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2-05 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梵净山真正出众的不是外形,不是宗教,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亘古至今,人世间滚滚红尘,梵净山如同一座孤岛。它在危急时刻接连三次出手,助力生灵繁衍存续。正如生态学专家吉姆·桑赛尔在梵净山实地考察时所言:梵净山就像一座生态‘孤岛’,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

梵净山为周边区域内的最高峰。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与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翻山越岭,在此交汇。随季风而来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碍向上爬升,遇冷凝结,山间云雾弥漫遂成为常态。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梵净山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充沛的降水以山顶为中心,向四周孕育出放射状水系,四下奔流。仅落差在2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23处之多。如此多的水流,如果是出现在梵净山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则会大量下渗,并让地表的土壤冲刷流失,形成石质荒漠——石漠,非常不利于植被的生长。但在梵净山,难以溶蚀的变质岩使得降水多在地表汇聚形成溪水、河流,每年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上亿立方米的洁净淡水,这在石漠化严重的贵州是极为重要的。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再加上梵净山所处的亚热带环境,水热条件可谓优越,为动植物的生存栖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梵净山的野生植物有4394种,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优于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这便是梵净山助力生命、突破石质荒漠困境的第一次出手。

第二次出手,则开始于寒冷的冰期。梵净山地处亚热带,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至山顶一带,年均温度只有56摄氏度。往往是山下郁郁葱葱,山上白雪皑皑。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梵净山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四个温度带,相当于水平距离上几千千米的变化。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包括1300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140022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570.5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这便是山地的垂直自然带。260万年以来,每当冰期来临,全球温度都会大幅下降。一些动植物因为无法适应寒冷而消失。但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开始发挥作用,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地区的植物,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它们又往较凉爽的高处回迁。一下一上之间,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这便形成了所谓的孑遗物种。在这里,可以看见叶靓花美但颇为珍稀的鹅掌楸。其树木高大,可达40米。更为稀少的珙桐,居然在梵净山成片分布,树高可达20余米。每年春末夏初,珙桐花开,枝头大型的白色苞片随风摇曳,宛如飞翔的白鸽,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鸽子树。最为珍稀的是梵净山冷杉,它是梵净山的特有品种。幼年期生长缓慢,40年后才加速生长,树龄可达300多年。就这样,梵净山成了冰期生命的挪亚方舟。报春花属、龙胆属、吊钟花属、马先蒿属等,众多有着上千万年历史的生物得以延续生命。

第三次出手伴随着末次冰期的到来,现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压力之下,向全球迁徙。在中国,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人们在梵净山周边垦殖农田,开采朱砂。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原本连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直至台湾山地的山地生物廊道,彻底断裂。人类进逼而动植物退却,孤岛梵净山再次出手,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因为其他栖息地的破坏,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黔金丝猴体长6070厘米,尾巴又细又长,状如牛尾,非常醒目。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一样,黔金丝猴也属于仰鼻猴属,原来都居住于热带雨林,后来在迁徙中逐渐分化,黔金丝猴是其中数量最稀少的一种,目前仅存约800只。

三次危急时刻,孤岛三次出手相助。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梵净山这样一座面积不大的孤岛中的自然植被还依然保持了相对原始的状态,成为6000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最高峰的梵净山,阻碍了暖湿气流向上爬升,使蒸腾的气流转化为充沛的降水,年降水量高达1100~2600毫米。
B.梵净山为周边地区提供大量洁净淡水,突破石质荒漠困境,是因为它周围的碳酸盐岩地区能够汇聚地表降水。
C.“孑遗物种”指在梵净山垂直自然带的作用下,度过寒冷冰期,生命得以延续的鹅掌楸、珙桐、冷杉等古老珍稀植物。
D.在密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灵长类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它们都避难于“孤岛”梵净山,这里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与“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形成新的汪洋大海”都是比喻句,它们的本体相同。
B.梵净山有大量的动植物生存栖息,得益于其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层及亚热带环境所构成的优越水热条件。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分写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梵净山助力生命的“三次出手”,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D.作者通过本文不仅告诉我们梵净山助力生灵繁衍的重要意义,还表达了对人类活动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最符合梵净山垂直自然带规律的一项是(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2018年7月2日,贵州梵净山一举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为什么它能在众多名山中脱颖而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兵”和军马

梁晓声

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

八年前,老兵自然是新入伍的小兵,被分到了东北大地上的一处军马场。多亏他在家里养过马,了解马,爱马,所以很快就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第四年当上了班长,第五年他被所在部队授予“模范班长”的称号。

他那一班战士中曾有人说:“班长爱咱们像一位母亲爱儿子!”却立即有人反对:“他爱军马才爱到那样!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哎,你自己承认不,班长?”正在替战士补鞋的他,笑了笑,没吱声儿。众战士逼他回答。

无奈之下,他真挚地说:“其实呢,我是这么想的,我们为谁驯养军马?为骑兵部队嘛。军马是骑兵不会说话的战友。我们今天多爱军马一分,军马明天就会以忠诚多回报我们的骑兵兄弟一分。爱马也等于爱人啊!”于是战士们都肃然了。

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大哭了一场——家信中说,他家那匹马病死了。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是不会病死的……

从此以后,他更爱一匹枣红军马了。它端秀的额头上,有像扑克牌中的方块似的一处白毛。他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白头心儿”。他家那匹马的额头正中也有“白头心儿”,只不过马身不是枣红色,而是菊花青色的……

“白头心儿”救了他一命。那一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另一匹马的背上一头掼了下去。恰巧“白头心儿”随着受惊的马群冲过来,它一口将他叼起。否则,他将毙命于万蹄之下无疑……

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有的军马从此做了普普通通的劳役马;有的做了什么风景区的观娱马,供游人骑着逛景区,照相;有的被什么特技马术队买走了,“白头心儿”便在其中。

“白头心儿”被买走时他在场。那马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任买主鞭打叱喝,岿然不动。他不忍眼见它受虐,轻轻拍着它脖子,对它耳语般地说:“‘白头心儿’啊,何苦的呢?乖乖跟人家走吧,啊?我不会忘了你的,有一天我会把你买回来,让你成为我的马的!”——分明,马听懂了他的话,马头在他肩上磨蹭了几番,生了根似的马蹄才终于迈动起来……

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中的一个。上级批准他们鸣枪告别军马场,每人鸣枪的次数可以和自己入伍的年限一样。但他只鸣放了七枪。

指导员说:“老兵,我替你数着呢,你还差一枪。”

他双眼噙泪回答:“指导员,我不满八年军龄,差四个月……”

如血的夕阳沉到地平线以下了,当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夜幕降临时分,他们乘军车离开了军马场……

他突然拍着军车驾驶室的棚盖大喊:“停车!”

车停下了。

他喃喃地说:“我……我好像听到了‘白头心儿’的嘶叫……”

然而其实只有风声……

这提前四个月退役的“老兵”,在归乡的途中,在一个地界毗连大草原的小县城里,竟然发现了“白头心儿”。更确切地说,是那马首先发现了他。

他循着马嘶声望去,见“白头心儿”也正望着他,卧在一幢砖房前。马旁,一根高木杆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吕记马肉”。他走近它,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

马肉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军马在为某电影摄制组效劳过程中弄断了一条腿,看来废了,只有杀死卖肉了。

他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出了一个数,那笔钱超过他的复员费,而老板却不肯让价。

“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多久?”“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了为止。”老板认为他傻,认为那马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便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精心照料“白头心儿”。一个月后,“白头心儿”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并且,还白赠了他一副马鞍。

于是这“老兵”和曾救过他命的那一匹军马,朝行暮宿,向着他的家乡,开始了他们的“长征”……

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胡子拉碴、风尘仆仆、穿一身军装的男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有“白头心儿”的长鬃枣红马蹒跚地来到家门前。

他激动地叫了一声:“妈!”老母亲惊喜地认出他是她那参军八年一次也没探过家的儿子!

他惭愧地说:“妈,我的复员费几乎都花光在路上了……”

他又说:“妈,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

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了家乡的山头,俯瞰着几处穷困得近乎败落的村子,他对“白头心儿”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帮我把咱们的家乡彻底变个样儿吧!”

马儿安闲地吃着青草……

(有删改)

文本二:

边防老兵退伍,相伴8年的军马落泪了

西藏墨脱,从军16年的边防老兵马勇即将退出现役。马勇望着营区熟悉的一草一木满怀不舍,除了连队和战友,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有一位陪他奋战过8年的无言战友——军马“铁蹄”。

曾经的墨脱由于交通不便,这里有全军为数不多的特殊“兵种”——骡马运输队,当时各个单位巡逻物资全靠骡马运送。今年已经22岁的“铁蹄”,在马勇的心里不仅仅是“战友”,还是“过命的兄弟”。一次巡逻途中,领头的“铁蹄”突然停住。赶也不走、拉也不走,还一直往后退,过了一分钟就发生了塌方,当时如果没有它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

退役前马勇特地来和“铁蹄”告别:“老战友,明天我就要走了,舍不得你,最后再来看看你。”“铁蹄”无言,但似乎听懂了马勇的话,大颗的眼泪滚落下来。

(本文选自央广军事频道新闻报道解说词,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有战士说老兵“对咱们的感情呀,比对军马差一大截哪”,老兵“笑了笑,没吱声儿”,说明他默认了这个战士的说法。
B.文本一写“白头心儿”救了老兵一命,后来老兵又在马肉店救了“白头心儿”,老兵与军马之间相互救助源自彼此深厚的感情。
C.文本二马勇称军马为“老战友”,这样的称呼既带着军营生活的特定色彩,也体现了“铁蹄”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D.两个文本分别讲述了老兵、马勇与军马之间的感人故事,既突出了战士对军马的爱,也突出了军马对主人公的忠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老兵养过马,了解马,爱马,这既交代了他工作出色的原因,也为后文描写人和马的真挚情感埋下了伏笔。
B.文本一关于“如血的夕阳”和“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老兵退役离开军马场时沉重的心情。
C.“胡子拉碴”“风尘仆仆”“蹒跚”等描写外貌和动作的词,突出了老兵回乡时的落魄与寒碜。
D.两个文本都写到“老兵”和“军马”,两个形象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让作品更有感召力。
8.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的老兵形象更丰满,请简要分析。
9.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艺术表现不同,请从叙事和描写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下则野,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得贵士之力也。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王之左右足以驱驰。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B.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C.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D.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户侯,食邑万户之公侯,到汉时指侯爵中最高的一层,后泛指高官贵爵。
B.鄙,边远之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相同。
C.南面,指面朝南,古代王侯见臣下皆面南而坐,常以此指帝王、诸侯之位。
D.邑屋,古代行政区域单位,文中引申为乡里或乡里的房舍、村舍、祠堂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指使其“上前来”,颜斶也同样让大王“上前来”,即使颜斶解释君王上前是礼贤下士的表现,齐宣王仍不认同。
B.近臣认为齐宣王显贵无比,拥有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仁义之士,万物皆备,百姓皆来亲附;认为士人非常低贱,称呼士人为“匹夫”。
C.老子认为诸侯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榖,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道理,颜斶借此告诫齐宣王要礼贤下士,尊重士人。
D.颜斶最终说服了齐宣王,宣王不但希望成为颜斶的学生,而且希望颜斶跟自己交往,并承诺给他和家人丰厚的待遇,但被颜斶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2)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则成德扬名于后世也。
14.颜斶是如何拒绝齐宣王的笼络的?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雪中陆务观数来问讯,用其韵奉赠

【宋】曾几

江湖迥不见飞禽,陆子殷勤有使临。

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

官军渡口战复战,贼垒淮堧深又深。

坐看天威扫除了,一壶相贺小丛林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1162年—1163年之交。1161年金国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率领60万金军大举南侵,所向披靡,宋军节节败退。时已年过七十的曾几,正居于会稽禹迹精舍。“务观”,是陆游的字。②堧(ruán):指江河边的土地、城下的田地。③小丛林:陆务观的庵号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扣题,既扣了诗题中的“雪中”,又为下句作了铺垫:平易之中见含蓄、凝练。
B.颔联一问一答,使人倍感亲切。“暖眼”与“冷眼”相对,这里有关怀、慰问的意思。
C.颈联运用“隔字叠”,深刻传神地写出了宋军接连应战、深入敌营的战况,颇耐咀嚼。
D.全诗不用典故,却把真情表露无遗,体现曾几诗歌“工夫深处却平夷”的特色。
16.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