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肇东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三 期中 2023-11-23 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斯基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段自白。当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我早年所追求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但是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这本书。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各民族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自愿进行。这里就需要这一种科学研究——如实地分析各民族的社会当时已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我们研究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目的是帮助各民族发展起来,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比较社会学的知识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作为我们分析具体社会的工具。我们是为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提供科学的事实根据和符合当地人民利益的意见。这可以说是一种应用的人类学。

我常常想到解放前在农村里调查时遇到的苦恼,那就是被调查者不理解我为什么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解放后,我做调查工作时就感觉到温暖和亲切。这其实没什么窍门,只不过是因为被调查者是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从这种切身体会中,我似乎见到了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就是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摆脱改造社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进入科学性和主动性。

这段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科学的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学。这就是我在题目中所说的人民的人类学的涵义。

(摘编自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材料二:

围绕着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深层次上是社会学科学性人文性属性的冲突: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理论应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知识,而不能是只适用于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知识。有人将本土化追求与反实证倾向联系,认为社会学中的反实证倾向存在已久,并非中国社会学中主张本土化者之首创。也有人将对本土化的质疑归结为方法问题,认为社会学本土化之类,所遭遇的最大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方法问题……这点成为熟悉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者质疑本土化是否必要和可能的理由。从本土化之争可以看出,我国不少社会学人实际上把诞生于西方且富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社会学当作了社会学的全部,潜意识中将科学人文相对立。

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命题,大声疾呼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他特别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格物致知就是一种直觉认知方式,含有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特殊的方法论的意义,它是通过人的深层心灵的感知和觉悟,直接获得某些认识,这种认知方式,我们的祖先实践了几千年。费先生双重性格论为奠定社会学的中国特色指出了方向,他强调将心比心的田野调查,注重解剖麻雀式典型个案研究,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实现双重性格的优势互补。这里有严谨严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自觉

(摘编自石英《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到个人出路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联,科学理解中国社会以求挽救国家和民族,是费孝通投身马林诺斯基门下的原因。
B.费孝通早期开展学术研究时遇到的困难,一是如何对掌握的材料进行解读,二是在调查时常常遭受到被调查者的冷遇。
C.在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中,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如何看待本土的地方性知识是争论的焦点。
D.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既要保持传统上强调的科学属性,又要与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相一致,提出了新的社会学方法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在书斋里拿着书本思考,理解社会状况更好的方式,是实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B.人类学科学性和主动性的新境界,摆脱了盲目被动局面,更符合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C.“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智慧,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
D.费孝通特别关注直觉认知方式,他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常运用这一方法理解问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符合“人民的人类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为完善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而开展的研究
B.为调查全民普法教育的现状而开展的研究
C.为掌握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而开展的研究
D.为改善特大型城市人居环境而开展的研究
4.费孝通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 的实践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费孝通的经历,给今天建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提供了哪些最基本的研究策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瑰宝

王晋康

2050年12月,我离开设在太空城的时空管理局,回乡探望未婚妻栀子。那天是阿炳先生逝世百年纪念日,阿炳是她最崇敬的音乐家,是她心中的神祗。她在音乐厅举办阿炳二胡曲独奏音乐会,当《二泉映月》的旋律从琴弓下淙淙地淌出来,我仿佛听到了天籁。那是瞎子阿炳想象中的无锡惠泉山美景,月色空明,泉声空灵,白云悠悠,松涛阵阵。这是大自然最深处流出来的净泉,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谐振。琴弓飞速抖动,栀子流泪了,观众也流泪了。当最后一缕琴声在大厅中飘散后,台下响起暴雨般的掌声。

回到家,栀子还沉浸在激荡的情绪中,她说:阿炳先生的乐曲是偶然飘落人间的仙音,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至宝。先生一生穷愁潦倒,但有《二泉映月》传世,他的一生也就值了!

她的目光里燃烧起痴狂的火焰:何汉,据说阿炳先生能演奏300多首乐曲!可惜它们永远失传了。一想到这些丢失的瑰宝,我就心如刀割!

我们去找到那些失落的瑰宝! 虽然时空管理局的规定十分严格,处罚严厉无情,但是,我顾不得了。

我们选择了1946年的惠山寺庙会。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胜利的喜悦中夹杂着凄楚困苦。庙会里人头攒动,江湖艺人在敲锣打鼓、翻筋斗、跳百索、立僵人,地摊上摆着泥人大阿福。我穿着长袍,栀子穿着素花旗袍,在一条小巷里等待。小巷铺着青石板,青砖垒就的小门洞上爬着百年紫藤,银杏树从各家小院中探出枝叶。

阿炳的琴声从巷子深处涌来,是《听松》,沉雄有力,气魄宏大。两个身影在拐角出现,前边是一位中年女人,穿蓝布大襟上衣,手里牵着阿炳长袍的衣角,显然是他的夫人董彩娣。阿炳戴着墨镜和旧礼帽,肩上、背上挂着琵琶、笛子和笙,一把二胡用布带托在胯部之上,边走边拉。

他们走过去了,栀子还在呆望着。我推推她,她才如梦初醒。我们赶紧追上阿炳,把激光录音头对准琴筒。阿炳的琴声连绵不断,起承时流转自然。阿炳的操弓如云中之龙,夭矫多变,而贯穿始终的基调苍凉高远。阿炳一直不停地演奏着,物我两忘,与音乐融为一体。

整整一天,我们像导盲犬一样走在先生前面。直到夕阳西斜,董彩娣拉着丈夫返回,在青石板上拖着长长的影子。我和栀子坐时间车赶回,用整整一夜的时间听录音,做统计。先生共演奏了270首乐曲,栀子说,它们几乎都是精品,其中至少有15首是堪与《二泉映月》媲美的极品!栀子欣喜得难以自禁:汉,知道你对人类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吗?储师竹、杨荫浏先生只录下6首,我们录下270首呀。

栀子说:今天再去一次,请先生亲自为他的乐曲定出名字好吗?

我不能不同意:咱们要尽量早点返回,不要忘了,我们是未经批准的时间偷渡者。

这天春雨淅淅,我们在街上没等到先生,便辗转打听,来到先生的家。一座破房,门廊下四个孩子在玩耍,他们是董彩娣前夫的孩子,个个衣衫褴褛、浑身脏污。董彩娣不在家,孩子们说她缝穷(给单身穷人做针线活)去了。阿炳先生坐在竹椅上,仍戴着墨镜和礼帽,似乎随时准备出门。他侧耳听我们进屋,问:是哪位贵客?

栀子趋步上前,鞠躬说:阿炳先生,华先生,我们把您昨天的演奏全录下来了,请您听听,告诉我们每首曲子的曲名,好吗?

先生点头说:好呀。

栀子打开激光录音机,第一首先放《二泉映月》。凄楚优美的琴声响起来,阿炳先生浑身一颤,侧耳聆听一会儿,急迫地问:你们哪位在操琴?拉得这么好?

栀子的泪水慢慢溢出眼眶:先生,是您呀,这是您的录音。

原来先生刚才没听懂栀子的话,他不知道什么是录音。栀子做了解释,把录音重放了一遍,阿炳入迷地倾听着。一曲既毕,栀子说:先生,这是你的一首名曲,它已经……她改了口,它必将留传千秋。请给它一个名字吧。

阿炳苍凉地说:姑娘,我盼知音盼了一辈子,今天才盼来啦。这首曲子我常称它‘瞎拉拉’,若要起名字,就叫……‘二泉月冷’吧。

栀子继续播放,阿炳也一首首给出曲名。快中午了,雨越下越大,董彩娣回来了。我们都沉浸在音乐氛围中,没注意到她坐立不安的样子。她终于打断阿炳的话头,伏在他耳边轻声说着什么。

我皱着眉头对栀子说:她好像说要把琵琶当出去,买点儿肉菜招待我们。

栀子眼眶红了,急急掏出钱包:先生,我这儿有钱! 她肯定想起人民币不能使用,又急忙扯下耳环和项链:这是足金的首饰,师母请收下!

我厉声喝道:栀子!

栀子扭回头看看我,这才想起出发前我严厉的嘱咐。她无奈地看看阿炳夫妇,泪水夺眶而出。忽然她朝阿炳跪下,伏地不起,肩膀猛烈地抽动。阿炳先生对妻子低声交代着,让她到某个熟人那儿借钱。趁这当儿,我急忙扯起栀子离开,甚至没向阿炳夫妇告别。

桅子泪水汹涌,一直回望着那座破房。

我曾再三向栀子交代:时间旅行者不允许同异相时空有任何物质上的交流。这是旅行者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如果把原子弹带给希特勒,把猎枪带给尼安德特人,甚至只是把火柴带给蓝田猿人……历史该如何震荡不已!过度剧烈的震荡有可能导致时空结构大崩溃。

回到时间车里,栀子啜泣不已,激动地说:这样伟大的音乐家,你能忍心旁观他受苦受难,四年之后就吐血而死?汉,我们把阿炳先生接回2050年吧!

我启动了时间车:我们只是时间旅行者,不能改变历史的。需要改变的太多了,你能把岳飞、凡·高、耶稣都带回到现代?想都不能想啊。

栀子悲伤地沉默了很久,低声说:只要这些音乐能活下去,先生也会含笑九泉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我”对未婚妻栀子所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欣赏,为下文“我”决定陪栀子穿越时空寻找“瑰宝”作了铺垫。
B.1946年的无锡城,庙会的热闹和小巷的清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为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的出场营造出非同寻常的特殊背景。
C.栀子认为阿炳创作的270首乐曲几乎都是精品,其中还不乏可与《二泉映月》媲美的极品,这是偶像崇拜带来的审美错觉。
D.名曲《二泉映月》在文中多次出现,一方面回应题旨,另一方面也作为线索串联起相隔一百多年的人物、场景和故事情节。
7.关于文中第二次穿越和第一次穿越的异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次穿越都是为了失去的“瑰宝”,但具体目的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寻找乐曲,第二次是想请阿炳给乐曲定名,相比较之下,第一次比第二次更为重要。
B.两次穿越抵达的地点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无锡,但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所有所不同,第一次主要是在阿炳前来卖艺的惠山寺庙会上,第二次则是在阿炳的家。
C.两次穿越的时间很集中,就在前后两天,但天气却有所不同,第一次是晴天,第二次是雨天,不同天气营造的不同氛围和两次穿越后发生的不同故事吻合。
D.两次穿越后的栀子都和阿炳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但第二次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具体说来,他们面对面地进行了从物质、信息到情感多方面的交流。
8.有人说本文标题中的“瑰宝”既指阿炳创造的音乐,也指阿炳本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陈述理由。
9.本文通过“时间车”这一科幻创意实现了人物之间跨越百年的交流,这种跨越通过人物梦境也可以实现。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和梦境相比,以科幻创意表现有什么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癸亥晦,日有蚀之。诏曰:阴阳错谬,日月薄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其赦天下。公卿百寮,各上封事,无有所讳,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太中大夫郑兴上疏曰:臣闻‘国无政,不用善,则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其道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此应变之要也。昔齐桓公避乱于莒,鲍叔从焉。既反国,鲍叔举管仲,桓公从之。遂立九合之功。愿陛下成己从众之德,济群臣举善之美。不从。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尝从刘歆学讲议,歆其才,学者皆师之。兴既之凉州,坐事免。会赤眉作乱,东道不通,兴乃归隗嚣。嚣贰于汉,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兴求归葬父母,嚣不听,而徙舍益禄。兴见嚣曰: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今乞骸骨,而徙舍益禄。兴闻事亲之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今为父母乞身,得益禄而止,是以父母为请也,无礼甚矣。将军焉用之!嚣曰:幸甚。乃为办装,使与妻子俱。上闻兴归,为太中大夫。光禄勋杜林上书荐兴曰:执义坚固,敦于诗书,好古博物,见疑不惑,宜侍帷幄,以益万分。

于是敬异焉,每朝有大议,辄访问兴。上尝以郊祀事问曰:欲以谶决之,何如?兴曰:臣不为谶。上怒曰:卿不言谶,非之邪?兴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敢非。上乃解曰:言不当若是邪。兴数言事,文辞温雅。

(节选自《后汉纪·光武皇帝纪卷第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B.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C.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D.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己从众的“屈”意思是降低身份,与《孟子》中“威武不能屈”的“屈”相同。
B.美其才的“美”指称道,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不同。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指请求放自己回中原葬父母。
D.征,汉代时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直接任用有才能或具美德的平民入朝为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尊敬并看重郑兴,每遇朝中大事总是邀请他商议;面对日蚀现象,他归咎于自己,特赦天下,还要求百官进言,但没有接受郑兴的进谏。
B.郑兴借前人的话劝谏光武帝,希望他谨慎处理政务,重用好人,还举出历史人物作为例证。郑兴对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服了隗嚣归顺朝廷。
C.隗嚣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想办法拉拢郑兴,他让郑兴搬入更好的房子,又增加郑兴的俸禄,但在郑兴诚恳要求之下,他还是放郑兴一家离开。
D.郑兴学问渊博,品行高洁,不但求学的人都以他为师,光禄勋杜林也向皇帝推荐他,认为他适合辅佐国君;他上书陈事,言辞总是温文尔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卿百寮,各上封事,无有所讳,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2)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
14.对于郊外祭祀,光武帝和郑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襄阳楼

元稹

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

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

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

早晚暂教王粲上,庾公应待月华明。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赏月,所以后人便以“庾公楼”为咏月夜的典故,亦以咏主客欢娱相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襄阳楼下之胜景,“树阴”“荷叶”“柳花”“莺舌”美不胜收,但“千万点”和“两三声”却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
B.第五六句写襄阳楼下之闲人,虽然“有时”“每日”均不得上楼,但“水畔看云立”和“楼前信马行”的生活颇有悠然自得之乐。
C.前六句起句写楼,继而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楼;转笔索性再又写水,再又写楼,重重叠叠,妙笔相赴,一气浑成。
D.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在对王粲和庚亮的遥想中,寄托着诗人开阔的胸襟、淡泊的心志和寄情于自然、纵情于吟咏的人生态度。
16.金圣叹评价此诗说:“从来文章一事,发由自己性灵,便听纵横鼓荡。一受前人欺压,终难走脱牢笼。……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请结合诗歌作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