘故。
B.徐爱认为一边要强化认知,一边要强化实践,只有这样知与行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C.王守仁认为有一种人懵懂无知,所以需要先认知,才能去实践;另一种人全凭主观猜测,因此需要明确实践,才能有真正的认知。
D.王守仁认为“古人”将知与行分开的做法是错误的,容易导致终身无法实践,无法获得真正的认知,因此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2)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
2023-11-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陆通的字。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
B.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了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C.颔联所写之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老态龙钟,给人莫名的伤感。
D.“渡头馀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极具美感。
14.王维对号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十分仰慕,结合你中学所学,谈谈这首诗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点。
2023-11-23更新 | 23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望远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在《登高》诗中抒发的却是“____________”的悲苦和孤独之情。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一句写出了周瑜儒将的装束,“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五、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可(拾取、摘取)       越陌阡(穿过)                  使弹数曲(赶快、尽快)
B.契阔谈(同“宴”)        悠悠我心(悠闲)                  元嘉草草(轻率)
C.为君故(只是)               枉用相(问候、探望)        次第(光景、状况)
D.山不高(厌恶)               绕树三(周、圈)               周公吐(食物)
2023-11-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7.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以解忧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英雄无觅
C.送客湓浦口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023-11-2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18. 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朝唐宪宗李纯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始于汉武帝。
B.“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走向的小路。
C.“出”,指的是京官贬出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D.“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乐曲,相传唐玄宗所著。
2023-11-2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______,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人们______、“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______、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近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主动探寻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见证。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雕虫小技       离群索居       炉火纯青       格物致知
B.细枝末节       离群索居       出类拔萃       追本溯源
C.雕虫小技       闭门造车       臻于至善       追本溯源
D.细枝末节       闭门造车       炉火纯青       格物致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B.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主动探寻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见证。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C.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
D.从推崇工匠精神继而赞叹工匠,主动探寻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见证。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2023-11-2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七、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适中(0.65)
21. 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1)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3)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4)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2023-11-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都是对青春的吟唱。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理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你们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有人说,人生百味杂陈,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那青春呢,你们的青春是不是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味道?你的青春又是什么样的味道呢?

请以“青春的味道”为题目,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2023-11-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文言小题
4
语言文字运用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5-8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20.65其他明代作家  荀子(前313-前238)  《荀子》  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3-140.65王维(701-761)  酬和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文言小题
160.65一般文言实词选择类
170.65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选择类
180.85古代文化常识选择类
210.65古代文化常识非选择类
六、语言文字运用
19-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七、作文
220.4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  奋斗 励志  全命题作文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